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以中国哲学为中心的思考
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以中国哲学为中心的思考

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以中国哲学为中心的思考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齐勇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303135486
  • 页数:44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者郭齐勇是国内著名哲学家。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中华人文精神与文化哲学的探索就儒家道家等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与文化研究的诸多范式进行了对比融合研究,下篇中国哲学的特色、要义与方法论的思考就中国哲学的一些内在特色以及方法论研究等问题进行了说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上一篇:袁世凯传下一篇:契丹人
《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以中国哲学为中心的思考》目录

上篇 中华人文精神与文化哲学的探索 3

中华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3

1.中华人文精神的产生及其内核 4

2.中华人文精神的特点 6

3.中华人文精神的当代意义 11

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与核心价值 14

1.和平、和谐是中华民族长期融合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性格 15

2.中国文化关于“和谐”的几个向度 19

3.创造性地转化传统,建构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系统 26

关于“国学”与“国学热”的反思 31

1.何谓国学 31

2.试说国学的草根性 36

3.体制内的教育是西化的,所谓国学热只能是假热 37

4.国学的再发现 41

中国哲学资源的当代价值 45

1.达用篇:中国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 46

2.立体篇:中国哲学与现代人安身立命 51

3.分析、转化传统文化资源 56

4.儒学是具有宗教性品格的精神形态 58

儒释道的人生智慧与心理调节 63

1.儒家的人文关怀与价值信念 63

2.道家的理想人格与超越精神 69

3.佛家的菩提智慧与人生解脱 77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 83

1.儒家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土壤 83

2.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87

3.儒学资源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可能的贡献 92

“文化多元”论纲 99

1.文化的多源发生、多向发展、多元并存和多样统一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常态和规律 100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生态问题 104

3.建树多元、宽容、开放的现代文化意识 107

文化变迁中的涵化与整合 111

1.文化的时空属性与文化的累积和变异 111

2.文化的调适与冲突 113

3.文化的涵化或潜移 114

4.文化的整合机制 116

5.文化的沟通与融合 118

文化的比较类型学研究 120

1.文化类型学及西方学者的研究 120

2.我国学者研究文明的比较类型学的意义 124

3.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类型学及其方法论 127

文化传统新解 132

1.扬弃关于“传统”的传统观念 133

2.传统的“活”与“死”,认同与创新 135

3.传统的解构与重构,离异与回归 137

4.文化遗产继承的不同形式 139

中国文化的评价尺度与诠释维度 142

1.考察东方文化现代化的焦点 142

2.各种视域、方法、评价理应共存互尊 145

3.现实批判有不同的方式 146

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刍议 149

1.评析三说 150

2.新的综合 155

3.现代化与传统文化 155

下篇 中国哲学的特色、要义与方法论的思考 161

传统形上学的基本特征 161

1.“内在—超越” 161

2.“整体—动态” 164

3.价值中心 165

4.生命本体 167

5.“仁之本体论”与“仁之宇宙观” 167

从场有哲学的视域看中国哲学的特性 172

1.创化日新,生生不已 174

2.相依相待,整体和谐 179

3.事实与价值的联结,语言与超语言的贯通 183

“中国哲学”及其自主性 190

1.保持世界性与本土化之间的必要的张力 190

2.学科的自觉、自主与自立 194

3.内在式的批判,继承性的创新 198

建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反思 204

1.理解的历史性与诠释的相应性 204

2.“中国哲学”学科的主体性与中西哲学的对话性 206

3.“中国哲学”的特殊性与丰富性 208

哲学史方法论学习札记 212

1.延续性与非延续性 212

2.必然性与偶然性 217

中国哲学研究30年的反思 223

1.三个阶段与主要成就 225

2.研究范式的转移 231

3.问题与前景 234

诸子学的历史命运 238

1.诸子之发展脉络与综合统一 239

2.诸子学的历史命运 245

《尸子广泽》、《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与《吕氏春秋·不二》中的真理史观之异同 252

1.“无相非也”的求同取向 252

2.“天下多得一际焉以自好”的存异取向 255

3.“务息十二子之说”的排他取向 258

4.“齐万不同”的超越取向 262

老庄之道论及其异同 265

1.老子之道论 265

2.庄子之道论 272

3.老庄道论之联系与区别 276

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 280

1.楚简之人性天命说 280

2.楚简与《孟子》的思想联系与区别 285

3.余论:“情”与道德形上学 287

《周礼·地官司徒》、《礼记·王制》中有关社会公正的论述 289

1.荒政 290

2.养老恤孤扶弱 292

3.颁职事及居处、土地、赋税、商业之制度与政策 293

4.选贤与能 296

5.德教及刑罚的慎重、程序化与私人领域的保护 298

墨儒两家之“孝”、“三年之丧”与“爱”的区别与争论 301

1.墨儒论“孝”的差异 301

2.墨家对儒家“三年之丧”的批判及两家之歧见 306

3.墨家论“爱无差等”及其与儒家“爱有差等”的辨析 313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孔子的“亲亲互隐”及家庭伦常观 317

1.“亲亲互隐”源于宗教伦理,意在保护私领域 318

2.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也强调孝敬父母 320

3.孔子、苏格拉底之家庭伦常观 327

道德心性的普遍性 330

1.道德“心性”还是“血亲情理” 331

2.“仁”与“孝弟” 344

3.“仁”与“公德”、“私德” 360

不只是为了辩护 365

1.孔子、孟子、荀子以及宋明理学,一个解释传统的问题 365

2.“发端”:关于推扩的问题 371

3.权力与腐败:关于一些现实性的问题 373

4.中国与西方:关于两种解释传统 375

先秦儒学关于社会正义的诉求 377

1.先秦儒家弃绝私利吗 377

2.最不利者应受到最大关怀 379

3.最大的公正是机会的公平 381

4.儒家是专制主义的护身符吗 382

5.孔子“亲亲互隐”是鼓励腐败吗 383

6.儒家是唯道德理想主义吗 384

孙中山论心性文明与人格建国 386

1.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与道德文明 386

2.国粹的重光与民族精神的恢复 394

3.改良人格,立国立人 400

4.孙中山文化观的启示 407

“五四”的另一个被人忽略的传统:文化守成主义的形成、发展及其意义 409

1.文化反省的多维性与“五四”传统的另一面 410

2.文化守成主义的发展线索及其基本内容 414

3.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利弊得失 421

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论纲 427

1.熊十力:以“乾元”为中心的本体—宇宙论 427

2.马一浮:以“性理”为中心的本体—工夫论 429

3.方东美:以“生生”为中心的形上学 432

4.牟宗三:从自然哲学到道德形上学 435

5.唐君毅:天人内外相生相涵的圆教 438

6.现代新儒家的易学观的意义 442

后记 44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