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研究  基于中国百年教育理论发展史的省思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研究  基于中国百年教育理论发展史的省思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研究 基于中国百年教育理论发展史的省思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姚玉香著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205081874
  • 页数:162 页
图书介绍:本论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理性解读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内涵、特征、理论基础与目标的基础上,界定了“本土特色教育理论”的评判标准。通过回溯中国百年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筛选出生活教育理论、活教育理论、平民教育理论、情境教育理论、成功教育理论、生命·实践教育理论作为本土特色教育理论的典型个案,在对这些教育理论的创生主体和创生过程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指出教育发展的内部矛盾、强烈紧迫的社会客观需要、丰厚的文化积淀、拥有核心人物的研究共同体是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必要土壤。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研究 基于中国百年教育理论发展史的省思》目录

导论 1

一、研究缘起与论题说明 1

(一)研究缘起 1

(二)论题说明 5

二、文献综述与主要观点 7

(一)关于教育理论本土化研究 7

(二)其他相关学科本土化研究 12

(三)关于理论创生的相关研究 15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18

(一)研究意义 18

(二)研究方法 19

四、可能创新与努力空间 20

(一)可能创新空间 20

(二)研究不足与努力方向 21

第一章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理性解读 22

一、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内涵 22

(一)“教育理论”释义 22

(二)“本土创生”的界定 25

(三)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现实意蕴 26

二、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特征 28

(一)教育理论的本土创生是内生与建构的统一 28

(二)教育理论本土创生是长期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0

(三)教育理论的本土创生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31

三、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理论基础 33

(一)人类——文化——环境互动论 33

(二)系统论 35

(三)协同学 37

四、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目标 39

(一)本土特色教育理论的内涵 39

(二)本土特色教育理论的评判标准 43

第二章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历史观照 47

一、中国教育理论本土发展的历史轨迹 47

(一)本土创生意识冥蒙与自编尝试(1901—1919年) 48

(二)本土创生意识警醒与教育理论初现(1919—1949年) 49

(三)本土创生意识明确与教育理论自创努力(1949—1966年) 50

(四)本土创生意识扭曲与教育理论缺失(1966—1976年) 51

(五)本土创生意识高涨与教育理论再现(1977年至今) 51

二、本土特色教育理论典型个案分析 53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53

(二)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 57

(三)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 61

(四)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论 64

(五)刘京海的成功教育理论 68

(六)叶澜的生命·实践教育理论 71

三、中国本土特色教育理论创生历史的反思 74

(一)内在动力:教育发展的内部矛盾 74

(二)外在推力:强烈紧迫的社会客观需要 76

(三)思想基础:丰厚的文化积淀 77

(四)中坚力量:拥有核心人物的研究共同体 77

第三章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环境检视 79

一、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时代机遇 80

(一)文化反思与文化自觉意识逐渐增强 80

(二)社会运行环境正在日益改善 82

(三)制定了崇尚创新的国家战略决策 84

(四)教育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85

(五)完成了教育学学科建制 88

二、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现实障碍 92

(一)“中庸”、“唯上”、“实用”思想的消极影响有待消除 92

(二)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94

(三)功利与浮躁的学术氛围亟须改变 96

第四章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主体素养剖析 99

一、教育理论本土创生主体的角色定位 100

(一)现存教育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100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者和再生者 103

(三)异域教育理论的阐释者和批判者 105

二、教育理论本土创生主体的内在素养 107

(一)卓然不群的品格素养 107

(二)博大精深的知识素养 113

(三)非同凡“想”的创造性思维和缜密的理论思维 117

第五章 教育理论本土创生的方法论钩玄 121

一、秉持“兼和”的创生理念 123

(一)以“众异”为创生基础 126

(二)以“富有日新”为创生途径 128

(三)以“一贯”为创生目标 130

二、遵循“以一摄多”的创生原则 132

(一)以中融西,和合生新 132

(二)以今承古,革故鼎新 135

(三)以行促知,融汇启新 137

(四)以专纳博,激荡开新 140

三、奉行“固本开源”的实践策略 144

(一)醉心教育事业,躬身教育实践 144

(二)精选根源性典籍,潜心知性阅读 145

结语 为了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理论 148

参考文献 151

后记 16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