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第一章 鸦片战争 2
第一节 中西国际交通之起源 2
中西交通起源 2
葡人通中国 3
澳门开港 3
葡领澳门 3
荷兰通商之始 4
西班牙遣使中国之始 5
俄国首与我国开国交 6
英人与我国通商之始 7
英使马甘尼来中国 8
英使被斥 9
英使亚墨斯尔来中国之失败 9
英商退澳门 9
律劳卑来广东之失败 10
罗濒孙之不得志 10
义律之平和策 10
第二节 英商鸦片贸易之情状与开战之原因 11
鸦片输入中国之起源 11
政府禁烟与奸商贪吏之私买 11
鸦片输入之增加 12
银货输出与国论 13
林则徐拜钦差大臣赴广东 13
林则徐烧鸦片 14
英商之穷状与开战 15
英国议院协赞出兵 16
第三节 中英战况及南京条约 17
林则徐大治军备 17
英军陷定海 18
英舰进白河与和议 18
林则徐褫职议处 19
琦善之误国与和议复破 19
英军攻广州 21
休战条约 22
三元里平英团之奋起 22
奕山之欺罔与英兵再举 23
英军陷厦门与舟山列岛 23
英军陷镇海宁波 24
浙东规复之失败 25
英军陷乍浦 26
英军大犯长江 26
英军陷镇江攻南京 27
中国乞和之苦况 28
南京条约 29
媾和约之交换与开埠约之缔结 30
美法与中国缔约之始 31
舟山列岛不割让他国之约 31
鸦片问题之结局 31
第二章 英法联军入北京 32
第一节 开衅原因及天津条约 32
广东绅民之排外 32
徐广缙对外方略 32
叶名琛之肇衅 34
亚罗船事件 34
英军陷广州与粤民烧洋馆 35
英政府与议会冲突及英法联合出兵 36
广州陷落与叶名琛被虏 37
广东之三国合治政体 38
联合军陷大沽 38
中英天津条约 39
中法天津条约 41
条约上损害主权之特点 42
通商新税则之协定 44
第二节 第二次开衅与战况及北京条约 44
大沽之防备 44
白河之开衅 45
白河之战 46
定海厅降服条约 48
联合军塘沽上陆 49
塘沽北岸炮台之陷落 50
南岸炮台让授条约 51
天津媾和条约 51
和议复破 52
张家湾与八里桥之战 53
文宗幸热河 53
圆明园之掠夺 54
联合军陷北京 54
圆明园之放火 55
中英北京和约 55
中法北京和约 56
俄公使之报偿与乌苏里江以东之割让 57
新设总理衙门与文宗崩热河 58
第三章 俄罗斯东西国境之侵略 59
第一节 俄国经略黑龙江与尼布楚条约 59
俄国经略西北利亚之概要 59
波雅尔古之黑龙江探测 59
喀巴罗之黑龙江占领 60
宁古塔都统恢复黑龙江 61
俄人复据雅克萨 61
中俄通使起源与俄国实际占领黑龙江 62
圣祖第一次攻雅克萨 62
第二次攻雅克萨与议和开始 63
两国派使 64
尼布楚之谈判 65
尼布楚条约 66
北京通商条约 67
第二节 恰克图条约 68
北方中俄交界开始与商务问题 68
恰克图条约 69
高宗禁止恰克图互市 71
恰克图新约 71
第三节 俄国占领黑龙江以北与乌苏里江以东之地 73
尼布楚条约後俄皇历代对於黑龙江之状态 73
木喇福岳福与尼伯尔斯克之东方经略 74
俄人占领尼哥来伊佛斯克 75
俄人占领桦太岛与黑龙江下流 77
木喇福岳福乘克里米战争之运动 77
木喇福岳福第一次下黑龙江 78
木喇福岳福第二次下黑龙江定殖民地 79
马隆斯克之划境谈判 80
第三次下黑龙江与黑龙江左岸之占领 81
木喇福岳福与布括廷之提携 82
爱珲之谈判 83
爱珲条约 84
爱珲条约损失之重大 85
天津条约 85
木喇福岳福占领海参威 86
北京条约 87
俄国侵略之大成功 88
第四节 伊犁事件 88
伊犁方面中俄交涉之沿革 89
新疆回匪之乱与俄国占领伊犁 90
左宗棠克复新疆 91
崇厚俄使与初次伊犁条约 93
朝廷震怒与中俄之冲突 94
曾纪泽使俄与改订伊犁条约 95
条约之得失及将来之影响 96
第四章 琉球之丧失 98
第一节 中日交通之原委 98
中日交通之始 98
日本遣使入中国之始 98
中国遣使往日本之始 98
日本遣使最盛时代 98
元世祖征日本 99
日本足利氏称臣奉正朔 99
倭寇之猖獗 100
日本丰臣秀吉之侵韩 100
日本德川时代贸易之兴替 101
清廷与日本国交开始 101
第二节 日本之倂合琉球 102
琉球之臣服中国 102
日本之侵害琉球 103
琉球民被台湾生蕃戕害 103
日本副岛种臣来中国 104
日本侵台湾 105
台湾生蕃地境问题之中日冲突 105
中日和约 106
条约上断送琉球之确证 106
日本并合琉球与我国政府之苟安 106
第五章 云南杀玛加理事件 108
准英人进云南测地 108
英人玛加理被滇民杀害 108
英公使之横暴 109
芝罘条约 110
第六章 安南之丧失 112
第一节 中国与安南之关系 112
秦以降中国与安南之略历 112
安南为清朝属国 112
黎室之衰微 112
安南王族奔中国 113
中国征讨军之胜利 114
中国征讨军之大败 114
阮光平之来朝 115
阮嘉隆王之恭顺 115
第二节 法国侵略安南第一期 116
法国经营安南之始 116
法安同盟约与法军助嘉隆王恢复 116
法安积怨与法西联军伐安南 117
法西联军占领下交址 119
西贡条约 120
法国不履行撤兵条约 122
法领下交址 122
第三节 法国侵略安南第二期 122
法人注意北安南之始 122
法人之经略富良江 123
法军陷河内及三角洲 124
希拉特尔经略安南之大政略 125
安南保护国条约 125
中国反对安南保护条约之情况 126
第四节 法国侵略安南第三期与中法战争 127
安南之排法 128
刘永福与法国宣战 129
中法冲突之始 129
李鸿章曾纪泽两和案之不成立 131
法国政变与决战 131
我国庙议不决与安南经略之解任 132
法军分攻顺化山西 132
顺化政府之乞和 133
安南新保护条约 133
中国欲战不战之状况 135
安南政变与法国再出兵 136
法军陷山西 136
法军陷北宁大原兴化镇 137
北京政变 138
中法媾和豫约 138
预定和约之破坏 139
谅山冲突 139
上海之谈判与法军攻基隆 140
国际破裂与我国政府之苟且 141
福州之形式与当局者之苟且 142
福州海战 143
中国宣战与法国之不法宣言 144
台湾黄海之战况 144
法军夺谅山 145
冯子材克复谅山 146
岑毓英大破法军 147
法国政变与和议成立 148
中法媾和条约 148
安南边境通商条约 149
中安界务与商务条约 150
第七章 缅甸之丧失 152
第一节 中国与缅甸之关系 152
缅甸之概历 152
云贵官军之经略缅甸 153
明瑞将军征缅甸之失败 154
传恒将军再征缅甸 155
缅甸服属中国 156
第二节 英国之侵略缅甸 156
英缅冲突之原因 156
英国第一次攻缅甸 157
英国第二次攻缅甸 158
第三节 英国之并吞缅甸 159
法缅密约与英缅宣战 159
英国之占领缅甸 160
缅甸编入英领印度之一部 161
第四节 中英中法英法诸协约 161
中法二国不干涉英并缅甸之原因 161
中英协约 162
滇缅境界及通商条约 163
英国外交家之手腕 165
中法协约与中国落英之外交圈套中 166
英法协约 167
中英新协约 168
第八章 中日战争 170
第一节 韩国与中日二国之关系 170
箕子封朝鲜 170
韩国与秦汉之关系 170
韩国与日本关系之始 171
韩国与南北朝及唐代之关系 171
韩国与宋辽金元明之关系 172
韩国与日本丰臣秀吉之关系 173
韩国与日本德川家康之关系 173
韩国与清之关系 173
第二节 日韩冲突与天津条约 174
大院君之排日主义 174
日本征韩论 175
江华事变 175
江华之日韩修好条约 176
日本对於中韩之政略 176
中国断送韩国之第一步 177
中韩宗属关系之公认 177
大院君与开化党之冲突 180
壬午暴兵之乱与日韩起衅 180
日本之出兵 181
中国对韩出兵 181
李鸿章对韩果断处分 182
日韩济物浦条约 182
韩国维新之趋势 183
日本对韩市恩政策 183
日公使之阴谋 184
甲申金朴之乱 184
袁世凯之活动 185
日公使自焚公使馆退仁川 185
日本井上馨渡韩 185
中国吴大澂渡韩 186
日韩谈判与吴大澂之干涉 186
日韩克复平和条约 186
日本大使伊藤博文来北京 187
天津条约 188
第三节 中日开战之原因及开战前之形势 189
日本政府之阴谋 189
天津条约後中国对韩国宗属关系之进步 189
咸镜道防谷令事件 190
金玉均刺杀事件 191
东学党之乱与中国出兵 194
日本之暗助东学党 194
日本国会冲突与内阁决议出兵 195
中日出兵照会 196
日本出兵与日本政府决心开战 196
日本政府提出对韩共同改革案 197
总理衙门之回覆 198
日本不撤兵之宣言 199
日本对韩廷胁迫案 199
俄国对日本之干涉 200
英国对中日之调停 201
美国向日本之忠告 203
日本对韩廷之极端照会 204
日本以兵力迫韩廷与袁世凯归国 205
中日开战 205
第四节 中日交战 205
丰岛海战 206
成欢之战 207
两国宣战 207
上海中立与日韩新协约 207
平壤大战闘 208
黄海大海战 210
李鸿章之国防配布 212
日第一军占领奉天东南部 213
日第二军攻陷旅顺 213
缸瓦寨之战与盖平陷落 214
日军荣成湾上陆与威海卫陷落 215
将卒溃乱与丁汝昌自杀 217
北洋舰队覆灭 217
牛庄激战与营口田庄台之陷落 218
日军占领澎湖岛与战争结局 219
第五节 中日媾和 220
英国调停和议之失败 220
派遣德催琳议和之失败 220
美公使调停和议 221
张荫桓邵友濂两全权之派遣 222
中国委任全权文凭之不实 223
日本拒绝和使之谈判 223
张荫桓邵友濂悄然归国 224
李鸿章头等全权派遣 225
两国全权第一次会见 225
两国全权第二次会见与日本全权提出之休战条件 226
两国全权第三次会见与李全权之遭难 226
无条件休战条约成立 227
日本媾和要求案 228
两全权之驳辩 230
李鸿章提出修正案 231
日本全权最後修正案 232
马关媾和条约 233
马关别约 235
交付台湾 236
中日通商行船章程 237
第六节 三国干涉与辽东返还 239
俄国干涉之原因 239
德法加入干涉之原因 240
三国忠告日本返还辽东 241
俄国开战准备 241
日本政府之苦状 242
日本返还辽东之宣言 243
还付辽东条约 244
第九章 列强分割中国之开端 245
第一节 俄国之势力范围划定 245
俄皇对中国之市惠政略 245
俄皇加冕礼与李鸿章之使俄 246
中俄密约 247
当时传闻之喀西尼密约 248
中俄密约之批准 250
华俄道胜银行契约 250
华俄银行对於中国之业务 252
华俄银行之政治上侵略 252
东清铁道会社条约 252
东清铁道会社之采矿权及警察权 257
俄国侵略北满洲之成功 258
旅顺大连租借条约 259
旅顺大连租借续约 259
中俄勘分旅大界约 260
俄改辽东租地为关东省 261
俄国侵略南满洲之成功 261
俄国攫取京汉铁道权 262
俄国攫取山西铁道权 262
关外铁道借欵之英俄冲突 263
英俄协约划蒙古为俄国之势力范围 263
第二节 德国之势力范围划定 264
俄德密议 264
曹州教案 265
德国出兵 266
赔偿谈判及德公使之翻案 266
胶州湾租借条约 267
山东全省划入德国之势力范围 269
德皇之诏勅 269
胶州湾保护领之统治制 270
德华公司之经营铁道令 270
德华公司之经营矿山令 271
英德协约德势力超出山东范围之外 272
第三节 法国之势力范围划定 272
南海岛不割让与他国之许可 274
龙南龙百之铁道权与两广云南矿山权之许与 274
两广云南不割让与他国之许可 275
滇越铁道权之许与 275
广州湾租借条约 276
南宁北海铁道权之许与 277
第四节 英国之势力范围划定 277
杨子江流域不割让及其他各项之承认 278
总税务司永聘英人之原因 278
威海卫租借条约 281
九龙租借条约 282
山西河南采矿契约 283
五铁道权之攫取与英德协约 284
关外铁道权之攫取与英俄冲突 285
英俄协约划杨子江为英国势力范围 285
第五节 日本之势力范围划定 286
福建不租借割让与他国之约 286
第六节 伊太利之要求 287
伊太利要求租借三门湾 287
第七节 美国开放中国门户之宣言 287
美国开放中国门户宣言之原因 287
美国开放中国门户宣言书 288
各国赞成美国之宣言 289
列强对中国保全领土与商工业机会均等之新局面 289
美国宣言之里面 290
第十章 八国联军入京之祸 291
第一节 拳匪得势之原因与宣战之形势 291
义和团之略历 291
拳匪得势之第一原因 292
拳匪得势之第二原因 295
拳匪猖獗之始 296
拳匪之倡乱 298
各国水兵犯北京 298
政府混化於义和团 299
大沽陷落与廷议决战 300
东南各省不奉宣战诏 300
排外风之蔓衍 301
第二节 联合军入北京与俄罗斯占领东三省 302
西摩亚率陆军犯北京 302
列国海军将校之协议 303
联合军陷大沽炮台 304
西摩亚军退反天津 305
日本外交之叵测与出兵 306
日本出兵之狡猾 308
联合军攻天津与天津陷落 309
联合军掠夺官民财产 310
杨村通州陷落 311
北京陷落与联军分占 312
两宫西狩 313
北京陷落後联军之大掠夺 315
联军占领塘沽山海关 315
瓦尔德色元帅抵北京後之行动 316
中俄开战 317
俄罗斯东三省进军 318
俄兵驱布市华民三千投黑龙江 318
俄罗斯占领东三省 319
第三节 议和前各国之意见冲突与英德协约及北京公使会议 319
北京陷落後俄政府之宣言 320
各国反对俄国之宣言 321
德政府之提议与各国之不同意 322
法政府提出之媾和案 323
各国赞成法国之提案 323
北京公使会议与英德协约 324
英德协约之原因 325
英德协约効力适用满洲与否之问题 326
列国公使会议之和案大纲 327
第四节 北京媾和 328
中外官吏接近之始与庆亲王鸿章进京 328
媾和谈判开始 330
中央元凶处罚问题 330
地方元凶处罚问题 332
偿金问题 334
偿金总额与利息额之确定 337
偿金方法与财源之决定 339
北京媾和条约 339
赔欵变成金货负债 344
各省摊派赔欵 345
赔欵亏磅之借债 346
第五节 中俄密约与日英同盟 349
中俄第一次密约 350
密约破坏大运动 352
俄廷废弃密约之宣言 353
中俄第二次密约 354
李鸿章弃世与密约废弃 355
日英同盟之原因 355
日英同盟条约 356
日英同盟之精神 357
俄法同盟之范围扩张 358
俄国满洲撤兵条约 359
俄皇交还满洲之宣言 361
第十一章 日俄战争与中国之关系 363
第一节 日俄开战之原因 363
日本对於辽东之遗恨 363
俄国第二期撤兵不实行与新要求 364
雷萨尔公使之新要求 365
苦鲁巴金东游与日本主战论 365
极东俄官大会 366
俄设极东大总督府与威逼韩廷 366
日俄交涉与日本提出案 369
俄国提出之对案 370
日本修正俄国对案 371
日本第二次修正案 372
俄国提出之第二对案 374
俄国最後让步案 375
国交断绝与宣战 376
第二节 开战时中国之中立问题与韩国变为日本保护国 376
中国中立问题与各国之意见 376
中国局部中立之宣言 377
日本陆军入韩京 378
韩国为日本保护国之日韩议定书 378
日本监督韩国财政外交条约 379
韩政府与财政顾问之契约 380
韩政府与外交顾问之契约 381
第三节 日俄交战 381
战斗开始 381
鸭绿江之激战 382
日军闭塞旅顺口 383
日军封锁金州半岛 384
日军大破俄军於得利寺 384
海上权全归日本 385
辽阳大激战 386
沙河大会战 387
旅顺之降服 388
俄军犯辽西中立地 388
奉天大会战 389
俄国波罗的舰队东航 391
英国干涉黑海舰队之东航 391
日本海大海战 392
第四节 日俄媾和与中日满洲善後条约 393
卢斯福大统领调停和局 393
两国全权之会合 394
日本全权提出之媾和案 394
波子玛斯之惨憺谈判 395
波子玛斯媾和条约 397
中日满洲善后协约 400
中日满洲善後协约与附约 401
日本依附约扩张满洲权利於俄国所获权利之外 403
日本列入世界一等国之所以 404
中国朝野之惊醒 404
第十二章 西藏问题 405
第一节 西藏内服之沿革 405
西藏开国与佛教之盛 405
红教兴替与元明之关系 406
黄教隆盛与满清利用达赖喇嘛以安边陲之政略 407
西藏确为中国属地与达赖喇嘛之册立法 408
第二节 俄国之窥伺西藏 411
俄国利用佛教以行政治上之策略 411
德尔智为俄国经营西藏之尽力 412
达赖十三之阴结俄皇 412
日俄开战与俄国经营西藏之影响 413
第三节 英国之侵略西藏 413
英国与西藏之接近 413
英人探测西藏约之取消 414
英国占领哲孟雄与中英谈判 415
中英印藏条约 415
中英印藏续约 416
西藏排外与英国之进兵 417
达赖十三奔蒙古 418
英藏剌萨条约 418
印度总督之声明 420
中英藏印续约 420
唐绍仪之功绩 421
第四节 英俄协约与达赖喇嘛废立 422
英俄协约之原因 422
英俄之西藏协约 422
达赖十三之入朝 424
达赖十三返剌萨之谋叛 424
赵尔丰征西藏与达赖十三奔印度 424
达赖十三废立与英俄之劝告 425
第十三章 日本国威膨胀与中国之关系 426
第一节 日英新同盟及日法日俄日美诸协商与中国之关系 426
日英新同盟之原因 426
日英新同盟条约 426
日英新同盟之精神 429
日法日俄日美诸协商之原因 432
日法协约 433
日俄协约 434
日美照会 435
诸协约与中国之关系 436
第二节 日本合并韩国与中国之关系 436
日本扩张韩国保护权之条约 437
日本统监府理事厅官制之内容 438
海牙密使事件与韩皇退位 442
保护权再扩张条约 443
韩国军队之解散 444
保护权再扩张条约 444
韩国志士安重根刺杀伊藤 446
韩国政党一进会之卖国 446
合并前之日俄密约 447
寺内正毅为统监与合并前之手段 447
韩国总理大臣李完用之卖国 447
韩国合并条约 447
韩国之灭亡与日本合并後之处分 449
日本之对外宣言 450
李容九之末路 451
韩国灭亡之里面 453
韩国合并与满洲之关系 454
第三节 南满洲问题 454
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之制 454
辰丸事件 455
采伐鸭绿江森林条约 464
抚顺炭坑问题 465
间岛问题 466
新法铁道问题 467
营口支线问题 468
吉长新奉铁道借款与吉会铁道问题 469
日本自由行动 473
安奉铁道协约 473
间岛协约 474
满洲五案协约 476
悬案解决与我国之利害 477
锦爱铁道之不成立 479
渤海渔业权与领海问题之失败 479
鸭绿江架桥条约 480
三电线问题中国之让步解决 480
美国满洲铁道中立提议 481
美国提议之失败 481
日俄第二次协约 481
日俄第二次协约之性质 482
日俄协约外之日俄密约 483
南满洲铁道会社经营之现状 484
会社之资本 484
会社之经营铁道 484
会社之经营海运 485
会社之经营矿务 486
会社之经营市街 486
会社之经营教育 487
会社对於满洲之将来 487
第十四章 各国对於清末之趋势 488
第一节 中俄之纷争 488
哈尔宾行政权事件 488
北满洲税关与松花江航权事件 493
改正商约问题与俄国自由行动之宣言 497
第二节 中英滇缅境界与禁绝鸦片问题 503
滇缅境界问题与英国占领片马 503
鸦片问题与中英两次协约 504
第三节 中葡澳门划境问题 511
葡国占领澳门之沿革 512
澳门划境与日本辰丸事件之关系 513
划境谈判与谈判终止 513
第四节 宣统三年之大借欵 514
列强对中国之趋势与投资主义 515
四国借款交涉 516
铁道公债之中日借款契约 516
日本应募中国公债之匝测 517
改革币制与满洲兴业之四国借款契约 518
四国借款与满洲问题之关系 520
粤汉川汉二铁道之变迁 521
铁道干线国有之上谕 521
粤汉川汉二路之四国借款契约 521
本借款与清帝退位民国成立之关系 524
第十五章 各国对於民国成立後之趋势 525
第一节 中俄之蒙古冲突 525
俄国经营蒙古与怂慂蒙古独立 525
蒙古独立与中国革命 525
俄国向中国之要求案 525
俄蒙协约 526
俄蒙商务专条 527
俄蒙协约破坏保全中国领土诸协约之精神 532
日俄第二次密约 533
日俄第二次密约之原因与英国之承认 533
各国不干涉俄蒙协约之所以 534
陆征祥提出国会之中俄草约 534
草约不成立之原因 535
国会消灭与中俄条约签押 537
条约之利害 539
第二节 中英之西藏交涉 540
条约上中国於西藏地位之稳固 540
西藏独立与川滇军之进剿 540
英公使干涉之提议 541
英公使提议之乱暴 541
西藏会议 542
英国干涉西藏与俄国之关系 543
第三节 中日交涉 543
日本乘中国革命与俄国订第二密约 543
轻减满鲜国境关税条约 544
日本得达援照俄人减税之例 544
南京事件 545
日本要求满蒙五铁道权 546
满蒙铁道要求案与承认问题之关系 547
满蒙铁道要求案与日俄第二密约之关系 547
第四节 民国成立後之大借款 547
外交团因革命占领中国之海关与盐税 547
外交团决议不借款与南北两军 548
维持北京市面之澳国借款 548
唐绍仪商借六亿圆之大款 548
四国招日俄加入借款团 548
日俄加入借款团之条件 549
比国借款成立与银行团之反对 549
六国团以必得中国财政监督权为目的 550
六国团提出垫款之监查条件 550
南京留守之反对借款 551
银行团之巴黎会议 551
日俄代表提出之重大议案 551
四国承认日俄之提议与银行团根本规约成立 552
银行团提出借欵监督条件 553
熊希龄反对监督盐税之新提议 553
各国必获中国财政监督权之外交政策 554
伦敦借欵成立与银行团之反抗 555
财政部之命令与公使团之抗议 555
财政部令取消与大借欵谈判之就绪 556
监督用人条件之大变更与我国之拒绝 556
澳国借欵成立 557
大借欵谈判一时成功之诸原因 557
大借欵契约 557
契约上外人干与财政之起点 562
大借欵维持中国秩叙之功効 562
第五节 各国承认民国政府 562
新政府必得各国承认之所以 563
各国迟缓承认民国政府之口实 563
英俄日三国默示之承认 563
美巴秘三国之率先承认 564
正式大总统选举与各国之承认 564
俄英日三国附条件承认 564
中国外藩因附条件承认之动摇 565
第十六章 老西开事件 566
天津租界扩张之次第 566
法人之谋夺老西开 566
法领事之私立木标 567
法领事之自由行动 567
天津民气之激昂 567
法公使之狼狈 568
英公使调停案 568
老西开问题之解决 568
第十七章 最近之西藏问题 570
希摩拉会议 570
西藏委员之提案 570
英国委员之提案 571
中国委员之提案 571
英委员提出十一条草案 573
草案损害中国之程度 576
陈贻范越权误国情形 576
陈贻范之草约签字 578
陈贻范签草约之呈报 579
袁政府之否认 579
外部向英使第一次之提案 580
英藏之正式签约 580
外部向英使之最後让步案 581
藏番内犯与川边停战条约 581
英使催议西藏问题 582
英使提出之调停办法 582
英使之欺骗外部 583
外交部发表之歌电 583
西藏受秘密外交之毒害 585
川滇甘各省反对界务之情形 585
西藏交涉之中止 587
应深黑痛绝之秘密外交 588
西藏与外蒙之归宿 588
第十八章 最近之外蒙古问题 590
哈克图会议之中俄蒙协约 590
协约与中俄蒙之利害 595
呼伦贝尔条约 596
俄国革命与外蒙之变化 597
外蒙之财政与兵备问题 598
外蒙取消自治之曲折 599
外蒙取消自治之请愿书 599
准外蒙取消自治之命令 601
呼伦贝尔之恢复旧状 601
中央用徐树铮酿成蒙祸 602
日本之经营蒙古 603
日本扰乱外蒙之确证 604
库伦陷落与大连会议之关系 605
北方当局之坐视蒙乱 605
第十九章 中俄关系之变化 607
中俄关系之新局面 607
中东路守备权之收回 608
中东路管理权与哈埠行政权之收回 610
日本之谋夺中东路 611
管理东省铁路续订合同 611
俄使待遇问题 613
远东共和国代表来北京 614
停止俄国使领待遇之命令 614
俄使覆外部之牒文 615
各国之无异议 616
俄国租界与治外法权之收回 617
道胜银行悬法旗问题 617
处置道胜银行之失当 618
铁路合同失败之点 618
远东共和国之形势 619
中俄速订商约之必要 619
政府之畏葸 620
新疆与俄国之通商合同 620
第二十章 中德关系之变化 622
二十年前之中德关系 622
德国与世界开战暨中国之自误 623
德国使用潜航艇与中国抗议 623
德国之答覆 624
中国对德绝交 624
对德绝交之布告 625
对德宣战之布告 626
对荷兰公使之照会 626
中国收回天津汉口之德国租界 627
中国於和会失败之原因 628
德国山东权利割予日本之和案 628
山东以外之中德和案 629
中国拒绝和约签宇 630
对德恢复和平之布告 631
德国希望中德通商 632
德代表声明文件 632
中德协约 633
德代表之公函 634
外部之公函 635
中国第一次之平等协约 636
山东问题之国耻 636
- 《甲午以来中日军事外交大事纪要》杨家骆著 1941
- 《清洁能源外交》李昕蕾 2019
- 《中国抗日战争史 第5卷 战时外交》王建朗著;步平,王建朗主编 2019
- 《中国抗日战争史 第4卷 战时外交》陈默,王奇生著;步平,王建朗主编 2019
- 《近世中国外交史》吴君如 1933
- 《毛泽东外交文选》 1998
- 《新型政党关系与新时代政党外交》于洪君主编 2019
- 《美国公共外交史论》胡腾蛟著 2018
- 《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与外交对策》敖云波著 2011
- 《三十六计 连环画 1》蔺传新编文;姜成安,徐德元,姜巍绘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