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新编
自然辩证法新编

自然辩证法新编PDF电子书下载

自然科学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魏发辰,刘建生,刘秀萍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12107489
  • 页数:265 页
图书介绍:本书针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研究生教育目标定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原理进行应用研究,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线,以观念、理论、方法与技巧为主要内容,阐述哲学对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提高知识、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理解国家方针政策,把握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自然辩证法新编》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应用与自然辩证法 1

一、自然辩证法是哲学应用课程 1

二、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3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与创新人才培养 5

一、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7

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 7

三、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技素养 8

四、有利于学生树立合理的科技价值观 8

五、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技创新方法 9

第三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9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0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13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16

第二章 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历史演进 20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20

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概况 20

二、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特征 21

第二节 古希腊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24

一、古希腊科学技术主要成就及其基本特征 24

二、古希腊自然哲学和自然观特征 25

第三节 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 26

第四节 第一次科学革命与机械自然观 27

一、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背景 27

二、近代初期科学革命的主要成就 29

三、机械自然观的形成 31

第五节 第二次科学革命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1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32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33

思考题 34

第三章 现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新发展 35

第一节 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35

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 35

二、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 36

三、系统科学 37

第二节 存在的自然界 38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38

二、自然界的系统性 42

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性 46

四、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50

第三节 演化的自然界 53

一、自然界演化的基本过程 53

二、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 54

三、自然界运动发展的规律性 58

第四节 现代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61

一、普遍联系的系统自然观 61

二、演化发展的自组织自然观 62

三、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 63

思考题 64

第四章 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65

第一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65

一、远古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 65

二、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 66

三、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 67

第二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 68

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68

二、实践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 69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 70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观 75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 75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76

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 78

思考题 80

第五章 科学观与科学发展的规律 81

第一节 科学本质再探究 81

一、对科学的传统理解 81

二、科学的主要形相 82

三、科学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类活动 83

四、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唯科学主义 84

第二节 科学活动的结构 87

一、科学活动的主体 87

二、科学活动的客体 88

三、科学活动的工具 89

第三节 科学活动的过程 90

第四节 科学发展的基本形式 94

第五节 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当代趋势 99

一、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99

二、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100

三、科学发展的当代趋势 102

思考题 103

第六章 科学认识与知识创新方法 104

第一节 科学认识与科学知识 104

一、科学认识的哲学本质 104

二、科学认识的结构及其特征 105

三、科学知识及其构成 106

第二节 科学认识的动力——科学问题 108

一、科学认识的动力与科学问题 108

二、科学问题的类型与功能 110

三、科学问题的发现 112

四、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115

第三节 科学事实与科学观察、科学实验 118

一、科学事实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118

二、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之一——科学观察 120

三、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之二——科学实验 122

四、科学测量的客观性问题 125

第四节 科学假说与预测 125

一、科学假说的内涵与功能 126

二、科学假说的特点 127

三、构造假说的原则 128

四、提出假说的方法 129

五、预测与判决性实验 131

思考题 132

第七章 科学活动与知识创新模式 133

第一节 科学发现的归纳模式 133

一、归纳的基本模式 133

二、归纳逻辑与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135

三、归纳模式的内在机制 137

第二节 直觉演绎模式 139

一、直觉-演绎逻辑的基本模式 139

二、爱因斯坦相对论与直觉-演绎逻辑 142

三、直觉-演绎逻辑的内在机制 147

四、归纳与演绎的辩证关系 148

第三节 偶然发现模式 149

一、偶然发现逻辑的基本模式 149

二、偶然发现逻辑的客观基础 151

思考题 155

第八章 技术与技术发展规律 156

第一节 技术的历史发展 156

一、古代手工技术 156

二、近代工业技术 158

三、现代科学化技术 160

第二节 技术本质 162

一、技术的定义 162

二、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164

第三节 技术的分类与体系构成 165

一、技术的分类 165

二、技术的体系结构 171

第四节 技术发展的规律 176

一、技术发展的宏观规律 176

二、技术发展的微观规律 178

第五节 技术价值论 179

一、技术价值 179

二、技术伦理 182

思考题 184

第九章 技术的创新模式与方法 185

第一节 技术的创新类型 185

一、质-量关系分类法 185

二、条件分类法 186

三、专业分类法 187

四、需求分类法 187

五、专利分类法 188

六、对象分类法 188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动力模式 188

一、需求拉动创新模式 189

二、科学推动创新模式 190

三、需求拉动与科学推动之合力模式 191

第三节 原创型技术创新模式 193

一、原创过程结构模型 193

二、原创型思维方法 195

三、原创型技术创新的社会意义 197

第四节 改进型技术创新模式 199

一、改进型技术创新模型 200

二、改进型创新方法 201

三、改进型创新的社会作用 203

第五节 系统集成型技术创新模式 204

一、系统集成创新模型 204

二、集成型创新模式的实施条件 205

三、集成创新模式的辅助方法 206

思考题 208

第十章 技术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 210

第一节 技术创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10

一、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 210

二、技术创新理论在美国的复兴 212

三、技术创新理论在中国 213

第二节 技术创新概念的科学解释 213

一、技术创新概念的经典解释 214

二、关于技术创新释义上的分歧 215

三、技术创新概念新释 215

第三节 技术创新模式 216

一、创新活动区间的界定 217

二、技术创新活动过程的要素分析 217

三、技术创新模式的构建 218

四、创新模式的方法论意义 220

第四节 技术创新的基本类型 221

一、按照创新主体分类 222

二、按照创新客体分类 225

三、按照技术创新效果的质和量分类 232

四、按照技术的导入方式分类 234

第五节 国家创新体系与企业创新联盟 238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 238

二、企业创新体系 240

三、企业创新联盟 242

思考题 244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245

第一节 科学技术对当代社会的“塑造” 245

一、世界的整体化 245

二、节奏的加速度化 247

三、社会的智能化 248

四、发展的多元化 249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体结构的变革 250

第三节 科学技术与新的实践观念的变革 253

一、科学观念 253

二、信息观念 254

三、系统有序观念 255

四、时效观念 255

第四节 知识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 257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渊源与标志 258

二、知识经济的特点及其理论难题 259

三、知识经济效益的三种体现形式 259

四、知识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 260

五、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262

思考题 263

后记 26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