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乾明,谢建明,胡继明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220066384
  • 页数:4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吸收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生动教案,对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进行了阐释。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目录

第一编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与基础教育改革 3

第一章 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与人文素质 3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分析 3

一、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3

二、中小学教师素质的“应然”研究 5

第二节 教师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哲学反思 8

一、人文与科学的概念解释 9

二、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融合关系 12

第三节 中小学教师人文素质的层次结构 14

一、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知识 15

二、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精神 18

三、中小学教师的人文化教育行为 20

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与当前的教育思潮 25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与素质教育 25

一、素质教育依赖于教师的人文素质 25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 26

三、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27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与创造教育 29

一、创造教育的目标定位 29

二、创造教育的重要内容 30

三、创造教育的原则 32

第三节 教师人文素质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34

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34

二、文化选择与课程编制 35

三、世界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和我国课程改革的特征 36

四、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教材 38

第二编 人文知识:中小学教师人文素质的基础 45

第三章 人类知识的哲学思考 45

第一节 知识的内涵与分类 45

一、什么是知识 45

二、知识的类别 47

第二节 知识的价值与知识的选择 51

一、知识的价值 51

二、知识的选择 54

第三节 教师的知识结构 58

一、什么叫知识结构 58

二、知识结构的特点 59

三、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原则 59

四、教师的知识结构 61

第四节 教师的学习 63

一、学习的必要性 63

二、教师的学习意味着什么 64

第四章 人文学科、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 68

第一节 人文学科与人文世界 68

一、人文学科理论的演进 68

二、人文学科的特征 72

第二节 人文知识与人文课程 74

一、课程目标要唤起学生的“人文需要” 75

二、课程知识要能够加深人生理解 76

三、课程教材应围绕人生意义的追寻 77

四、教学方法切忌“灌输”和“绝对化” 78

第三节 人文教育的基本观念及价值追求 79

一、与人文教育相关概念的辨析 79

二、人文教育的基本观念 80

三、人文教育的价值追求 87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的审美素质与教育教学活动 91

第一节 关于美的基本问题 91

一、美的本质问题 91

二、美的分类问题 94

第二节 教师与审美 97

一、教师的审美素质 97

二、教师的外在美 98

三、教师的内在美 102

第三节 教学与审美 106

一、学科渗透美育 106

二、教学艺术化 108

三、审美化教学 109

四、整个教育活动的审美化 113

第六章 教师的文艺鉴赏知识与教育 117

第一节 音乐鉴赏与教育 117

一、音乐艺术的教育作用 117

二、音乐鉴赏的审美范畴 120

第二节 美术鉴赏与教育 122

一、美术鉴赏的实质 122

二、美术鉴赏的教育作用 123

第三节 舞蹈鉴赏与教育 125

一、舞蹈艺术的魅力 126

二、舞蹈鉴赏的审美教育作用 127

第四节 文学鉴赏与教育 128

一、文学艺术的功能 129

二、抒情作品与叙事作品的鉴赏 131

第三编 人文精神:中小学教师人文素质的核心 137

第七章 教师形象的异化与角色定位 137

第一节 教师形象的异化 137

一、教师形象的神化 137

二、教师形象的物化 140

三、教师形象的低俗化 144

第二节 教师角色的定位 147

一、教师与教师角色 147

二、教师角色的历史演进 148

三、现代教育视野中的教师角色 150

四、对教师角色隐喻的分析 153

第三节 教师角色的个人修养 156

一、热爱学生 156

二、献身事业 159

三、勇于创新 161

四、完善个性 163

第八章 教师的人格精神 166

第一节 人格的心理学解释 166

一、人格的内涵 166

二、与人格相关的几个概念 167

三、人格的基本特征 169

第二节 儒家的人格观与人格教育的方法 170

一、儒家的人格观 170

二、儒家人格教育的方法 173

第三节 教师的健全人格与修养 178

一、教师健全人格的内涵 178

二、教师具备健全人格的必要性 180

三、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的方法 183

第九章 教师正确的学生观 188

第一节 教育视域中人之形象的哲学考察 188

一、教育知识传统中人的形象 188

二、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 192

三、教育的理想状态——培养完人 195

第二节 现代社会学生作为人的完整内涵 196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98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200

三、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201

四、学生是责权主体 202

第三节 学生主体人格的开发 204

一、维护学生的自尊感 205

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07

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09

四、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211

第十章 教师教育活动中的法律意识 214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的法律意识 214

一、教师应当具有的法律意识 215

二、教师的权利、义务和有关法律责任 215

三、教师申诉制度 225

第二节 教师工作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举隅 227

一、涉及学生受教育权问题的案例 227

二、涉及体罚学生有损其尊严的案例 229

三、涉及学生的其他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案例 233

四、学校里发生意外事故责任问题的案例 234

第四编 教育行为:中小学教师人文素质的外显 243

第十一章 教师教学语言的人文关怀 243

第一节 教师教学语言的类别与特点 243

一、教师教学语言的类别 243

二、教师教学语言的特点 245

第二节 教师教学语言的语用原则和基本要求 248

一、教师教学语言的语用原则 248

二、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251

第三节 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 259

一、讲述 260

二、讲析 261

三、解说 261

四、描述 262

五、讲评 262

六、抒情 263

第四节 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 264

一、加强文化修养 264

二、加强语言修养 265

三、加强实践训练 266

第十二章 教师人文化的教学设计 268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确立与陈述 268

一、确定教学目标的类型 268

二、分清教学目标的水平 269

三、陈述具体行为目标 274

第二节 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277

一、指导教学课堂结构 277

二、引导教学课堂结构 278

三、自导教学课堂结构 278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优化 279

一、教学方法的本质与特征 279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与优化选择 280

三、优化教学方法的实施 281

第四节 教学评价的设计 286

一、过程性评价 286

二、定量与定性评价 288

三、表现性评价 289

四、档案袋评价 289

五、论文题评价 291

第十三章 教师人文化的教学模式 292

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念 292

一、教学模式的定义 292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 293

三、教学模式的变量 294

四、教学模式的意义 294

第二节 人文化教学模式评介 295

一、情境教学模式 295

二、自学辅导模式 299

三、协同教学模式 303

四、互动教学模式 307

五、创造性教学模式 310

第十四章 教师以人为本的班集体建设 315

第一节 班级与班集体 315

一、班级的起源与班级的管理问题 315

二、形成班集体的标志 316

三、班集体建设功能的发挥 321

第二节 班主任与班集体建设 323

一、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作用 323

二、建设班集体的教育原则 325

第三节 班集体建设新思维 328

一、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328

二、班主任与学生同步发展 332

三、优秀班主任的素质结构 336

第五编 提高中小学教师人文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341

第十五章 师范教育与师范生的人文素质 341

第一节 师范教育的改革 341

一、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 341

二、师范教育的特征 343

三、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趋势 347

第二节 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概论 349

一、师范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分析 349

二、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351

三、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355

四、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特征 357

第三节 提高师范生人文素质的措施 359

一、增强高校教师的人文素质 359

二、改革高校的课程 360

三、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 367

第十六章 教师培训与人文素质的获得 372

第一节 教师的在职培训 372

一、我国教师在职培训的发展概况 372

二、我国教师在职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374

三、我国教师在职培训的目标和任务 377

第二节 教师的人文素质与教师培训的改革 379

一、教师在职培训改革的必要性 379

二、教师在职培训改革的措施 385

第三节 教师人文素质培训模式 389

一、反思性教学培训模式 389

二、进修提高模式 392

三、自我研修模式 397

参考文献 399

后记 40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