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技术革新与产业结构
技术革新与产业结构

技术革新与产业结构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金森久雄著;黄星满译
  • 出 版 社:经济部国际贸易局
  • 出版年份:1991
  • ISBN:
  • 页数:216 页
图书介绍:
《技术革新与产业结构》目录

壹、技术革新与产业结构 1

一、改变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成长 1

(一)不断更替之明星产业 1

(二)促使结构改变之六项要因 4

二、产业结构之变化与市场机能 7

三、转换产业结构的推动力量 8

(一)企业家的推动力量 8

(二)政府所扮演的角色 9

(三)优秀的劳动力 9

(四)丰富的资本 11

四、公元二○○○年之产业结构 11

(一)5%之成长率 12

(二)经济规模 12

(三)产业结构 14

(四)就业结构 17

(五)汇率 17

(六)出口结构 18

(七)进口结构 18

(八)直接投资 21

(九)国际收支 22

贰、日本企业家之类型 25

一、技术革新与企业家 25

(一)企业家之意义 25

(二)时代区分 27

二、复兴期之企业家类型 28

(一)整顿下之世代交替 28

(二)复兴期之创新 30

三、高度成长期之企业家类型 31

(一)高度成长之时代 31

(二)高度成长期的代表性企业家 33

四、调整期之企业家类型 36

(一)危机下之创新 36

(二)创造性破坏 39

五、日本企业——新气氛与活跃于世界舞台 42

(一)研究发展型中小企业的兴起与衰退 42

(二)领导未来的研究发展型中小企业 46

(三)世界中的日本企业 47

叁、日本经济发展之原动力 53

一、战后日本经济产业发展过程 53

(一)两种成长机构 53

(二)高度成长之原动力 55

(三)重要产业的发展过程 56

(四)经济成长之扩大及加速机能 60

二、调整期后的日本经济——移向低成长的原因 62

(一)形成高度成长之各种条件的变化 62

(二)无法避免的主流之减速 63

(三)主流减速之原因 64

三、经济发展之新芽 64

(一)新重要机械工业之展露 64

(二)新经济发展的机构 65

(三)新高度成长的可能性 68

肆、技术革新与产业发展 71

一、复兴期之创新 71

(一)GHQ之民主化政策 72

(二)重点生产方式 73

(三)韩战美军对日大量采购用品 74

(四)金融制度之强化 74

(五)谋求摆脱障碍之创新 77

二、高度成长期之创新 80

(一)耐久消费财相关之创新 80

(二)石化整厂设备 84

(三)电子技术相关之创新 86

(四)运销之创新 88

三、调整期之创新 90

(一)石油危机相关之创新 91

(二)微电子工程相关之创新 94

(三)因应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之创新 96

伍、技术革新与日本贸易 101

一、商品贸易形态之创新 101

(一)出口方面之变化 102

(二)进口方面之变化 103

(三)贸易对象国之变化 107

二、贸易发展形态之创新 108

(一)创新性商品之出现 108

(二)技术差距与雁行形态发展 111

三、贸易结构之创新 111

(一)产业内贸易的活络 111

(二)产业内贸易的两种形态 113

(三)日圆升值导致海外直接投资剧增 116

(四)企业内贸易之形成 118

(五)企业正式的多国籍化 121

(六)企业内贸易之两种形态 122

(七)资本商定型分工之发展 123

(八)对日直接投资逐渐增加 125

四、产业资讯化与国际分工创新 127

(一)ME促进国际分工 127

(二)软体领域已开始进行国际分工 128

五、日本贸易的未来发展方向 129

陆、技术波及与日本经济 133

一、利用“波及”之创新 133

(一)以世界观点之创新 133

(二)国际间波及的负面影响 134

(三)活用了才算是创新 135

二、技术引进的模范生——日本 136

(一)以技术引进为成长的跳板 136

(二)由依赖转为经营策略的技术引进 139

(三)技术引进带来之效果 141

(四)日本的作法为成功的关键 143

三、技术波及之新潮流 144

(一)技术出口不断增加 144

(二)技术进口的多样化及国际化 146

(三)趋于多样化及国际化 150

四、国际分工及技术波及 151

(一)就技术及贸易观产业发展阶段 151

(二)有活力的日本产业 153

(三)对单纯的「技术立国论」之质疑 156

(四)与国际分工相关的创新策略 157

柒、技术革新与产业政策 160

一、钢铁业与产业政策 160

(一)导致经济复兴之合理化计画 161

(二)1960年代之政策在有效性上令人质疑 162

(三)新日铁诞生的利弊 162

(四)合并形成厂商疏忽警惕 163

二、汽车与产业政策 168

(一)拒绝外国车在日本标售 169

(二)「机械工业发展临时措施法」促成品质迅速提升 170

(三)加速增强体力以迎接自由化的来临 170

(四)调整政策也受到厂商的抵抗 171

三、电脑与产业政策 176

(一)向美国巨人IBM挑战的日本厂商 176

(二)各国对日本产业政策之批评增强 178

(三)有必要对奖励政策作多方面的考察 179

四、21世纪的产业政策 184

(一)新型政策的出现 184

(二)多半的成长产业系以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 185

(三)优惠产业选定标准必须早日决定 186

捌、结构变化与雇用问题 191

一、高度经济成长与劳动 191

二、突破困境之雇用调整 192

(一)加班的减少 193

(二)女性计时工的减少 193

三、劳力过剩 194

四、强大的调整力量 195

(一)劳资协调的定型(劳资双方同心协力为维持雇用而劳力) 195

(二)暂停采用新进人员(开始进行减产经营) 196

(三)经营多角化与调职之增加 198

(四)年资贡献叙薪型人事系统之修正 199

(五)微电子化带来劳力的节省 200

(六)「新雇用」的活用 203

(七)劳动单价降低使雇用量扩大 205

五、迈向知识劳动之时代 205

(一)三级产业之雇用增加 205

(二)服务化之内容 208

(三)知识劳动增加 211

(四)以成长产业来克服雇用调整 214

(五)新调整波浪之出现 21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