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西方共和主义公共利益理论研究
西方共和主义公共利益理论研究

西方共和主义公共利益理论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万绍红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42654274
  • 页数:33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从政治哲学、政治思想、政治史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研究共和主义公共利益理论的产生、逻辑结构与具体内涵,并挖掘、分析共和主义的公共利益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与和谐社会建构的作用。本书的重点是在公共利益概念分析的基础上,阐释共和主义公共利益理论的内涵与特征,探究共和主义公共利益理论实现的机理。
《西方共和主义公共利益理论研究》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现状及其问题 1

第二节 研究的正当性与问题的提出 8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安排 10

第四节 基本观点、重点难点与创新 12

第五节 核心概念及其理解 13

一、公共利益概念及其理解 13

二、共和主义概念及其理解 22

第一章 共和主义公共利益理论的研究背景:从民主主义到后自由主义 35

第一节 民主主义与公共利益 35

一、民主主义的古代经验与现代演绎 35

二、民主主义的古代批评者:柏拉图的观点与逻辑 40

三、古典共和主义对民主主义的批评:亚里士多德的判断与逻辑 51

四、民主主义的现代批评者 55

第二节 自由主义与公共利益 59

一、古典自由主义的公共利益虚无主义 59

二、现代自由主义的有限公共利益逻辑 65

三、新自由主义:重申古典自由主义 72

第三节 共和主义与公共利益 77

一、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的局限与共和主义的复兴 77

二、自由民主的问题与共和主义的反思 84

三、共和主义的公共利益:内涵与逻辑 89

第二章 共和主义公共利益理论的核心论题:公共利益及其实现 100

第一节 市场的兴起与公共利益的虚无 100

一、古典政治哲学的变迁与永恒的公共利益问题 100

二、现代社会自由主义的转向与公共利益的难题 107

第二节 超越市场:亚当·斯密与经济学逻辑中的公共利益 113

一、亚当·斯密的公共利益逻辑 113

二、亚当·斯密公共利益逻辑的问题及其批评 117

三、亚当·斯密思想中的经济共和主义:基于斯密思想整体性的解读 123

第三节 共和主义的公共利益实现理论 129

一、公民美德与榜样示范 129

二、责任政府与合作社会 135

三、公民身份与财产权利:共和国的诱惑 141

四、论辩与协商:再造民主 151

第三章 共和主义公共利益理论的认识论:从政治人到合作社会的建构 159

第一节 公共利益理论认识论的变迁:从政治人到经济人 159

一、政治人假设与共和主义的公共利益思想 159

二、共和主义公共利益理论中的精英依赖 165

三、从共和主义的自利人到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 171

四、经济人假设在政治领域中的应用:评估与反思 177

第二节 共和主义的政治人与公共利益理论:从人民主权到代议制政府 185

一、代议制政府及其正当性 185

二、人民主权与代议制政府 191

三、代议制政府的维护:信任与警惕 197

第三节 从多元主义、公民社会到共和政治:合作社会的建构 201

一、“政治学革命”与共同体的衰落 201

二、从多元主义、公民社会到共和政治:合作社会的建构 206

第四章 共和主义公共利益理论体系的拓展:公民美德与宪政制度的整合 214

第一节 公民美德理论框架下的共和主义公共利益理论 214

一、公民美德的内涵及其逻辑基础 214

二、共和主义公共利益理论的基础:公民美德 218

三、公民美德的“易腐性”与公民美德的维护 222

第二节 宪政主义理论框架下的公共利益理论 228

一、宪政主义、道德理想国与共和主义的融合之道 228

二、共和主义的宪政主义及其对公民美德的保障 234

三、比较视野下的共和主义宪政主义 240

第三节 公民美德与宪政制度整合视野下的共和主义公共利益理论 246

一、从美德共和到制度共和 246

二、公民美德与宪政制度的整合 250

第五章 共和主义公共利益理论的应用与启示:公共政策制定与和谐社会构建 256

第一节 共和主义公共利益理论与公共政策 256

一、共和主义公共利益理论与公共品的供给 256

二、共和主义公共利益理论与公共政策主张 261

三、共和主义公共利益理论与公共政策程序 267

第二节 共和主义公共利益理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基于个案的经验分析 273

一、中国经验与共和主义公共利益理论的解释力 273

二、个案分析与共和主义公共利益理论的检验 280

结论 289

主要参考文献 301

后记 33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