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环境科学概论  第2版
环境科学概论  第2版

环境科学概论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志峰,刘静玲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040305753
  • 页数:50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北京市精品教材和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凝结了作者长期在环境科学领域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成果,并试图融入了国内外环境学领域的教学、科研创新和发展动态。全书以人-地环境复合系统理论为基础,以环境问题为导向,以整体论和综合性为科学方法指引,以化解环境危机为目标,系统构建了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技术与方法,并辅以环境科学实践密切相关的案例分析。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作为非环境专业的教材和参考书,同时还可作为高中师生、成人在职培训与公众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参考资料。
《环境科学概论 第2版》目录

第一篇 环境与环境问题 3

1 绪论 3

1.1 环境及类型 4

1.1.1 环境的概念 4

1.1.2 类型 5

1.1.3 环境的特性 6

1.2 环境科学及其发展 8

1.2.1 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8

1.2.2 环境科学研究对象 12

1.2.3 环境科学的任务 12

1.2.4 分支学科 13

1.3 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论 14

1.3.1 整体性 14

1.3.2 系统性 15

1.3.3 综合性 16

1.3.4 复杂性 16

1.4 学习目标与要求 17

1.4.1 学习目标 18

1.4.2 学习要求 18

1.5 小结 20

问题与讨论 20

阅读资源 20

2 自然环境 22

2.1 地球表层系统 22

2.1.1 地球表层系统概述 22

2.1.2 大地女神(Gaia)假说 22

2.2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24

2.2.1 大气圈 24

2.2.2 水圈 25

2.2.3 岩石圈 27

2.2.4 土壤圈 28

2.2.5 生物圈 29

2.3 自然环境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 30

2.3.1 物质循环 30

2.3.2 能量流动 35

2.3.3 信息传递 37

2.4 自然环境的地带性规律 38

2.4.1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规律 39

2.4.2 水生生态系统的分布特征 41

2.5 小结 42

问题与讨论 43

阅读资源 43

3 人工环境 44

3.1 人工环境类型及特点 45

3.1.1 人工环境的类型 45

3.1.2 人工环境的特点 45

3.2 城市环境 46

3.2.1 城市 46

3.2.2 城市化 47

3.2.3 城郊过渡带 48

3.3 乡镇与农村环境 50

3.3.1 乡村环境 50

3.3.2 乡镇企业 51

3.3.3 人工种植和养殖基地 51

3.4 水利环境 52

3.4.1 水利工程 52

3.4.2 生态水利 53

3.5 交通环境 54

3.5.1 交通线路与环境 54

3.5.2 绿色交通 55

3.6 人文环境 56

3.6.1 人文环境特征 56

3.6.2 名胜古迹的开发与保护 57

3.7 小结 58

案例研究 59

问题与讨论 61

阅读资源 62

4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63

4.1 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63

4.1.1 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 63

4.1.2 人类发展过程与环境 64

4.1.3 人类发展与资源消费的平衡 67

4.2 人类活动与环境危机 69

4.2.1 环境问题的实质 69

4.2.2 污染型环境问题 72

4.2.3 资源短缺与耗竭型环境问题 79

4.2.4 生态破坏与环境失衡 81

4.3 环境与人类健康 85

4.3.1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85

4.3.2 环境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89

4.3.3 居住环境与人体健康 91

4.4 小结 92

案例研究 93

问题与讨论 95

阅读资源 95

5 全球环境变化 97

5.1 全球变暖 102

5.1.1 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 102

5.1.2 未来全球变暖的可能情景 103

5.1.3 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及协调行动 105

5.2 臭氧层耗竭 107

5.2.1 臭氧层存在的意义 109

5.2.2 大气臭氧层的形成及破坏 109

5.2.3 臭氧层耗竭的潜在威胁 111

5.3 酸雨危害加剧 113

5.3.1 酸雨污染的态势 113

5.3.2 酸雨的形成 114

5.3.3 酸雨的危害 116

5.4 全球生态系统退化 117

5.4.1 森林与湿地萎缩 117

5.4.2 生物多样性减少 117

5.4.3 淡水资源匮乏 118

5.4.4 土地退化及荒漠化 118

5.5 环境安全及国际合作 119

5.5.1 环境安全的概念 119

5.5.2 环境安全的主要内容 120

5.5.3 环境安全的国际合作 123

5.6 小结 124

案例研究 125

问题与讨论 126

阅读资源 126

第二篇 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6 环境伦理 129

6.1 不同环境伦理观出现的背景及其发展 130

6.1.1 中国古代朴素的“天人合一”观 130

6.1.2 马尔萨斯的“人地矛盾”观 130

6.1.3 人类中心论 131

6.1.4 生物中心论 131

6.1.5 地球整体论 132

6.1.6 代际均等的伦理观 132

6.2 环境道德观 133

6.3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 133

6.4 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 134

6.5 可持续发展 137

6.5.1 几种代表性的发展模式 137

6.5.2 可持续发展要旨 138

6.5.3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39

6.6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43

6.6.1 中国的必然选择 143

6.6.2 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 144

6.6.3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策 147

6.7 小结 150

案例研究 150

问题与讨论 151

阅读资源 151

7 环境地学 152

7.1 环境地学的特点、地位与作用 152

7.2 人-地环境复合系统 154

7.2.1 气候系统与大气环境 154

7.2.2 水环境与海洋环境 159

7.2.3 其他圈层的作用与地位 163

7.3 人-地环境复合系统的整体性及各圈层间的影响与响应 164

7.3.1 人-地环境复合系统的整体性 164

7.3.2 各圈层间及圈层内的相互作用 165

7.3.3 人文过程的干扰 166

7.4 小结 166

案例研究 167

问题与讨论 169

阅读资源 169

8 环境生态 170

8.1 环境生态学的概念和内涵 171

8.1.1 环境生态学概念 171

8.1.2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71

8.2 生态系统生态学 172

8.2.1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173

8.2.2 生态系统层级理论 173

8.2.3 生物多样性 175

8.2.4 生态系统演替 177

8.3 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78

8.3.1 干扰类型及其内涵 178

8.3.2 干扰与生态系统调控 180

8.4 恢复生态学理论 181

8.4.1 生态恢复的内涵和特征 181

8.4.2 生态系统工程 184

8.5 生态系统评价与管理 185

8.5.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评估 186

8.5.2 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188

8.6 小结 192

案例研究 192

问题与讨论 197

阅读资源 197

9 环境物理 199

9.1 环境物理原理 199

9.1.1 热力学定律 199

9.1.2 物质守恒定律 201

9.2 环境大气扩散理论 202

9.2.1 大气扩散理论基础 202

9.2.2 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 207

9.3 污染物在水中的扩散理论 209

9.3.1 推流迁移 210

9.3.2 分散作用 210

9.3.3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稀释模式 211

9.4 以其他物质为介质的扩散规律 214

9.4.1 声波在传播中的衰减规律 214

9.4.2 污染物在土壤及地下水中的迁移扩散理论 214

9.4.3 电磁波传播和衰减规律 216

9.5 环境物理污染对流理论 217

9.6 典型物理污染分析 218

9.6.1 噪声污染 218

9.6.2 电磁辐射 220

9.6.3 其他物理污染 221

9.7 小结 223

案例研究 224

问题与讨论 226

阅读资源 226

10 环境化学 227

10.1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227

10.1.1 挥发和吸附 227

10.1.2 溶解和沉淀 229

10.1.3 水解和配位 229

10.1.4 氧化和还原 231

10.1.5 光化学反应 231

10.1.6 生物富集和转化 234

10.2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效应 237

10.2.1 汞和砷的生态效应 237

10.2.2 多环芳烃的生态效应 238

10.2.3 有机卤代物的生态效应 238

10.2.4 复合污染物的生态效应 239

10.3 小结 240

案例研究 241

问题与讨论 244

阅读资源 245

11 环境经济学 246

11.1 环境经济学的历史与现状 246

11.1.1 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247

11.1.2 外部性理论与市场失灵 249

11.1.3 环境质量与公共物品 251

11.2 绿色核算 253

11.2.1 国民经济核算 253

11.2.2 环境与资源的核算方法 255

11.3 环境的经济价值评估 255

11.3.1 环境的费用效益分析 256

11.3.2 费用函数与损害函数 258

11.3.3 环境质量的效益评价技术 261

11.4 环境经济手段 264

11.4.1 环境管理中的经济手段 264

11.4.2 环境经济手段的应用 266

11.5 小结 267

案例研究 267

问题与讨论 272

阅读资源 272

第三篇 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 272

12 环境监测 275

12.1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275

12.1.1 环境监测的目的 275

12.1.2 环境监测的分类 276

12.2 环境监测的要求和特点 277

12.2.1 环境监测的要求 277

12.2.2 环境监测的特点 278

12.3 环境监测标准与指标 280

12.3.1 环境监测标准 280

12.3.2 环境监测指标 280

12.4 环境监测方案的制订 284

12.4.1 地表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284

12.4.2 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 288

12.4.3 土壤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 289

12.5 环境监测技术 290

12.5.1 样品预处理技术 290

12.5.2 污染物的测试技术 291

12.6 环境遥感监测技术 293

12.6.1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优势 294

12.6.2 环境遥感监测方法 294

12.7 小结 300

案例研究 301

问题与讨论 305

阅读资源 306

13 环境评价 307

13.1 环境评价的分类和特征 307

13.1.1 按时间要素划分 307

13.1.2 按评价对象划分 308

13.1.3 按评价要素划分 308

13.2 环境评价的目的 308

13.3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09

13.3.1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内容和程序 309

13.3.2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方法 310

13.3.3 环境质量现状的综合评价 311

13.4 环境影响评价 312

13.4.1 环境影响评价分类 312

13.4.2 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与程序 314

13.4.3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316

13.4.4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317

13.5 小结 318

案例研究 319

问题与讨论 321

阅读资源 321

14 环境规划 322

14.1 环境规划的分类和特征 323

14.1.1 环境规划的分类 323

14.1.2 环境规划的特征 324

14.2 环境规划的目的和原则 326

14.2.1 环境规划的目的 326

14.2.2 环境规划的原则 326

14.3 环境规划的程序和方法 327

14.3.1 环境规划的程序 327

14.3.2 环境规划的方法 328

14.4 环境规划的编制 331

14.4.1 城市环境规划 331

14.4.2 开发区环境规划 332

14.4.3 乡镇环境规划 333

14.4.4 社区环境规划 333

14.5 小结 334

案例研究 334

问题与讨论 336

阅读资源 336

15 环境污染控制 337

15.1 环境污染控制目标 337

15.1.1 环境污染及其特征 337

15.1.2 环境污染控制的目标 337

15.2 环境污染控制类型 338

15.2.1 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 338

15.2.2 末端控制与全过程控制 339

15.2.3 分散控制与集中控制 340

15.3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对策 340

15.3.1 水环境污染控制 340

15.3.2 大气环境污染控制 345

15.3.3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349

15.3.4 土壤环境污染控制 353

15.3.5 其他物理性污染控制 354

15.4 小结 357

案例研究 358

问题与讨论 361

阅读资源 361

第四篇 环境管理与实践 361

16 环境政策与法规 365

16.1 环境政策 365

16.1.1 环境政策的发展 365

16.1.2 环境政策体系 367

16.2 环境法规 369

16.2.1 环境法规的发展 369

16.2.2 环境法体系 371

16.3 环境标准 372

16.3.1 环境标准的类型和作用 372

16.3.2 环境标准体系 372

16.3.3 环境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375

16.4 小结 377

案例研究 378

问题与讨论 379

阅读资源 379

17 流域环境管理 380

17.1 概述 380

17.1.1 基本概念 380

17.1.2 流域功能 381

17.1.3 流域的特点 381

17.1.4 流域环境问题 382

17.2 流域环境管理的内涵 386

17.2.1 流域环境管理的意义 386

17.2.2 流域环境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386

17.2.3 流域环境管理的内容与特点 388

17.3 流域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390

17.3.1 基本原理 390

17.3.2 管理方法 391

17.4 流域环境管理体制建设 392

17.4.1 流域环境管理与协调 392

17.4.2 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393

17.4.3 流域环境保护补偿机制 393

17.4.4 流域水事纠纷裁决制度 394

17.5 流域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 395

17.5.1 注重生态环境需水 395

17.5.2 跨流域管理 395

17.6 小结 397

案例研究 398

问题与讨论 403

阅读资源 403

18 城市环境管理与实践 404

18.1 城市环境管理概述 404

18.1.1 系统性 404

18.1.2 主动性 405

18.1.3 预测性 405

18.1.4 协调性 405

18.2 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问题 405

18.2.1 城市发展阶段性 405

18.2.2 生态城市 406

18.3 城市环境管理的发展 408

18.3.1 城市环境污染控制 409

18.3.2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 409

18.4 城市环境管理体系 410

18.4.1 城市环境管理体系框架 411

18.4.2 城市环境管理方针与原则 411

18.4.3 城市环境管理体制与机构 412

18.4.4 城市环境管理方案 412

18.5 城市环境管理途径与方法 413

18.5.1 污染物指标管理 413

18.5.2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415

18.5.3 生态效率管理 419

18.5.4 城市环境管理信息化 422

18.6 小结 424

案例研究 424

问题与讨论 426

阅读资源 427

19 工业环境管理与生态工业 428

19.1 工业环境污染 428

19.1.1 工业环境污染的特点 428

19.1.2 工业污染综合防治战略 428

19.2 清洁生产 429

19.2.1 清洁生产的概念 429

19.2.2 实施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 431

19.2.3 清洁生产审计 433

19.2.4 清洁生产的评价方法 434

19.2.5 IS014000 435

19.3 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 439

19.3.1 循环经济 439

19.3.2 生态工业 442

19.3.3 生态工业园区 444

19.3.4 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及循环经济的关系 447

19.4 小结 448

案例研究 448

问题与讨论 454

阅读资源 454

20 农业环境管理与实践 455

20.1 农业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455

20.1.1 农业生产环境问题 455

20.1.2 农业生态系统破坏 460

20.2 农业环境管理与实践 462

20.2.1 农业环境管理体系 462

20.2.2 农业环境管理途径 463

20.2.3 农业环境管理对策 465

20.3 生态农业 468

20.3.1 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468

20.3.2 生态农业的技术类型 469

20.3.3 典型技术与环境保护 471

20.4 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 474

20.4.1 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的概念及目标 474

20.4.2 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的技术体系 475

20.5 小结 476

案例研究 476

问题与讨论 478

阅读资源 479

21 公众参与 480

21.1 概述 480

21.1.1 公众参与的概念 480

21.1.2 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 481

21.1.3 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482

21.1.4 公众参与的公众类型 484

21.2 公众参与的实施 485

21.2.1 公众参与的内容及方式 485

21.2.2 公众参与的模式 487

21.2.3 公众参与管理决策 489

21.2.4 影响公众有效参与的因素 489

21.3 小结 491

案例研究 491

问题与讨论 494

阅读资源 494

参考文献 49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