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汶川特大地震  阿坝州抗震救灾志  上
汶川特大地震  阿坝州抗震救灾志  上

汶川特大地震 阿坝州抗震救灾志 上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阿坝州地方志办公室编
  • 出 版 社:北京:方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222
  • ISBN:
  • 页数:410 页
图书介绍:
《汶川特大地震 阿坝州抗震救灾志 上》目录

综述 1

大事记 5

2008年 5

2009年 40

2010年 58

2011年 80

专题记述 90

灾区自救互救 90

极重灾区人员搜救 95

抢修生命通道 102

阿坝监狱服刑人员“千里大转移” 119

第一篇 灾情 129

第一章 震区地质构造 129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130

一、自然环境 130

二、地形地貌 132

第二节 地质构造 134

一、龙门山断裂带及其活动性 134

二、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背景 137

三、汶川特大地震的发震构造 138

第三节 震区历史地震 140

一、活动背景 145

二、震前区域地震活动 146

三、发震断层的古地震 150

第四节 震前监测 151

一、地震观测 151

二、前兆观测 154

三、流动观测 156

四、宏观异常现象 157

第五节 震后观测 165

一、地震观测 165

二、地震速报 169

三、前兆观测 169

四、宏观异常现象 170

第二章 地震成因与影响 187

第一节 地震成因 187

一、基本参数 187

二、破裂方式 188

三、发震构造 192

第二节 地震影响 195

一、宏观烈度调查 195

二、地震烈度 197

三、地震峰值加速度 204

第三节 地震地表破裂带 208

一、地表状况 209

二、地表主破裂带 209

三、地表次级破裂带 211

四、地表破裂带与烈度分布的关系 213

五、沿地表破裂带震害严重 214

第三章 余震 219

第一节 余震活动 219

一、地震序列 219

二、余震序列完整性 228

三、余震精确定位与空间分布 228

四、余震水平定位精度和空间展布 229

五、余震深度分布特征和构造 229

六、余震震源机制解 230

七、Ms5.6 级以上强余震的震源机制和构造特性 230

第二节 余震活动的趋势估计与判定 232

一、汶川特大地震类型的强余震判定 232

二、时空统计 233

三、余震衰减过程 234

第四章 地震次生灾害 235

第一节 地质灾害 235

一、崩塌 235

二、滑坡 236

三、泥石流 237

第二节 其他次生灾害 237

一、堰塞湖 237

二、地裂缝 239

三、碎屑流 241

四、滚石 242

五、砂土液化 245

第五章 人员伤亡 246

第一节 人员伤亡分布 247

一、地理分布 247

二、行业分布 247

三、伤亡原因分析 247

第二节 极重灾区 248

一、汶川县 248

二、茂县 248

第三节 重灾区 249

一、理县 250

二、松潘 250

三、黑水县 250

四、小金县 250

五、九寨沟县 251

第四节 一般灾区 251

一、金川县 251

二、马尔康县 251

三、若尔盖县 252

四、红原县 252

五、阿坝县 252

六、壤塘县 252

第六章 房屋破坏 253

第一节 极重灾区 253

一、城镇房屋 253

二、农村房屋 256

第二节 重灾区 257

一、城镇房屋 257

二、农村房屋 258

第三节 一般灾区 260

一、城镇房屋 260

二、农村房屋 261

第七章 党政军机关社会事业灾情 263

第一节 党政军机关 263

一、党委机关 263

二、人大机关 264

三、政府部门 264

四、政协机关 270

五、军事设施 270

六、法院系统 271

七、检察院系统 272

八、公安系统 272

九、司法系统 272

十、监狱 273

第二节 教育 273

一、学前教育 281

二、初等教育 281

三、中等教育 281

四、高等教育 281

五、特殊教育 281

六、职业技术教育 281

第三节 医疗卫生 281

一、各级医疗机构 281

二、公共卫生机构 283

三、卫生行政机构 284

四、其他卫生机构 285

第四节 文化、体育部门 285

一、新闻出版机构 285

二、广播电视机构 286

三、电影放映机构 287

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287

五、文管考古机构 287

六、其他文化事业机构 288

七、体育 288

第五节 科技 289

一、地震监测机构 289

二、气象观测机构 290

三、水文观测机构 290

四、环保相关设施 291

五、科技机构 292

第八章 乡镇灾情 293

第一节 极重灾区 293

一、汶川县 293

二、茂县 297

第二节 重灾区 301

一、理县 301

二、松潘县 304

三、黑水县 306

四、小金县 308

五、九寨沟县 311

第三节 一般灾区 313

一、金川县 313

二、马尔康县 316

三、红原县 317

四、若尔盖县 318

五、阿坝县 318

第九章 公共基础设施灾情 319

第一节 交通 319

一、国道 319

二、省道 324

三、县级公路 325

四、客运场站 331

五、乡村公路及主要机耕道 336

第二节 通信 337

一、有线通信 337

二、移动通信 338

第三节 邮政 340

一、设备、财产损失 340

二、营业损失 341

第四节 电力 342

一、水电站 342

二、输变站和输电线路 344

三、农村电力 346

第五节 市政公用设施 347

一、极重灾区 347

二、重灾区 348

三、一般灾区 348

第六节 水利 349

一、河堤 349

二、渠道 349

三、供水管道 349

第十章 工业灾情 350

第一节 重工业 350

一、冶金 350

二、建材 350

三、有色金属 350

四、电子材料 351

五、化工 351

六、其他 351

第二节 轻工业 351

一、中药材加工 351

二、食品饮料加工 351

三、其他 351

第十一章 农业灾情 353

第一节 种植业 353

一、农田损毁 353

二、粮食作物 353

三、经济作物 354

四、管理及技术服务机构 354

第二节 农业设施 354

一、提灌站 354

二、农机具 354

三、机耕道 354

四、引水渠 354

五、其他农业设施 356

第三节 林业 358

一、林地 358

二、森林生态旅游资源 359

三、森林资源受损 359

四、其他 360

第四节 畜牧业 361

一、畜禽死亡 361

二、设施损毁 361

第十二章 商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灾情 363

第一节 商贸业 363

一、商品交易市场 363

二、商品批发企业 364

三、物流配送企业 365

四、商品零售企业 366

五、餐饮住宿企业 368

六、外贸企业 369

七、供销社 369

八、其他服务业 369

第二节 金融业 371

一、银行业 371

二、证券业 372

三、保险业 372

第三节 旅游业 372

一、旅游资源 372

二、旅游经济 378

第四节 建筑业与地产业 383

一、建筑业 383

二、房地产业 383

第十三章 自然与文化遗产灾情 384

第一节 文化遗产 384

一、物质文化遗产 384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393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 394

一、九寨沟风景区 394

二、黄龙风景区 395

三、四姑娘山风景区 395

四、达古冰川风景区 398

五、野生动物受损 399

第十四章 环境灾情 400

第一节 环境质量 400

一、自然生态环境 400

二、水环境质量 404

三、大气环境质量 404

四、自然保护区及基础设施 404

第二节 河道 405

一、山地灾害影响 405

二、崩塌、滑坡挤占河道 406

三、泥石流淤积河道 407

四、堰塞湖淤高河床 408

五、工程建设与灾害点处置挤占河道 409

六、多因素综合作用改变河道 409

第三节 灾害污染隐患 410

一、放射源 410

二、污染隐患排查 410

第二篇 抗震救灾 412

第一章 抢险救援 412

第一节 组织领导 412

一、决策部署 412

二、应急机制 418

三、指挥机构 424

四、现场指挥 431

第二节 救援力量 439

一、阿坝州救援力量 439

二、入州救援力量 442

三、社会救援力量 451

第三节 抢救生命 456

一、自救互救 456

二、部队救援 475

三、重点抢救 490

四、全面搜救 510

五、搜救失事直升机 518

第四节 抢救保护财产 526

一、抢救财产 526

二、保护文物 530

三、保护珍稀野生动物 533

第五节 抢修基础设施 534

一、交通 534

二、通信 548

三、电力设施 555

四、广播电视 559

五、水利 560

六、供水管网与特种设备 562

第六节 防治次生灾害 563

一、气象与测绘保障服务 563

二、堰塞湖与水库排险 566

三、防治地质灾害 569

四、排除高危险情 572

第七节 应急保障 577

一、物资经费 577

二、宣传与安全稳定 587

第二章 赈灾 592

第一节 组织管理 592

一、组织机构 592

二、救助方案与保障措施 601

三、法律法规 616

第二节 灾区群众生活需求 620

一、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620

二、应急期救助 622

三、过渡期救助 629

四、冬春生活救助 632

五、受灾群众心理救助 632

第三节 灾区群众转移安置 634

一、应急期转移安置 634

二、过渡期转移安置 636

三、就业安置 637

第四节 灾区公共社会事务 637

一、灾区市场临时恢复 637

二、生活和公益配套设施临时恢复 652

三、灾区社会事务 655

四、维护灾区公共安全 658

五、灾区教育文化临时恢复 660

第五节 农业生产自救和以工代赈 672

一、抢收抢种农作物 672

二、畜牧水产养殖业 674

三、羌绣帮扶与劳务输出 678

四、以工代赈与劳务帮扶 679

第六节 社会赈灾 680

一、社会赈灾发动与管理 680

二、社会捐赠 682

三、捐赠款物使用 692

第七节 救灾资金和物资监管 696

一、政府投入救助资金监管 696

二、政府投入救灾物资监管 702

三、社会捐赠救灾资金监管 703

四、社会捐赠救灾物资监管 704

第三章 医疗救治与卫生防疫 706

第一节 组织领导 706

一、决策部署 707

二、现场指挥 712

第二节 医疗卫生救援力量 716

一、州内救援队伍 716

二、省内救援队伍 718

三、全国及其他救援队伍 719

第三节 医疗救治 731

一、现场急救 731

二、伤病员转运 734

三、伤员救治 736

四、伤员康复和返乡 750

第四节 灾后卫生防疫 753

一、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 754

二、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 764

三、环境卫生监管 769

四、爱国卫生运动 784

五、妇幼保健 786

六、灾后防疫效果评估 788

第五节 灾后医疗卫生服务恢复 791

一、汶川县 791

二、茂县 792

三、理县 792

四、松潘县 792

五、小金县 793

六、黑水县 793

第四章 宣传报道与基层文化建设 794

第一节 快速反应 794

一、组织策划 794

二、媒体运行 796

三、第一时间报道 801

第二节 重点报道 804

一、新闻发布 804

二、抗震救灾报道 804

三、灾后重建宣传 808

四、汶川地震周年宣传 810

第三节 精神家园重建 813

一、社会关爱工程 813

二、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820

三、援建队伍共建 821

四、其他活动 821

第四节 重大主题活动 822

一、重大祭奠纪念活动 822

二、抗震救灾感恩致谢文艺演出 822

三、文艺宣传展示 823

第五节 基层文化建设 825

一、文化设施 825

二、广电设施 826

第三篇 灾后恢复重建 828

第一章 灾后恢复重建政策 828

第一节 国家 828

一、恢复重建条例 828

二、恢复重建政策措施 829

三、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830

四、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830

第二节 四川省 831

一、综合政策 831

二、财税政策 831

三、金融政策 832

四、住房政策 832

五、产业扶持政策 832

六、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 832

七、工商管理政策 832

八、其他政策 832

第三节 阿坝州 833

一、对口支援实施方案 833

二、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 834

三、城镇住房重建工作实施方案 834

四、交通项目实行代建制 835

五、扶持工业企业灾后重建 835

六、定点帮扶工业企业 835

七、金融政策 836

八、扩大内需 836

九、城镇居民住房重建 836

第四节 州级部门 837

一、重建项目建材质量监管 837

二、重建项目管理 837

三、学校恢复重建 837

第五节 贯彻落实情况 837

一、财政 837

二、税收 837

三、金融 838

四、住房 839

五、产业扶持 839

六、就业和社保等政策 839

第二章 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840

第一节 编制单位 840

一、领导小组 840

二、项目规划组 840

三、对口支援工作 841

第二节 规划要点 842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842

二、重建目标 842

三、主要任务 843

四、保障措施 847

第三节 规划实施 847

一、年度计划总体安排 848

二、中期调整 849

三、重建中期评估 853

第四节 重建规划进度 856

一、第一阶段(截至2009年12月31日) 856

二、第二阶段(截至2010年12月30日) 859

三、第三阶段(截至2011年9月25日) 862

第五节 建设成果 865

一、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 865

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 868

三、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 871

第三章 专项规划 875

第一节 城乡住房建设 875

一、编制背景及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875

二、规划要点 876

三、实施效果 878

第二节 城镇体系恢复重建 878

一、编制背景 878

二、规划要点 879

三、实施效果 880

第三节 农村建设 881

一、农业生产设施 881

二、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 882

第四节 公共服务 883

一、民政 883

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885

三、文化 886

四、卫生 886

五、广播电视 888

六、市场服务体系 889

第五节 基础设施 890

一、交通 890

二、水利 892

第六节 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 893

一、工业 893

二、农业 894

三、畜牧业 895

四、文化产业 897

五、旅游业 898

第七节 自然灾害防御 899

一、防震减灾 899

二、地质灾害防治 899

三、气象 900

四、综合应急 902

第八节 生态修复与土地利用 903

一、生态修复 903

二、土地利用 903

第四章 对口援建 905

第一节 广东省援建汶川县 905

一、对口援建方案 906

二、对口援建项目和成果 907

三、跟踪审计 914

第二节 山西省援建茂县 914

一、对口援建方案 914

二、对口援建项目 916

三、对口援建成果 921

四、跟踪审计 923

第三节 湖南省援建理县 924

一、对口援建方案 924

二、对口援建项目 925

三、对口援建成果 927

四、跟踪审计 929

第四节 安徽省援建松潘县 929

一、对口援建方案 930

二、对口援建项目 930

三、对口援建成果 932

四、跟踪审计 933

第五节 吉林省援建黑水县 933

一、对口援建万案 933

二、对口援建项目 935

三、对口援建成果 937

四、跟踪审计 938

第六节 江西省援建小金县 938

一、对口援建方案 939

二、对口援建项目 939

三、对口援建成果 942

四、跟踪审计 944

第七节 眉山市援建九寨沟县 944

一、对口援建方案 944

二、对口援建项目 945

三、对口援建成果 945

第八节 遂宁市援建金川县安宁乡 945

一、对口援建方案 945

二、对口援建项目 948

三、对口援建成果 948

第九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协助卧龙自然保护区 949

一、设计比选方案 949

二、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项目 949

三、办公和职工用房重建项目 949

四、植被恢复项目 950

第五章 重建工程 950

第一节 城镇居民住房 951

一、重建 951

二、维修加固 951

第二节 乡村居民住房 951

一、重建 951

二、维修加固 955

第三节 教育设施 957

一、义务教育学校 957

二、中等职业学校 958

三、普通高中 958

四、高等学校 958

五、幼儿园 958

六、其他教育事业单位 958

第四节 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设施 959

一、医疗卫生机构 959

三、人口计生机构 962

第五节 文化体育广电设施 965

一、公共文化 965

二、广播影视 965

三、新闻出版 966

四、体育 966

第六节 公益事业设施 968

一、社会福利 968

二、社会救助 970

三、优抚安置 971

四、社区服务 973

第七节 行政及基层组织办公设施 974

一、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 974

二、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 975

三、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 975

四、部队用房 976

五、机关办公用房 976

第八节 基础设施 977

一、交通 977

二、邮政和通信 979

三、水利 985

四、能源设施 986

第九节 产业恢复 986

一、农牧业 986

二、工业 989

三、旅游业 994

第十节 文化遗产与文物抢救修复 995

一、恢复重建项目 995

二、文物抢救修复 996

三、文物大转移 997

第十一节 生态恢复 997

一、植被 997

二、生态保护 998

三、水土流失治理 998

第十二节 市场体系建设 999

一、规划项目 999

二、商业网点 999

三、储备库 1000

四、餐饮和住宿 1001

第十三节 金融服务支持 1001

一、银行 1001

二、保险 1004

三、证券 1004

第十四节 重建工程监督检查 1005

一、建立勾通协调机制 1005

二、各部门齐抓共管 1006

三、全方位动态监管 1006

四、重点监督检查和常态监督检查 1007

五、落实责任严肃查处 1008

第四篇 英模谱 1010

第一章 抗震救灾英模 1010

第一节 英烈 1010

第二节 英模简介 1034

一、全国抗震救灾模范 1034

二、四川省抗震救灾模范 1046

第三节 英模名录 1065

一、国家级表彰 1065

二、省部级表彰 1066

三、厅局级表彰 1081

四、中共阿坝州委、阿坝州人民政府表彰 1106

五、部队表彰 1113

第四节 英雄(先进)集体 1113

一、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 1113

二、四川省抗震救灾模范集体 1124

三、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名录 1130

第二章 灾后恢复重建及对口援建 1151

第一节 灾后恢复重建先进个人 1151

一、国家级表彰 1151

二、省委、省政府表彰 1154

第二节 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省(市)先进名录 1170

一、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表彰 1170

二、中共阿坝州委、阿坝州人民政府表彰 1171

附录 1174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 1174

二、国务院文献 1186

三、省人民政府及部门文件 1234

四、阿坝州人民政府震前预案 1273

五、中共阿坝州委、州人民政府及部门措施 1288

六、《汶川特大地震阿坝州抗震救灾志》参编单位及人员 1329

七、《汶川特大地震阿坝州抗震救灾志》照片提供单位 1331

八、《汶川特大地震阿坝州抗震救灾志》照片摄影者 1331

索引 1332

后记 137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