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第四轮规划教材  药用植物学  第3版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第四轮规划教材  药用植物学  第3版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第四轮规划教材 药用植物学 第3版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路金才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06774413
  • 页数:42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规划教材之一。本书是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修订编写而成。本书系统介绍了药用植物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技术和基本原理。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第四轮规划教材 药用植物学 第3版》目录

绪论 1

一、药用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 1

(一)研究中药原植物的种类、来源,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1

(二)深入调查研究、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 1

(三)根据植物间的亲缘关系,结合相关学科,寻找药材新资源 2

(四)利用生物技术,扩大繁殖濒危物种,培养活性成分高含量物种和基因工程新物种 2

(五)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 3

二、药用植物学在我国的发展简史 3

三、药用植物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4

四、学习药用植物学的方法 4

第一章 植物的细胞 6

第一节 植物细胞的形态和基本结构 6

一、原生质体 7

(一)细胞质 7

(二)细胞器 8

(三)细胞核 11

二、植物细胞的后含物 11

三、细胞壁 15

(一)细胞壁的分层 15

(二)纹孔和胞间连丝 16

(三)细胞壁的特化 17

第二节 植物细胞的分裂 18

一、染色体、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18

(一)染色体 18

(二)单倍体 19

(三)二倍体 19

(四)多倍体 19

二、有丝分裂 19

(一)间期 20

(二)前期 20

(三)中期 20

(四)后期 21

(五)末期 21

三、无丝分裂 21

四、减数分裂 21

第二章 植物的组织 23

第一节 植物组织的种类 23

一、分生组织 23

(一)原生分生组织 23

(二)初生分生组织 24

(三)次生分生组织 24

二、基本组织 24

(一)一般薄壁组织 24

(二)通气薄壁组织 24

(三)同化薄壁组织 24

(四)输导薄壁组织 25

(五)储藏薄壁组织 25

(六)吸收薄壁组织 25

三、保护组织 25

(一)表皮组织 26

(二)周皮 28

四、分泌组织 29

(一)外部分泌组织 29

(二)内部分泌组织 30

五、机械组织 31

(一)厚角组织 31

(二)厚壁组织 31

六、输导组织 33

(一)管胞和导管 33

(二)筛管、伴胞和筛胞 34

第二节 维管束及其类型 35

第三章 植物的器官 38

第一节 根 38

一、根的类型和根系 39

(一)根的类型 39

(二)根系的类型 39

二、根的变态 40

(一)贮藏根 40

(二)支柱根 40

(三)攀援根 40

(四)气生根 41

(五)呼吸根 41

(六)水生根 41

(七)寄生根 41

三、根的生理功能 42

四、根的组织构造 42

(一)根尖的构造 42

(二)根的初生构造 43

(三)侧根的形成 45

(四)根的次生构造 46

(五)根的异常构造 48

第二节 茎 49

一、茎的形态 49

(一)茎的外形 49

(二)芽及其类型 50

(三)茎的分枝 51

二、茎的类型 52

(一)依茎的质地分 52

(二)依茎的生长习性分 53

三、茎的变态 53

(一)地下茎的变态 54

(二)地上茎的变态 54

四、茎的生理功能 55

五、茎的组织构造 56

(一)茎尖的构造 56

(二)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 56

(三)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构造 58

(四)单子叶植物茎和根状茎的构造特点 63

(五)裸子植物茎的构造特点 64

第三节 叶 65

一、叶的组成 65

(一)叶片 66

(二)叶柄 66

(三)托叶 66

二、叶的形态 66

(一)叶片的全形 66

(二)叶端形状 68

(三)叶基形状 68

(四)叶缘形状 69

(五)叶片的分裂 70

(六)叶脉和脉序 71

(七)叶片的质地 71

(八)叶片的表面性质 72

(九)异形叶性 72

三、单叶与复叶 72

(一)单叶 72

(二)复叶 72

四、叶序 74

五、叶的变态 75

(一)苞片 75

(二)鳞叶 75

(三)刺状叶 75

(四)叶卷须 76

(五)根状叶 76

(六)捕虫叶 76

六、叶的生理功能 76

七、叶的组织构造 77

(一)双子叶植物叶的构造 77

(二)单子叶植物叶的构造 79

(三)裸子植物叶的构造 80

第四节 花 81

一、花的组成及形态结构 81

(一)花梗 81

(二)花托 81

(三)花被 82

(四)雄蕊群 84

(五)雌蕊群 87

二、花的类型 91

(一)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91

(二)重被花、同被花、单被花与无被花 91

(三)两性花、单性花与无性花 91

(四)辐射对称花、两侧对称花、双面对称花与不对称花 91

(五)风媒花、虫媒花、鸟媒花、兽媒花与水媒花 91

三、花程式与花图式 92

(一)花程式 92

(二)花图式 93

四、花序及其类型 93

(一)无限花序 93

(二)有限花序 94

五、花的功能 95

(一)开花 95

(二)传粉 96

(三)受精 96

第五节 果实 96

一、果实的形态与结构 96

二、果实的类型 97

(一)单果 98

(二)聚合果 100

(三)聚花果 100

三、果实的功能 100

第六节 种子 101

一、种子的形态与结构 101

(一)种皮 101

(二)胚 102

(三)胚乳 103

二、种子的类型 103

(一)有胚乳种子 103

(二)无胚乳种子 103

三、种子的功能 104

第四章 植物分类概述 106

第一节 植物分类学的意义 106

第二节 植物分类方法和分类系统 108

第三节 植物分类学的发展 109

一、形态及结构方面的研究 109

二、细胞分类学 110

三、化学分类学 110

四、数量分类学 111

五、实验分类学 111

第四节 植物分类的等级 112

第五节 植物的命名 114

一、植物学名的组成 114

二、种以下分类单位的名称 115

第六节 植物界的分门及分类检索表 116

一、植物界的分门 116

二、植物分类检索表 117

第五章 藻类植物 119

第一节 藻类植物概述 119

第二节 藻类植物的分类 120

一、蓝藻门 121

二、绿藻门 123

三、红藻门 124

四、褐藻门 126

第六章 菌类植物 129

第一节 菌类概述 129

第二节 真菌门 129

一、真菌的特征 129

二、真菌的分类 131

(一)子囊菌亚门 131

(二)担子菌亚门 134

第七章 地衣门 140

第一节 地衣概述 140

第二节 地衣的形态和结构 140

一、壳状地衣 141

二、叶状地衣 141

三、枝状地衣 141

第八章 苔藓植物门 143

第一节 苔藓植物的特征 143

第二节 苔藓植物的分类 145

一、苔纲 145

二、藓纲 146

第九章 蕨类植物门 148

第一节 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48

第二节 蕨类植物的分类 153

一、松叶蕨亚门 154

1.松叶兰科 154

二、石松亚门 154

2.石杉科 155

3.石松科 155

4.卷柏科 156

三、楔叶亚门 157

5.木贼科 157

四、真蕨亚门 159

6.瓶尔小草科 159

7.紫箕科 159

8.海金沙科 160

9.蚌壳蕨科 161

10.鳞毛蕨科 161

11.水龙骨科 162

12.槲蕨科 163

第十章 裸子植物门 165

第一节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65

第二节 裸子植物的分类 166

一、苏铁纲 167

1.苏铁科 167

二、银杏纲 168

2.银杏科 168

三、松柏纲 169

3.松科 169

4.柏科 170

四、红豆杉纲(紫杉纲) 171

5.三尖杉科(粗榧科) 172

6.红豆杉科(紫杉科) 172

五、买麻藤纲(倪藤纲) 174

7.麻黄科 174

第十一章 被子植物门 176

第一节 被子植物的特征 176

第二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 177

第三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 178

一、两大学说 178

二、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 179

第四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 181

一、双子叶植物纲 181

(一)离瓣花亚纲 181

1.三白草科 181

2.胡椒科 182

3.金粟兰科 183

4.桑科 184

5.桑寄生科 185

6.马兜铃科 186

7.蓼科 188

8.苋科 191

9.石竹科 192

10.睡莲科 193

11.毛茛科 194

12.芍药科 197

13.小檗科 198

14.防己科 200

15.木兰科 201

16.樟科 203

17.罂粟科 204

18.十字花科 205

19.景天科 206

20.虎耳草科 208

21.杜仲科 209

22.蔷薇科 210

23.豆科 215

24.蒺藜科 220

25.芸香科 221

26.楝科 222

27.远志科 223

28.大戟科 224

29.漆树科 226

30.冬青科 227

31.卫矛科 228

32.无患子科 229

33.鼠李科 230

34.锦葵科 231

35.藤黄科 232

36.瑞香科 233

37.胡颓子科 234

38.桃金娘科 235

39.五加科 236

40.伞形科 238

41.山茱萸科 244

(二)合瓣花亚纲 245

42.杜鹃花科 245

43.紫金牛科 246

44.报春花科 247

45.木犀科 248

46.马钱科 249

47.龙胆科 250

48.夹竹桃科 251

49.萝藦科 252

50.旋花科 253

51.紫草科 255

52.马鞭草科 255

53.唇形科 257

54.茄科 259

55.玄参科 262

56.列当科 263

57.爵床科 264

58.茜草科 266

59.忍冬科 267

60.败酱科 268

61.葫芦科 270

62.桔梗科 271

63.菊科 273

二、单子叶植物纲 277

64.香蒲科 277

65.泽泻科 277

66.禾本科 278

67.莎草科 279

68.棕榈科 280

69.天南星科 281

70.百部科 283

71.百合科 284

72.石蒜科 286

73.薯蓣科 287

74.鸢尾科 288

75.姜科 289

76.兰科 291

第十二章 药用植物鉴定方法 293

第一节 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及标本制作 293

一、腊叶标本采集前的准备 293

(一)采集的目的 293

(二)采集地和时间 293

(三)收集采集地的本底资料 293

(四)采集用具的准备 294

二、标本的采集方法 296

(一)种子植物标本的采集方法 296

(二)苔藓类植物标本的采集方法 296

(三)蕨类植物标本的采集法 296

三、采集植物标本的野外记录和编号 296

四、采集标本的注意事项 297

(一)标本的尺寸和份数 297

(二)采集草本植物的注意事项 297

(三)采集木本植物的注意事项 297

(四)采集水生植物的注意事项 297

五、腊叶标本的制作方法 298

(一)整理 298

(二)压制、干燥和换纸 298

(三)消毒 298

(四)上台纸 299

六、腊叶标本的保存 299

七、浸制标本的制作方法 299

(一)绿色标本保存法 300

(二)红色标本保存法 300

(三)紫黑色标本保存法 300

(四)黑色标本保存法 300

(五)黄色标本保存法 300

(六)浸制标本的保存 301

八、干制标本的制作方法 301

(一)沙干法 301

(二)硅胶法 301

第二节 药用植物鉴定的过程与方法 302

一、野外鉴定的工作 302

(一)形态观察 302

(二)观察植物生长过程 304

二、室内鉴定的工作 304

(一)进一步观察 304

(二)核对文献 305

(三)核对标本 306

(四)深入研究 307

(五)应该注意的问题 307

第十三章 药用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 308

第一节 实验室及设备要求 308

一、化学试剂室 309

二、培养基制备室 311

三、灭菌室 312

四、接种室 313

五、培养室 313

六、观察室 314

第二节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314

一、培养基成分 314

二、培养基的配制 318

三、培养基灭菌 319

第三节 药用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的基本原理 320

一、药用植物组织培养 321

二、药用植物细胞培养 322

三、药用植物器官培养 324

第四节 药用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的基本方法 324

一、药用植物组织培养 324

二、药用植物细胞培养 327

(一)植物细胞的特性 327

(二)单细胞培养 329

(三)原生质体的培养 330

(四)小细胞团培养 332

三、药用植物器官培养 333

第十四章 基因工程与药用植物鉴定和品质改良 336

第一节 基因工程与药用植物鉴定 336

一、DNA分子标记鉴定 336

二、常用分子标记方法特性比较 338

第二节 转基因技术与药用植物品质改良 339

第十五章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分布 342

第一节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自然分布 342

一、东北寒温带、温带区 342

二、华北暖温带区 344

三、西北干旱区 345

四、华中、华东亚热带区 347

五、西南亚热带区 349

六、华南亚热带、热带区 351

七、青藏高寒区 353

第二节 中国行政区域药用植物资源概况 355

第十六章 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359

第一节 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59

一、药用植物资源的药物开发 359

(一)深入资源调查,加强信息工作 359

(二)扩大药用部位,增加产品 360

(三)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增加药物新品种 360

(四)深度加工,提高有效成分利用率 361

(五)减少生产废料,充分利用植物资源 362

二、植物资源在其他方面的开发利用 362

(一)保健食品 362

(二)化妆品添加剂 363

(三)天然香料、香精及食品添加剂 364

(四)天然色素 365

(五)天然甜味剂 365

(六)植物农药 366

(七)其他方面 366

第二节 寻找药用新资源的途径 367

一、从历代本草记载中寻找 367

二、从民族医药中发掘 368

三、应用植物化学分类学原理寻找 368

四、从国内外科技文献信息中发现 369

五、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369

(一)药用植物不同部位的合理开发利用 369

(二)中药加工及制剂生产中原料的综合开发利用 369

(三)农副产品及工业废料中寻找制药原料 370

六、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植物微繁殖或产生生物活性物质 370

第三节 药用植物资源供求及保护现状 371

一、药用植物资源的供求现状 371

(一)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状况 371

(二)药用植物市场供求状况 372

二、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现状 372

第四节 国内外有关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373

一、涉及植物资源保护的国际公约 373

(一)《国际植物保护公约》(1951年) 373

(二)《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1973年) 374

(三)《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 374

(四)其他国际公约 375

二、我国植物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 375

(一)国家颁布的涉及植物资源保护的主要法规 375

(二)国家颁布的主要条例 376

(三)国家颁布的名录和通知 376

(四)地方性法规 377

第五节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的对策及方法 377

一、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的对策 378

(一)加强宣传,提高人们资源保护意识 378

(二)加强药用植物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利用效率 378

(三)建立药材基地,实施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379

(四)完善和健全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 379

二、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的方法 379

(一)就地保护(原境保存) 379

(二)迁地保护(异境保存) 381

(三)离体保护 382

参考文献 384

附录 彩图 38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