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洛克伍德-格林成人骨折
洛克伍德-格林成人骨折

洛克伍德-格林成人骨折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4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Robert W.Bucholz,(美)James D.Heckman,(英)Charles Court-Brown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9123294
  • 页数:197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分两卷,由四部分组成,是骨折治疗的首选专著。第一部分描述的是骨折基本原理,包括骨折治疗的生物学、骨折分类、多发伤处理、内外固定的原则、骨愈合、植骨、预后、影像、开放骨折和并发症等等;第二部分描述的是上肢骨折的治疗;第三部分是脊柱的治疗;第四部分是下肢骨折的治疗,包括骨盆和髋臼骨折的治疗。全书语言流畅,对每种情况进行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全面描述,书中提供的大量图片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上一篇:30年后下一篇:高射炮射击学
《洛克伍德-格林成人骨折》目录

第1章 骨折及固定的生物力学 1

一、基本概念 1

二、正常骨及骨愈合的生物力学 9

三、骨折的生物力学 16

四、骨植入物的生物力学 18

避免由骨折固定装置引起的力学问题 18

五、特殊部位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方面 30

(一)股骨近端的固定 30

(二)膝关节干骺区周围的固定 32

(三)骨盆骨折的固定 33

(四)脊柱的固定 34

六、小结 37

第2章 骨折分类 38

一、骨折分类的目的 38

二、骨折分类的历史 39

三、骨折分类系统的类型 40

(一)特定的骨折分类系统 40

(二)通用的骨折分类系统 42

(三)伴有软组织损伤的骨折分类系统 43

四、骨折分类系统的局限性 44

五、骨折分类系统的实用性 48

六、对骨折分类系统未来的展望 49

第3章 多发伤患者的处理 51

一、多发伤的定义、发病率、损伤分布和伤死率 51

二、阶段处理方法 52

(一)紧急“复苏”期 52

(二)初级“稳定”期 52

(三)次级“恢复”期 52

(四)第三级“重建和功能恢复”期 52

三、临床进程中救护条件的影响 52

(一)卡压 53

(二)低温 53

四、初步评价和早期处理 53

(一)呼吸功能 54

(二)心血管功能 54

(三)神经源性休克 54

(四)心源性休克 54

(五)低血容量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 55

(六)神经功能 55

(七)失血性休克的处理 55

(八)血液替代疗法 56

(九)液体支持疗法反应的监测 57

(十)二次与三次检查 57

五、患者状况鉴定 57

(一)稳定 57

(二)临界 58

(三)不稳定 58

(四)濒死 58

六、多发伤的外科处理重点 58

七、创伤的分子学基础 60

(一)创伤的全身影响(“首次打击”) 61

(二)手术的全身影响(“二次打击”) 63

八、骨骼损伤的处理 64

(一)治疗大段骨折的发展过程 64

(二)骨折处理的优先顺序 67

(三)单侧骨折的处理 67

(四)双侧骨折的处理 67

(五)上肢损伤 67

(六)下肢损伤 67

(七)不稳定性骨盆损伤 67

(八)复杂骨盆损伤 68

(九)不稳定性脊柱损伤 69

(十)骨折严重程度的评价 69

九、重症监护病房 73

(一)通气策略 73

(二)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 74

(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74

(四)器官衰竭的次序 74

(五)MODS与ARDS的治疗选择 75

(六)挤压综合征 75

十、康复 75

颅脑外伤患者 76

十一、预后研究 76

(一)一般预后 76

(二)下肢创伤的预后 77

第4章 骨折的流行病学 78

第一节 流行病学概况 78

一、骨折的发病率 79

二、不同类型骨折的发病概率 81

三、与骨量减少有关的骨折类型 82

四、开放性骨折 83

五、伴发伤 83

六、损伤模式 84

(一)扭伤 85

(二)跌倒 86

(三)从楼梯或斜坡上摔倒 86

(四)直接冲击或打击 87

(五)高处坠落 87

(六)运动损伤 87

(七)机动车意外 87

(八)应力性和自发性骨折 87

(九)其他损伤类型 87

七、枪击伤 88

八、特定的骨折类型 88

(一)锁骨骨折 88

(二)肩胛骨骨折 88

(三)肱骨近端骨折 88

(四)肱骨干骨折 88

(五)肱骨远端骨折 88

(六)前臂近端骨折 88

(七)尺桡骨骨干骨折 89

(八)尺桡骨远端骨折 89

(九)腕骨骨折 89

(十)掌骨骨折 89

(十一)指骨骨折 89

(十二)股骨近端骨折 89

(十三)股骨干骨折 90

(十四)股骨远端骨折 90

(十五)髌骨骨折 90

(十六)胫骨平台骨折 90

(十七)胫骨干骨折 90

(十八)胫骨远端骨折 90

(十九)踝部骨折 90

(二十)跟骨骨折 91

(二十一)距骨骨折 91

(二十二)足中段骨折 91

(二十三)跖骨骨折 91

(二十四)趾骨骨折 91

(二十五)骨盆骨折 91

(二十六)脊柱骨折 92

第二节 美国的经验 92

一、美国骨外科学会的数据 93

(一)概况 93

(二)肌肉骨骼损伤的发病率 94

(三)损伤的发生地点 95

(四)职业性损伤 95

(五)机动车意外 97

(六)伴发的肢体残缺 98

(七)卫生保健的利用 98

(八)治疗的费用 102

二、国家(美国)创伤数据库2003 102

(一)国家(美国)创伤数据库医院 102

(二)患者的特征 102

(三)损伤的机制 104

(四)死亡率 104

三、美国公共卫生图谱的医疗数据 107

(一)髋骨骨折 107

(二)腕骨骨折 107

(三)踝部骨折 109

(四)肱骨近端骨折 110

(五)前臂近端和骨干骨折 112

(六)股骨骨折 113

(七)肱骨干骨折和肱骨远端骨折 114

(八)下肢骨折 116

四、结论 120

第5章 骨折的非手术治疗 121

一、骨修复过程的治疗作用 121

二、骨折治疗发展简史 121

三、选择非手术治疗的骨折和复位术的可接受性 123

四、非手术处理骨折的选择 125

五、除手法复位外常用于治疗上肢骨折的非手术疗法 125

(一)锁骨骨折 125

(二)肩胛骨骨折 126

(三)肱骨近端骨折 126

(四)肱骨干骨折 128

(五)桡骨头骨折 129

(六)尺骨单一骨折 130

(七)手舟骨骨折 130

(八)指骨和掌骨骨折 131

(九)第5掌骨骨折 133

六、除手法复位外常用于治疗下肢骨折的非手术疗法 133

(一)足前段的骨折 133

(二)跟骨骨折 134

(三)外踝骨折 135

(四)腓骨干骨折和Maisonneuve骨折 136

(五)胫骨应力性骨折和其他稳定型骨折 136

(六)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 136

(七)骨盆骨折 138

(八)骨盆环前部损伤 138

(九)骨盆环后部损伤 140

七、脊柱损伤 140

(一)颈椎骨折 140

(二)中央型脊髓损伤 141

(三)强直性脊柱炎 141

(四)颈椎损伤的支具疗法 141

(五)胸部和胸腰段骨折 142

(六)第10胸椎以下骨折 144

八、手法复位 144

(一)基于逆转原发损伤机制的复位技巧 144

(二)经牵引或韧带整复的骨折复位术 144

(三)骨折急诊复位的第一步 144

(四)管型石膏应用技术 146

(五)恢复关节运动轴复位术 149

(六)逆转损伤机制的前臂骨折复位 150

(七)前臂骨折闭合性复位术 152

(八)桡骨远端单一骨折的闭合性治疗 153

(九)间接机制引起的桡骨远端Colles骨折和其他类型骨折 155

九、下肢骨折闭合性复位术 157

(一)跟骨骨折闭合性复位术 157

(二)Omoto复位技术 158

(三)胫骨骨折闭合性复位 159

(四)通过骨牵引和石膏管型非手术复位股骨骨折 164

(五)股骨远端骨牵引针置入技术 166

(六)闭合性复位术和石膏管型应用技术 167

(七)髋臼骨折的非手术治疗 168

十、摘要 172

(一)非手术治疗的优点 172

(二)非手术治疗的缺点 172

(三)手术治疗的优点 173

(四)手术治疗的缺点 173

第6章 内固定原则 174

一、术前计划 174

(一)内固定术的适应证 174

(二)内固定术的时机 175

(三)预防感染 175

(四)止血带 175

(五)手术操作计划 176

二、复位 176

(一)切开复位 177

(二)闭合复位 177

(三)复位技术 178

(四)复位控制 182

三、髓外固定技术 186

(一)经典的髓外固定技术 186

(二)微创钢板固定接骨术(MIPO) 198

(三)内固定器 200

四、髓内钉固定术 205

(一)历史 205

(二)弹性髓内钉 206

(三)骨髓腔内插钉术 206

五、涂层植入体 214

(一)羟基磷灰石 214

(二)生长因子 214

(三)抗生素 214

第7章 外固定术的原理 215

一、历史回顾 215

(一)单边外固定 215

(二)环形外固定架 217

二、支架类型 218

三、支架的生物力学 218

(一)粗针外固定法 218

(二)单边支架型 221

(三)细针外固定架 224

(四)混合外固定架 228

四、外固定架的生物学和牵拉组织再生技术 228

(一)动力化 228

(二)有限地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联合外固定术 229

(三)牵拉成骨技术 229

五、当代外固定架的应用 231

六、骨折处理的支架选择 234

(一)单边外固定架的应用 235

(二)细针外固定法 238

(三)骨转移术 239

(四)六轴外固定架 241

七、支架处理 242

(一)置针技术 243

(二)固定针的护理 243

(三)外固定架的去除 244

(四)支架的再利用 244

(五)针道并发症 245

八、结论 247

第8章 骨和关节的愈合 248

一、骨组织 248

二、关节组织 249

三、骨和关节的损伤 249

四、骨折的愈合 249

(一)炎症和修复 249

(二)不稳定性骨折的修复和重建 249

(三)稳定性骨折的修复和重建 253

(四)骨折不愈合 253

(五)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254

(六)影响骨折愈合的治疗 258

五、滑膜关节的愈合 258

(一)滑膜关节软组织损伤后的愈合 258

(二)关节软骨损伤后的愈合 258

(三)影响软骨愈合的因素 259

六、结论 261

第9章 骨移植和骨折修复的增强 263

一、临床需要 263

二、骨移植 263

(一)自体骨移植 263

(二)同种异体骨移植 265

(三)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267

三、骨移植替代物 267

(一)磷酸钙陶瓷 267

(二)羟基磷灰石 267

(三)磷酸三钙 268

(四)磷酸钙胶原复合物 268

(五)硫酸钙 268

(六)磷酸钙黏固剂 269

(七)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269

四、使骨折愈合增强的生长因子和相关分子 270

(一)骨形态发生蛋白 270

(二)其他肽信号分子 272

(三)转化生长因子 272

(四)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272

(五)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272

(六)前列腺素受体激动药 272

(七)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273

五、骨折愈合的系统性增强 273

(一)甲状旁腺激素 273

(二)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273

(三)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273

(四)骨修复的物理性增强方法 273

六、力学性刺激 274

(一)牵拉骨生成技术 274

(二)电刺激(作用) 274

(三)超声刺激 277

(四)作者推荐的的治疗方法 277

七、结论和将来的方向 277

第10章 创伤结局的研究 278

一、证据的分层 278

二、研究设计 279

(一)Meta分析(第一水平的研究证据;推荐级别A) 281

(二)随机性研究(第一水平的研究证据;推荐级别A) 281

(三)观察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第二水平的研究证据;推荐级别B) 283

(四)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第二水平的研究证据;推荐级别B) 283

(五)病例对照研究(第三水平的研究证据;推荐级别B) 284

(六)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第四水平的研究证据;推荐级别C) 285

三、在创伤结果研究中理解统计学 285

(一)假设检验 285

(二)什么是P值 285

(三)95%可信区间 285

(四)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指标 285

(五)治疗效果的测量(二分类变量) 286

(六)常用的统计学检验 286

四、骨科研究中常见的偏倚 287

(一)Ⅱ类错误(β错误) 288

(二)Ⅰ类错误(α错误) 288

(三)在骨科预后研究中错误地使用亚组分析 288

(四)研究效能和样本量估计 289

(五)两个连续变量的比较 289

(六)两个二分类变量的比较(当测量结果是二分类结果或率时) 290

五、病人愈合和功能的测量 290

(一)什么是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 290

(二)在创伤中使用的常用结局量表 291

六、在作决策时研究结果的使用(循证骨科) 295

(一)什么是循证骨科 295

(二)在创伤中发现当前的证据 295

(三)评价骨科手术的使用者指导 295

(四)使循证骨科渗入日常的创伤实践 295

七、创伤骨科中结果研究的未来 298

八、结论 298

第11章 创伤骨科之影像学考虑因素 300

一、一般考虑因素 300

(一)可用性 300

(二)图像分辨力 300

(三)创伤性 301

(四)性价比 301

(五)病人风险 301

二、具体显像模式 302

(一)X线照相术 302

(二)X线透视检查 303

(三)计算机断层扫描 307

(四)MRI 314

(五)关节造影术 318

(六)超声检查 321

(七)核医学成像 323

(八)血管造影术 327

三、图像数据的处理 328

(一)图像信息的传递 328

(二)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 329

(三)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 329

(四)矫形外科学中的数字图像和遥控放射学 329

第12章 开放性骨折的早期治疗 331

一、历史回顾 331

二、治疗原则 332

(一)诊断 332

(二)损伤机制和相关因素 333

(三)影像学检查 334

(四)伴发伤 334

(五)分型 335

三、当前治疗 339

(一)急诊室处理 339

(二)抗生素 340

(三)手术治疗 340

四、骨折固定 347

(一)石膏固定 348

(二)骨牵引和悬吊 348

(三)骨折外固定 348

(四)内固定 351

五、术后抗生素应用 353

抗生素骨水泥念珠 353

六、局部负压敷料 354

七、伤口闭合 356

(一)一期闭合 356

(二)延迟一期闭合 356

(三)伤口的开放 357

(四)减张切口 357

(五)层厚皮片移植 357

(六)皮瓣覆盖 357

(七)生物敷料 358

(八)肢体抬高 358

八、并发症 359

九、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361

(一)伤情评估 361

(二)手术清创 361

(三)骨折固定 362

(四)协作计划 362

(五)术后敷料 362

第13章 急性筋膜间隔综合征 364

一、历史回顾 364

二、流行病学 365

三、发病机制 367

(一)组织压升高对肌肉的影响 368

(二)组织压升高对神经的影响 368

(三)组织压升高对骨的影响 368

(四)再灌注损伤 368

四、诊断 368

五、临床诊断 369

六、间室压力的监测 369

(一)筋膜间隔内压测量方法 369

(二)急性筋膜间隔综合征的减压阈值 370

七、临床应用解剖 371

(一)股 371

(二)小腿 371

(三)足 372

(四)臂 373

(五)前臂 373

(六)手部 374

(七)治疗 375

(八)筋膜切开术 375

八、急性筋膜间隔综合征的并发症 377

(一)急性筋膜间隔综合征的延迟诊断 377

(二)作者推荐的手术治疗 377

九、展望 378

第14章 贯通伤 379

一、弹道学 379

二、火器 380

(一)步枪 380

(二)手枪 380

(三)散弹枪 380

三、处理原则 381

(一)初期评估 381

(二)X线检测 382

(三)血管神经损伤的处理 382

(四)软组织损伤的处理 384

(五)抗生素 385

(六)作者推荐的治疗 386

(七)关节损伤的处理 386

(八)作者推荐的治疗 391

四、上肢损伤 392

(一)肱骨近端及肩关节 392

(二)肱骨干 392

(三)肘 393

(四)前臂 393

(五)腕和手 394

(六)作者推荐的治疗 395

五、下肢骨折 396

(一)股骨干 396

(二)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 398

(三)远端股骨骨折 398

(四)胫骨骨折 400

(五)足部损伤 400

(六)脊柱枪弹伤 401

第15章 战伤、保肢与创伤性截肢 404

一、武器及其作用 404

损伤机制 404

二、战斗伤亡人数概述 407

(一)创伤的解剖学分布 407

(二)武器造成的伤亡及致死率 407

三、战场医疗护理 408

四、截肢手术(包括保肢) 408

(一)手术适应证 409

(二)保肢或截肢 409

(三)外伤性截肢—早期手术技术 410

(四)经历后送伤员 411

(五)后送管型石膏 412

(六)军事截肢特殊中心 413

(七)截肢平面 414

(八)术后考虑因素 419

五、结论 420

第16章 骨与软组织重建 421

一、历史 421

二、肌肉骨骼复合损伤 421

三、开放性骨折 422

四、重建梯级方案 424

(一)患者评估 424

(二)软组织损伤的分类 425

五、清创术 426

(一)新鲜创面清创 428

(二)慢性创面清创 428

(三)清创技术 429

(四)清创中的特殊技术 429

六、修复时间的选择 429

七、创面修复的准备 430

(一)伤口敷料 430

(二)抗生素串珠 430

(三)高压氧 431

(四)真空辅助闭合 431

(五)软组织损伤的个体化 433

(六)截肢术与保肢术的比较 433

(七)固定类型 434

八、创面闭合技术 434

(一)皮肤移植 434

(二)皮肤移植技术 435

(三)后期处理与长期问题 438

九、组织瓣 438

(一)肌瓣分型 439

(二)邻近瓣 439

(三)游离组织瓣 440

十、上肢游离组织移植的适应证:创伤和感染 441

十一、上肢神经显微修复 441

十二、下肢游离组织移植的适应证:创伤和感染 442

十三、骨髓炎 442

十四、游离组织移植的时间选择 442

十五、组织移植的选择 443

(一)背阔肌 443

(二)腹直肌 444

(三)股薄肌 444

(四)腓骨 444

(五)前臂桡侧皮瓣 445

(六)肩胛骨和肩胛旁皮瓣 446

(七)股前外侧皮瓣 446

(八)受区血管 446

十六、知情同意和医学/法律问题 446

十七、术后处理 446

十八、监测 447

(一)临床评估 447

(二)直接血管监测 447

(三)循环监测 447

(四)代谢监测 447

(五)皮瓣失败的早期处理 449

(六)皮瓣失败的晚期处理 449

十九、肢体修复的团队协作 450

(一)骨修复技术 450

(二)Ilizarov技术 450

(三)骨移植 453

(四)其他选择 453

二十、局部修复原则 453

(一)上肢修复 453

(二)下肢修复 454

(三)足部和踝关节修复 457

(四)足底皮肤重建 457

二十一、肢体创伤后的美学考量与处理 463

二十二、肢体残端覆盖 464

二十三、软组织扩张 465

二十四、未来新技术:内镜辅助技术与皮瓣构建技术 466

(一)内镜辅助技术 466

(二)成本与效应 466

第17章 全身并发症 468

一、创伤的漏诊 468

二、创伤评分系统 469

三、休克 469

四、创伤后死亡 470

五、多发伤患者的脏器衰竭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470

(一)创伤后急性呼吸衰竭 470

(二)全身器官衰竭 472

(三)早期全面治疗 472

(四)损伤控制骨科学 472

六、颅脑创伤 473

七、术后发热 473

八、医院感染 474

疾病传染医护人员的风险 474

九、深静脉血栓 474

十、骨科创伤相关危重症的预后 476

第18章 局部并发症 479

一、应用管型石膏的并发症 479

(一)石膏材料 479

(二)肿胀 480

(三)拆除管型石膏的相关并发症 480

(四)肢体位置不良 480

(五)压疮 480

(六)过敏反应和接触性皮炎 481

(七)失用性萎缩和肌无力 481

(八)因异物导致的损伤 481

(九)石膏综合征 481

二、牵引的并发症 481

(一)皮肤牵引 481

(二)其他的骨牵引并发症 482

三、外固定的并发症 482

(一)骨的热损伤 482

(二)针松动 483

(三)针道感染 483

(四)神经血管损伤 484

四、骨科感染 484

(一)发病机制 485

(二)附着于骨的生物材料 486

(三)抗生素耐药性 486

(四)急性创伤后骨髓炎 487

(五)慢性骨髓炎 487

(六)分类 487

(七)开放性骨折和创伤中的有机体 488

(八)临床表现 488

(九)实验室检查 489

(十)放射学检查 489

(十一)骨扫描 489

(十二)铟标记的多克隆免疫球蛋白 491

(十三)磁共振成像 491

(十四)其他方式 491

(十五)活检 492

(十六)分子诊断学 492

(十七)处理和治疗 492

(十八)灌洗液 493

(十九)抗生素缓释装置和技术 493

(二十)清创术 494

(二十一)外固定 494

(二十二)骨移植技术 495

(二十三)急性术后感染 496

(二十四)抗菌治疗的原则 496

(二十五)抑制治疗 498

(二十六)其他考虑 498

(二十七)伤口敷料 498

(二十八)软组织覆盖 498

(二十九)创面真空辅助闭合(VAC) 498

(三十)高压氧(HBO) 499

五、骨愈合的并发症 499

(一)骨折愈合的病理生理 499

(二)骨折愈合的分期 499

(三)基于稳定类型的骨折愈合 500

(四)骨折愈合的力学基础 501

(五)延迟愈合 502

(六)骨不连 502

(七)骨不连的分类 502

(八)骨不连的危险因素 503

(九)骨不连的治疗 505

六、出血并发症 507

七、血管损伤 508

(一)动脉损伤 508

(二)静脉损伤 510

(三)截肢术 510

(四)骨筋膜间隔综合征(CS) 510

(五)其他检查方式 511

八、神经损伤 511

(一)神经损伤的病理生理和分类 512

(二)神经损伤的并发症 513

九、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 513

(一)历史回顾 513

(二)病理生理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514

(三)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514

(四)炎症 515

(五)分类 515

(六)临床体征和症状 515

(七)临床过程 515

(八)诊断 516

(九)体格检查 516

(十)心理因素 516

(十一)放射学影像 516

(十二)骨扫描 516

(十三)改良的交感神经阻滞实验 517

(十四)治疗 517

(十五)药物治疗 518

十、急性疼痛的处理 518

(一)疼痛的处理 519

(二)神经阻滞 520

第19章 骨质疏松性骨折 522

一、流行病学 522

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525

三、骨密度鉴定 526

(一)单光子吸收和双光子吸收 526

(二)双能X线吸收仪 526

(三)定量超声 527

(四)定量CT 527

四、通过骨生化标记对骨新陈代谢的鉴定 527

(一)骨形成 527

(二)骨吸收 528

五、骨质疏松症和脆性骨折的危险因素 530

(一)骨矿物质密度 530

(二)骨骼几何学 531

(三)遗传 531

(四)骨折既往史 532

(五)跌倒 532

(六)年龄 532

(七)性别 532

(八)体重 532

(九)身高 532

(十)钙摄入 533

(十一)吸烟 533

(十二)咖啡因 533

(十三)乙醇 533

(十四)活动量 533

(十五)医疗条件 533

(十六)药物治疗 533

(十七)如何应对危险因素 533

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 534

(一)非药物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 534

(二)药物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 536

七、采用特殊的外科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 541

(一)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 543

(二)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性骨折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544

八、未来展望 546

第20章 病理性骨折 547

一、病人将发生或已发生病理性骨折的评估 548

(一)临床方面 548

(二)实验室检查 548

(三)相关的医疗问题 549

(四)影像学检查 549

(五)何时及如何活检 552

二、濒临病理性骨折 552

分类系统 552

三、转移性或全身性疾病的治疗方案 553

(一)大体考虑 553

(二)非手术治疗 555

(三)上肢骨折 555

(四)骨盆/髋臼骨折 556

(五)下肢骨折 558

(六)脊柱骨折 560

(七)椎体后凸成形术/经皮椎体成形术 562

(八)并发症 563

(九)放疗和内科辅助治疗的作用 563

(十)存在的争议及未来发展方向 564

四、通过治疗原发性骨肿瘤来治疗病理性骨折患者的方法 564

(一)良性骨肿瘤 564

(二)恶性骨肿瘤 566

五、结论 567

第21章 应力骨折 569

一、处理原则 569

(一)损伤的病因 569

(二)症状与体征 569

(三)危险因素 570

(四)影像学检查 571

二、治疗原理 573

三、目前治疗观点 574

(一)下肢 574

(二)上肢 576

(三)骨盆 577

(四)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577

第22章 假体周围骨折 578

第一节 肘部及肩部假体周围骨折 578

一、肘部假体周围骨折 578

(一)发病率 578

(二)分类 578

(三)并发症 583

(四)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584

(五)总结 584

二、肩关节假体周围骨折 584

(一)发生率和病因 585

(二)治疗原则 585

(三)临床应用解剖 586

(四)目前的治疗选择 591

(五)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592

(六)并发症 594

(七)争论 594

第二节 全髋及全膝关节置换关节假体周围骨折 594

一、本节目标 594

二、治疗目的 594

三、假体周围骨折诊断 594

(一)流行病学 595

(二)病因学 596

四、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596

(一)分类 596

(二)当前治疗策略 597

五、髋臼假体周围骨折 604

(一)流行病学 604

(二)病因学 604

(三)髋臼假体周围骨折的分类 605

(四)治疗 605

(五)经验与注意点 606

(六)并发症 609

六、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 610

(一)治疗原则 610

(二)TKA假体周围骨折分类 612

(三)目前的治疗选择 613

(四)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616

(五)经验与注意点 619

七、争论或未来趋势 620

第23章 计算机辅助的骨科矫形手术 622

一、技术要素 623

(一)计算机化的术前计划和模型重建 623

(二)导航和向导的原理 623

(三)导航系统 631

二、手术技术 634

(一)临床考虑 634

(二)手术准备 635

(三)导航下基本操作 636

三、并发症及争议 643

四、前景 645

(一)技术前景 645

(二)临床前景 646

第24章 手部骨折与脱位 648

一、治疗原则 648

(一)受伤机制 648

(二)症状与体征 649

(三)合并伤 650

(四)治疗机制 653

(五)诊断与分类 654

二、远节指骨骨折 655

(一)手术与应用解剖 656

(二)现代治疗方案 656

(三)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660

(四)经验与注意点 660

三、远侧指间关节及拇指指间关节脱位 661

(一)手术与应用解剖 661

(二)现代治疗方案 662

(三)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663

(四)经验与注意点 664

四、中节指骨骨折 664

(一)手术与应用解剖 664

(二)现代治疗方案 665

(三)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671

(四)经验与注意点 673

五、近侧指间关节脱位 673

(一)手术与应用解剖 674

(二)现代治疗选择 675

(三)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677

(四)经验与注意点 677

六、近节指骨骨折 677

(一)手术与应用解剖 677

(二)现代治疗方案 679

(三)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685

(四)经验与注意点 688

七、掌指关节脱位 690

(一)拇指掌指关节韧带损伤 690

(二)手术与应用解剖 692

(三)现代治疗方案 693

(四)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695

(五)经验与注意点 696

八、掌骨骨折 697

(一)手术与应用解剖 698

(二)现代治疗方案 699

(三)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705

(四)经验与注意点 707

九、腕掌关节脱位与骨折脱位 707

(一)单纯性拇指掌指关节脱位 708

(二)拇指腕掌关节骨折脱位 708

(三)手术与应用解剖 708

(四)现代治疗方案 710

(五)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713

(六)经验与注意点 716

十、并发症 716

(一)感染 716

(二)关节僵直 716

(三)过敏症 717

(四)畸形愈合与畸形 717

(五)骨不连 718

(六)残留关节不稳 719

(七)创伤后关节炎 719

(八)固定物并发症 719

(九)肌腱撕裂 719

(十)甲床 719

十一、长期争论和将来方向 720

(一)治疗决策的选择 720

(二)畸形愈合与骨不连 720

(三)创伤性关节炎 720

(四)骨缺损治疗 720

(五)合并伤 721

(六)生物可吸收植入物 721

十二、总结 721

第25章 腕部骨折与脱位 722

一、概述、图形、手术和应用解剖学 722

(一)骨与关节 722

(二)腕关节韧带 722

(三)神经血管解剖 724

(四)损伤机制 725

(五)运动学 725

(六)掌侧中间部分不稳定和背侧中间部分不稳定 726

二、腕骨成像 727

(一)X线检查 727

(二)特殊影像检查 727

三、舟骨骨折 729

(一)解剖学 729

(二)生物力学 729

(三)血液供应 730

(四)骨折机制与功能解剖 730

(五)症状与体征 731

(六)并发症 733

(七)分类 733

(八)隐匿性舟骨骨折 734

(九)当前治疗现状 735

(十)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无移位舟骨骨折(A2型) 736

(十一)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移位的不稳定型舟骨骨折(B2型) 739

(十二)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近端骨折 739

(十三)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稳定性骨不连(Herbet D1型) 740

(十四)作者推荐的治疗:不稳定性骨不连(Herbet D2型) 742

(十五)舟骨骨折:经验与注意点 744

四、月骨骨折 744

(一)解剖 744

(二)损伤机制 744

(三)分类 744

(四)影像学检查 745

(五)治疗 746

五、其他腕骨骨折 746

(一)三角骨 746

(二)豌豆骨 746

(三)大多角骨 746

(四)小多角骨 747

(五)头状骨 747

(六)钩骨 747

(七)非舟骨腕部骨折的治疗 748

六、腕关节不稳定 748

(一)分离型腕关节不稳定 748

(二)不分离型腕骨列不稳定 748

(三)症状与体征 748

(四)激发运动试验 748

(五)桡腕间不稳 749

七、舟月骨分离 750

(一)病史与临床表现 750

(二)影像学检查 751

(三)分类 751

(四)当前的治疗选择 752

(五)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急性舟月骨分离 753

(六)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慢性舟月骨不稳 755

八、月骨周围脱位与骨折脱位 756

(一)病理机制 756

(二)症状与体征 756

(三)影像学检查 757

(四)分类 757

(五)治疗 759

(六)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大的弧形损伤 759

(七)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大腕骨弓损伤 761

九、月三角骨分离 761

(一)解剖 761

(二)损伤机制 761

(三)诊断 761

(四)治疗 762

十、腕中关节不稳 762

(一)解剖与运动学 762

(二)病理 762

(三)诊断 763

(四)治疗 763

(五)轴向不稳 763

第26章 尺、桡骨远端骨折 766

一、历史回顾 766

二、流行病学 766

三、诊断 767

(一)物理检查 767

(二)影像学研究 768

四、分类 769

五、治疗原理 773

(一)关节面错位 773

(二)掌倾角 773

(三)桡骨长度 774

(四)尺偏角 774

(五)腕骨排列紊乱 774

六、外科与应用解剖 774

(一)骨性解剖 774

(二)韧带解剖 775

(三)应用解剖 775

七、非手术治疗 777

(一)稳定型骨折 777

(二)患者因素 778

(三)闭合复位技术 778

(四)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778

八、手术治疗 779

(一)时间 779

(二)钉和石膏 779

(三)Kapandji“经病灶”钢钉固定 780

九、外固定 780

(一)辅助固定 780

(二)并发症 781

(三)非桥接外固定 784

十、内、外固定结合 784

十一、联合外固定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784

(一)手术技巧 784

(二)关节内骨折的关节镜下辅助复位及外固定 785

(三)时间 786

十二、切开复位内固定 787

(一)背侧钢板应用 787

(二)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790

(三)干骺端屈曲骨折 790

(四)掌侧关节剪切骨折 793

(五)关节面压缩骨折 794

(六)关节内骨折 795

十三、合并伤 797

(一)桡骨茎突骨折 797

(二)掌侧缘损伤 797

(三)背侧缘损伤 797

(四)尺骨茎突骨折 798

(五)联合(高能量)伤 798

(六)软组织损伤 798

十四、并发症 801

(一)畸形愈合 801

(二)畸形愈合伴桡尺远侧关节并发症 805

(三)神经损伤 806

(四)肌腱损伤 807

第27章 尺桡骨骨干骨折 808

一、治疗原则 808

(一)受伤机制 808

(二)症状与体征 808

(三)并发损伤 809

(四)诊断与分类 812

(五)治疗原理 812

二、手术入路与应用解剖学 814

(一)桡骨手术入路 814

(二)尺骨手术入路 818

三、现代治疗选择 819

(一)非手术处理 819

(二)手术治疗 819

(三)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821

(四)经验与教训 824

四、并发症 824

(一)骨筋膜间隔综合征 824

(二)畸形愈合 824

(三)骨不愈合 825

(四)感染 825

(五)钢板取出与再骨折 825

(六)桡一尺骨融合 825

(七)神经血管并发症 827

五、争论与未来方向 827

第28章 肘部骨折与脱位 828

一、解剖 828

(一)稳定性解剖 828

(二)活动性解剖 828

(三)损伤病理解剖 828

(四)手术解剖 830

(五)内固定与外固定解剖 831

二、肘部损伤的一般特征 832

(一)机制 832

(二)体征和症状 833

(三)伴发伤 833

(四)原理 833

(五)康复 833

(六)并发症 833

三、肱骨远端骨折 836

(一)原理 836

(二)诊断及分类 836

(三)当前治疗选择 836

(四)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842

(五)并发症 848

(六)争论及未来发展方向 848

四、桡骨头骨折 849

(一)损伤机制 849

(二)体征和症状 849

(三)伴发伤 849

(四)原理 849

(五)诊断及分类 849

(六)当前治疗选择 850

(七)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853

(八)并发症 855

(九)争论及未来发展方向 856

五、创伤性肘部不稳定 856

(一)机制 856

(二)体征和症状 856

(三)伴发伤 856

(四)原理 856

(五)诊断及分类 856

(六)术中肘部稳定性试验 860

六、单纯性肘关节脱位 863

(一)原理 863

(二)诊断及分类 863

(三)当前治疗选择 863

(四)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863

(五)手术操作:软组织修复 866

(六)手术操作:铰链外固定 867

(七)手术操作:交叉克氏针 867

(八)并发症 867

七、肘部骨折脱位及冠突骨折 867

(一)后脱位及桡骨头骨折 867

(二)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868

(三)严重的三联征骨折脱位 869

(四)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869

(五)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损伤 871

八、尺骨鹰嘴及近端尺骨骨折 873

(一)原理 873

(二)诊断及分类 873

(三)当前治疗选择 875

(四)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875

(五)并发症 879

(六)争论及未来发展方向 879

第29章 肱骨远端骨折 881

一、历史 881

二、流行病学 883

(一)年龄和性别分布 883

(二)损伤机制 884

三、功能解剖 884

四、外科解剖和入路 886

(一)后侧外科解剖和手术入路 886

(二)内侧手术入路 891

(三)外侧手术入路 891

(四)前方手术入路 892

(五)血供 893

五、骨折分类 893

六、临床评估 898

七、放射解剖学及评估 899

八、治疗 900

(一)总体原则 900

(二)疗效评估 900

(三)单柱骨折的治疗(AO/OTA B1型和B2型骨折) 903

(四)双柱骨折治疗(AO/OTA C型骨折) 907

(五)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924

九、关节面骨折(AO/OTA B3型骨折) 927

(一)亚型分类 927

(二)流行病学 927

(三)治疗 927

(四)关节面骨折后的功能结局 929

(五)肱骨小头骨折的并发症 931

十、跨柱骨折(AO/OTA A2型和A3型骨折) 932

(一)分类 932

(二)流行病学 932

(三)治疗 932

(四)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933

(五)跨柱骨折的功能结局 933

(六)跨柱骨折的并发症 933

十一、内上髁和外上髁骨折(AO/OTA A1型骨折) 933

(一)流行病学和亚分类 933

(二)内上髁骨折治疗 933

(三)上髁骨折后的结局 934

十二、特殊情况下的骨折 934

(一)开放性骨折 934

(二)肱骨远端的“粉碎性”骨折 935

(三)髁上突骨折 935

十三、结论 936

第30章 肱骨干骨折 937

一、一般情况 937

二、流行病学 937

三、解剖学 938

四、诊断 939

(一)病史 939

(二)物理检查 940

(三)X线表现 940

五、分类 942

(一)骨骼情况 942

(二)软组织情况 942

六、手术入路 942

(一)前外侧入路 942

(二)后侧入路 947

(三)侧方入路 948

(四)前内侧入路 948

七、非手术治疗 949

八、手术治疗 950

(一)手术适应证 950

(二)钢板固定 951

(三)经验与注意点 953

(四)髓内钉内固定 953

(五)优点与缺点 956

(六)外固定架固定 957

(七)作者推荐的处理方法 957

九、钢板固定与髓内钉内固定比较的临床试验研究 958

十、肱骨干骨折的合并伤 959

(一)桡神经麻痹 959

(二)臂麻痹 961

(三)骨的病理性改变 961

(四)开放性创伤 962

(五)上肢负重的需求 963

(六)肱骨假体 963

十一、并发症 965

(一)髓内钉内固定术后的并发症 965

(二)髓内钉末端的骨折 966

(三)骨不连 967

(四)经验与注意点 970

(五)感染 970

十二、结论 971

第31章 肱骨近端骨折 972

一、发生率 972

二、既往的治疗方法 972

三、治疗原则 972

肱骨、肩袖肌、神经血管的解剖 972

四、受伤机制 975

五、治疗原理 975

(一)生物力学与生物学 975

(二)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977

(三)合并症 977

(四)不同治疗方法的预后 977

(五)手术治疗方法:手术的适应证及生物学固定 977

六、评估和分类 979

(一)体征和症状 979

(二)阳性体征 979

(三)X线和CT扫描 981

(四)骨折分型 981

七、特殊类型骨折的外科治疗 985

(一)二部分骨折(肱骨大结节移位) 985

(二)二部分骨折(小结节移位) 988

(三)二部分骨折(外科颈移位) 988

(四)二部分骨折伴随严重骨质疏松 994

(五)二部分解剖颈骨折 996

(六)三部分骨折 996

(七)四部分骨折 998

(八)肱骨头劈裂和压缩骨折 1002

(九)特殊情况,骨折-脱位,广泛的大面积粉碎 1004

(十)肱骨头置换术;手术适应证和作者的经验 1005

八、并发症 1007

(一)不稳定性 1008

(二)器械问题 1008

(三)治疗延误和骨折漏诊 1008

(四)神经血管损伤 1008

(五)骨折对位不佳 1008

(六)骨不连 1008

(七)骨坏死 1008

(八)关节僵硬和关节炎 1009

(九)感染 1009

九、争论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1009

老年病人的四部分骨折 1009

十、结论 1010

第32章 锁骨骨折 1011

一、外科应用解剖 1011

(一)骨骼 1011

(二)内侧韧带解剖 1011

(三)外侧韧带解剖 1012

(四)肌肉解剖 1012

(五)神经血管解剖 1012

二、生物力学 1012

(一)锁骨的功能 1012

(二)骨折生物力学 1013

三、损伤机制 1014

(一)间接损伤 1014

(二)直接损伤 1014

(三)病理性骨折 1014

(四)应力性骨折 1014

四、分类 1015

五、诊断 1018

(一)病史 1018

(二)检查 1018

(三)放射学研究 1019

六、治疗 1020

(一)近端骨折 1020

(二)锁骨中段骨折 1020

(三)锁骨远端骨折 1026

七、不常见的骨折类型 1032

(一)内侧端骨骺分离 1032

(二)骨膜袖套骨折 1033

(三)肩锁分离的锁骨中段骨折 1033

(四)浮动肩 1033

八、骨折并发症 1036

(一)皮肤软组织损伤 1036

(二)神经血管损伤 1036

(三)再骨折 1036

(四)创伤后关节炎 1036

(五)骨畸形愈合 1037

(六)骨不连 1037

九、骨不连的治疗 1039

(一)电刺激和低强度超声波 1039

(二)开放骨移植和固定 1039

(三)开放骨移植螺钉固定 1039

(四)开放骨移植钢板固定 1039

(五)开放植骨髓内固定术 1040

(六)锁骨切除 1041

(七)带血管游离腓骨移植 1041

十、手术治疗并发症 1047

(一)金属置入问题 1047

(二)感染 1047

(三)伤口裂开 1047

(四)增生性瘢痕 1047

(五)再骨折 1048

十一、结论 1048

第33章 肩胛骨骨折 1049

一、治疗原则 1049

(一)受伤机制 1049

(二)体征和症状 1049

(三)合并损伤 1049

(四)非手术治疗 1050

(五)手术治疗 1050

(六)X线检查 1051

二、肩胛骨骨折的诊断和分类 1051

(一)肩胛骨骨折的分类 1051

(二)关节内关节盂骨折 1052

(三)肩峰骨折 1053

(四)喙突骨折 1053

(五)关节盂颈部骨折 1053

(六)诊断误区 1053

三、应用解剖学和手术入路 1056

(一)应用解剖学 1056

(二)手术入路 1057

四、现代治疗方法的选择 1058

(一)关节盂(关节内)骨折 1058

(二)作者推荐的治疗 1062

(三)肩峰骨折 1062

(四)喙突骨折 1064

(五)肩胛体骨折 1065

(六)肩胛颈(关节外)骨折 1066

(七)撕脱性骨折 1068

(八)肩胛骨骨折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 1068

(九)手术入路 1068

五、其他脱位 1069

(一)肩胛骨脱位 1069

(二)肩胸分离 1069

六、术后康复 1069

第34章 肩关节脱位与半脱位 1071

一、治疗原则 1071

(一)损伤机制 1071

(二)症状和体征 1071

(三)影像学研究 1077

(四)合并伤 1082

(五)治疗原则 1082

(六)分类 1084

二、外科与应用解剖 1085

(一)概述 1085

(二)骨性解剖 1085

(三)盂唇和关节囊 1086

(四)盂肱韧带 1086

(五)肩袖肌 1087

(六)肱二头肌腱 1087

(七)喙肩弓 1088

三、治疗方法的选择 1088

(一)急性脱位的紧急处理 1088

(二)非手术治疗 1089

(三)肩关节前方不稳定的手术治疗 1090

(四)肩关节后方不稳定的手术治疗 1095

(五)肩关节多向不稳定的手术治疗 1097

四、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1098

(一)急性肩关节脱位的处理 1098

(二)非手术治疗 1098

(三)前方不稳的手术治疗 1099

(四)后方不稳的手术治疗 1100

(五)多向不稳的手术治疗 1101

(六)优劣比较 1102

五、并发症 1102

(一)感染 1102

(二)神经损伤 1103

(三)活动受限 1103

(四)内固定材料引起的并发症 1103

(五)陈旧性肩关节脱位 1104

第35章 肩锁关节损伤 1107

一、历史回顾 1107

二、治疗原则 1107

(一)损伤机制 1107

(二)症状和体征 1108

(三)合并损伤 1109

(四)诊断 1110

(五)放射学表现 1112

(六)罕见损伤类型 1115

(七)分类 1115

三、手术和应用解剖 1117

(一)肩锁韧带 1118

(二)喙锁韧带 1118

(三)生物力学 1118

(四)韧带的稳定性 1118

(五)功能 1119

(六)运动 1119

四、当前治疗方法的选择 1119

(一)Ⅰ型损伤 1119

(二)Ⅱ型损伤 1120

(三)Ⅲ型损伤 1120

(四)Ⅳ型损伤和V型损伤 1124

(五)Ⅵ型损伤 1124

(六)变异型Ⅲ型损伤 1124

(七)慢性肩锁关节损伤 1124

(八)作者主张的治疗方式 1125

五、并发症 1132

(一)骨圆针游移 1132

(二)软组织修补失败 1132

(三)与不可吸收的缝线或束带有关的并发症 1132

(四)肩锁关节炎 1132

六、未来发展方向 1134

第36章 胸锁关节损伤 1135

一、治疗原则 1135

(一)损伤机制 1135

(二)症状和体征 1136

(三)合并伤 1137

(四)诊断和分型 1137

二、外科和应用解剖 1142

(一)外科解剖 1142

(二)应用解剖 1142

三、治疗选择 1145

(一)创伤性前脱位 1145

(二)创伤性后脱位 1146

(三)胸锁关节前、后脱位的手术重建 1150

(四)胸锁关节骨骺损伤的治疗 1151

(五)自发性胸锁关节半脱位及脱位的治疗 1152

四、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1152

(一)创伤性 1152

(二)未复位的创伤性胸锁关节脱位 1156

(三)非创伤性脱位 1156

五、经验与注意点 1159

六、并发症 1160

(一)非手术治疗并发症 1160

(二)手术治疗并发症 1161

七、胸锁关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1161

第37章 脊柱损伤救治原则 1163

一、流行病学 1163

(一)脊柱损伤 1163

(二)颈椎骨折 1164

(三)胸、腰椎骨折 1164

(四)脊髓损伤 1164

(五)脊髓损伤的治疗费用 1165

二、脊柱损伤的力学机制 1165

(一)颈椎骨折的力学机制 1165

(二)胸椎、腰椎和骶椎骨折的力学机制 1166

(三)脊柱的稳定性与不稳定 1167

(四)生物力学研究推论的局限性 1167

三、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学 1168

(一)脊髓损伤的术语 1168

(二)神经损伤的力学机制 1168

(三)脊髓损伤后的生物学反应 1170

(四)神经组织再生 1172

四、评估原则 1172

(一)现场救护 1172

(二)药物干预 1173

(三)急诊室救治 1174

(四)影像学诊断 1180

五、排除脊柱损伤 1183

(一)影像学检查顺序 1184

(二)无应答病人 1184

(三)脊柱损伤排除之前对病人的救治 1185

(四)漏诊的损伤 1185

(五)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1185

(六)Harborview脊柱安全准则 1185

六、治疗原则 1186

(一)治疗优先 1187

(二)临时固定 1187

(三)闭合复位 1187

(四)确定性治疗 1188

七、脊柱损伤的临床结果 1189

(一)疼痛和功能 1189

(二)神经恢复 1190

(三)并发症 1191

八、特殊考虑 1191

(一)儿童 1191

(二)老年人 1191

(三)枪弹伤 1191

九、伤害预防 1191

第38章 枕颈结合部损伤 1192

一、解剖和生物力学 1192

(一)正常功能性解剖 1192

(二)病理情况 1193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1193

(一)平片检查 1193

(二)计算机断层摄影技术 1195

(三)核磁共振 1197

(四)核素成像试验 1198

(五)电生理试验 1198

(六)特殊类型损伤和诊断性检查 1198

三、损伤分型 1198

(一)枕骨髁骨折 1198

(二)枕颈分离 1203

(三)寰椎骨折 1203

(四)寰枢损伤 1204

(五)齿状突骨折 1205

(六)创伤性枢椎前滑脱 1205

四、治疗 1209

(一)非手术治疗 1209

(二)手术治疗适应证 1211

(三)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1215

(四)术后监护 1230

五、疗效和并发症 1230

(一)特殊损伤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 1230

(二)特殊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 1232

第39章 下颈椎骨折与脱位 1236

一、初期评价和急诊处理 1236

(一)入院前处理 1236

(二)院内复苏 1236

(三)病史和体检 1237

(四)早期影像学检查 1238

二、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损伤描述 1238

(一)摄X线平片 1238

(二)CT检查 1239

(三)磁共振检查 1240

三、损伤分类 1241

(一)分类系统概述 1241

(二)下颈椎损伤的力学分类 1241

(三)下颈椎损伤的描述性分类 1244

四、下颈椎应用解剖 1245

(一)前侧结构 1245

(二)后侧结构 1246

(三)椎管和椎管占位 1246

(四)颈髓解剖 1247

五、生物力学和病理力学 1247

(一)正常力学 1247

(二)颈椎结构损伤和病理力学 1248

(三)脊椎结构破坏 1248

六、治疗方法和手术技巧 1249

(一)非手术治疗 1249

(二)手术治疗 1252

七、具体类型损伤的治疗 1258

(一)压缩骨折 1258

(二)爆裂型骨折 1258

(三)屈曲型泪滴骨折 1259

(四)无脱位的小关节骨折 1260

(五)小关节脱位和半脱位 1263

(六)椎弓根和椎板骨折 1265

(七)前张力带损伤 1265

八、其他类型损伤 1265

(一)脊椎僵硬病人的颈椎损伤 1265

(二)下颈椎枪击伤 1267

(三)椎动脉孔骨折 1268

(四)C7棘突骨折(Clay Shoveler骨折) 1268

九、手术并发症 1268

(一)前路手术并发症 1268

(二)围手术期并发症 1268

(三)早期术后并发症 1268

(四)晚期术后并发症 1269

十、争论和未来发展方向 1269

第40章 胸腰椎骨折脱位 1270

一、生物力学和损伤病理力学 1270

(一)正常力学特性 1270

(二)结构损伤和病理力学 1270

二、初期评估和急症治疗 1271

(一)院前处理 1271

(二)院内复苏 1271

(三)病史及体格检查 1271

(四)早期影像学检查 1271

三、影像及损伤描述 1271

(一)X线平片 1271

(二)CT检查 1272

(三)磁共振检查 1273

(四)其他方法 1273

四、分型 1273

五、胸腰椎的应用解剖 1278

(一)前侧结构 1278

(二)后侧结构 1278

(三)椎管及其内容物 1279

(四)脊髓 1279

六、特殊创伤的治疗 1280

(一)压缩骨折 1280

(二)爆裂骨折 1280

(三)屈曲-分离损伤 1290

(四)骨折脱位 1295

(五)枪击伤 1297

(六)骨质疏松骨折 1297

七、并发症 1298

(一)非手术治疗并发症 1298

(二)手术治疗并发症 1299

八、展望 1299

第41章 骨盆环骨折 1300

一、骨盆解剖 1300

(一)骨 1300

(二)韧带 1305

(三)软组织 1308

(四)泌尿生殖系统 1308

(五)消化系统 1309

(六)脉管系统 1309

(七)神经系统 1310

二、诊断和评价 1313

(一)历史 1313

(二)体格检查 1313

(三)放射学研究 1314

三、分类 1322

(一)侧方挤压损伤 1323

(二)前后挤压损伤 1325

(三)垂直剪切损伤 1326

(四)混合性骨折 1326

(五)跳线骨折 1327

四、合并伤 1327

(一)出血 1327

(二)血栓栓塞性疾病 1328

(三)胃肠损伤 1329

(四)泌尿生殖器损伤 1330

(五)神经损伤 1330

(六)开放性骨盆骨折 1331

五、手术入路 1332

(一)Pfannenstiel入路 1332

(二)髂窝入路 1334

(三)后方入路 1335

(四)骶骨骨折 1335

(五)骶髂关节分离 1338

(六)新月形骨折 1338

六、骨折治疗的选择 1338

(一)耻骨联合分离 1338

(二)耻骨支骨折 1340

(三)髂骨翼骨折 1340

(四)新月形骨折 1342

(五)骶骨骨折 1342

(六)骶髂关节脱位 1344

(七)邮票样骨折 1345

七、螺钉内固定 1349

(一)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 1349

(二)经皮LC-2螺钉内固定 1350

(三)经皮耻骨上支螺钉固定 1353

(四)顺行耻骨上支螺钉内固定 1353

(五)逆行耻骨上支螺钉内固定 1355

八、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1355

(一)“创伤团队”治疗 1355

(二)骨盆骨折的早期处理 1356

(三)骨折的最终处理 1361

(四)手术期护理 1365

九、并发症 1369

(一)感染 1369

(二)内固定失败 1369

十、结果 1370

(一)功能结果 1370

(二)性功能 1370

十一、展望未来 1371

第42章 髋臼骨折 1372

一、治疗原则 1373

(一)损伤机制 1373

(二)临床评估 1373

(三)影像学评估 1375

(四)髋臼骨折的分类 1376

二、骨折的病理解剖 1378

(一)简单骨折 1378

(二)复合骨折 1381

三、髋臼骨折治疗选择 1384

(一)非手术治疗 1384

(二)手术治疗 1389

(三)手术指征 1393

(四)手术入路 1393

(五)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法 1397

(六)术后护理 1405

四、并发症 1406

(一)创伤性关节炎 1406

(二)异位骨化 1407

(三)深静脉血栓栓塞 1410

(四)神经损伤 1411

(五)感染 1411

五、髋臼骨折治疗的不同观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1412

六、结论 1412

第43章 髋关节脱位与股骨头骨折 1414

一、治疗原则 1414

(一)损伤机制 1414

(二)症状、体征及合并伤 1415

(三)X线表现 1416

二、分型 1418

三、手术学及应用解剖 1420

(一)软组织解剖 1420

(二)血管神经解剖 1421

(三)病理解剖 1422

四、生物力学 1423

五、治疗方法 1424

(一)非手术治疗 1424

(二)切开复位术伴或不伴关节清理术 1426

(三)切开复位内固定 1427

六、手术方式 1429

(一)前侧入路 1429

(二)后侧入路 1431

(三)外侧入路 1434

七、术后处理 1434

(一)单纯性脱位 1434

(二)脱位合并骨折 1435

(三)预后 1435

八、作者推荐的治疗方案 1436

(一)早期处理 1437

(二)单纯性脱位 1438

(三)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 1438

(四)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 1439

九、早期并发症 1439

(一)复位前注意事项 1439

(二)复位后注意事项 1440

十、远期并发症 1440

(一)缺血性坏死 1440

(二)关节炎 1441

(三)异位骨化 1442

(四)愈合不良 1443

(五)坐骨神经功能障碍 1444

第44章 股骨颈骨折 1445

一、解剖 1445

(一)骨骼解剖 1445

(二)血管解剖 1445

(三)血管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