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中国科技史
中国科技史

中国科技史PDF电子书下载

自然科学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华觉明主编;郭书春,汪广仁,王渝生等副主编;江嘉佑编辑
  • 出 版 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04
  • ISBN:957113466X
  • 页数:776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核的危机-核冬天下一篇:隐身武器
《中国科技史》目录

第一章 鸿蒙初开——原始社会的科学技术萌芽 1

一、钻木取火 5

二、不打不成材 不琢不成器 7

三、神农氏与粟稻作物 10

四、大禹治水 14

五、多识草木虫鸟之形 16

六、医药保健的肇始 19

七、历象日月星辰 敬授人时 20

八、结绳记事与形数观念 23

九、物理知识的萌始 25

十、宿沙氏煮海为盐 26

十一、衣裳垂而天下治 27

十二、从巢居到宫室 32

十三、制陶与髹漆 36

十四、冶铜术的兴起 41

十五、弦木为弧剡木为矢 43

第二章 灿烂的青铜时代——夏、商、西周的科学技术 45

一、剞劂斫凿金英 型范熔铸万物 49

二、《诗经》中的科学技术知识 60

三、最早的物候天文历《夏小正》 66

四、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68

五、十进制记数法与算筹 72

六、铜镜鉴容 阳燧取火 73

七、金声玉振 八音齐鸣 76

八、中医药学初成格局 77

九、釉陶和白陶 82

十、帛绮与染色 84

十一、夏代宫室与西周四合院 89

十二、水陆运载工具 93

十三、战车与戈矛 95

第三章 百家争鸣·百工争妍——春秋战国的科学技术 101

一、明于天人之分 105

二、五行、阴阳与气论 107

三、冶铁术的大发展 116

四、探铜冶铜和铜器制作 121

五、大匠鲁班和工具制造 133

六、先秦工艺规范的总汇《考工记》 138

七、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 141

八、丝麻织物与织机 147

九、传统农业基本框架的奠定 155

十、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163

十一、《周礼》和《尔雅》中的动植物分类 166

十二、九九表与筹算乘除法 168

十三、四分历与古六历 170

十四、二十四节 气与二十八宿 171

十五、天象观测与天文理论 173

十六、《管子》中的科学知识 175

十七、墨家与其他诸家的科学知识 180

十八、地理概念与环境保护 184

十九、精美绝伦的荆楚漆器 192

二十、强弩利剑和城池攻防 194

第四章 蓬勃发展·奠定根基——秦汉的科学技术 199

一、冶铁术与刃具的铁器化 204

二、冶铜铸铜 208

三、盐井开凿 211

四、赵过与代田法 213

五、《氾胜之书》与《四民月令》 216

六、运河工程与水利建设 219

七、纺车、提花机与织物 224

八、秦陵铜车马与指南车 232

九、地图与舆地之学 238

十、医药经典《黄帝内经》 245

十一、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252

十二、算书圭臬《九章 算术》 255

十三、历法制定与天象观测 266

十四、科学通才张衡 269

十五、丰富的物理知识 272

十六、度量衡的制度化 275

十七、西汉麻纸与蔡侯纸 278

十八、瓷器与漆器 280

十九、炼丹术的奠基 282

二十、万里长城 287

二十一、砖木建筑 290

二十二、威震遐迩的秦汉武备 297

第五章 民族融合·持续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 303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308

二、地方植物志的出现和微生物知识 314

三、名匠马钧 318

四、农产品加工机械 319

五、车辆技术的发展 323

六、王叔和与皇甫谧 324

七、葛洪、陶弘景及其医药炼丹要籍 326

八、造纸术的改进 329

九、数坛泰斗刘徽与无穷小分割方法 333

十、勾股圆方图说与重差 339

十一、孙子问题与百鸡术 341

十二、天文发现与历法创新 343

十三、祖氏父子继往开来 345

十四、对物理现象认识的深化 348

十五、荀勖与管口校正 349

十六、制图六体与《水经注》 351

十七、织成、蜀锦与红花染色 355

十八、佛教建筑与曹魏邺城 358

十九、矿冶技术的创新 363

二十、连弩与战船 365

第六章 南北交汇 中外兼容——隋唐五代的科学技术 367

一、农具的改进 371

二、《茶经》与《四时纂要》 375

三、对动植物形态生态的认识 378

四、牡丹花王 380

五、医药学名著与藏医藏药 382

六、豆腐和红麴 388

七、大运河与水利事业 392

八、长安城与安济桥 397

九、兴盛的矿冶业 402

十、雕刻印刷术的发明与造纸术的精熟 404

十一、陶瓷与漆艺 408

十二、天上取样人间织染作江南春水色 412

十三、方志的繁荣与地图制作的发达 420

十四、海陆变迁和潮汐成因的认识 424

十五、算学馆与《算经十书》的整理 426

十六、皇极历和大衍历 428

十七、黄道游仪和水运浑仪 430

十八、敦煌星图 大地测量 431

十九、物理实验的雏型 435

二十、炼丹术与火药的发明 437

二十一、抛车与车船 442

第七章 光辉的顶巅——宋辽金元的科学技术 447

一、贾宪三角与增乘开方法 452

二、秦九韶《数书九章 》和大衍求一术 454

三、李冶《测圆海镜》发展天元术 458

四、杨辉和他的乘除捷算法 462

五、朱世杰《四元玉鉴》创立四元术 464

六、沈括与《梦溪笔谈》 469

七、五大浑仪与天文图 471

八、郭守敬及其《授时历》 474

九、建筑规范《营造法式》 478

十、应县释迦塔与元大都 480

十一、 造船与远洋航海 483

十二、机匠巧艺《梓人遗制》 486

十三、缂丝与棉纺技术的发展 487

十四、对共振的认识与光学实验 493

十五、指南针与罗盘导航 497

十六、木浆纸名冠天下 499

十七、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 500

十八、黑火药用于火器和花炮 505

十九、景德镇瓷器崭露头角 508

二十、朴质精良的漆器 511

二十一、炼丹制砷 凿井取盐 513

二十二、煤入高炉炼铁 铁入胆水化铜 518

二十三、舆图绘制 河源考察 521

二十四、京杭运河 黄河防洪 526

二十五、精耕细作 多熟种植 532

二十六、《陈旉农书》和王祯《农书》 542

二十七、香醇美味豆腐乳 545

二十八、形形色色的动植物谱录 547

二十九、人体解剖学的重要发展 549

三十、宋慈《洗冤集录》 552

三十一、四大医家与医学流派 553

三十二、独具特色的中医外科与骨伤科 556

第八章 传统衰滞 西学乐渐——明初至晚清的科学技术 561

一、郑和七下西洋 565

二、《徐霞客游记》和地学新成就 568

三、束水攻沙与水利进展 571

四、土地利用与耕作栽培 578

五、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581

六、区域性动植物著作 584

七、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589

八、温病新学 人痘接种 592

九、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596

十、坩埚炼锌 铁模铸炮 600

十一、 火器的鼎盛及衰落 603

十二、烧瓷技艺与雕漆 611

十三、盐都高耸入云的天车 616

十四、灿若云霞的纺织印染 619

十五、造纸技艺日臻精湛 622

十六、印刷技术丰富多彩 629

十七、宫殿金碧辉煌 长城蜿蜒万里 632

十八、举世闻名的北京古观象台 642

十九、中西光学知识的融会 644

二十、朱载堉发明十二平均律 645

二十一、珠算与传统数学的整理研究 647

二十二、清后期数学家的贡献 650

二十三、传教士与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传入 655

第九章 发奋创业——近代科学技术事业的奠基 661

一、 洋务工业与科技示范 664

二、维新变法与科技事业的合法地位 667

三、科技传媒扩大中的外烁力 670

四、传统文化遗产与科技转型 672

五、新时代的百家争鸣 673

六、近代科学事业的黄金时代 675

七、抗战时期的科学技术事业格局 676

八、科学启蒙运动的三杰 678

九、科学技术教育的系统化 682

十、理工农医的学科与院校建设 684

十一、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置 691

十二、科学技术社团的创立 695

十三、科学发现 700

十四、理论创见 704

十五、科学著作 707

十六、技术成就 710

第十章 再造辉煌——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迈进 715

一、学子深情系中华 718

二、工业技术体系的建立 721

三、步入科学技术的现代发展时期 725

四、新产品的自行设计研制 728

五、油气开发陆海并举 733

六、以独创的选冶技术开发共生资源 737

七、独立自主发展核工业 740

八、开发宇宙空间 744

九、宏伟的工程建设 750

十、神州大地的绿色革命 754

十一、前进中的基础科学研究 757

十二、把握机遇 迈向未来 766

结语——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773

后记 77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