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从普适性到地方性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研究
从普适性到地方性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研究

从普适性到地方性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永杰著
  • 出 版 社: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47304037
  • 页数:251 页
图书介绍: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是中国法学发展的方面,也是中国法学成熟的标志,其前提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见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理论体系,作者从法社会学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
《从普适性到地方性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研究》目录

绪论 1

一、问题的提出 1

二、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意义 3

三、研究现状 4

四、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具体要求 5

五、本书基本内容 8

上篇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原理 13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内涵 1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13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概念 13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观点与方法 1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内涵 19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内涵 20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价值和意义 21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对法学学科的贡献 22

四、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内涵 23

五、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价值意义 2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27

一、一致性与相应性 27

二、原则性与具体性 27

三、互补性与互动性 28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路径 29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与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路径的一致性 29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路径的两个层面之间的关系 30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方法论研究 35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方法论 35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方法论 38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实践面向 4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实践面向的根据 41

一、经济结构的原因 41

二、社会结构的原因 42

三、法律知识的地方性 45

四、法律的社会功能 4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实践面向的内涵 49

一、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形成及其三重含义 49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实践面向的具体内涵 51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传统文化面向 5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文化面向的根据 5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文化层面的具体内涵 62

一、正确认识传统法律文化的两面性 64

二、积极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66

三、抛弃糟粕性的法律文化 69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法律全球化 73

第一节 法律全球化理论 73

一、全球化与法律全球化 73

二、“法律全球化”产生的原因 74

三、法律全球化理论的实质内涵及其意义 77

第二节 法律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关系 79

一、坚持中国化面向 79

二、吸收全球化优秀成果 81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法制现代化 84

第一节 法制现代化理论 84

一、法制现代化释义 84

二、法制现代化的模式 8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法制现代化的关系 89

一、我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路径 89

二、我国法制现代化的目标路径 91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 93

中篇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 99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演进历史 9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路径的形成 100

一、路径产生的背景 100

二、路径的实践层面探索与确立 103

三、路径的文化层面探索与确立 107

四、评价与启示 11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路径的探索 113

一、路径初步偏离的背景与表现 113

二、对破坏民主与法制的实践反思和初步纠偏 115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路径的严重偏离 118

四、评价与启示 11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路径的分析 119

一、背景 119

二、路径的实践层面恢复和重新确立 120

三、路径的文化层面恢复和重新确立 122

四、评价与启示 124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路径的坚持 125

一、阐释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 125

二、在具体法律实践的探索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 127

三、在传统法律文化的扬弃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 130

四、评价与启示 134

下篇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成果研究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成果概述 13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39

一、毛泽东法律思想 139

二、邓小平法律思想 144

三、江泽民法律思想 146

四、胡锦涛法律思想 14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成果的特点、经验及启示 150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特点 150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给我们的经验 152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给我们的启示 153

第八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54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述 154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 154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内容 154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主要特征 156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关系 157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 158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中国面向 159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建构 164

一、健全完善立法 164

二、坚持依法行政 165

三、严格公正司法 166

四、其他基本要求 167

第九章 人本主义法律观 169

第一节 人本法律观概述 169

一、人本法律观释义 169

二、人本法律观的基本要求 170

三、人本法律观的证立 173

第二节 人本法律观与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关系 175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人本法律观的理论渊源 175

二、人本法律观的中国化面向 178

第三节 人本主义法律观的建构 185

一、人本法律观的理论建构 186

二、人本法律观的具体建构 189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实践探索 191

第一节 从实体法治到程序法治——依法治国研究的新进程 191

一、实体法治与程序法治并重:对法治路径认识的深化 191

二、程序法治的基本内涵与价值表明程序法治具有优越性 192

三、程序法治的基本问题关乎法治的基本目标 194

第二节 从独语到对话——当代中国法制宣传的转型 199

一、法律是一种理性对话:法律的沟通理性 200

二、立法的理性对话 202

三、司法的理性对话 204

四、从独语到对话:中国法制宣传的转型 209

第三节 从独语到对话——以行政司法化为视角 215

一、效率优先与公平并重:行政司法化的特征与表现 216

二、充分参与和平等协商:行政司法化理论的意义前瞻 219

第四节 公正与和谐——福利三角范式视野下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 223

一、问题的提出:现有研究的不足 223

二、法社会学视野下的法律援助制度:福利三角范式 225

三、福利三角范式视角的研究意义 227

第五节 从对抗到对话——中国语境下的刑事司法协商制度论纲 229

一、刑事司法协商制度的现实意义 229

二、刑事司法协商制度的理论意义 232

三、刑事司法协商制度的方法论意义 238

四、刑事司法协商制度的社会意义 240

参考文献 24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