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世界史  现代史编  上
世界史  现代史编  上

世界史 现代史编 上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040315479
  • 页数:29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吴于廑、齐世荣主编六卷本《世界史》的第五卷,它以广阔的视野和新的内涵展示了本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世界历史进程,集中体现了我国世界现代史研究和教学的成果。与本书配套的为高等教育出版杜已出版的四卷:《世界史·古代史编》(上、下卷)、《世界史·近代史编》(上、下卷),以及这次同时出版的第六卷《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本书主要适用于高等院校历史专业,同时也是专业人员和广大读者值得珍藏的读本。
《世界史 现代史编 上》目录

总序 1

前言 1

第一章20世纪初的世界 1

第一节 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1

欧洲列强瓜分世界 1

欧洲的经济优势 2

欧洲的军事优势 3

第二节 美国和日本作为世界大国的兴起 3

一、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的美国 3

美国工业跃居世界首位 3

美西战争 3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5

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 5

二、登上世界强国地位的日本 7

日俄战争 7

吞并朝鲜 8

产业革命的完成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9

第三节 列宁主义的诞生和俄国1905年革命 10

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 10

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11

1905—1907年革命 12

第四节 亚洲的觉醒 14

一、伊朗的立宪革命 14

伊朗的民族觉醒 14

第一届国会和宪法的颁布 15

政变和第二届国会 15

二、印度的自主自产运动 16

寇松的孟加拉分治法令 16

提拉克与自主自产运动 16

国大党的分裂和孟买大罢工 17

三、青年土耳其革命 17

暴政时期 17

青年土耳其党 18

粉碎封建复辟势力 18

四、中国的辛亥革命 19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的中国社会 19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19

辛亥革命——世界性的革命 20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21

第一节 大战的起源 21

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21

二、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 22

三国同盟 22

三国协约 22

三、军备竞赛 22

四、巴尔干问题 23

波斯尼亚危机 24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24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24

第二节 大战的爆发和战争的性质 25

一、战争的爆发 25

二、战争的性质 27

第三节 大战的进程 28

一、战争的第一阶段:1914年 28

德国速决战的破产 28

马恩河战役 29

坦能堡战役 29

二、战争的第二阶段:1915—1916年 30

德军在东线的胜利 30

保加利亚的参战 30

意大利的参战 30

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30

勃鲁西洛夫的攻势 31

日德兰海战 31

三、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 32

战争的僵持 32

无限制潜艇战和美国的参战 32

四、战争的结束 33

第四节 大战的结果和影响 35

一、大战造成的损失和破坏 35

二、帝国主义列强力量的消长 35

三、战争引起的一系列革命 37

四、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38

五、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出现 38

第三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欧洲革命风暴 40

第一节 俄国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 40

二月革命及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 40

列宁的《四月提纲》和群众斗争的兴起 41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和党的武装起义方针的确定 43

科尔尼洛夫叛乱的被粉碎和革命形势的形成 44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 45

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和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胜利 47

第二节 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48

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48

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 50

国内战争的开始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51

粉碎白卫军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的胜利 53

第三节 德国十一月革命 55

革命形势的形成 55

十一月革命的爆发和艾伯特政府的建立 56

德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柏林一月起义 57

第四节 东欧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兴亡 59

奥匈帝国的解体和东欧民族国家的诞生 59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62

外国武装干涉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被颠覆 63

第五节 共产国际的建立及其初期活动 65

共产国际的建立 65

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 67

共产国际第三次和第四次代表大会 68

第四章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71

第一节 巴黎和会 71

一、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考虑 71

主要战胜国对战后世界安排的共识 71

美国争霸世界的计划 72

企图维护世界霸权并主宰欧洲的英国 73

争夺欧洲霸权的法国 74

意大利与日本的目标 74

二、巴黎和会的召开与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75

巴黎和会的召开 75

列强争论的主要问题 75

《凡尔赛条约》 76

三、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78

《圣日尔曼条约》 78

《纳伊条约》 78

《特里亚农条约》 78

《色佛尔条约》和《洛桑条约》 78

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 79

第二节 华盛顿会议 80

一、战后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形势 80

列强在亚太地区争霸的新格局 80

英、美、日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 81

大国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 82

二、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83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83

《四国条约》 84

《五国海军条约》 85

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与《九国公约》 86

华盛顿体系及其实质 87

第三节 国际联盟 88

一、国际联盟的起源与成立 88

二、国联盟约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89

第五章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与政治调整 92

第一节 战胜国英、法的困扰 92

一、盛极而衰的英国 92

持续萧条的经济 92

第一届工党政府 93

1926年大罢工 93

1926年帝国会议 94

二、重建中的法国 94

恢复经济 94

寻求安全 95

频繁更替的政府 96

国民联合政府 97

第二节 魏玛共和国 97

魏玛共和国的建立和十一月革命的结束 97

卡普暴动 99

赔偿问题与鲁尔斗争 99

1923年啤酒馆暴动 101

兴登堡当选总统 102

经济的复兴 102

第三节 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03

一、战后初期意大利的经济政治形势 103

二、法西斯党的建立及其夺权斗争 104

三、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06

第四节 美国的繁荣 108

一、经济繁荣与社会状况 108

经济繁荣及其原因 108

社会生活和价值观的变化 109

二、繁荣下的矛盾与隐患 109

三、“无为而治”的企业家政府 110

第五节 日本的政党政治与协调外交 111

经济危机与持续萧条 111

政党内阁的出现 112

协调外交 113

田中内阁与“东方会议” 114

血腥的“三·一五”和“四·一六” 114

第六节 国际关系的调整 115

一、德国赔款问题的解决 115

赔款问题与鲁尔危机 115

“道威斯计划” 117

“杨格计划”与胡佛的“延债宣言” 118

二、欧洲安全问题与《洛迦诺公约》 119

20年代的欧洲安全保证问题 119

洛迦诺会议与《洛迦诺公约》 120

三、集体安全与《非战公约》 122

第六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二三十年代的苏联 124

第一节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124

内战结束后的形势 124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25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 128

国民经济的恢复 130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132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 132

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136

五年计划的实施 141

第三节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苏联的对外政策 143

1936年宪法的制定和高度集中体制的确立 143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和大清洗运动 144

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外交政策的变化 147

第七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150

第一节 民族民主运动的不同类型 150

一、各具特色的政治运动 150

多样性的统一 150

领导力量的不同类型 150

二、地域性特征的改革运动 152

中东的改革运动 152

北非地区的改革运动 152

三、形态各异的民族主义思潮 153

革命民主型的民族主义 153

苏加诺的综合型民族主义 153

南亚和中东北层的民族主义 154

阿拉伯民族主义 155

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思潮 155

第二节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56

一、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56

旧民主主义的结束 156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56

北伐战争 157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 157

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57

西安事变与抗日运动的新高涨 158

文化思想界的救亡运动 159

第三节 印度的非暴力运动 159

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59

社会背景 159

甘地和甘地主义 160

非暴力抵抗运动的预演 160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61

二、群众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 162

世界经济危机与印度社会矛盾 162

文明不服从运动的发动与停止 162

三、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 163

解救“贱民”工作 163

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团结 163

第四节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世俗化改革 164

一、凯末尔革命 164

凯末尔和凯末尔主义 164

土耳其民族革命战争 165

凯末尔革命的意义 166

二、世俗化改革 166

政治改革 166

法制改革 167

教育改革 167

文化改革 167

社会生活与习俗改革 168

经济改革 168

第五节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169

一、1919年3月爱国运动 169

英国在埃及的殖民保护制度 169

柴鲁尔和华夫脱党 170

埃及的三月起义 170

二、1924—1937年的护宪运动 171

1922年宪法 171

第一届华夫脱党内阁 172

埃及国王宣布宪法失效 172

护宪运动的胜利 173

第六节 桑地诺抗美游击战争 174

一、游击战争的序幕 174

1926年的立宪战争 174

奥古斯托·塞萨尔·桑地诺 175

二、抗美游击战争的进程 175

第一阶段 175

第二阶段 176

三、性质和意义 177

谈判和桑地诺遇害 177

简要评价 178

第七节 墨西哥的护宪运动和卡德纳斯改革 178

一、护宪运动 178

1917年墨西哥宪法 178

护宪运动的发展与叛乱的平息 179

二、卡德纳斯改革 180

卡德纳斯 180

土地改革 181

国有化运动 181

教育改革 182

卡德纳斯改革的历史地位 182

第八章 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84

第一节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84

一、危机的爆发及其主要表现 184

二、危机的根源 185

三、危机的后果 186

第二节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87

一、经济危机与纳粹运动的迅速发展 187

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 187

纳粹运动的迅猛发展 188

二、共和国的危机与希特勒上台 189

共和国的危机 189

希特勒上台 190

三、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扩军备战 192

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92

德国的扩军备战 193

第三节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95

一、世界经济危机下的日本内外矛盾 195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 195

军需通货膨胀与“军财抱合” 195

倾销政策 196

“协调外交”的破产 197

二、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化 197

北一辉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纲》 197

法西斯势力的形成 198

政党内阁时期的结束 198

法西斯统治的确立 199

三、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200

“九·一八”与“一·二八” 200

“华北事变” 201

广田内阁与1936年“国策基准” 201

第四节英、法的衰落 202

一、走向衰落的英国 202

经济危机对英国的打击 202

国民政府的成立 203

重整军备与绥靖外交 204

二、内部斗争激烈的法国 205

经济危机对法国的打击 205

左翼联盟 206

法西斯组织的出现和夺权活动 206

人民阵线政府 207

第五节 罗斯福新政 208

一、“新政”的提出 208

二、“新政”的两个阶段及其主要内容 209

“新政”第一阶段 209

“新政”第二阶段 211

三、“新政”的影响 212

第九章 走向大战 214

第一节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 214

一、意大利的战前准备和英、法对意大利的纵容 214

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 214

英、法的纵容 214

二、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216

战争的爆发 216

国联对意大利的制裁 216

美国的中立法 217

霍尔一赖伐尔协定 217

埃塞俄比亚的陷落 217

英法绥靖意大利的后果 218

第二节 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 218

卢沟桥事变和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218

英、美的对日绥靖 220

苏联援华 221

中国30年代抗日战争的国际贡献 221

第三节 西班牙内战及意、德的武装干涉与英、法的“不干涉”政策 222

一、从共和国的建立到内战的开始 222

共和国的建立 222

共和国的初步成就 223

黑暗的两年 224

人民阵线的组成及其胜利 224

武装叛乱的开始 225

二、保卫共和国的斗争 外国的干涉与“不干涉” 225

意大利和德国的武装干涉 225

英、法的“不干涉”政策 226

苏联和国际纵队对共和国的支援 228

马德里保卫战 228

三、共和国的灭亡 229

涅格林政府 229

加泰罗尼亚的陷落 229

卡萨多的军事政变 229

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的历史意义 229

第四节 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慕尼黑协定 230

一、德国吞并奥地利 230

1934年德国第一次夺取奥地利的失败 230

1936年德奥协定 231

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最后决策 231

意大利放弃奥地利 231

英、法的绥靖政策 232

武装吞并奥地利 232

二、慕尼黑协定 233

苏台德问题和五月危机 233

伯希特斯加登和哥德斯堡会谈 234

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236

第五节 大战的迫近 237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237

波兰危机与英国的对波保证 237

英、法、苏三国谈判 238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40

第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242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开始 242

德国入侵波兰 242

苏联建立“东方战线” 243

西线战争和法国崩溃 244

不列颠之战 246

德意日军事同盟的建立和德国入侵巴尔干与北非 247

第二节 战争的扩大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249

德国发动侵苏战争 249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50

欧战爆发后的中国战场 251

日本南进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252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254

第三节 战争的根本转折 255

斯大林格勒会战和库尔斯克战役 255

盟军在北非的胜利和意大利投降 257

太平洋战局的变化 259

开罗宣言与德黑兰会议 260

第四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61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261

苏军解放沦陷国土 262

欧洲的抵抗运动 263

雅尔塔会议 265

攻克柏林和德国投降 266

波茨坦会议和《波茨坦公告》 266

盟军在太平洋和东南亚的反攻 267

亚洲各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270

美国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272

日本投降 272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272

第十一章20世纪前半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274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 274

一、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274

二、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 275

三、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276

四、汽车、飞机与V-2火箭 278

五、高分子化学的建立和三大合成材料的问世 280

六、生物学与医学的新成就 282

七、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 284

第二节 哲学、社会科学与文学艺术 288

一、哲学 289

逻辑实证主义 289

存在主义 289

二、心理学 291

三、社会科学 292

经济学 292

历史学 293

社会学 295

四、文学艺术 295

现代文学 296

现代美术 297

后记 2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