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民族教育与社会发展丛书  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
民族教育与社会发展丛书  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

民族教育与社会发展丛书 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邓洪波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010164056
  • 页数:216 页
图书介绍:
《民族教育与社会发展丛书 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目录

导论 1

一、研究的缘起 1

(一)国家建构的永恒话题 1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 1

(三)国内外形势的必然要求 2

二、国家认同及国家认同教育研究现状 5

(一)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5

(二)国家认同教育研究综述 17

三、结构及主要内容 19

第一章 国家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 22

一、基本概念界定及辨析 22

(一)认同 22

(二)民族、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24

(三)国家认同教育 31

二、国家认同: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33

(一)认同的对象 34

(二)认同的主体 40

(三)生成的场域 42

(四)特点及本质 45

三、国家认同与学校教育 47

(一)学校教育:国家认同的生成场域 48

(二)国家认同教育的性质、特征 55

第二章 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国家建构 58

一、多民族国情的法律规定与理论把握: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基础 58

(一)对多民族国情的法律承认 59

(二)对新时期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的科学把握 61

二、发展民族高等教育: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起点 64

(一)举办民族学院和发展民族地区高等学校 64

(二)专门设立民族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68

(三)采取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特殊办法和措施 69

三、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制度规定 72

(一)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政策回顾 72

(二)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内容 85

(三)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形式与特点 89

第三章 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意识调查与分析 93

一、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意识调查的设计 93

(一)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意识调查的目的和假设 94

(二)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意识调查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97

二、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现状 103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04

(二)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意识总体较强 107

(三)极少数学生存在国家认同意识模糊的现象 112

(四)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呈现出结构性差异 115

(五)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的路径解析 124

三、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影响因素 128

(一)全球化、信息化的冲击 128

(二)经济社会发展中区域差距与人口流动的影响 130

第四章 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现状 135

一、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成就 135

(一)课程建设取得进步 135

(二)教育内容逐步明晰 136

(三)教育途径不断丰富 137

二、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不足 138

(一)各高校思想认识参差不齐 138

(二)课堂主渠道建设有待加强 139

(三)策略选择亟待拓展 140

三、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存在不足的原因解析 141

(一)宏观指导的板块模式 141

(二)民族高等教育体系观念格局的影响 144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高校分布格局变化 146

第五章 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国外借鉴 149

一、新加坡“国家意识”的培养及启示 150

(一)多元族群的和谐政策 151

(二)国家认同教育实践的主要措施 154

(三)启示与借鉴 159

二、“美国精神”的塑造及启示 161

(一)国家认同的内容及其制度设计 162

(二)国家认同教育实践的主要措施 166

(三)启示与借鉴 172

三、多元文化主义与加拿大的国家认同教育 174

(一)多元文化主义与承认政治 175

(二)多元文化主义的公民教育及其实施 177

(三)启示与借鉴 180

第六章 加强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思考 183

一、普遍与特殊:国家认同教育宏观指导的重新审视 184

(一)理顺关系,明晰宏观指导主体 184

(二)分清学生分布类型,宏观指导兼顾普遍与特殊 186

二、整体性与层次性:国家认同教育的体系重构 188

(一)教育内容的整体性 188

(二)教育资源整合的“共有”性 191

(三)教育目标的层次性 193

三、接触与交往:国家认同教育策略的视角转换 193

(一)交往实践是国家认同生成的内在需要 194

(二)交往实践是个体与族体的存在形式、发展途径 196

(三)交往实践视角的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方法构建 197

结论 201

参考文献 2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