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文化研究30年  中
中国文化研究30年  中

中国文化研究30年 中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邵汉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010082141
  • 页数:50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上中下三卷,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文化研究归结为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墨家文化、法家文化、兵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现代新儒家文化、文化理论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中国文化精神、“五四”精神的文化反思、中西文化比较、海外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关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以及台湾学者与中西文化研究、郭店楚简研究18个专题,逐一进行了审视与考察、梳理与总结、前瞻与思考。
《中国文化研究30年 中》目录

第九章 文化理论若干问题研究 1

一、文化界说 1

(一)对国外和我国近代以来有关文化概念研究的历史考察 2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文化界说种种 5

(三)文化界定的困难 11

二、文化与文明 13

(一)文化、文明同义说 13

(二)文明大于文化说 13

(三)文化大于文明说 14

(四)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15

三、文化的本质 17

(一)“传播”说 17

(二)“人化”说 18

(三)“文者,饰也” 19

四、文化的特征 19

(一)文化的阶级性与共同性 20

(二)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22

(三)文化的继承性与融合性 22

五、文化的结构 24

(一)文化结构三层次说的提出 24

(二)精神文化层面的再分剖 25

(三)制度文化层面的再分剖 26

(四)文化要素组合说 27

(五)一体四面说 27

(六)一体三面说 28

(七)时空、主客、心物三系统组合说 29

六、文化模式与文化类型 29

(一)什么是文化模式 29

(二)怎样观察和识别文化模式 31

(三)文化的类型及其划分 31

七、文化的功能 32

(一)文化系统内各文化要素的地位作用 32

(二)文化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作用与功效 34

(三)是否存在以及如何看待“文化无意识”的参与功能 35

八、文化评价的基本标准 37

(一)政治标准与科学标准、艺术标准 37

(二)历史标准与道德标准 38

(三)生产力标准 39

(四)以人的解放程度为标准 40

九、文化发展机制 41

(一)社会实践决定论 41

(二)生产方式决定论 41

(三)社会与文化双向选择说 42

(四)人为“能动本源”说 43

(五)文化交往推动说 44

(六)内外机制结合说 44

十、全球化语境中文化理论问题讨论的新进展 45

(一)文化全球化含义与性质 45

(二)文化普遍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51

(三)文化冲突、文化对话与文化自觉 57

(四)文化软实力、文化安全与文化认同 64

(五)文化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 69

第十章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74

一、问题的缘起 74

(一)以往论争的延续 74

(二)韦伯理论的影响 75

(三)海外新儒学的影响 76

(四)现代化实践的要求 76

二、对传统的诠释 77

(一)什么是传统 77

(二)传统的特征 80

(三)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83

(四)传统学的提出 86

三、对现代化的不同理解 88

(一)国外学者对现代化的理解 88

(二)现代化与四化 91

(三)现代化与西化 92

(四)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 95

(五)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 98

(六)建立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构想 101

四、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03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 103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契合 106

(三)传统的“破”与“立” 109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点 111

五、新世纪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研究新进展 114

(一)传统与传统文化 114

(二)现代化的内涵 117

(三)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21

第十一章 中国文化精神研究 127

一、关于人文精神 127

(一)何谓“人文”和人文精神 127

(二)中国文化有无人文精神 128

(三)中西人文精神的异同 130

(四)人本主义及其评价 131

二、关于和谐意识 132

(一)关于“天人合一”的讨论 133

(二)关于“中庸之道”的讨论 137

三、关于伦理本位 141

(一)传统道德观的特征 141

(二)传统道德观的评价 144

四、关于忧患意识 148

(一)忧患意识的提出及其含义 148

(二)儒学之忧患意识 150

(三)儒、墨、道、法忧患意识之比较 152

(四)忧患意识之现代意义 152

五、关于整体思维 153

(一)传统思维的特点 153

(二)整体思维的内涵及评价 154

(三)道家与道教的整体思维 157

六、新世纪中国文化精神研究新进展 158

(一)关于人文精神 158

(二)关于和谐意识 161

(三)关于伦理本位 167

(四)关于忧患意识 169

(五)关于整体思维 170

第十二章“五四”精神的文化反思 172

一、救亡与启蒙 172

(一)救亡压倒启蒙说 172

(二)启蒙悲剧说及其批评 175

(三)救亡启蒙并行说 177

(四)新启蒙的意义 179

二、“五四”与反传统 181

(一)“五四”是否全盘反传统 181

(二)“五四”反传统的意义 184

(三)“五四”反传统的历史局限 186

三、民主与科学 189

(一)民主与科学的评价 189

(二)民主与科学的追寻 193

四、关于“五四”人物 197

(一)关于陈独秀 198

(二)关于李大钊 200

(三)关于胡适 202

(四)关于蔡元培 205

五、中国港台、海外学者对“五四”精神的研究 208

(一)“五四”与西方文艺复兴 209

(二)“五四”全盘西化与“反传统” 211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及局限 213

六、新世纪“五四”精神的文化反思 216

(一)救亡与启蒙 217

(二)“五四”与反传统 221

(三)科学与民主 225

(四)“五四”人物 231

(五)中国港台、海外学者对“五四”精神的研究 240

第十三章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244

一、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245

(一)伦理精神与宗教精神 245

(二)内省与外求、群体与个体的自由观和价值观 250

(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252

(四)封闭性与开放性 256

(五)关于中华民族精神 259

二、中西文化的关系 263

(一)“西体中用”与体用之辨 264

(二)民族虚无主义与全盘西化论 269

(三)“中西整合、优势互补”论 272

(四)“综合创造”论 274

(五)中西互补观 275

(六)“和而不同”论 276

(七)世界文化整合论 277

三、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标准和原则 278

四、新世纪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新进展 280

(一)对中西比较的方法和前提的反思 280

(二)研究问题的方向性转变 286

(三)研究视域的拓宽 291

五、未来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展望 294

第十四章 海外中国文化研究 299

一、海外儒学研究 300

(一)儒学研究在日本 301

(二)儒学研究在美国 303

(三)儒学研究在欧洲 306

二、海外道家文化研究 307

(一)道家研究在日本 308

(二)道家研究在美国 309

(三)道家研究在英国、德国 310

三、海外道教研究 311

(一)道教研究在日本 311

(二)道教研究在法国 313

(三)道教研究在美国 316

(四)道教研究在欧洲其他国家 317

四、海外其他中国文化研究 318

(一)佛教文化研究 319

(二)兵家文化研究 321

(三)墨家文化研究 321

五、海外华人学者的中国文化研究 322

(一)许倬云与中国文化研究 322

(二)余英时与中国文化研究 329

(三)成中英与中国文化研究 341

六、海外中国文化研究最新进展 348

(一)海外中国文化研究与“汉学”及“中国学”之关系 348

(二)海外中国文化研究范式的转换 351

(三)海外中国文化研究领域的拓展与规模的扩大 357

(四)海外中国文化研究立场的转变与结论的客观化 362

第十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关系研究 367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之历史考察 367

二、马克思主义“中源说”的提出及其驳论 372

(一)马克思主义“中源说”的提出 372

(二)马克思主义“中源说”驳论 375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能否结合 378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能够结合、必须结合 378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不能结合、不能平起平坐 382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相通相容及相异相别 385

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结合的途径 391

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395

(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395

(二)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403

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 408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408

(二)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文化 411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413

八、和谐社会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415

(一)和谐社会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415

(二)中国和谐文化的当代启示 419

九、需要注意和加强的几个问题 422

第十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研究 42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历程 42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 42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来源 427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实践基础及其形成过程 42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战略地位 43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43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与重要意义 43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 440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441

(二)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446

(三)促进社会科学的繁荣与进步 454

(四)努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 459

(五)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463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和指导方针 469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470

(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472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76

(四)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文化优秀成果 478

五、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新进展 481

(一)关于先进文化问题的研究 481

(二)关于“建设和谐文化”问题的研究 490

(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 4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