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吕思勉文集  读史札记  上
吕思勉文集  读史札记  上

吕思勉文集 读史札记 上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吕思勉著
  • 出 版 社:南京:译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44763250
  • 页数:586 页
图书介绍:《读史札记》汇总了吕思勉的全部已刊和未刊札记共762条,是后人根据他的笔记和论著整理而成,内容博大、论述严谨,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学通史性学术专著。全书按历史时代的顺序分为五帙,分别为先秦部分、秦汉部分、魏晋南北朝部分、隋唐以下部分、通代部分。
《吕思勉文集 读史札记 上》目录
标签:札记 文集

甲帙 先秦 1

(一)盘古考 1

(二)古史时地略说上 5

(三)古史时地略说下 11

(四)纬书之三皇说 16

(五)儒家之三皇五帝说 19

(六)伏羲考 22

(七)华胥氏 24

(八)有巢燧人考 24

(九)神农与炎帝、大庭 26

(一○)炎黄之争考 30

(一一)少昊考 34

(一二)女娲与共工 40

(一三)帝尧居陶 46

(一四)囚尧城辨 46

(一五)丹朱傲辨 47

(一六)禅让说平议 50

(一七)共工、禹治水 52

(一八)唐虞之际二十有二人 55

(一九)唐、虞、夏都邑一 56

(二○)唐、虞、夏都邑二 61

(二一)唐、虞、夏都邑三 65

(二二)唐、虞、夏都邑四 69

(二三)夏都考 71

(二四)有扈考 75

(二五)太康失国与少康中兴 76

(二六)越之姓 82

(二七)匈奴为夏后氏苗裔 83

(二八)说商 84

(二九)自契至于成汤八迁考 87

(三○)释亳 88

(三一)汤弱密须氏 92

(三二)论汤放桀地域考 93

(三三)汤冢 94

(三四)伊尹生于空桑 95

(三五)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解 96

(三六)盘庚五迁 97

(三七)殷兄弟相及 99

(三八)周先世世系 102

(三九)公刘 103

(四○)毕郢 105

(四一)三恪解 110

(四二)武王克商 111

(四三)太公为西方人 114

(四四)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 116

(四五)卫伯 119

(四六)江汉、常武 120

(四七)西周皆都丰镐 121

(四八)疑周伐猃狁为东迁后事 123

(四九)齐桓公存三亡国 124

(五○)长狄考 124

(五一)鬼方考 127

(五二)山戎考 131

(五三)山戎考续篇 134

(五四)赤狄、白狄考 135

(五五)春秋时人以畜比君 139

(五六)余祭之死 140

(五七)楚之四国 141

(五八)三王五霸 142

(五九)中山 144

(六○)皇帝说探源 147

(六一)管子论王霸 150

(六二)中国未经游牧之世 150

(六三)农业始于女子 152

(六四)古代商业缘起情形 154

(六五)读马尔萨斯人口论 158

(六六)管子轻重一 159

(六七)管子轻重二 161

(六八)管子轻重三 164

(六九)管子轻重四 166

(七○)井田之废 167

(七一)买田宅、请田宅 169

(七二)买道而葬 170

(七三)古振贷一 170

(七四)古振贷二 171

(七五)古振贷三 172

(七六)古振贷四 173

(七七)古振贷五 174

(七八)古振贷六 174

(七九)母财 175

(八○)释官 175

(八一)三公、四辅、五官、六官、冢宰 176

(八二)周官五史 180

(八三)毁誉褒贬 184

(八四)守藏室之史 186

(八五)左右史 186

(八六)夫人选老大夫为傅 190

(八七)以夷隶守王门 193

(八八)车服 194

(八九)篡立者诸侯既与之会则不复讨 194

(九○)释“兴灭国,继绝世” 195

(九一)古者君臣之义上 198

(九二)古者君臣之义下 201

(九三)君臣朋友 204

(九四)朋友之道 205

(九五)春秋立君之法 207

(九六)臣之事君 208

(九七)尊王与民贵之义相成 209

(九八)布衣死节 211

(九九)民与政相关之切 212

(一○○)民各有心 214

(一○一)韩起辞玉 215

(一○二)封地大小 216

(一○三)巡守朝聘 217

(一○四)霸国贡赋 220

(一○五)五侯九伯 223

(一○六)姬姓日也,异姓月也 225

(一○七)属人 227

(一○八)古人不重生日 227

(一○九)古人周岁增年 228

(一一○)合男女颁爵位必当年德义 230

(一一一)娶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义 232

(一一二)昏年考 233

(一一三)释夫妇 236

(一一四)原妾 237

(一一五)饮食进化之序 238

(一一六)古代贵族饮食之侈 239

(一一七)原酒 245

(一一八)衣服之法 249

(一一九)谅闇 249

(一二○)冰鉴 250

(一二一)坟墓 251

(一二二)桐棺三寸非禹制 252

(一二三)墓祭 254

(一二四)死于兵者不入兆域 256

(一二五)厚葬 257

(一二六)殉葬 259

(一二七)蚩尤作兵 261

(一二八)三革 264

(一二九)宋襄公 265

(一三○)六国之兵 273

(一三一)女子从军 274

(一三二)守险 276

(一三三)交绥 279

(一三四)国士 279

(一三五)致师 285

(一三六)古师行多侵掠 286

(一三七)兵食 286

(一三八)古水战 287

(一三九)丘甲 288

(一四○)军与师 289

(一四一)五兵 291

(一四二)私属 292

(一四三)教士 292

(一四四)兵器长短 293

(一四五)军志 294

(一四六)骑射 295

(一四七)象魏 297

(一四八)五刑之属三千 297

(一四九)象刑 298

(一五○)投畀豺虎 304

(一五一)九刑 305

(一五二)郑人铸刑书上 306

(一五三)郑人铸刑书中 309

(一五四)郑人铸刑书下 311

(一五五)戮尸 312

(一五六)轘 313

(一五七)妇人无刑 313

(一五八)赎刑 316

(一五九)圜土即谪作 317

(一六○)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318

(一六一)救父杀夫,助夫杀父 319

(一六二)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320

(一六三)比伍相及 320

(一六四)与于青之赏必及于其罚 322

(一六五)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 322

(一六六)狱之迟速 323

(一六七)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 325

(一六八)毋赦 327

(一六九)以吏为师 327

(一七○)复仇 330

(一七一)决斗复仇 335

(一七二)断狱重情 335

(一七三)龟兹刑法与中国类 338

(一七四)扶桑国法 338

(一七五)地平线 339

(一七六)地图 339

(一七七)五岳 341

(一七八)弱水、黑水 343

(一七九)归虚 343

(一八○)泾洛诸戎 344

(一八一)古匈奴居地 349

(一八二)发、北发 352

(一八三)越裳 354

(一八四)扬越 356

(一八五)论吴越文化 358

(一八六)邹衍大九州说 361

(一八七)南交 363

(一八八)嵎夷即倭夷说 363

(一八九)天地之化百物之产 364

(一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义 364

(一九一)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367

(一九二)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368

(一九三)往者不悔,来者不豫 369

(一九四)释仁 370

(一九五)释因 371

(一九六)释大顺 372

(一九七)释“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375

(一九八)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375

(一九九)一贯与致一 376

(二○○)中和 377

(二○一)无为 381

(二○二)竭力 382

(二○三)释“指穷于为” 382

(二○四)释大略 384

(二○五)释知之极 384

(二○六)司命与天命 385

(二○七)天志与明鬼 390

(二○八)戒杀 395

(二○九)形法家 396

(二一○)鬼谷先生 397

(二一一)金粟生死 398

(二一二)补损以知足 398

(二一三)礼运、礼器 399

(二一四)殷因于夏周因于殷 403

(二一五)天生时而地生财 403

(二一六)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405

(二一七)曾子大孝 407

(二一八)子张 408

(二一九)忠欲 408

(二二○)辞色 408

(二二一)知力 409

(二二二)哀乐祸福 410

(二二三)贼人者必自贼 410

(二二四)参天两地 411

(二二五)圣人之大宝曰位 412

(二二六)心学之原 412

(二二七)杨朱之政治学说 413

(二二八)名他人之学 415

(二二九)古学制 416

(二三○)古代学术传授 423

(二三一)宦 423

(二三二)富教 425

(二三三)六艺 425

(二三四)原易 430

(二三五)易大义 435

(二三六)论今文易 436

(二三七)左氏不传春秋上 436

(二三八)左氏不传春秋中 439

(二三九)左氏不传春秋下 441

(二四○)左国异同 442

(二四一)读楚辞 442

(二四二)读山海经偶记 443

(二四三)谚为俗语 447

(二四四)洪范庶民惟星解 447

(二四五)作洪范之年 453

(二四六)礼记表记 454

(二四七)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解 454

(二四八)龙 464

(二四九)帝 465

(二五○)磌然 466

(二五一)稽古同天 466

(二五二)猎较 467

(二五三)上国 467

(二五四)女称君亦称君子 468

(二五五)札 468

(二五六)易抱龟南面 469

(二五七)三兆三易 469

(二五八)史记日者龟策列传 471

(二五九)神嗜饮食 472

(二六○)神仙家 473

乙帙 秦汉 474

(二六一)太上皇 474

(二六二)秦焚书上 474

(二六三)秦焚书下 476

(二六四)华夏 477

(二六五)淮南王 478

(二六六)项羽将才 479

(二六七)汉都关中 481

(二六八)楚释汉击齐 482

(二六九)楚将龙且 483

(二七○)以贾人为将 483

(二七一)汉世食客之多 484

(二七二)儿宽阿世 484

(二七三)游侠郭解 484

(二七四)巧吏 486

(二七五)汉吏治之弊 486

(二七六)官南方者之食 488

(二七七)资格用人之始 489

(二七八)汉不守秦制 490

(二七九)汉世选举之弊 490

(二八○)汉末名士 490

(二八一)附庸 496

(二八二)计相主计 497

(二八三)入财者得补郎 497

(二八四)汉时珠玉之价 497

(二八五)汉人不重黄金 498

(二八六)汉聘皇后金 499

(二八七)汉武以酷法行币 499

(二八八)皮币 500

(二八九)商贾以币变易积货逐利 500

(二九○)居边而富 501

(二九一)牢盆 502

(二九二)畴官 502

(二九三)盗摩钱质取鋊 503

(二九四)处乱之道 503

(二九五)商者不农 504

(二九六)汉世振贷 504

(二九七)汉士大夫散财振施 506

(二九八)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508

(二九九)古者官为民造屋之事甚多 509

(三○○)王莽六筦 509

(三○一)甘棠 510

(三○二)斛制 510

(三○三)汉世亭传之制 510

(三○四)除关 516

(三○五)桥梁边版 516

(三○六)飞行术 516

(三○七)汉人多从母姓 517

(三○八)汉世昏姻多出自愿 518

(三○九)汉时嫁娶之年 518

(三一○)汉时男女交际之废 519

(三一一)妻死不娶 519

(三一二)出妻改嫁上 520

(三一三)出妻改嫁下 521

(三一四)汉世妾称 525

(三一五)取女闭之 526

(三一六)適庶之别 526

(三一七)禁以异姓为后 527

(三一八)探筹 528

(三一九)汉尚主之法 528

(三二○)王莽妃匹无二 529

(三二一)北邙 530

(三二二)医疗贵人有四难 531

(三二三)执金吾 531

(三二四)汉初赏军功之厚 531

(三二五)汉世犹用铜兵 532

(三二六)汉武用将 534

(三二七)塞路 537

(三二八)山泽堡坞 537

(三二九)山越 539

(三三○)闽越民复出 544

(三三一)秦汉法律之学 544

(三三二)汉文帝除宫刑 546

(三三三)法令烦苛之弊 547

(三三四)古代法律不强求统一 548

(三三五)卖首级 549

(三三六)西域 549

(三三七)昆仑考 550

(三三八)匈奴古名 551

(三三九)匈奴不讳名而无姓字 552

(三四○)匈奴官制 552

(三四一)匈奴人口 554

(三四二)匈奴风俗 558

(三四三)匈奴文字 560

(三四四)匈奴龙庭 561

(三四五)头曼北徙及复度河南之年 564

(三四六)头曼城 564

(三四七)优留单于非真单于 565

(三四八)五饵 566

(三四九)萧望之对待匈奴之议论 568

(三五○)全代制匈奴策 569

(三五一)分地 569

(三五二)秦始皇筑长城 569

(三五三)秦营南方上 570

(三五四)秦营南方下 573

(三五五)赵佗年寿 574

(三五六)头兰 575

(三五七)夜郎侯见杀 575

(三五八)仓海君 576

(三五九)倭人国 577

(三六○)鲜卑 578

(三六一)西夜、子合 580

(三六二)徐福 580

(三六三)交阯嫁娶之俗 582

(三六四)高离 583

(三六五)卑弥呼 583

(三六六)儒术之兴上 587

(三六七)儒术之兴中 589

(三六八)儒术之兴下 591

(三六九)汉儒术盛衰上 597

(三七○)汉儒术盛衰下 600

(三七一)立宪古证 603

(三七二)西汉官天下之义 604

(三七三)贾谊过秦论 607

(三七四)新语采诗谶 607

(三七五)论经学今古文之别 608

(三七六)申公 615

(三七七)何邵公为学海 616

(三七八)汉兴三雍太学 617

(三七九)私家教授之盛不始东汉 619

(三八○)讲学者不亲授 620

(三八一)汉世向学者多孤寒之士 622

(三八二)游学 623

(三八三)夏侯胜、桓荣 625

(三八四)汉世豪杰多能读书 625

(三八五)东汉诸将与儒学 627

(三八六)儒将 628

(三八七)郡国文学 630

(三八八)传、说、记 630

(三八九)诗无作义 636

(三九○)毛诗传授之诬 637

(三九一)诗序上 639

(三九二)诗序下 642

(三九三)左氏自相抵牾,诗序袭之 644

(三九四)毛诗训诂之误 645

(三九五)太誓后得 645

(三九六)汉人说尚书传授之诬 650

(三九七)孔壁得书 651

(三九八)百两篇 658

(三九九)伪古文尚书有本于荀子者 662

(四○○)马郑序周官之谬 663

(四○一)论二戴记上 666

(四○二)论二戴记中 668

(四○三)论二戴记下 669

(四○四)论尔雅谁作 672

(四○五)释尔雅 673

(四○六)图谶一 673

(四○七)图谶二 674

(四○八)图谶三 676

(四○九)图谶四 677

(四一○)图谶五 678

(四一一)图谶六 678

(四一二)图谶七 680

(四一三)太史公书亡篇 680

(四一四)淮南王书无中篇 683

(四一五)读《论衡》 684

(四一六)大人见临洮 689

(四一七)论汉人行序之说 689

(四一八)窦公 692

(四一九)禁巫祠道中 693

(四二○)赛与塞 693

(四二一)黄老君 694

(四二二)黄老、老庄、老易 697

(四二三)读汉书札记一 698

(四二四)读汉书札记二 700

(四二五)于吉神书 702

(四二六)太平道、五斗米道 703

丙帙 魏晋南北朝 706

(四二七)好名之弊 706

(四二八)诸葛亮治戎 707

(四二九)诸葛亮南征考 707

(四三○)诸葛亮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 709

(四三一)奖率三军,臣职是当 712

(四三二)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712

(四三三)君与王之别 713

(四三四)孙氏父子轻佻 714

(四三五)孙策欲袭许 715

(四三六)张纯之叛 717

(四三七)边章、韩遂 717

(四三八)曹嵩之死 718

(四三九)关羽欲杀曹公 719

(四四○)袁曹成败 720

(四四一)李邈 722

(四四二)姜维不速救成都 723

(四四三)司马宣王征辽东 723

(四四四)司马宣王之忍 724

(四四五)晋武帝不废太子 725

(四四六)史事失实 726

(四四七)刘庸祖、麦铁杖 726

(四四八)马钧 727

(四四九)王景文 727

(四五○)柳仲礼 728

(四五一)曹景宗、韦叡 728

(四五二)周弘正 729

(四五三)张雕不择所事 730

(四五四)杀人自杀 731

(四五五)藉手报仇 731

(四五六)纨袴狎客 731

(四五七)三国之校事 732

(四五八)用人以抚绥新附 734

(四五九)近乡情更怯 736

(四六○)乱时取二妻 737

(四六一)饮食侈靡之祸 739

(四六二)清谈一 739

(四六三)清谈二 740

(四六四)清谈三 743

(四六五)清谈四 744

(四六六)清谈五 746

(四六七)晋人之矫诞 747

(四六八)晋人不重天道 748

(四六九)州郡秩俸供给 749

(四七○)苻洪因谶改姓之诬 752

(四七一)五胡次序无汝羌名 752

(四七二)慕容、拓跋 753

(四七三)校郎 753

(四七四)后魏出自西伯利亚 753

(四七五)拓跋氏先世考上 754

(四七六)拓跋氏先世考下 758

(四七七)拓跋氏之虐 761

(四七八)崔浩论 763

(四七九)高肇 768

(四八○)后魏吏治 768

(四八一)魏立子杀母 771

(四八二)神武得六镇兵 773

(四八三)宇文氏先世 776

(四八四)周人畏突厥之甚 777

(四八五)突厥之先 777

(四八六)称秃发氏为汉儿 779

(四八七)秃发与拓跋 780

(四八八)乞伏氏 780

(四八九)大人简称为“大” 781

(四九○)考绩之法上 781

(四九一)考绩之法下 784

(四九二)才不中器 785

(四九三)访问 785

(四九四)山涛 785

(四九五)限年入仕 786

(四九六)选举寒素之士 789

(四九七)九品官人之始 790

(四九八)九品中正 790

(四九九))中正非官 793

(五○○)屯田之弊 793

(五○一)晋度田收租之制 794

(五○二)户调之始 795

(五○三)滂 796

(五○四)募兵之利弊 796

(五○五)魏时将帅之骄 798

(五○六)魏太祖征乌丸 800

(五○七)文臣轻视军人 800

(五○八)追贵人家属胁之出战 801

(五○九)兵无铠甲 801

(五一○)魏晋法术之学上 801

(五一一)魏晋法术之学中 805

(五一二)魏晋法术之学下 807

(五一三)江左阴阳术数之学式微 809

(五一四)贼杀郡将、郡不得举孝廉 810

(五一五)曲法失刑 811

(五一六)父母杀子同凡论 811

(五一七)诸署共咒诅 813

(五一八)吉翰杀典签 813

(五一九)梁武帝宽刑法 813

(五二○)梁武帝政刑之缪 814

(五二一)梁元帝杀刘之遴 814

(五二二)御史不宜司审理 815

(五二三)治都邑之道 815

(五二四)惩臧私之道 817

(五二五)无赦之论 817

(五二六)法粗术、非妙道 818

(五二七)同伍犯法士庶殊科 818

(五二八)后有犯罪宥而勿坐 819

(五二九)著魏律者 819

(五三○)追戮已出之女 820

(五三一)秦韩 821

(五三二)晋初东夷种落之多 822

(五三三)四裔酋长虽降为编户 其种人仍君事之 823

(五三四)滑国考 824

(五三五)柔然 826

(五三六)北族辫发 827

(五三七)北俗不解用弹 827

(五三八)乌丸俗从妇人计 828

(五三九)东沃沮之葬 829

(五四○)历日 829

(五四一)减食致寿 829

(五四二)罢社 830

(五四三)吞泥 830

(五四四)因俗 830

(五四五)父子相似 831

(五四六)绝菜患肿 831

(五四七)脉法 831

(五四八)手术 832

(五四九)国子太学 834

(五五○)为私家立学 837

(五五一)盲人识字 838

(五五二)范宁崇学 839

(五五三)周朗 840

(五五四)汲冢书 841

(五五五)再论汲冢书 844

(五五六)四部 845

(五五七)梁末被焚书籍 848

(五五八)论晋书一 849

(五五九)论晋书二 851

(五六○)论晋书三 851

(五六一)论晋书四 852

(五六二)论晋书五 853

(五六三)论晋书六 854

(五六四)论晋书七 855

(五六五)论魏史之诬 856

(五六六)读抱朴子上 861

(五六七)读抱朴子中 864

(五六八)读抱朴子下 865

(五六九)水经叶榆水注节录 869

(五七○)干宝搜神记 870

(五七一)北史蠕蠕传叙次不清 870

(五七二)金人 871

(五七三)轮回 874

(五七四)沙门致敬人主 877

(五七五)沙门与政上 878

(五七六)沙门与政下 881

(五七七)梁武帝废郊庙牲牷 885

(五七八)僧徒为乱 888

(五七九)畜蛊 894

(五八○)淫祀之盛 894

(五八一)巫能视鬼 898

丁帙 隋唐以下 901

(五八二)隋文不肯自逸 901

(五八三)炀帝雁门之围 901

(五八四)唐高祖称臣于突厥 902

(五八五)唐太宗除弊政 903

(五八六)太宗停薛延陀婚 903

(五八七)唐初封建之敝 905

(五八八)唐宫人至朝廷 905

(五八九)唐将帅之贪 905

(五九○)富弼劝辽兴宗不用兵 908

(五九一)金初官制 909

(五九二)明末贪风之害 910

(五九三)清建储之法 910

(五九四)唐代市舶一 911

(五九五)唐代市舶二 912

(五九六)唐代市舶三 914

(五九七)唐代市舶四 915

(五九八)唐代市舶五 916

(五九九)赐田 917

(六○○)唐武宗时僧尼所有田亩平均数 918

(六○一)质田以耕 918

(六○二)田业卖质无禁 919

(六○三)农民所需田亩之数 919

(六○四)田亩隐匿 920

(六○五)流民田产 921

(六○六)宋末公田 922

(六○七)辽金元时赐田占田之多 925

(六○八)金屯田户租佃 927

(六○九)元时献田 928

(六一○)庄田 929

(六一一)职田收租之重 931

(六一二)豪强占田之害 931

(六一三)异族间兼并 932

(六一四)富人之不法 936

(六一五)青苗法 937

(六一六)羊羔利 939

(六一七)印子钱 942

(六一八)掌固 944

(六一九)纵火 944

(六二○)竞渡 944

(六二一)怪异 945

(六二二)传衣钵 945

(六二三)生日 946

(六二四)瞽者审于音声 950

(六二五)猴育于人 950

(六二六)隋唐胡化之残迹 951

(六二七)契丹先世 952

(六二八)契丹部族 954

(六二九)契丹农业 956

(六三○)契丹文字 957

(六三一)契丹文学 957

(六三二)契丹慕汉 958

(六三三)突厥、契丹宗教类乌桓 958

(六二四)蒙古之由来 960

(六三五)元室之先世 961

(六三六)元兴以前北方诸部族 963

(六二七)蒙古之渐强 965

(六三八)成吉思平定漠南北 966

(六三九)蒙古传说本于回纥 969

(六四○)元人初兴时程度 969

(六四一)度斤、郁督军、都尉鞬、乌德鞬 970

(六四二)九姓 970

(六四三)回文 973

(六四四)畜牧宜在长城外 974

(六四五)吐蕃缘起 974

(六四六)唐代吐蕃兵力 977

(六四七)四镇 981

(六四八)康里 981

(六四九)西山八国 982

(六五○)女国 985

(六五一)高丽无私田 989

(六五二)新罗击走靺鞨海寇 990

(六五三)禁僧道买田以其田赡学 990

(六五四)元仁宗重视国学 991

(六五五)明初国子生 991

(六五六)郡县乡里之学上 993

(六五七)郡县乡里之学下 996

(六五八)山长 999

(六五九)兔园策 1000

(六六○)学校经费 1001

(六六一)读经用演习之法 1002

(六六二)为外族立学 1002

(六六三)古代文书简易 1003

(六六四)古但以干支纪日 1004

(六六五)事、物二字通用 1005

(六六六)读说文释例 1005

(六六七)述旨误遂因之 1005

(六六八)沈阳大东门额应取下保存 1006

戊帙 通代 1007

(六六九)西王母考 1007

(六七○)论中国户口册籍之法 1009

(六七一)论保甲 1012

(六七二)度地居民 1015

(六七三)开国之主必亲戎 1017

(六七四)汉唐边防之策 1019

(六七五)入中入边之原 1021

(六七六)策试之制上 1021

(六七七)策试之制下 1024

(六七八)郡县送故迎新之费 1027

(六七九)上行下效之习 1032

(六八○)使臣图自利 1032

(六八一)江南风气之变 1033

(六八二)南强篇 1036

(六八三)尸体不朽 1039

(六八四)藏首级 1039

(六八五)孝子 1040

(六八六)五伦 1041

(六八七)田制 1042

(六八八)官家出举上 1045

(六八九)官家出举下 1050

(六九○)京债 1053

(六九一)营债 1054

(六九二)民间借贷 1055

(六九三)质典 1058

(六九四)借贷利率 1061

(六九五)古代贱商之由 1064

(六九六)论金银之用 1067

(六九七)续论金银之用 1072

(六九八)行钞奇谈,伪钞奇技 1076

(六九九)禁奢 1078

(七○○)毁奢侈之物 1083

(七○一)后世惠民之政多西京所已有 1085

(七○二)宝物 1086

(七○三)疏食上 1088

(七○四)疏食下 1089

(七○五)肉食与素食 1091

(七○六)蔗饧 1093

(七○七)车与骑 1093

(七○八)铁面 1097

(七○九)胡考 1097

(七一○)胡服考书后 1109

(七一一)论文明民族与野蛮民族之消长 1111

(七一二)突厥与蒙古同祖 1114

(七一三)突厥渠帅凡五 1118

(七一四)突厥之兵 1120

(七一五)賨、叟、骆、蜀 1120

(七一六)丁令 1127

(七一七)丁令居地 1128

(七一八)丁令宗教 1131

(七一九)奚 1133

(七二○)幽都 1134

(七二一)四裔传汉人文化 1135

(七二二)以结昏姻求和亲 1135

(七二三)貉族考 1136

(七二四)貉族发现西半球说 1152

(七二五)唐宋暨以前之中日交际 1154

(七二六)朝鲜东徙之迹 1157

(七二七)朝鲜终不用清年号 1159

(七二八)辰国 1160

(七二九)高丽遣人来学 1162

(七三○)琉球来学 1163

(七三一)乡校 1163

(七三二)宦学篇 1164

(七三三)不乐仕进 1166

(七三四)入学之年 1168

(七三五)学校由行礼变为治经 1170

(七三六)孔子庙 1170

(七三七)乡饮射礼 1173

(七三八)束修 1175

(七三九)论语、孝经 1177

(七四○)学校中体罚 1177

(七四一)鸣鼓众质 1178

(七四二)学校风潮 1180

(七四三)武举 1187

(七四四)春秋史记皆史籍通称 1189

(七四五)记府 1190

(七四六)空籍五岁 1190

(七四七)本纪世家皆史记前已有 1191

(七四八)史记于众所习知之事皆弗论 1192

(七四九)太史公书采战国策 1193

(七五○)路史 1194

(七五一)史家讲书法之原 1194

(七五二)六经皆史之蔽 1195

(七五三)崔浩魏记 1195

(七五四)吴均齐春秋 1197

(七五五)江淹齐史 1197

(七五六)沈约宋书 1198

(七五七)唐以前无断代史 1198

(七五八)读洞冥记 1200

(七五九)神异经 1201

(七六○)博物志 1202

(七六一)拾遗记 1205

(七六二)述异记 1208

附 燕石札记自序 12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