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珠江文化史  下
中国珠江文化史  下

中国珠江文化史 下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4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组编;黄伟宗,司徒尚纪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40678425
  • 页数:208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深入的论证分析,记述了珠江文化从远古至当今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历程,既在横向上概述了每个时期(远古、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近代、现代、当代新时期)的文化状况、形态及特征,又在纵向上梳理出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兴衰现象与起伏规律,在总体上论述其独特的地域环境与文化特性,是一部集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的学术专著。本书将配插相关的图片,既可与文字相得益彰,又可独立存在,增加书的历史感、文化感以及阅读的节奏感。
《中国珠江文化史 下》目录

上 1

引论 1

三种文化是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产物 3

三种文化的形成、发展及文化重心的转移 6

三种文化的不同特色分析 13

文化流动与中华多元一体的文化发展格局 22

概论 29

第一节 珠江水系抚育的珠江文化 30

第二节 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长河 31

一、珠江文化创始期——先秦时代的“雏形文化” 32

二、第一高潮期——汉代的“广信文化” 36

三、第一缓冲期——南北朝的“南域文化” 39

四、第二高潮期——唐代的“盛世文化” 42

五、第二缓冲期——唐五代的“南汉文化” 48

六、第三高潮期——宋代的“炽热文化” 49

七、第三缓冲期——元代的“抗争文化”与“商通文化” 55

八、第四高潮期——明代的“耀明文化” 56

九、第四缓冲期——清代的“粤学文化” 59

十、第五高潮期——近现代的“裂变文化” 60

十一、第五缓冲期——现当代的“运动文化” 67

十二、第六高潮期——当代新时期的“开放文化” 72

第三节 历史积淀的传统文化 80

一、海洋文化 80

二、古道文化 83

三、移民文化 87

四、华侨华人文化与侨乡文化 88

五、书院文化 89

六、器艺文化 90

七、宗教文化与民间崇拜文化 90

八、民俗文化 91

九、异物文化 92

第四节 自然与人文环境合铸的文化特性 92

一、海洋性、共时性、领潮性 93

二、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 93

三、重商性、务实性、时效性 93

四、敏感性、变通性、机缘性 94

五、平民性、平等性、自在性 94

第一章 珠江文化形成发展的地理环境 95

第一节 珠江流域地理区位和格局 96

一、珠江流域地理区位 96

二、珠江流域地理格局 97

第二节 珠江流域的地貌特征 98

一、珠江流域地貌基本特征 98

二、地貌分区 111

第三节 珠江文化发育的地质基础 114

一、地层岩性 114

二、地质构造 117

三、活动构造地震带 119

四、珠江流域地质区域 120

第四节 珠江流域的气候和水文 122

一、气候特征与文化关系 122

二、水文特征与文化关系 124

第五节 适于农耕的多种土壤 131

一、自然土壤 131

二、耕作土壤 135

第六节 丰富生物资源催化文明发祥 136

一、植物资源与农业文明 136

二、动物资源与农业文明 142

第二章 史前时代的珠江文化 145

第一节 珠江流域的远古人类 146

一、珠江流域远古人类的远祖 146

二、珠江流域最早的石器文化 148

三、珠江流域远古人类与现代中国人起源的关系 150

四、元谋人对珠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影响 153

五、马坝人及其文化在珠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56

六、柳江人及其文化的发现对珠江文化的重大影响 157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的珠江文化 159

一、盘县大洞遗址及观音洞文化 159

二、百色的旧石器——远古时期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象征 164

三、珠江文化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发展 173

第三节 中石器时代的珠江文化 182

一、中石器时代珠江文化的特色 182

二、中石器时代珠江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点 183

三、人种分化的确定在珠江文化中的表现 197

四、稻作起源和家畜饲养起源在珠江文化中的反映 201

五、人类社会结构和原始宗教、艺术起源在珠江文化中的形成和发展 207

六、珠江文化中的中石器文化与我国北方的中石器文化异同点 210

七、中石器时代珠江文化的对外交流 225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的珠江文化 228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珠江文化代表性遗址 228

二、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珠江文化 239

三、珠江文化与中国陶器起源 269

第五节 珠江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形成中的地位和贡献 275

一、多民族社会的形成 275

二、社会形态和生产类型 277

三、生产力与文化、科学、艺术和宗教意识 279

四、珠江文化创始时期的萌动形态 279

第三章 先秦时代的珠江文化 281

第一节 先秦时代的珠江流域 283

一、帝舜南巡葬于苍梧之野 283

二、《禹贡》的九州和三代的五服 284

三、《山海经》中的南方 287

四、先秦两汉史籍的有关记载 288

五、生活在珠江流域的先越、百越土著居民 289

第二节 先秦的滇王国和夜郎文化 289

一、云贵高原早期青铜铸造的出现 291

二、滇人和滇国文化 293

三、滇国青铜文明 298

四、夜郎文化与先秦的古夜郎 305

第三节 先秦骆越西瓯文化 313

一、红水河文化 313

二、大石铲崇拜——桂南古国文化的特色 316

三、走进青铜时代的感驮岩人 320

四、苍梧古国和古苍梧文化 325

五、大明山下骆人的早期方国 328

六、发现银山岭——西瓯青铜文化 334

七、骆越与西瓯的岩洞葬 339

第四节 先秦的南越文化 342

一、南越地和南越族 342

二、先秦南越文明的起源 346

三、粤东远古文化的历程 350

四、走进青铜时代的浮滨人 353

五、从石范铸器起步的南疆青铜文化 359

六、西江地区青铜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363

七、岭南岭北青铜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368

第五节 先秦珠江文化的形态与特征 374

一、珠江中下游先秦族群的艺术创造——崖壁画与岩画 374

二、铜鼓——珠江流域先秦时期乐器的创造发明 385

三、先秦时期珠江流域对传统习俗的继承——拔牙习俗 390

四、几何形印纹陶——先秦时期珠江流域的创造 395

五、面向海洋、影响深远的西樵山双肩石器 402

六、环珠江口的玉石作坊——珠江流域玉工艺的传统 408

七、石拍树皮布——珠江流域对人类衣服系统的贡献 415

八、鼻饮、鸡卜等原始民俗文化 422

第四章 秦汉六朝的珠江文化 427

第一节 秦代郡县制及中原文化在珠江流域的传播 428

一、秦五路大军平岭南 428

二、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岭南最早的运河 431

三、中原文化的融入——岭南首设郡县制 435

四、中原移民与秦关古道 438

五、中原都城文化传入岭南——任嚣始筑番禺城 441

六、赵佗首建龙川城 443

七、秦统一岭南有关文化遗存 445

八、汉越文化的结晶——南越国 451

九、西南夷的开发 452

第二节 秦末汉初时期的珠江文化 454

一、珠江文化的雏形阶段——以汉越杂处为特征的南越文化 454

二、赵佗治越甚有文理 456

三、番禺一都会 458

四、南越国的物质文明 464

五、南越国的语言、文字和文书 475

六、南越国的音乐、舞蹈与美术 481

七、广州南越王墓的文化价值 487

八、陆贾与赵佗《报文帝书》 489

九、岭南越族的文化风俗 494

十、南越的丧葬文化 500

十一、汉武帝平南越国——岭南推进汉化 508

十二、秦末汉初的西南夷文化 509

十三、滇文化的发祥及地域 517

第三节 西汉至东汉汉化时期的珠江文化 520

一、开创高潮的“广信文化” 520

二、汉文化在珠江流域的推广和庠序的创立 523

三、经学家陈钦、陈元、士燮和虞翻 526

四、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533

五、佛教传入岭南 540

六、杨孚和《异物志》 541

七、越人和越文化北流中原 544

第四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珠江文化 545

一、中原人南渡与汉文化的进一步南传 545

二、汉俚民族及文化的对撞与结合 546

三、佛教文化在珠江流域的传播 549

四、葛洪与《抱朴子·内篇》 550

五、广州南海交通枢纽地位的确立 554

六、“南域文化”的形态与成就 555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代的珠江文化 559

第一节 隋至初唐的汉俚文化融合 560

一、隋朝珠江流域各民族发展状况 560

二、“岭南圣母”——冼夫人 573

三、汉俚文化融合的新发展及其历史作用 580

第二节 唐代珠江的丝路文化 588

一、广州通海夷道 588

二、“蕃坊”与南海神庙 598

三、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通道 605

四、西南丝绸之路与南诏文化 614

第三节 唐代珠江的佛教文化 625

一、佛教在珠江流域的传播 625

二、珠江文化哲圣——惠能 632

三、神会与希迁 647

四、海路取经与佛经翻译 655

第四节 唐代珠江的科举文化与诗文创作 662

一、科举教育的兴起 662

二、珠江文化诗圣——张九龄 668

三、“桂林二曹”及其他文人 679

第五节 唐代珠江的贬谪文化 691

一、韩愈在阳山与潮州 691

二、柳宗元在永州与柳州 703

三、刘禹锡在连州 719

四、唐朝贬谪岭南的其他文人 728

第六节 唐代珠江的民间传说与民俗文化 740

一、刘三姐、刘三妹传说与西江歌圩 740

二、何仙姑传说与珠江神仙文化的新发展 750

三、雷祖传说及其民俗文化 756

第七节 唐代珠江的工艺文化 764

一、茶马古道上形成的普洱茶文化 764

二、四大名砚之首——端砚 769

三、广绣、蜡染与扎染 775

四、唐代珠江其他民间工艺文化 782

第八节 南汉国的文化 789

一、文官制度与海上丝路的恢复 789

二、文学与禅学的发展 796

第九节 隋唐五代珠江文化的形态特征与历史地位 805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珠江文化 809

第一节 宋元两朝中原文化的南移 810

一、中原文化与珠江文化的整合 810

二、中原人的南迁 815

第二节 宋元珠江流域的海洋文化 845

一、宋元东南沿海的对外贸易 845

二、海陆丝绸之路的中外文化交流 857

三、珠江的海洋文化 863

第三节 宋元珠江流域的学术思想与宗教信仰文化 871

一、理学与心学的开创 871

二、宋代儒学南传与发展 882

三、从宋代书院的发展看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现象 890

四、宋代珠江流域的科举文化 897

五、岭南瘴疠与医药文化 901

六、珠江流域的寺院 906

七、南禅在宋代珠江的文化影响 912

八、宋元尊崇道教对珠江文化的影响 914

九、广州怀圣寺与中外宗教文化交流 920

第四节 宋元珠江流域的文化艺术 925

一、雄远壮烈的岭南诗风 925

二、宋书画、诗词在珠江流域的影响 929

三、珠江的民俗风情 937

四、珠江的水神崇拜 950

第五节 宋元文化名人对珠江文化的贡献 954

一、包拯在端州的政绩与遗风 954

二、岭南的清官廉吏文化 957

三、籍于珠江的诤臣文化 968

四、宋代岭南的谪臣文化 978

第六节 宋元珠江的建筑艺术与工艺文化 1002

一、城镇建筑文化走向成熟 1002

二、宋代的端砚文化艺术 1013

三、合浦珍珠及珍珠养殖业 1019

四、宋元珠江的茶酒文化 1025

五、珠江流域的宋瓷 1034

六、珠江的丝绸文化 1039

七、珠江三角洲的棉纺文化 1043

八、壮锦文化 1047

第七节 宋元珠江的民系文化 1049

一、珠江流域的岭南区域 1049

二、珠江流域的三大民系 1051

三、三大民系文化 1054

四、九姓渔民来源,疍家与疍家文化 1070

五、俚汉融合的珠江文化 1074

六、珠江流域的语言文化区域 1081

第八节 宋元珠江流域诸族文化 1084

一、大理(南诏)国的文化 1084

二、壮族文化 1096

三、苗瑶语族文化 1101

四、壮侗语族文化 1109

五、藏缅语族文化 1121

六、孟高棉语族文化 1135

七、多元交融的民族文化 1138

第九节 宋元王朝兴替下的文化冲突 1139

一、宋末皇朝南逃时的珠江文化 1139

二、厓门文化悲剧 1146

三、元统治下的珠江流域 1157

四、珠江文化的春风吹又生 1172

五、元朝衰亡时的珠江文化 1184

下 1211

第七章 明清时代的珠江文化 1211

第一节 珠江流域文化与贸易全球化 1212

一、中国是贸易全球化的大市场 1212

二、明清政府对广东实行开放海外贸易的政策 1214

三、广州是贸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场,澳门是转运港 1218

第二节 珠江流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平台 1221

一、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载体 1221

二、西学东渐珠江流域地区 1223

三、中国传统文化经珠江流域出海,西传欧美国家 1234

第三节 珠江流域的教育文化 1255

一、官办学校和科举制度 1255

二、民间私人教育 1265

三、澳门的近代化教育 1287

第四节 珠江流域的宗教文化 1291

一、佛教 1292

二、道教 1308

三、伊斯兰教 1318

四、天主教 1324

五、基督教新教 1346

第五节 珠江流域的思想学术文化 1353

一、吴与弼与“崇仁学派” 1354

二、陈献章的“江门之学” 1357

三、湛若水的“甘泉之学” 1363

四、黄佐、陈建、黄衷、霍韬、丘濬、海瑞的学术思想 1372

五、屈大均与《广东新语》 1390

第六节 珠江流域的文学艺术 1404

一、诗歌 1404

二、小说 1419

三、戏剧 1421

四、陈子壮等南园十二子与岭南琴派 1427

五、林良、陈献章等的岭南画和书法 1428

六、西洋油画艺术 1435

第七节 珠江流域的建筑文化 1437

一、城乡建筑的特色 1437

二、广府园林 1448

三、中西合璧的建筑工艺 1452

第八节 珠江文化的历史地位 1456

一、梁发著《劝世良言》激励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1456

二、珠江文化对中国近代科学文化发展的促进 1458

三、珠江文化加速中国近代社会制度文化的进程 1473

四、珠江文化的形态与特征 1476

第八章 近代的珠江文化 1483

第一节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激烈冲撞下对珠江文化的震动 1484

一、战后西方先进物质和科技文化传入 1484

二、世界史地知识和西式报刊融入珠江文化 1488

三、广东人观念文化的更新 1495

四、洪秀全太平天国革命理论建立 1498

第二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下珠江文化的觉醒 1503

一、西方工业技术引进与珠江近代产业兴起 1503

二、西方政治经济思想在珠江流域传播与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转型 1508

三、康梁变法维新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内涵 1524

四、梁启超变法维新学说及其文化贡献 1535

五、康梁变法维新思想在珠江流域的传播和影响 1540

六、西方宗教文化流布珠江流域 1546

七、反侵略爱国文学的繁荣 1555

第三节 辛亥革命前后珠江文化的飞跃发展 1571

一、孙中山民主革命理论成为近代珠江文化辉煌成果 1571

二、西方制度和教育文化注入珠江文化 1579

三、华侨文化形成及其对珠江文化的贡献 1584

第四节 五四运动前后珠江文化的新生 1601

一、马克思主义与新文化在珠江流域的传播 1601

二、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与珠江文化新价值取向 1614

第五节 珠江文化中心城市广州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1620

一、广州成为中西文化交流桥梁的历史地理基础 1621

二、中西器物文化在广州的交流 1623

三、中西宗教文化在广州的交流 1628

四、中西理性科学文化在广州的交流 1629

五、中西制度文化在广州的交流 1638

第九章 现代和当代前期的珠江文化 1641

第一节 现代历史转折中珠江文化风涛 1642

一、“五四”新文学在南方 1643

二、岭南画派的兴起与西方油画的引入 1648

三、香港:中国电影艺术发轫之地 1664

第二节 “珠江文化”概念的提出及勃兴的文化浪潮 1667

一、第一次全国文化人的南下 1669

二、黄埔军校与农民运动讲习所 1677

三、“南学”之兴与文化自觉 1691

第三节 “地方自治”条件下的“自治文化” 1701

一、各自为政与文化异彩 1703

二、现实主义文学与象征派诗歌 1711

三、语言学与族群文化研究 1741

四、华南建筑与民间艺术 1752

五、南音、粤剧与粤曲 1763

第四节 民族存亡激发的“救亡文化” 1771

一、南方文化双城 1773

二、“抢救文化人”之壮举 1782

三、西南联大 1793

四、愤怒出诗人 1815

五、音乐双璧 1830

第五节 艰难曲折的“解放文化” 1837

一、白色恐怖下的文化抗争 1837

二、文学艺术的传世经典 1845

第六节 当代前期的“运动文化” 1858

一、畸形的“运动文化” 1858

二、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奇葩 1862

三、华侨文化与广东经济建设思想 1866

四、“运动文化”中的坚挺脊梁 1875

五、“文革”高压下民主法制的呼唤与“干校文化” 1890

第十章 当代新时期的珠江文化 1895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夕珠江文化的躁动 1897

一、民间舆论:“文化沙漠”说 1897

二、“文化沙漠”说自辩 1898

三、“文化绿洲”预见 1899

第二节 “先行一步”的特区文化促使“海文珠化” 1900

一、窗口、蛇口、出海口对海洋文化的吸纳 1901

二、“先行一步文化”中的理论和著作成果 1905

三、新文化的发现和学术成果 1906

四、“南文北伐”势态 1906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使珠江文化腾飞 1908

一、确立珠江文化新精神 1908

二、确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珠江文化效率观念 1913

三、确立珠江文化的变通意识 1914

第四节 “珠三角文化”与“泛珠三角文化”使珠江文化扩大延伸 1920

一、“珠三角文化”对港澳文化的吸纳 1920

二、“珠三角文化”对广东全境以及全国的辐射 1924

三、“泛珠三角文化”牵动珠江文化不断扩大延伸 1928

四、“粤语热”与外来词语新浪潮 1937

五、“珠三角文化”和“泛珠三角文化”时期的文化成果 1945

第五节 大文化意识强化珠江文化对地域文化的整合 1954

一、珠江文化在我国文化地带中的地位 1954

二、整合与开发珠江文化资源 1957

三、调整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文化结构 1961

四、建立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文化体制 1962

五、新时期华人华侨文化 1963

第六节 新时期珠江科技文化的发展 1964

一、珠江科技文化的兴起 1965

二、深圳特区的高科技文化 1966

三、开创粤港高科技合作文化 1976

四、新时期继续发挥余热的科学家群体 1981

第七节 率先进入后工业文明的珠江文化 1990

一、外来工与工业文明 1990

二、文化产业与后工业文明 1992

三、城市化和后工业文明 1996

四、土地资源整合与后工业文明 2001

第八节 珠江文化与珠江生态文明 2008

一、珠江的原生态基础 2008

二、经济发展催生珠江生态文明 2011

三、珠江人与自然的和谐 2013

四、珠江生态文明总攻略 2018

第九节 科学发展观促进珠江文化转化 2024

一、向文化自觉转化 2024

二、向创新意识转化 2028

三、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化 2034

四、向加速完成社会转型转化 2037

后记 珠江文化的探索历程 2043

附录 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学术活动年表(1988—2009) 205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