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闫志民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010112749
  • 页数:61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分为四大部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初步形成、跨世纪发展、新世纪新发展的历史纵向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基本线索、内在逻辑、创新过程,从而使人们紧密结合历史背景和实践过程,动态地、发展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基本观点,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另外,书稿努力从发展历史的角度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整合为一个整体,以形成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史,并对一些重要观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目录

引论 1

第一编 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55

第一章 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55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头 55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 55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待未来社会的科学态度 6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在革命、建设中的发展 69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 69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发展 73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上的拨乱反正 78

一、为什么必须进行理论上的拨乱反正 79

二、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拨乱反正 81

三、社会主义问题上的拨乱反正 85

第二章 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全面超越 91

第一节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形成和演变 91

一、战时共产主义模式 91

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93

三、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95

第二节 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成就与缺陷 96

一、传统苏联体制的主要特征 96

二、传统苏联体制的优势 99

三、传统苏联体制的弊端 10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关于发展道路和模式的争论 103

一、1948年苏南冲突 103

二、1956年波兰事件 104

三、1956年匈牙利事件 106

四、1957年莫斯科会议 108

五、1968年布拉格之春 111

第四节 中国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成功突破 112

一、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13

二、重新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114

三、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体制加以区分 116

四、改革是全面超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根本方法 117

第三章 对时代发展和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 119

第一节 时代发展变化与社会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 119

一、时代主题的变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119

二、世界三大趋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12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131

一、正确认识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的关键所在 131

二、对本国发展阶段估计过高是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133

三、从社会发展阶段视角对“第二次结合”前期失误的理论思考 138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石 141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和发展 143

第四章 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 147

第一节 如何看待人类文明的发展 147

一、观察人类文明发展的多维视角 147

二、人类文明的共性与特性 149

三、人类文明的继承与创新 151

四、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153

第二节 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155

一、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155

二、必须重视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 157

三、要继承和发扬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 160

第三节 利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64

一、把对外开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策 164

二、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利用人类文明成果的取舍标准 167

三、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独立自主地利用人类文明成果 169

第五章 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73

第一节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174

一、解决中国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 174

二、一切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 175

三、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 176

四、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和政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的标志 177

第二节 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179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前提 179

二、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基本制度奠定了继续前进的制度基础 183

第三节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 190

一、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190

二、邓小平对毛泽东探索的继承和发展 194

第二编 开创与奠基阶段 207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酝酿与开辟 207

第一节 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07

一、1975年的全面整顿 208

二、两年徘徊期的“准备工作” 210

第二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213

一、邓小平的“北方谈话” 213

二、中央工作会议 216

三、历史的伟大转折 222

第七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224

第一节 改革开放的起步 224

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的农村改革 225

二、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初步思考与企业改革试点 228

三、伟大的创举:兴办经济特区 230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若干基本范畴的提出 232

一、若干重要新概念的形成 233

二、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提出 233

第三节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37

一、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37

二、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40

第八章 全面改革开放与邓小平理论的展开 242

第一节 改革开放理论的形成 242

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初稿” 242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 247

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254

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5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基本路线 25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259

二、党的十三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系统阐发 263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65

第三节“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269

一、“三步走”战略的形成 269

二、“三步走”战略的特点 275

第四节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命题的提出 276

一、“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277

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之命题的含义 279

第五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282

第九章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 287

第一节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和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287

一、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 287

二、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293

第二节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295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提出 295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297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301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301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303

第四节 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概括 307

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307

二、邓小平对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性巨大贡献 310

第十章 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历史地位 312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与邓小平理论 312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源理论 320

第三编 跨世纪发展阶段 331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 331

第一节 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31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背景 332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过程 333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339

第二节 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4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纲领 34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 343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 345

第三节 把握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重大关系 346

一、以改革发展稳定统领全局 346

二、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348

第四节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52

一、完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352

二、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353

第十二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55

第一节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355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56

二、实行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 358

三、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59

第二节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60

一、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361

二、深化对公有制经济含义及其主体地位的认识 362

第三节 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365

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66

二、解决收入分配中的突出问题,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367

第四节 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368

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369

二、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369

三、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371

第五节 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373

一、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374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78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82

第十三章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85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386

一、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86

二、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387

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89

一、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91

二、依法行政,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法治化 391

三、推进司法改革,建立健全公正的司法制度 392

四、更新思想观念,夯实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础 393

第三节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93

一、以“五个有利于”的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94

二、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95

三、以“有领导有秩序”的方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96

四、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就 397

第四节 加强军队质量建设,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 400

一、加强质量建设是实现我军现代化的基本指导方针 400

二、加强质量建设的关键是实施科技强军战略 401

三、加强质量建设要正确处理几个方面的关系 402

第五节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03

一、科学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404

二、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405

三、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406

第十四章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08

第一节 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目标 408

一、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精神文明 40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413

第二节 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416

一、民族精神必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416

二、弘扬民族精神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 419

第三节 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 420

一、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和要求 420

二、实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421

第四节 把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作为重要指导原则 423

一、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指导原则的提出 424

二、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指导原则的贯彻 425

第五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428

一、在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28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430

第十五章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32

第一节 以改革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432

一、党的建设理论的开拓创新 432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433

第二节 坚持党的阶级性与先进性相统一 434

一、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435

二、“两个先锋队”的提法没有改变党的性质 436

第三节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438

一、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438

二、逐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439

第四节 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 442

一、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442

二、创新党委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 443

三、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 444

第五节 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445

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445

二、努力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449

第六节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451

一、惩治腐败,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451

二、标本兼治,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453

第四编 21世纪新阶段 457

第十六章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457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457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457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意义 462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466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466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467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69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71

第三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473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 473

二、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 474

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476

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77

五、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着力改善民生 478

六、深化改革开放,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480

第十七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82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482

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和条件 482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 484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目标 485

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486

第二节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90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490

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491

第三节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500

一、体现了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500

二、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501

三、揭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重要特点 502

四、反映了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价值取向 504

第十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 505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 505

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提出 505

二、“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确立 517

第二节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 520

一、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520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战略定位 525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28

四、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534

第十九章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538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538

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538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542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文化建设具体任务中 548

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549

第二节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550

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 550

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554

第二十章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562

第一节 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 562

一、建设学习型政党任务的提出 562

二、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意义 563

三、如何建设学习型政党 565

第二节 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 571

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572

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创新 574

三、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要求 578

第三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582

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582

二、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583

三、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584

第四节 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587

一、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内涵及其意义 587

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工作着力点 588

第五节 全面推进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 593

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594

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595

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596

四、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598

五、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 599

结束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600

一、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600

二、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 603

三、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605

后记 60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