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涪陵地区广播电视志
涪陵地区广播电视志

涪陵地区广播电视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涪陵地区广播电视局编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
  • 页数:231 页
图书介绍:
《涪陵地区广播电视志》目录

概述 1

大事记 5

第一编 建置沿革 15

第一章 县(市)广播电视机构 15

第一节 民国时期 15

第二节 建国后 16

一、收音站 16

二、广播站 16

三、广播事业管理局 16

四、广播事业局 17

五、广播电视管理站 17

六、广播电视局 17

涪陵地区广播电视机构的设置及其演变时间一览表 18

第二章 涪陵地区广播电视局 19

第一节 载波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19

第二节 广播管理站 19

第三节 广播事业管理局 20

第四节 广播事业局 20

第五节 广播电视局 21

一、电视广播管理站 21

二、广播电视局 21

三、隶属关系 22

第六节 内部机构及职能 22

一、办公室(原秘书科) 23

二、宣传科 23

三、事业科 23

四、音像管理科 23

五、服务部 24

六、电视差转台 24

第七节 工作人员 24

一、历届局长、副局长名单 24

二、历届科长、副科长名单 26

三、历届职工名单 27

四、人员增减图表 31

第三章 五○九台 28

第一节 台内机构设置及职能 28

一、台内机构设置 28

二、机构职能 28

第二节 工作人员 29

一、历届党支部书记、台长名单 29

二、历届职工名单 29

第四章 党团组织 32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涪陵地区广播电视局(事业局、站)支部 32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涪陵地区广播电视局(事业局)党组 33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涪陵地区广播电视局509台(广播局中转台)支部 34

第四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涪陵地区广播电视局支部 35

第五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涪陵地区广播电视局509台支部 35

第二编 有线广播 37

第一章 收音站 37

第二章 广播站 37

第三章 公社(乡)广播放大站 39

第一节 各县第一个公社(乡)广播放大站的建立 39

第二节 乡站建设及农网普及 39

第三节 公社(乡)广播站经费来源及人员配备、待遇 40

第四章 技术革新 41

第一节 改“长藤结瓜”为二级馈送 41

第二节 推广石杆、竹筋水泥杆 42

第三节 推广钢筋水泥电杆 42

第四节 推广铁线涂油防腐技术 42

第五节 推广电灯零线挂喇叭 43

第六节 信号传输 43

一、改电话实线传输为有线广播载波 43

二、推广专线传输 44

三、推广地埋线传输 45

四、小调频发射 45

五、大调频发射 46

第七节 农村有线广播标准化 47

一、水泥电杆化 47

二、线路标准化 47

三、用户设备标准化 48

四、站房设备标准化 48

五、机器设备标准化 48

第八节 农网标准化建设 49

第五章 有线广播的宣传 50

第一节 县站的宣传 50

一、收音站时期的宣传 50

二、广播站时期的宣传 50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广播宣传 51

四、新时期的广播宣传 51

第二节 公社(乡)站的宣传 53

一、1978年以前 53

二、1978年以后 53

第三节 恢复稿酬制度 54

第三编 无线广播 55

第一章 涪陵地区广播电视局509台 55

第一节 509台的创建 56

第二节 转播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 58

第三节 509台的扩建 58

一、“三台合一”建设的提出 58

二、干扰台扩建规模 59

三、干扰台建设工作 59

第二章 调频台建设 60

第四编 电视广播 61

第一章 概况 61

第二章 地区(雨台山)电视差转台 64

第一节 创建 64

第二节 任务 65

第三节 增设三频道节目 65

第四节 筹备实验电视台插播本地新闻 66

第五节 日常经费 69

第六节 主要设备及固定资产 69

第五编 涪陵地区广播电视转播台(工程) 71

第一章 工程的提出 71

第二章 工程的筹备 72

第一节 勘测、设计、拟定方案 72

第二节 落实工程项目和资金 74

第三节 成立工程领导小组及指挥部 76

第四节 可行性试验 78

第五节 批准设计方案 79

第三章 工程建设 80

第一节 涪陵大木台 80

一、后方基地的确定 80

二、后方基地的兴建 81

三、公路建设 82

四、电力线架设 84

五、抽水工程 85

六、机房场地平整及修建 85

七、铁塔建设 86

八、调试机器及天馈线系统 86

第二节 黔江灰千台 87

一、后方基地的确定 87

二、后方基地的兴建 87

三、公路建设 88

四、电力线架设 88

五、抽水工程 89

六、机房基地平整及修建 89

七、铁塔建设 89

八、调试机器及天馈线系统 90

第四章 后期工作 90

第一节 两台编 制及事业经费 90

第二节 两台主要机器设备 91

第三节 两台工作人员 92

第六编 广播电视服务部(公司) 95

第一章 概况 95

第一节 成长 96

第二节 经济效益 97

第三节 各县(市)历任经理 98

第二章 地区广播电视服务部(公司) 99

第一节 成立 99

第二节 内部营业 100

第三节 营业性录像放映 100

第四节 管理 101

第五节 经济效益 101

第七编 管理工作 103

第一章 宣传管理 103

第一节 指导全区宣传工作 103

一、分管局长及工作人员 103

二、管理办法 103

第二节 培训 103

一、地区培训播音员 103

二、省里培训编 采播人员 106

第二章 事业建设管理 109

第一节 指导全区事业建设 109

一、分管局长及工作人员 109

二、指导广播载波 109

三、指导农网普及 110

四、米波电视规划和无线电管理 110

五、小调频规划 111

六、分米波电视规划 112

七、电视机维修学习班 113

八、调频学习班 114

九、电视差转台的技术工作 115

十、标准化农网建设的措施 115

第二节 参加全省“大比武” 115

第三节 参加全省统考 116

第四节 全区首次事业大检查 118

第五节 地区行政公署首次召开广播电视工作会议 120

第六节 地区行政公署发文 123

第七节 1985年的检查标准 124

第八节 观摩学习 124

一、参观德阳县农网 124

二、参观四川省广播电视中心 124

三、参观涪陵市大顺乡标准化站 125

四、南川县组织参观忠县农网 125

五、武隆县外出参观农网 126

第三章 台、厂、服务公司管理 126

第一节 五○九台 126

一、规章制度 127

二、财务及劳保 127

第二节 电视差转台 128

一、规章制度 128

二、劳保福利 129

第三节 地区广播器材厂 130

第四节 广播电视服务公司 130

第四章 人事、劳动管理 131

第一节 人事 131

第二节 工资 132

第三节 劳保福利 132

一、职工劳保福利 132

二、独生子女营养费 133

三、干部休假制度 133

第五章 财务统计管理 134

第一节 经费来源与支出 134

一、地区局 134

二、县(市)局经费拨款情况 134

三、专项基本建设投资 137

第二节 培训财会人员 137

第三节 统计工作 137

第四节 地、县(市)局财会、统计人员名单 138

第六章 全区固定资产 139

第一节 房屋面积(m2) 139

一、地区局 139

二、县(市)局、台、房屋 140

第二节 固定资产 141

第三节 交通工具 141

一、地区局 141

二、县(市)局 141

第七章 音像制品管理 142

第一节 唱片发行 142

第二节 原声磁带(盒式带) 144

第三节 录像带和营业性录像放映 145

第四节 录像放映管理及点队基本情况 147

第八编 全区广播电视队伍建设 149

第一章 全区广播电视队伍(1950—1985年) 149

第二章 技术职称评定 150

第三章 深造和补课 152

第九编 表彰先进 155

第一章 获奖 155

第一节 地区局 155

第二节 五○九台 156

第三节 各县(市)局 156

一、事业建设中获奖 156

二、宣传工作中获奖 158

三、其他工作中获奖 164

第二章 出席地级以上先代会 167

第一节 出席省以上先代会 167

第二节 出席地级先代会 167

第三节 先进个人 169

附录 文存 17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