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上海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2009  低碳经济专题研究
上海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2009  低碳经济专题研究

上海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2009 低碳经济专题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冯琦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学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07309437
  • 页数:304 页
图书介绍: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早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对的两大挑战,将于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上,国际气候谈判将进一步深入,国际碳减排制度将进一步演进,未来的世界必将是一个有着碳约束的世界。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城市如何在碳约束的世界中发展,是本书探讨的主题。
《上海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2009 低碳经济专题研究》目录

气候变化影响篇 3

第一章 城市发展与气候变化互为因果 3

1.1 城市发展是气候变化主要原因之一 3

1.1.1 城市工业是温室气体主要来源 3

1.1.2 城市交通对气候变化的贡献 5

1.1.3 城市建筑排放大量温室气体 7

1.1.4 城市居民生活的温室气体排放 7

1.2 气候变化制约城市发展 9

1.2.1 气候变化破坏城市生态 9

1.2.2 气候变化冲击城市生产 10

1.2.3 气候变化损害城市建筑 11

1.2.4 气候变化干扰城市交通 12

1.3 气候变化影响城市生活 12

1.3.1 气候变化加大城市居民健康风险 12

1.3.2 气候变化挑战城市基础设施 13

1.3.3 气候变化影响城市公共安全 13

1.4 低碳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出路 14

1.4.1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 14

1.4.2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发展模式 16

1.4.3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国际秩序 18

1.4.4 小结 19

第二章 碳约束对能源密集产业的影响 21

2.1 汽车行业面临更严格排放标准 21

2.1.1 交通部门碳排放不容小视 21

2.1.2 汽车行业需要提高燃油经济性 22

2.1.3 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的国别比较 24

2.2 燃料变革助汽车行业突破碳约束 25

2.2.1 燃料变革有助于碳减排 25

2.2.2 汽车燃料结构的近期变化 26

2.2.3 生物燃料汽车发展前景良好 27

2.3 碳约束对其他能源密集产业的影响 29

2.3.1 航空业将面临的碳排放政策 29

2.3.2 水泥业对碳约束的对策 31

2.3.3 碳约束降低能源密集部门竞争力 32

2.3.4 小结 34

第三章 碳约束对能源部门发展的影响 36

3.1 日益趋紧的碳约束和能源约束 36

3.1.1 碳约束将带来深刻影响 36

3.1.2 能源安全制约能源部门可持续发展 38

3.1.3 能源开发面临的政治法律风险 38

3.2 碳约束等对能源产业的影响 39

3.2.1 能源部门的碳排放问题 40

3.2.2 碳约束和气候条件给能源部门带来的风险 41

3.2.3 能源部门面临的环境保护约束 43

3.2.4 能源可持续发展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 44

3.3 燃料转换是应对碳约束的有效措施 44

3.3.1 燃料转换是有效措施 45

3.3.2 更多使用天然气有助于碳减排 45

3.3.3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重要减碳手段 47

3.4 低碳技术助能源部门减碳 49

3.4.1 可用于能源部门的低碳技术 49

3.4.2 碳捕存技术的重要作用 51

3.4.3 碳捕存项目的近年发展 52

重点领域篇 57

第四章 产业结构低碳化及国际城市比较 57

4.1 产业结构低碳化是有效减碳手段 57

4.1.1 京沪穗碳排放数据计算方法 57

4.1.2 工业与服务业碳排放强度比较 60

4.1.3 产业结构调整的减碳效应 61

4.2 国际城市比较 63

4.2.1 碳排放行业分布国际比较 64

4.2.2 就业结构国际比较 65

4.3 小结 66

第五章 发展城市可持续建筑 68

5.1 建筑节能减排的意义 68

5.1.1 建筑用能占社会用能比例高 68

5.1.2 建筑耗能导致环境问题 70

5.1.3 建筑节能潜力巨大 70

5.1.4 小结 71

5.2 适当提高能源价格 71

5.2.1 生态建筑节能不节钱 72

5.2.2 方法介绍——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 72

5.2.3 生态建筑样板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74

5.2.4 提升能价是推广节能建筑的关键 76

5.3 推出严格的建筑能效标准 76

5.3.1 国际经验:LEEDTM标准 77

5.3.2 中国和上海的建筑节能标准 79

5.4 构建建筑能效标识体系 81

5.4.1 信息不对称决定能效标识重要性 81

5.4.2 国际经验 82

5.4.3 上海的实践 84

5.4.4 节能效果测评是关键 84

5.5 向节能建筑提供税收等优惠 85

5.5.1 税收优惠 85

5.5.2 其他优惠 86

5.5.3 与优惠政策配套的认证体系 86

5.6 修订与建筑相关的法规 87

5.6.1 《纽约市宪章》的修订 87

5.6.2 《纽约市宪章》修订的预期效果 89

5.6.3 其他相关法规的修订 90

5.7 政府率先垂范 91

5.7.1 就政府建筑节能立法 91

5.7.2 政府节能为专业节能服务创造市场 92

第六章 建设城市可持续交通体系 95

6.1 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定义、内涵 95

6.1.1 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定义 95

6.1.2 建设城市可持续交通的总体思路 96

6.1.3 城市可持续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96

6.2 城市交通减少碳排放的技术策略 98

6.2.1 公路运输 98

6.2.2 铁路运输 106

6.2.3 空中运输 107

6.2.4 海运 109

6.3 城市交通减少碳排放的政策策略 110

6.3.1 地面交通碳减排政策 110

6.3.2 空运碳减排政策 117

6.3.3 海运碳减排政策 118

6.3.4 其他相关政策 120

6.3.5 交通减碳策略的执行手段 122

第七章 优化城市能源链 124

7.1 与价值链并行的能源链 124

7.1.1 能源链的内涵 124

7.1.2 能源链和价值链的关系 127

7.1.3 能源链不同环节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128

7.1.4 意外的碳排放 131

7.2 各种化石能源的碳排放及其影响 131

7.2.1 煤炭 131

7.2.2 石油 133

7.2.3 天然气 133

7.3 各种有利于减碳的可再生能源 134

7.3.1 关于可再生能源 134

7.3.2 核能 136

7.3.3 水电 138

7.3.4 传统生物质能 139

7.3.5 风能 140

7.3.6 太阳能 142

7.3.7 潮汐能和波浪能 142

7.3.8 现代生物质能和生物燃料 144

7.3.9 地热能 146

7.3.10 氢能 147

7.3.11 能源链末端的减碳措施:碳截留 148

7.4 促进能源链优化的碳政策 149

7.4.1 政策途径 149

7.4.2 广义的政策范畴 150

7.4.3 碳金融是重要支持手段 151

7.4.4 风险资本为优化能源链融资 152

第八章 上海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政策建议 155

8.1 太阳能光电产业及其市场分析 155

8.1.1 太阳能电池的分类 155

8.1.2 晶体硅电池 156

8.1.3 薄膜太阳能电池 157

8.1.4 太阳能电池市场容量和市场环境分析 158

8.2 在产业链上找到合适的定位 161

8.2.1 原料生产 161

8.2.2 薄膜电池 164

8.2.3 太阳能光电其他组件 169

8.2.4 小结 174

8.3 上海市促进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的政策 175

8.3.1 新能源行动方案的东风 176

8.3.2 挑战:江浙等地的政策竞争 177

合作机制篇 185

第九章 城市中各责任主体的分工合作机制 185

9.1 政府:制定合理的节能减排政策 185

9.1.1 尽可能采取市场化的政策 185

9.1.2 保证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政策制定 190

9.2 市场:参与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193

9.2.1 参与政策制定 193

9.2.2 协助政府贯彻节能减排政策 196

9.2.3 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培育健康政策载体 198

9.2.4 小结 202

9.3 社会:辅助政府推进节能减排运动 202

9.3.1 节能减排是全民的事业 202

9.3.2 民众的参与必须是组织化的 203

9.3.3 充分利用居委会网络 204

9.3.4 社区组织参与节能减排的制度保障 205

9.3.5 小结 208

第十章 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间合作机制 211

10.1 应对气候变化城市间的责任共担机制 211

10.1.1 温室气体减排的全球公共物品属性 211

10.1.2 温室气体减排呼唤全球性协调机制 212

10.1.3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213

10.2 城市间合作机制的建立 214

10.2.1 城市间联盟与合作计划 214

10.2.2 长三角城市间的合作 217

10.3 城市间低碳技术的转让 218

10.3.1 技术转让在解决气候问题中的作用 219

10.3.2 低碳技术转让的趋势 220

10.3.3 决定低碳技术转让成功的主要因素 220

10.3.4 城市间低碳技术转让的主要障碍 226

10.3.5 促进城市间低碳技术转让的思考 228

10.4 城市间合作其他热点议题 230

10.4.1 BRT系统:波哥大和杭州 230

10.4.2 零排放社区:贝丁顿和崇明 232

10.4.3 节能环保有机纳入城市规划:加拿大卡尔加里 235

10.4.4 一体化能源战略:伦敦 237

10.4.5 治理结构的构建:美国丹佛 238

10.4.6 环境责任教育:英国莱斯特 239

10.4.7 低碳世博:上海 240

国际经验篇 245

第十一章 国际社会促进清洁生产的经验借鉴 245

11.1 引言 245

11.2 美国 246

11.2.1 美国清洁生产政策:《污染预防法》 246

11.2.2 美国清洁生产实施体系:跨区域环境保护机构 247

11.3 欧盟 249

11.3.1 欧盟清洁生产政策 249

11.3.2 欧盟清洁生产法律的特点 253

11.3.3 欧盟清洁生产实施体系 256

11.4 日本 258

11.4.1 沿革与现状 258

11.4.2 日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政策 259

11.4.3 日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战略体系 262

11.4.4 日本多层次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特征 264

11.5 发展中国家——泰国 266

11.5.1 泰国的清洁生产政策与立法 266

11.5.2 泰国清洁生产实施体系 268

第十二章 国际社会碳交易经验借鉴 270

12.1 国际碳交易从理论走向现实 270

12.1.1 碳交易的理论模型与现实障碍 270

12.1.2 《京都议定书》引入碳交易 272

12.1.3 对碳交易的质疑与争论 273

12.2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 276

12.2.1 引入过程和基本规则 276

12.2.2 马耳他国家分配计划 279

12.2.3 英国国家分配计划 280

12.2.4 欧盟体系中的碳价格 282

12.3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以外的碳市场 285

12.3.1 CDM和JI机制的建立 285

12.3.2 清洁发展机制的瓶颈 287

12.3.3 联合履行机制(JI) 288

12.3.4 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碳市场 289

12.3.5 自愿性的碳市场 291

12.4 碳交易市场的一般要件 293

12.4.1 核实——测量减排的协议 293

12.4.2 控制“热气”的销售 294

12.4.3 碳额度的质量和价格 295

12.4.4 强制性履约 296

12.4.5 各种交易平台一体化 296

12.4.6 纠纷的处理 296

12.4.7 碳基金、碳经纪人和交易所的作用 297

12.4.8 排放贸易中保险的作用 299

12.5 碳交易市场的拓展 300

12.5.1 拓展到2012后 300

12.5.2 拓展到不受限制的缔约方 301

12.5.3 本章小结 302

后记 30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