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演变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演变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演变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立斌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6107225
  • 页数:297 页
图书介绍: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把韦伯的合理化理论与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结合起来,提出了物化概念,即人的活动、他自己的劳动成了对他说来是客观和对立的东西。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物化已渗入到整个社会肌体中,变成了整个社会统一的意识结构,不仅资本家和工人都变成了商品的自愿牺牲者,而且官僚也以服从官僚机制为荣,就连新闻工作者都靠出卖他们的信念和经验谋生。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演变》目录

导言 卢卡奇的物化概念与马克思的物化概念 1

一、商品拜物教对卢卡奇物化概念的启发 1

二、卢卡奇与马克思对物化概念的不同理解 4

三、卢卡奇与马克思对物化产生原因的不同理解 6

四、卢卡奇与马克思对物化形成路径的不同理解 8

五、卢卡奇与马克思对物化后果的不同理解 10

第一章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领域的物化 14

第一节 生产领域的物化 14

一、生产领域物化现象的典型:人格沦为旁观者 14

二、生产领域物化形成的机制:流水化的作业 21

三、生产领域物化的后果:工人“原子化” 23

第二节 政治领域的物化 25

一、政治领域的物化现象:“铁笼”社会的出现 25

二、政治领域物化形成的机制:官僚制 30

三、政治领域物化的后果:意义和价值的丧失 35

第三节 文化领域的物化 38

一、经济学领域的物化:总观念的消失 38

二、法学领域的物化:质的内容不可认识 42

三、文化领域物化的后果:大象站在乌龟上 46

本章小结 48

第二章 物化根源的探究 50

第一节 理性主义:资产阶级物化认识的根源 50

一、近代理性主义:资产阶级物化认识的发源地 51

二、德国古典哲学:思维中的商品形式 54

三、个体克服物化的尝试:席勒美学 61

第二节 反映论:无产阶级物化认识的思维模式 64

一、反映论:典型的实证主义认识论模式 65

二、反映论的误区:混淆了“自在”和“自为”的含义 68

三、反映论的后果:固定了物化意识 71

第三节 庸俗马克思主义者物化认识的根源: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 73

一、科学方法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协调性 74

二、过程性:社会事实与自然事实的区别所在 78

三、实证主义的后果:总体性辩证法的丧失 81

本章小结 83

第三章 物化的突围之路 84

第一节 总体性辩证法:突破物化的首要法宝 84

一、总体性辩证法的来源 85

二、总体性辩证法的内涵 96

三、总体性辩证法的意义 99

第二节 无产阶级意识:冲破物化的主体力量 102

一、阶级意识的理论理解 103

二、阶级意识的历史功能 108

三、阶级意识的历史意义 114

第三节 物化的克服之路 119

一、无产阶级天然的物化免疫力 120

二、克服物化的方法:哲学实践化 125

三、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方法和步骤 128

本章小结 133

第四章 物化理论的转向:工具理性批判 135

第一节 工具理性批判与物化 136

一、物化理论转向的时代原因 138

二、物化理论转向的理论原因 139

三、启蒙辩证法:物化理论转向的标志 142

第二节 工具理性批判的理论形成 153

一、工具理性批判的特征 153

二、工具理性批判的作用 161

三、工具理性批判的意义 164

第三节 工具理性批判的延伸:纳粹控制和文化工业 167

一、工具理性与纳粹控制 168

二、机械复制与文化工业 178

三、模拟理论:工具理性突破的希望 193

本章小结 198

第五章 物化理论的巅峰:“单向度”理论 201

第一节 理性的蜕变之路 202

一、理性的特征与黑格尔的拯救方案 203

二、技术理性形成的心理学基础 209

三、技术理性形成的哲学基础 212

第二节 技术理性扩张的后果 215

一、“虚假的需求”与“单向度的人” 215

二、社会“一体化”的形成 217

三、“单向度社会”的形成 221

第三节 美学乌托邦与大拒绝理论 224

一、感官的解放与青年马克思的客观世界“美学” 224

二、美学的乌托邦:技术理性的摆脱之路 227

三、大拒绝理论:不抱希望人的希望 229

本章小结 233

第六章 物化理论的变奏:海德格尔的“集置”理论 235

第一节 海德格尔的物化探索之路 236

一、《存在与时间》中的物化:“非本真性状态” 237

二、《真理的本质》中的物化:“存在的遗忘” 243

三、《世界图像的时代》中的物化:“形而上学的宰制” 245

第二节 物化的巅峰状态——“集置” 247

一、“集置”的特点 248

二、“集置”的作用 249

三、“集置”的危害 251

第三节 技术的本质与物化 253

一、技术、真理与物化 254

二、本源时间与物化 257

三、“诗”与“思”:走出“集置”的途径 259

本章小结 261

第七章 物化理论的最后走向: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263

第一节 哈贝马斯对物化理论的批判 264

一、《理论与实践》:物化批判的认同期 265

二、《认识与兴趣》:物化批判的转型期 267

三、《交往行为理论》:交往理论的形成期 269

第二节 哈贝马斯对工具理性批判的批判 272

一、工具理性批判的时代局限 273

二、工具理性批判的内在缺陷 275

三、工具理性批判的实践缺陷 276

第三节 哈贝马斯对物化理论的重建 277

一、米德和涂尔干的社会学范式的启发 278

二、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物化的新样式 283

三、物化的克服:交往行为理论 284

本章小结 291

主要参考文献 293

后记 29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