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实践范式的“大唯物史观”研究  兼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实践范式的“大唯物史观”研究  兼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实践范式的“大唯物史观”研究 兼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世忠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802199125
  • 页数:250 页
图书介绍:《马克思实践范式的“大唯物史观”研究——兼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牢牢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将马克思创建的唯物史观界定为“实践范式的大唯物史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其哲学称作“实践的唯物主义”。在唯物主义前面加上定语“实践的”,就是这一定语的限制,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境域从一切旧哲学中跳了出来,从旧式思维逻辑圈转换到了一种崭新的思维逻辑圈,从旧哲学体系转换到了一种全新的哲学体系,从而创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新的实践范式。
《马克思实践范式的“大唯物史观”研究 兼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目录

前言 1

内容提要 7

第一章 马克思“大唯物史观”的哲学范式 11

1.1 哲学范式 12

1.1.1 “范式”概念 12

1.1.2 哲学范式的含义 14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范式的创建 19

1.2.1 康德先验哲学的实践概念 19

1.2.2 马克思对康德“理性实践”的改造与颠覆 23

1.2.3 “难事”与“苦恼的疑问”:实践范式创建的契机 28

1.3 德国古典哲学主客体统一探索进程的必然结果 35

1.3.1 德国古典哲学对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统一的探索 35

1.3.2 马克思实践范式是用“物质生产实践”取代黑格尔“精神外化劳动”的结果 41

1.3.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式的确立:“大唯物史观”的初创 42

1.3.4 马克思“大唯物史观”实践范式的三种存在形态 47

1.4 马克思“大唯物史观”实践范式的特点与意义 51

1.4.1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范式的特点 51

1.4.2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范式确立的意义 59

第二章 “大唯物史观”在实践范式第一形态内的诞生 63

2.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由劳动经济学进到哲学 64

2.1.1 从对资产阶级劳动经济学的批判到异化劳动的阐述 64

2.1.2 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外化、异化到感性的、对象性实践 67

2.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实践主、客体思想:“大唯物史观”的世界观 74

2.2.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之唯物观:实践主体思想的初步构建 75

2.2.2 实践客体思想的初步建构 85

2.3 实践主客体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与“大唯物史观”的基本框架 90

2.3.1 实践主、客体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 90

2.3.2 实践范式的“大唯物史观”的基本架构 99

第三章 “大唯物史观”在实践范式第二、三形态内的发展与完善 109

3.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范式“大唯物史观”的写作提纲 110

3.1.1 由实践范式第一形态向第二形态的逻辑转换:《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继承与哲学概括 110

3.1.2 实践范式“大唯物史观”的写作提纲 115

3.1.3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马克思实践范式“大唯物史观”的革命性贡献 130

3.2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运用与完善:以“生产”的实践范式 136

3.2.1 “大唯物史观”由“主体性实践”范式转向《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生产”范式 136

3.2.2 《德意志意识形态》“大唯物史观”的生产范式中的自然观与自然历史观 140

3.2.3 《德意志意识形态》“大唯物史观”的生产范式中的“人”之观 143

3.2.4 生产范式内的“人”的历史观 150

3.2.5 《德意志意识形态》展示出的“大唯物史观”基本框架 156

第四章 “小唯物史观”的首次阐述:“大唯物史观”趋向完善 159

4.1 “小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及其在“大唯物史观”中的地位 160

4.1.1 基本内涵 160

4.1.2 研究“大唯物史观”联系“小唯物史观”的必要性 161

4.2 马克思“小唯物史观”的形成 164

4.2.1 马克思“小唯物史观”的运思线索 164

4.2.2 社会史观在生产关系线索中的逐步形成 167

4.2.3 社会唯物史观在生产力线索中的逐步形成 175

4.2.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条线索的交汇——分工 186

4.3 《德意志意识形态》:“小唯物史观”的首次较系统性阐述 189

4.3.1 《德意志意识形态》考察社会历史的切入点 189

4.3.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95

4.3.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原理 198

4.3.4 市民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规律 201

4.3.5 “小唯物史观”的首次较系统性概括 204

4.4 “小唯物史观”的运用与“简要地表述” 208

4.4.1 “小唯物史观”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运用 208

4.4.2 “小唯物史观”的“简要地表述” 212

4.4.3 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史观 214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大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 219

5.1 科学发展观之规律“科学” 220

5.1.1 自然唯物之规律“科学”: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 220

5.1.2 社会唯物之规律“科学”: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政治文明 226

5.2 科学发展观之“价值”科学 232

5.2.1 以人为本的价值标准:注重民生建设 232

5.2.2 实践辩证法的运用——发展方法的价值标准 235

5.2.3 党的建设之价值评价标准 237

结语 241

参考文献 244

致谢 24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