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哲学理论创新与发展丛书  张载理学与文献探研
哲学理论创新与发展丛书  张载理学与文献探研

哲学理论创新与发展丛书 张载理学与文献探研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乐昌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010157634
  • 页数:282 页
图书介绍:本书稿题目为《张载理学与文献探研》,是探索北宋理学开创者张载的理学思想,并研究其相关文献的学术著作。书稿分为上、下编。除前言“张载哲学研究的跨世纪回视和前瞻”之外,上编题为“张载理学探索”,共十一章,是对张载理学及关学多方面内容的探索,包括形而上的本体论、天道论、人性论,形而下的“礼”学亦即政治哲学和教育哲学,也涉及张载理学的历史影响;下编题为“张载文献研究”,共六章,是对与张载有关的学术文献的研究,包括张载著述《正蒙》和《西铭》的研究,还包括对张载失传著述的辑佚,以及张载族裔家藏文献史料的研究和实地调查研究等。本书稿的附录“散论短篇”,收入了三篇相关短文。
《哲学理论创新与发展丛书 张载理学与文献探研》目录

前言:张载哲学研究的跨世纪回视和前瞻 1

一、20世纪张载哲学研究回视 1

二、21世纪张载哲学研究前瞻 16

上编 张载理学探索 21

第一章 张载的学术历程、平生志报与历史地位 21

一、学术历程 21

二、平生志报 23

三、历史地位 28

第二章 张载两层结构的宇宙论哲学 35

一、搭建两层结构的宇宙论哲学诠释框架 35

二、“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的宇宙本体论 39

三、“太虚即气”的宇宙生成论 45

第三章 张载对儒家性论和人性论的重构 53

一、“自立说以明性”的学术使命 54

二、“性其总合两”与“性之本原莫非至善” 56

三、结语:性与天道的贯通 63

第四章 张载的成性论和修养工夫实践论 66

一、张载成性论及其历史影响 67

二、学者、大人和圣人三阶段的成性工夫论 70

第五章 许衡对张载人性论的承接和诠释 77

一、“本然之性”与“气禀之性”的人性说 78

二、“为恶者是气,为善者是性”的善恶观 81

三、“克己复礼”、“变化气质”以“常存养其德性”的工夫论 84

第六章 张载对孔子仁学的诠释 88

一、张载理学对儒家传统仁爱观的突破 89

二、张载对“欲仁”与“致学”关系问题的诠释 91

三、张载对“仁”与“礼”关系问题的诠释 92

第七章 张载礼学思想论纲 95

一、礼之多重根源和体系定位论 96

二、礼学结构功能论 98

三、“以礼为教”的教学主题论 103

第八章 张载礼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朝鲜曹南冥学派的影响 108

一、张载礼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109

二、曹南冥学派的礼学特征及其对张载礼学的承接 116

第九章 论曹南冥的“主敬”工夫及其特色 123

一、南冥学的特征和宗旨 124

二、南冥“主敬”工夫的义理内涵及其特色 125

三、南冥“主敬”工夫的横渠渊源 130

四、馀论:南冥学派与退溪学派的关系 134

第十章 张载关学学风特质论 136

一、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崛起的背景 136

二、张载的理学建构及关学学风特质 141

三、张载关学学风的现代意义 149

第十一章 论“关学”概念的结构特征与方法意义 152

一、“关学”概念意涵的古今嬗变 153

二、“关学”概念结构的三重维度 157

三、“关学”概念构建的方法意义 161

下编 张载文献研究 167

第十二章 通行本《正蒙》校勘辨误 167

一、通行本《正蒙》致误原因分析 167

二、通行本《正蒙》误校十三例 171

第十三章 《西铭》纲要新诠 179

一、《西铭》的论旨纲要 179

二、《西铭》的多层结构 181

三、《西铭》的仁孝观念 185

四、小结 188

第十四章 张载佚著《孟子说》辑考 189

一、前言 189

二、张载佚著《孟子说》辑本 194

第十五章 从张载答范育书四通看关学学风特质 210

一、《张载集》内外所收四通答范育书札 210

二、唐宋之际儒家学风的转变 213

三、关学学风的基本特质 215

第十六章 《张载族谱》和明、清、民国官府公文述略 222

一、劫后馀生的张载后裔家藏文献 223

二、关于明、清、民国三件官府公文 224

三、关于五种《张载族谱》 227

四、张载后裔家藏文献的史料价值 231

第十七章 中国哲学史个案研究的实地调查尝试 234

一、引言 234

二、对张载历史遗迹、家藏文献及社会影响的调查 236

三、对《正蒙》历代注本、《张载集》版本问题和集外文献的调查 245

附录 散论短稿 255

张载“太虚即气”命题散论 255

品读《西铭》 263

“宋学”构成与“理学”起源 266

参考文献 269

后记 27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