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俊主编;王新,胡真副主编;林家虎编委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117157322
  • 页数:127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在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派别基本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药类专业特点,注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医学形成与发展的关联性诠释与说明,并试图对中西方哲学进行比较,探寻中西方两种医学模式的认识论根源。通过本教材的系统学习,使中医药大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基本思想和思维方法,了解中医学赖以形成与发展的哲学思想基础,自觉养成中医特色的思维方式,为传承中医药精髓奠定理论与思维基础。
《中国古代哲学》目录

绪论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 1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征 1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对象 1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2

三、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与主要问题 4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体格局与发展历程 7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总体格局 7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8

第三节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9

一、中国古代哲学奠定中医学的思想基础 9

二、中医学丰富与发展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10

第一章《周易》以及阴阳五行思想 12

第一节《周易》 12

一、《周易》的构成与性质 12

二、《易经》的内容及其评价 12

三、《易传》的内容及其哲学特征 14

第二节 阴阳 14

一、阴阳的渊源与含义 14

二、阴阳的属性与关系 15

第三节 五行 16

一、五行的渊源与含义 16

二、五行的分类与关系 17

第四节易、阴阳、五行与中医学的关系 18

一、《周易》的思维模式对中医学的影响 19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0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1

第二章 先秦儒家思想 23

第一节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23

一、孔子及其儒家初起 23

二、“仁”学思想 24

三、“天命”论思想 25

四、“中庸”思想 25

第二节 孟子“人性善”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26

一、孟子其人 26

二、人性本善论 26

三、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27

四、“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论 27

五、“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 28

第三节 荀子以“人性恶”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29

一、荀子其人 29

二、“性恶论”与“化性起伪” 29

三、“天人之分”的自然观 30

四、“隆礼”、“重法”的政治主张 31

第四节 儒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 32

一、儒家哲学对中医学术的影响 32

二、“仁”、“孝”思想促进中医伦理道德的形成 33

三、儒医推动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 33

第三章 先秦道家思想 35

第一节 老子以“道”为本的哲学思想 35

一、老子其人 35

二、“道之为物”与“道法自然” 35

三、“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37

四、“无为而治”的政治观 38

第二节 庄子相对主义为特征的哲学思想 39

一、庄子其人 39

二、自然之性 40

三、齐物论 41

四、养生论 42

第三节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 44

第四章 先秦法家、墨家、名家与兵家的思想 46

第一节 韩非及法家学说 46

一、前期法家思想 46

二、韩非其人 47

三、韩非的法家学说 47

第二节 墨子及墨家学说 49

一、墨子其人 49

二、墨子以“兼爱”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49

三、墨家学说的哲学贡献和历史价值 51

第三节 名实之辩 52

一、惠施的“历物之意” 52

二、公孙龙的“白马非马” 53

第四节 兵家学说 54

一、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家思想 54

二、兵家学说对中医学的贡献 55

第五章 两汉哲学 58

第一节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58

一、“天人感应”理论 58

二、“王道”与“三纲” 60

三、“性三品”说 61

第二节 王充的哲学思想 61

一、“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自然观 61

二、以元气自然论为基础的无神论和形神论 62

第三节 两汉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63

一、天人宇宙观与中医整体观 63

二、两汉形神观与中医形神合一观 64

三、早期道教思想与中医养生观 66

第六章 魏晋玄学和道教哲学 68

第一节 有无之辩和名教自然之辩 68

一、有无之辩 68

二、言意之辩 70

三、名教自然之辩 71

第二节 道教哲学 74

一、道教的源流 74

二、葛洪及其道教思想 75

三、道教对中医学的贡献 76

第七章 隋唐佛学 79

第一节 佛教的创始与西典东来 79

一、佛教的创始与发展 79

二、佛教的基本宗派 80

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81

第二节 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 83

一、禅宗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83

二、慧能的基本思想 84

第三节 佛教对中医学的影响 85

一、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85

二、佛教对中医学的影响 88

第八章 宋明理学 91

第一节 宋明理学的兴起 91

一、宋明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91

二、理学的学术特点 91

第二节 张载气学 92

一、“太虚即气” 92

二、“气”与“性” 93

三、气化流行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 93

第三节 程朱理学 95

一、理学开山周敦颐 95

二、二程对天理的体贴 96

三、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96

第四节 陆王心学思想 97

一、陆九渊的心本论与易简功夫 98

二、王守仁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98

第九章 清代哲学 101

第一节 王夫之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批判总结 101

一、“太虚即气”、“理依于气”的自然观 101

二、“太虚本动”、“天地日新”的发展观 102

三、“能必副所”、“行可兼知”的认识论 103

第二节 方以智“质测藏通几”的哲学 103

一、“气—火”一元的本体论 103

二、“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的辩证法思想 104

三、“质测即藏通几”的科学认识论 104

第三节 颜元的“习行”实学 105

一、“理气融为一片”的人性论 105

二、“手格其物,而后知至”的认识论 106

三、“实学实行,经世致用”的功利主义 106

第四节 戴震的“分理”与“就事求理” 107

一、“气化即道”与“分理”思想 107

二、“有血气斯有心知”的认识论 108

三、“理存乎欲”的理欲统一观 108

第五节 清代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和启示 109

一、清代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 109

二、清代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对中医学的影响 110

三、清代“实事求是”的考据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110

第十章 中西方哲学之比较 112

第一节 中西方哲学的产生、发展与交融 112

一、中西方哲学的产生 112

二、中西方哲学的发展交融 113

第二节 中西方哲学思想的主要差异 115

一、中西方哲学宇宙观的差异 115

二、中西方哲学价值观的差异 116

三、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异 117

第三节 中西方哲学对中西方科学发展模式的影响 118

一、中西方科学发展的不同走向 118

二、中西方医学模式之比较 119

主要参考书目 12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