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淑林,李金龙,裴旭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040454673
  • 页数:22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目前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现状及其运行机制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基于协同创新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与联合培养密切相关的理论体系,分析了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发展路径并构建了相应的机制改革模型;提出在协同创新环境下可持续地发展研究生联合培养事业,必须转变单纯依靠“行政推动”的研究生联合培养传统思路,构建政府调控、沟通协调、资源共享、科学评价“四位一体”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新型机制体系,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书适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者及相关管理工作者阅读使用。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第二节 研究意义 2

第三节 概念界定 5

一、协同创新 5

二、联合培养 9

三、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 11

四、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 12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

一、研究思路 15

二、研究内容 16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7

一、研究方法 17

二、创新之处 17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9

第一节 国外联合培养机制研究综述 19

第二节 国内联合培养机制研究综述 23

第三节 简要评析 28

第三章 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理论基础、适用分析及模型构建 31

第一节 协同创新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机制构建中的适用性分析 31

一、协同创新理论概述及内涵解析 31

二、协同创新理论在联合培养中的适用性分析 34

三、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模型的构建 36

第二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政府调控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 38

第三节 系统耦合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 41

第四节 资源依赖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 42

第五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联合培养科学评价机制中的适用性分析 45

第四章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演进历程及其在协同创新环境下的基本模式 49

第一节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演进历程 49

一、初创阶段(1951—1977年):学研配合培养与“集体”培养 49

二、探索阶段(1978—1992年):委托培养与产学研联合培养 50

三、扩展阶段(1993—2006年):政产学研联合培养与境内外联合培养 52

四、深化阶段(2007年至今):联合培养体系构建与协同创新 53

第二节 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嬗变特征 56

第三节 协同创新环境下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基本模式 58

一、以“校际联合、校所联合”为主的科学前沿领军型人才培养模式 63

二、以“校企联合、校所联合”为主的行业产业高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64

三、以“校地联合、校企联合”为主的区域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65

四、以“多元组织联合”为主的文化传承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67

第五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建设现状及问题 69

第一节 研究生联合培养政府调控机制现状与问题 69

一、国外政府在联合培养工作中的角色与作用 69

二、我国政府在联合培养工作中的角色与作用 71

三、联合培养工作政府调控机制的问题分析 73

第二节 研究生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现状与问题 75

一、研究生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现状 75

二、联合培养工作沟通协调机制的问题分析 76

第三节 研究生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机制现状与问题 79

一、研究生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现状 79

二、联合培养工作资源共享机制的问题分析 81

第四节 研究生联合培养评价机制现状与问题 84

一、研究生联合培养评价机制现状 84

二、联合培养工作评价机制的问题分析 85

第六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政府调控机制改革 89

第一节 优化招生计划分配机制 89

第二节 实施高端人才联合培养专项工程 91

第三节 完善联合培养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94

一、联合培养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的层级 95

二、联合培养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的内容 97

第四节 成立国家级研究生联合培养专门机构 100

第七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机制改革 103

第一节 联合培养沟通协调物理系统耦合 103

一、协调组织机构耦合 104

二、沟通规则程序耦合 105

三、信息平台耦合 105

第二节 联合培养沟通协调知识基础耦合 106

一、研发知识耦合 106

二、培养方案耦合 107

三、课程设置耦合 109

第三节 联合培养沟通协调管理系统耦合 111

一、双导师制耦合 111

二、奖助制度耦合 113

三、管理内容耦合 115

四、质量控制耦合 117

五、中介服务耦合 118

第四节 联合培养沟通协调文化价值耦合 121

第八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124

第一节 联合培养资金资源依赖原理与共享机制改革 124

一、联合培养资金资源依赖原理 124

二、联合培养资金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127

第二节 联合培养人才资源依赖原理与共享机制改革 134

一、联合培养人才资源依赖原理 134

二、联合培养人才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136

第三节 联合培养平台资源依赖原理与共享机制 142

一、联合培养平台资源依赖原理 142

二、联合培养平台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145

第四节 联合培养声誉资源依赖原理与共享机制 154

一、联合培养声誉资源依赖原理 154

二、联合培养声誉资源共享机制改革 155

第九章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评价机制改革 158

第一节 联合培养工作绩效评价和成果归属评价机制改革 158

一、联合培养多元组织工作绩效评价机制改革 159

二、联合培养成果归属及知识产权评价机制改革 160

第二节 构建联合培养资金资源共享效益评价体系 162

第三节 构建基于“毕业生群体”视角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模式 168

一、核心概念 168

二、模式构建 171

三、模式评价 174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75

第一节 研究总结 175

第二节 研究展望 178

参考文献 180

附录1 部分校所、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信息分析 192

附录2 课题组调研单位与调研内容 206

附录3 部分全国示范性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信息 208

附录4 2014年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试点工作专项招生计划 21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