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
一、什么是哲学 1
二、哲学基本问题 3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7
第二节 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历史发展 9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 9
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辩证法 11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和基本特点 1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适应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而诞生 1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15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20
第四节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 2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工会干部的必修课 22
二、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哲学的基本方法 24
三、学哲学不神秘但又必须下功夫 25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27
第一节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27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7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和哲学论证 29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31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4
一、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34
二、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5
三、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38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 39
一、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40
二、时空特性随物质运动特性而变化 42
三、时间、空间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 43
第四节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好工会工作 45
一、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45
二、着眼于发展中的实际 46
四、从我国工人阶级和工会的现状出发 47
三、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7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9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49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49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53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55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55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59
第三节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62
一、意识具有能动性 62
二、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63
三、自觉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65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69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学说 69
一、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69
二、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72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学说 73
一、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发展 74
二、发展就是过程 75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77
一、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77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 79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81
第四节 两种发展观的树立 82
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 83
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必须坚持辩证法 85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 89
第一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89
一、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 89
二、什么是矛盾的斗争性 91
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91
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94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 96
一、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96
第三节 矛盾的特殊性 98
二、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 98
一、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的特殊性 99
二、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 100
三、诸矛盾及矛盾诸方面地位的特殊性 100
四、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 105
第四节 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08
一、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的辩证的统一 108
二、共性个性、绝对相对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109
三、工会及工会工作的共性个性问题 111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律 115
第一节 事物的质、量、度 115
一、什么是事物的质 115
二、什么是事物的量 118
三、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120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21
二、量变质变的互相依赖 122
一、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22
三、量变质变的互相转化 125
四、量变质变的互相渗透 126
第三节 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129
一、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 129
二、量变形式的多样性 131
三、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132
一、事物的肯定和否定 135
第一节 辩证法的否定观 135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135
二、辩证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137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141
一、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141
二、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 142
三、否定之否定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144
第三节 发展是前进性的曲折性的统一 145
一、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146
二、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46
三、批判循环论和直线论 147
一、什么是新生事物 149
第四节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49
二、新陈代谢是不可抵抗的规律 151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55
第一节 现象的本质 155
一、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155
二、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156
三、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158
一、什么是内容、什么是形式 159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 159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60
三、坚持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 162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 163
一、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 163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65
三、认真总结经验,争取最佳结果 166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67
第四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67
一、什么是必然性、什么是偶然性 167
三、通过偶然揭示必然 170
第五节 可能性的现实性 171
一、什么是可能性、什么是现实性 171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73
三、力争实现好的可能性,达到革命的目的 175
第九章 认识和实践 17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反映论 177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反映论 177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科学的可知论 178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80
第二节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81
一、实践的特征和形式 181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84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187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87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91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193
第四节 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196
一、归纳和演绎 196
二、分析和综合 197
三、抽象到具体 198
第十章 真理 202
第一节 客观真理 202
一、真理的客观性 202
二、批判唯心主义真理观 203
第二节 真理发展的辩证过程 204
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205
二、真理和谬误 208
第三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12
一、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212
二、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14
一、认识真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217
第四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17
二、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 218
第十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历史观 221
第一节 历史观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21
一、历史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221
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22
三、历史唯心主义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歪曲 223
四、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正确回答 225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特征 227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 227
二、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230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234
第十二章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39
第一节 劳动是社会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239
一、劳动创造了人 239
二、劳动创造了社会 242
一、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44
第二节 地理环境是社会生活的自然基础 244
二、对“地理学派”观点的批判 246
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48
第三节 人口因素是社会生活的必要前提 249
一、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49
二、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批判 252
三、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充分开发人力资源 253
一、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256
第四节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56
二、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57
三、生产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259
第十三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62
第一节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62
一、生产力 262
二、生产关系 268
第二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70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272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74
一、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 277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77
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特点 279
第十四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82
第一节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82
一、什么是经济基础 282
二、什么是上层建筑 283
三、什么是社会形形态的原理 285
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288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88
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290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92
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29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94
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特点 294
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性质和解决的方法 296
三、工会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 297
四、社会的基本矛盾 300
第十五章 阶级的阶级斗争 305
第一节 阶级的起源、发展和实质 305
一、阶级的起源 305
二、阶级的发展 307
三、阶级的实质 309
第二节 阶级斗争的形式和历史作用 311
一、阶级斗争的形式 311
二、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313
三、阶级分析方法 315
第三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的阶级斗争 316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 316
二、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 318
三、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 320
第十六章 国家和社会革命 322
第一节 国家 322
一、国家的起源 322
二、国家的实质 325
三、国家的构成和社会职能 327
四、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330
五、国家的消亡 333
第二节 社会革命 334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类型 335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 337
三、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 339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341
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341
第十七章 社会意识 341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343
第二节 社会意识绪形式 348
一、政治、法律思想 348
二、道德 350
三、艺术 354
四、宗教 357
五、科学 359
第三节 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提高职工队伍思想文化素质 363
六、哲学 363
第十八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68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68
一、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368
二、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 370
三、工人阶级在创造历史中的特殊作用 374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76
一、历史人物的产生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78
二、无产阶级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 380
三、正确看待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反对个人崇拜 382
第三节 党的群众路线 383
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基本观点 384
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方法 384
三、群众路线的执政党的建设 386
四、坚持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386
第四节 群众路线与工会建设 387
一、密切联系群众是工会任何工作的基本条件 387
二、把群众路线的理论在工会领域具体化 388
第十九章 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 391
第一节 文明和本质 392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文明概念 392
二、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积极成果的总和 393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物质和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范畴的联系和区别 395
第二节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397
一、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 397
二、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反作用 398
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 399
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发展 399
五、精神文明内部的矛盾运动 400
第三节 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402
一、原始文明 402
二、三大奴役形式的文明 404
三、社会主义文明 408
四、工人阶级是文明的支柱 415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第一性原理方法及应用》李青坤著 2019
- 《计算机组成原理解题参考 第7版》张基温 2017
- 《幸福的哲学 周国平人文讲演录 3》周国平 2019
- 《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系列教材 保险学原理与实务》林佳依责任编辑;(中国)牟晓伟,李彤宇 2019
- 《刑法归责原理的规范化展开》陈璇著 2019
- 《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第2版 视频版》郑红,倪嘉波,刘亨荣编;陈冬梅责编 2020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庄友谊 2020
- 《通信电子电路原理及仿真设计》叶建芳 2019
-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问题探幽》陈冬生,王枫桥责编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清至民国中国西北戏剧经典唱段汇辑 第8卷》孔令纪 2018
- 《中国少数民族唢呐教学曲选》胡美玲编 2019
- 《莼江曲谱 1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