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宽著作集 战国史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宽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208137578
- 页数:792 页
第一章 绪论 1
一 战国史的重要性 1
连年进行兼并战争的时代特征 2
春秋、战国之交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4
大变革体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 7
战国史对今后的深远影响 9
二 战国史料的整理和考订 11
战国主要史料的特点 11
《竹书纪年》和校正《史记》东方六国纪年的考订 14
合纵连横史料的去伪存真 16
乐毅破齐史料的去伪存真 18
《资治通鉴》所载乐毅破齐经过的虚假 20
载有战国史料的著作 22
战国史料的编年整理和考订 32
战国典章制度的分类编纂和考订 37
战国地理的考证和地图的编绘 38
考古发现的新史料 39
铜器铭文的史料价值 42
第二章 春秋战国间农业生产的发展 45
一 冶铁技术的进步和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 45
冶铁鼓风炉的重大进步 45
铸铁冶炼技术的发明 48
铸铁铸造工艺的进步 51
铸铁柔化技术的发明 51
渗碳制钢技术的发明 53
固体渗碳制钢技术的发明和宝剑的制作 55
铁矿的开发 56
各国冶铁手工业地点 58
铁工具的广泛使用 60
二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61
堤防的普遍建筑 62
运河的开凿和水利工程的兴办 64
运河开凿工程技术的进步 70
三 粮食作物、桑、麻以及漆园、果园的分布 72
主要粮食作物的种类 72
土壤的分辨和田地的等级 75
各种粮食作物的分布 78
蚕桑事业的发展及麻的分布 80
漆园和果园的经营 82
四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产量的提高 83
荒地的开垦 83
牛耕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84
灌溉方法的改进 86
施肥技术的进步 86
农业产量的提高 87
一年两熟制的推广 89
五 农本理论的产生、管理农业政策的实施和农业科学的兴起 89
农本理论的产生 89
管理农业生产的政策 91
农业科学的兴起 92
第三章 春秋战国间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96
一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96
青铜铸造技术的进步 96
青铜工艺技术的创造 100
建筑技术的进步 104
煮盐业的发达 109
酿酒技术的进步 110
制陶技术的进步 110
皮革业的进步 110
手工业技术知识的积累和《考工记》的成书 111
二 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112
与小农结合的家内手工业普遍存在 113
个体经营的小手工业普遍存在 113
官营手工业的规模 114
豪民所经营的大手工业 117
三 商业的发展和富商大贾的出现 118
四方土特产的交流 118
商业和交通的发展 120
垄断市场的大商人的出现 124
各种巨富的产生 125
四 城市的兴起及其发展 126
人口的增加 126
城市人口的增加 127
城郭的发展 128
商业城市的兴起 130
都城的规模扩大 131
市的规模宏大 137
市中的工商业税以及争夺城市 139
军市的兴起 140
五 铸造货币的广泛流通和高利贷的横行 141
铜币的四种形式 141
各国大商业城市所铸铜币 142
铜币的广泛流通 148
黄金的使用 150
高利贷的横行 152
券的普遍应用 153
六 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商业政策的讲究 154
计然的贸易理论和商业政策 154
白圭的贸易致富理论 158
农家和法家的抑商主张 160
第四章 春秋战国间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162
一 农田制度的变革 162
“国”“野”对立的制度和井田制度 162
井田制度的逐步瓦解和田地逐步私有化 165
田亩的租税制度的推行 170
魏、秦等国的身分制和授田制 172
名田制度和地主的成长 175
二 各国政权的改组和改革 177
鲁的三分公室和四分公室 177
六卿分晋及其改革 178
田氏代齐 179
吴的兴起及其政治改革 180
越的兴起及其政治改革 182
郑国的争夺政权 184
秦献公的取得政权及其政治改革 185
戴氏代宋 187
燕国的“禅让”事件 188
三 社会结构的变化 189
自耕小农的普遍存在 189
小农经济成为立国的基础 191
依附于地主的庶子、佃农和雇农 194
官府的奴隶 196
地主和商人占有的奴隶 199
第五章 战国前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改革 203
一 魏国李悝的变法 204
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 204
李悝的“尽地力之教” 205
李悝的平籴法 206
李悝制定《法经》 206
二 赵国公仲连的改革 208
三 楚国吴起的变法 209
楚悼王起用吴起实行变法 209
吴起“损有余、补不足”的变法措施 209
吴起整顿楚国吏治 209
吴起变法的成效 210
吴起被杀害 211
四 韩国申不害的改革 212
韩昭侯起用申不害进行改革 212
申不害讲究统治之“术” 213
五 齐国邹忌的改革 215
齐威王起用邹忌进行改革 215
邹忌推行法家政策 215
六 秦国卫鞅的变法 217
秦孝公起用卫鞅实行变法 217
卫鞅第一次变法 218
卫鞅第二次变法 220
卫鞅变法的成功及其被杀害 228
第六章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及其重要制度 230
一 官僚制度的建立 230
官僚制度的产生 230
俸禄制度的推行 231
赏金办法的实施 232
“玺”“符”制度的建立 233
年终考绩的“上计”制度确立 235
视察和监察地方的制度 236
选拔官吏的制度和办法 237
二 中央集权官僚机构的建立 238
相国和将军的官制 238
尉和御史的官制 241
七国官制的不同 242
秦汉时代九卿的由来 243
三 郡县制度的建立 245
县和郡的产生 245
战国时代郡的特点 246
战国时代县的组织 248
四 加强统治的有关制度的创设 250
法律的制定、颁布和执行 250
户口的登记和赋役的摊派 253
国家两大财政机构的创始 255
连坐法的推行 260
度量衡制的颁布和校验 260
五 郡县征兵制度的推行和常备兵制度的建立 267
郡县征兵制度 268
常备兵制度 270
军队的编制和军中赏罚的规定 270
六 爵秩等级的规定 272
三晋、齐、燕的爵秩等级 272
楚的爵秩等级 273
秦的二十等爵 273
法律维护爵秩等级 276
七 封君制的设置 280
战国时代封君制的特点 280
各国封君的情况 288
封号的三种类型 290
八 维护统治的礼乐制度 291
礼乐制度的作用 291
即位礼和朝礼 292
对神祇和祖先的祭礼 293
丧礼和墓葬制度 294
战国墓葬可分三大等级 295
沿用谥法的礼制 298
第七章 七强并立的形势和战争规模的扩大 300
一 战国初期各国的疆域和少数部族的分布 300
各大国的疆域 300
各小国的疆域 303
少数部族的分布 306
二 七强并立形势的形成 310
晋国六卿的兼并和“三家分晋” 310
对戎狄部族的攻灭兼并 311
对小国的攻灭兼并 313
魏攻取秦河西地和灭中山 313
三晋伐齐和列为诸侯 315
楚、三晋和秦图谋向中原开拓 317
田氏列为诸侯 318
赵、楚和魏、卫的大战 318
楚南收扬越和取得苍梧 320
韩灭郑和三晋对外兼并 321
秦与周围少数部族的斗争 322
中山的复国 322
周分裂为西周和东周 323
秦、魏石门之战 324
韩、赵、秦、魏间的战争和魏迁都大梁 325
魏迁都大梁后的形势 326
七强并立形势的形成 327
三 武器的进步和战争规模的扩大以及战争方式的变化 327
武器的进步 327
各国兵额和参战军队人数的增多 333
步骑兵的野战、包围战代替了车阵作战 335
总的战争方式的变化 340
四 战争中防御手段的进步 341
关塞亭障的防守 341
各国内地长城的建筑 345
边地长城的建筑 349
五 兵法的讲求和军事学的发展 351
兵法的讲求 351
孙武的军事理论 352
孙膑的军事理论 355
尉缭的军事学 358
《六韬》伐灭敌国的谋略 360
后期墨家的守城战术 363
六 马的外形学(相马法)的进步 364
良种马的培养和伯乐的相马法 364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相马经》 366
第八章 合纵、连横和兼并战争的变化 368
一 魏和齐、秦大战以及魏、齐、秦等国陆续称王 368
魏国的进一步强大 368
齐、魏桂陵之战 369
魏国扭转战局 370
魏惠王称王和逢泽之会 371
齐、魏马陵之战 372
齐、魏“会徐州相王” 374
秦取得魏的河西 375
张仪为秦相而连横 375
秦惠文君称王 376
公孙衍合纵和五国相王 378
合纵、连横活动的产生 379
二 张仪、公孙衍的连横、合纵和秦灭巴蜀、取汉中以及楚灭越 380
张仪兼为秦、魏之相 380
公孙衍为魏相和五国伐秦 381
秦灭巴蜀 382
秦对巴蜀的羁縻政策 383
秦兼并义渠土地 385
齐宣王破燕和中山攻取燕地 386
公孙衍为韩相和田文为魏相而合纵失败 386
秦、韩、魏和楚、齐对峙局势 388
秦、韩、魏大胜楚、齐和秦取汉中 389
秦武王为窥周室而攻取宜阳 391
楚怀王灭越 393
三 孟尝君合纵齐、韩、魏而胜楚攻秦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而攻取中山及胡地 394
齐国靖郭君和孟尝君的专权 394
齐、魏、韩胜楚的垂沙之役 396
楚怀王被秦拘留 398
孟尝君入秦为相 399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400
赵攻取中山和攻略胡地 401
宋灭滕、伐薛和取淮北 403
秦、赵、宋和齐、韩、魏对峙局势 403
齐、韩、魏攻入秦函谷关 405
四 秦、齐、赵三强鼎立而斗争和苏秦为燕间谍而计谋破齐 406
秦国穰侯的擅权 406
赵武灵王之死和李兑专权 407
齐、秦联合而各自略地 408
秦将白起大败韩、魏于伊阙 408
秦取得韩、魏大块土地 409
秦、齐、赵三强鼎立而争夺宋国 410
苏秦为燕间谍而破齐的计策 411
燕昭王和苏秦定策攻破齐国 413
燕助齐第一次攻宋 414
秦、齐并称西帝、东帝 416
苏秦合纵五国攻秦 417
五 齐灭宋、燕破齐和秦破楚及楚将庄?入滇 418
齐灭宋和秦取安邑 418
秦、赵主谋合纵五国伐齐 420
乐毅为赵、燕“共相”而破齐 423
苏秦因反间而车裂于市 426
秦、魏分取宋地和楚收回淮北 427
秦两次围攻魏都大梁 428
燕攻破东胡和开拓辽东 432
齐将田单复国 432
秦对巴蜀的经营和对西南的开发 433
秦将白起攻取楚都郢和攻破楚国 433
楚将庄?入滇称王 436
秦灭亡义渠 438
六 秦、赵间剧战,楚灭鲁和秦灭西周以及魏攻取陶、卫 439
秦破赵、魏的华阳之役 439
赵破秦的阏与之役 440
范雎相秦及其“远交近攻”和“攻人”的战略 441
秦攻取韩上党和破赵于长平 444
秦进围赵都邯郸和魏、楚合纵救解的成功 448
楚考烈王灭鲁 452
秦昭王灭西周 452
魏安釐王攻取陶郡和灭亡卫国 453
第九章 秦的统一 455
一 秦兼并六国和完成统一 455
秦在兼并战争中的胜利 455
燕、赵连年大战 457
燕、楚、魏分别攻齐 457
秦灭东周和攻取赵的太原 458
信陵君合纵五国攻秦和攻韩取管 458
秦攻取魏地建置东郡 460
秦攻取赵的上党和河间 462
秦接受韩郡守投献和秦灭韩 463
秦间谍工作成功和秦破赵 464
荆轲刺秦王和秦破燕 464
秦灭魏 465
秦灭楚 465
秦灭瓯越、闽越 466
秦灭燕、赵 467
秦灭齐 467
对西南少数部族地区设官治理 467
防御匈奴和建置九原郡 467
统一南越和建置南海、桂林、象郡 468
二 秦统一的原因 469
人民的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469
秦在兼并战争中推行了符合人民愿望的政策 472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建成统一国家 475
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统一 476
三 秦始皇的完成统一 479
秦始皇的登位和秦统一条件的成熟 479
吕不韦和《吕氏春秋》 481
《吕氏春秋》鼓吹用“义兵”兼并天下 483
秦始皇消灭嫪毐和吕不韦两大势力 484
秦始皇采用法家主张兼采阴阳家、儒家学说 485
尉缭使用间谍兼并六国的策略 487
秦始皇推行的法家政策 488
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493
第十章 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 498
一 士的活跃和“百家争鸣” 498
士的变化及聚徒讲学和著书立说之风 498
布衣卿相之局和“礼贤下士”之风 500
游说和养士之风 501
“子”和“夫子”开始作为学者和老师的尊称 502
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 502
九流十家出于王官 503
二 墨子的天志、兼爱和尚贤学说 504
墨家渊源于巫祝 504
墨子和墨家 505
要求解决“三患”、达到“三务” 506
尚贤、尚同和各尽所能的主张 507
非乐、非攻、非命和非儒 508
三 老子主张柔弱和无为的道家学说 510
道家渊源于史官 510
老子和老子书的年代 512
柔弱胜刚强的原则 512
防止失败、争取胜利的策略 513
反对大国兼并取天下 514
道是万物本体的学说 515
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 516
四 道家的几个流派 516
杨朱的“为我”学说 516
列子的“贵虚”学说 517
稷下的道家 519
稷下道家的“精气”为“道”说 519
稷下道家的“水”为“万物本原”说 520
庄子的相对主义 521
庄子追求的精神自由 523
五 慎到的法治、势治理论 523
从道家分化出来的法家 523
主张国君无为而治 523
提倡法治 524
重势学说 525
六 曾子一派主张修身治国的儒家学说 525
曾子一派儒家的发展 525
曾子的修身之道 527
曾子的阴阳二气化生天地万物说 529
大学之道和中庸之道 530
所谓圣和圣人 532
七 孟子主张“王道”和“仁政”的儒家学说 534
孟子事迹 534
主张效法先王和实行“王道” 534
人性本善的理论 535
实行“仁政”的学说 535
八 黄帝书的黄老学派思想 537
黄老学派和它的代表作黄帝书 537
要求采取缓和矛盾的政策 538
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按“法度”统治 538
改进道家学说作为理论依据 539
九 《易系辞传》所阐明的“易”的哲理 541
《易系辞传》的作者问题 541
社会进化的历史观 543
理想中的圣人之治 544
对仁义的重视 545
对老子“道”的宇宙观的发展和革新 547
十 《商君书》代表的战国晚期卫鞅一派法家思想 547
进步的历史观 547
主张加强法治和奖励耕战 548
完成统一的目标 549
十一 荀子主张礼治的儒家学说 550
荀子事迹 550
人力战胜自然的思想 550
人性本恶的理论 552
礼治的主张 553
主张用“仁义”和“王道”来完成统一 553
十二 韩非兼用法、术、势的法家学说 554
韩非事迹 554
法、术、势的兼用 555
为实现统一的法家政策 556
主张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557
“当今争于气力”的思想 558
性恶论的扩大 559
十三 重视生产、计划、法令、术数的齐法家学说 560
《管子》中齐法家的著作 560
对发展生产和分明赏罚的重视 561
对计算筹划的重视 562
重视农业的政策 563
术数、法令、分职、威势的兼用 564
“任法”和“法法”的主张 566
顺应“天道”发展变化趋势和规律的理论 567
十四 鹖冠子实现“大同”的道家学说 568
鹖冠子的著作 568
所谓“泰上成鸠之道” 569
所谓“太一”的“大同之制” 570
对法制的特别重视 571
对人才的广博选拔和使用 571
对用兵“计谋”的重视 572
十五 方士的医药、养生、修炼和求神仙的方技 573
方士的起源和特点 573
燕齐海上方士求神仙 575
东方海中神山和西方黄河之源昆仑山 576
屈原的神游昆仑和两幅楚帛画 577
方士食六气的方技 578
方士祝由的方技 579
方士炼丹术的起源 580
十六 术士依托鬼神的数术 580
数术的来源和特点 580
星气之占和望气之术 581
听音预测之术 583
式盘(罗盘)的占验 583
龟卜与筮占 584
战斗中“避兵”的巫术 584
对敌国君主咒诅的巫术 585
第十一章 战国时代科学和科学思想的发展 586
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理论的探讨 586
科学技术和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586
新器械的创造 587
数学的进步 590
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 593
力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 596
力学和光学的理论的探讨 598
二 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发展 599
历法的进步 599
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认识 602
所谓天象灾异的记载 605
全国性的地理志的发表 609
邹衍的“大九州”学说 611
三 后期墨家的朴素唯物的自然观 611
后期墨家和《墨经》 611
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和分辨 612
关于物质构成和运动的学说 613
四 惠施含有辩证因素的自然观 617
惠施的“遍为万物说” 617
含有辩证因素的观察和分析 617
五 后期墨家和后期名家关于物质构成和运动的讨论 619
物质粒子是否可以再分割的讨论 619
“石”是否由“坚”和“白”两种物质粒子相“盈”而构成的讨论 621
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讨论 623
六 阴阳五行家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解说 623
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 623
月令的五行相生说 626
楚帛书的月历性质和四季之神“创世”神话 628
“五常”附会“五行”之说 636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638
七 医学的发展 638
养生之道和生理卫生的讲究 638
经脉学说的逐渐形成 640
对传染病的预防 642
“气功”养生之道的开创 643
所谓“得道”的“真人” 646
民间医学的进步和名医扁鹊 647
《素问》的医学理论 649
第十二章 战国时代文化的发展 653
一 文字的变革和书法的起源 653
文字的变革 653
书法的起源 655
二 文体的变革和文学的发展 656
散文的发展 657
诗歌的发展 659
屈原创作的《楚辞》 660
荀况创作的赋曲 662
小说家的产生 664
三 艺术的发展 668
实用艺术品的发展 668
绘画的发展 672
雕刻的进步 677
音乐的发展 680
四 娱乐活动和武艺、体育锻炼的开展 687
民间娱乐活动的开展 687
宫廷的娱乐活动和戏剧的萌芽 692
武艺的讲究和体育锻炼 694
五 改进生活的技艺的进步 698
烹饪调味技术的进步 698
开造水井技术的进步 701
丝织工艺的进步 701
染色工艺的进步 704
刺绣工艺的进步 705
竹木器和漆器工艺的大发展 705
金银器和玉器工艺的进步 710
琉璃质量的提高 711
游乐“苑囿”建设的发展 711
六 史书的编著和史学的发展 713
史官的历史记载 713
春秋时代历史书的编著 715
《穆天子传》的编著 720
权变和游说故事的编辑 723
七 古文献的整理 725
《诗经》和《尚书》的编辑和流传 725
礼书的编辑 727
附录一 战国郡表 729
附录二 战国封君表 738
附录三 战国大事年表 750
战国大事年表中有关年代的考订 777
后记 786
- 《卓越教师是怎么修炼成的 一本赠予半勺鸡汤的著作》封友胜著 2018
- 《17-19世纪欧美汉语官话语法著作研究》叶锋著 2018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研究》王海军著 2019
- 《李君如著作集 1 观念更新论民主: 并非虚幻的存在学思录》李君如著 2019
- 《英语专业系列教材 语音学与音系学早期经典著作选读》黄智佳,刘艳责任编辑;曲长亮 2019
- 《祖冲之科学著作校释》严敦杰著;郭书春整理 2017
- 《Basic writings of Saint Thomas Aquinas = 圣托马斯基本著作 第2卷》Buke Fang; Thomas Aquinas 2019
- 《Basic writings of Saint Thomas Aquinas I = 圣托马斯基本著作》Thomas Aquinas; Fang Buke 2019
- 《刘峰著作全集 中》刘峰编著;中国佛学院研究部主编 2013
- 《潘家华油气储运工程著作选集 第3卷》潘家华著 2001
- 《文学人类学的想象力》赵周宽著 2019
- 《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周小宽著 2020
- 《从制度化到内地化》郑维宽著 2016
- 《实用小波方法 第2版》徐长发,李国宽著 2004
- 《朱德儿童团》李志宽著 1986
- 《风雨六十年》谢永宽著 1998
- 《中国面点文化》邵万宽著 2014
- 《中华文史论丛 1989年 第1期 总第44期》杨宽著 1989
- 《政府流程再造 理论框架与典型模式》张万宽著 2013
- 《中华人才谋略》金宪宽著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