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台湾文化志  中译本  中
台湾文化志  中译本  中

台湾文化志 中译本 中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伊能嘉矩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译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
  • 页数:496 页
图书介绍:
《台湾文化志 中译本 中》目录

第一节:教育之主义 1

关於教育主义之条款及上谕 1

第五篇:教学之设施 1

第一章:学校之教育 1

教育上之特殊方针 1

学校教育之二个时期 1

第一款:仿古教育之惯例 1

「附」永历二十年郑经之建学 2

在台湾之崇奉朱子,清朝之教育措施来自靖台政略 2

奖励书院之上谕及大学训饬 2

洛闽之学系即教育之国是 2

全台十三儒学之位置及其创设年分 3

学宫规制上之一定型式 3

第二节:府厅县儒学 3

儒学之本旨 3

重修府学新建明伦堂记 4

康熙三十九年分巡台厦兵备道王之麟之改善府儒学 4

最先扩展台湾学校规制之贡献者 5

台湾、凤山、诸罗等各县儒学之扩大 5

乾隆年间各儒学之重修及书院之勃兴 6

嘉庆末叶淡水厅儒学之创建 7

嘉庆以後之儒学不振 8

化民善俗之第一要件 8

台湾儒学之通弊 8

泮额 9

入泮,廪膳生 9

儒学位置之选定 9

闽粤两属与入泮之特权 10

台湾学宫添设朱子祠之始及陈瑸之新建朱文公祠碑记 11

道光年间噶玛兰厅亦准照澎湖 11

乾隆年间准许澎湖厅举办岁科两试 11

释奠之礼及其祭期 12

膏火 13

设立书院之宗旨及其规制 13

民间之祭仪—文宣王祀典、文圣会、社学文林阁 13

第三节:书院 13

乾隆二十四年台湾知府觉罗扩展崇文书院 14

乾隆二十七年分巡台湾道觉罗四明所订之书院学规八则 14

台湾之书院创始—康熙四十三年崇文书院创立 14

康熙五十九年海东书院成立 14

乾隆年间书院之兴盛—海东书院之政革 14

乾隆五年分巡台湾道刘良璧(校按:上字作文误作「壁」)所订之海东书院学规 14

淡水厅下书院之滥觞—乾隆二十八年贡生胡焯猷所设之明志义塾 15

嘉庆十六年彰化知县杨桂森所订之学规九条 15

嘉庆(校按:上二字原文误作「道光」)十九年分巡台湾兵备道糜奇瑜改修奎楼学院 15

乾隆十一年淡水同知兼摄彰化知县曾日瑛设白沙书院於县城内 15

胡通判所订之学约十条 16

乾隆三十一年澎湖通判胡建伟设立文石书院 16

道光二十三年淡水同知曹谨、士绅陈逊言等设立文甲书院 16

嗣後改称学海书院 16

觉似同书院所印刷颁行之大学图 16

道光十年嘉义之士绅王朝清(校按:上二字原文误作「清朝」)知县张绅(校按:上字原文误作「神」)云等设立罗山书院 17

嘉庆十七年台湾知府杨廷理创建仰山书院於噶玛兰厅治 17

登瀛楼 17

分巡台湾兵备道徐宗干之革新—谕书院生重训示 18

嘉庆末年以後书院多颓弛 18

道光十一年南投县丞朱某(校按:名懋)创设蓝田书院於其他 18

在台湾书院崇祀朱子神位以外之特殊崇祀—五子祠 19

台湾之书院系以嘉庆末年为全盛之终期 19

光绪十二年安平知县沈受谦设立蓬壶书院於台南 19

光绪十三年苗栗知县林桂芬建立英才书院 19

邓传安之识见 20

八贤之神位 20

康熙二十八、四十三、四十八年社学相继成立 21

在台湾义学之滥觞—康熙二十二年台湾知府蒋毓英所创建社学 21

卜择书院坐向方位之迷信 21

第四节:义学 21

设立义学之目的及其体制 21

道光二十八年分巡台湾兵备道徐宗干所订之厂义塾约 22

有特色之义学—台湾县罗汉内门里之萃文书院—嘉义县城内之四门义塾 22

社学系类似简易官学之设施 22

康熙末年之大乱—社学之废绝 22

雍正初年之文教振兴及义学新兴之端绪 22

义学之兴隆—社学之实贤变迁—其时期为乾隆初年 22

台湾义学之特徵—组织为义学,目的在社学 22

芝山文庙碑记 23

私学之权威—芝山文昌祠及大观义学 23

道宪之十八义学 23

淡水之十七义塾 23

武童讲习之特殊教育机关 23

大观义学碑记 24

会文结社之起源—沈光文之东吟社序 25

乾隆末年间社学已成表示士子会文结社之意 25

只在组织上藉书院之名,其实系义学之各地教育机关 25

澎湖厅下之蒙馆 25

埔里社厅,卑南厅等教育番人之义学 25

第五节:社学 25

社学之目的 25

在台湾之社学设立及其废弛 25

仰山社 27

文彦社 27

杀犬祀魁星之俗 28

文昌即魁星之崇敬—各学校之文昌祠 28

培英社 28

民学即私学之起源—永历二十年陈永华所设立之学校 29

第六节:民学 29

私学之课程 30

私学勉强可取之长处 30

中国私学教育之目的及其性质 30

关於就学生之二种区别—小学生与大学生 30

忌避偶年入学之迷信 30

设置私学之三要件 30

私学教师中无人才 30

假设学年别教科书表 31

上大人之劝学文 32

「附」习字之方法 32

一般私学多无成绩 32

儿童早熟之倾向 32

澎湖之蒙塾 32

通判胡建伟之鼓励 32

先进之士应对後进生童讲解读书活用之妙机 33

其起源传至日本等 33

刘巡抚创设新学制之苦心 34

番学堂 34

第二款:新进教育之并用 34

刘铭传排除原来之儒教专一教育主义,效法外国学制,创设专科学校 34

西学堂—实际为一般高等教育机关 34

电报学堂 34

「附」光绪初年以来之外国传教师之教育事业—甘为霖及马偕 35

陈大辇拔取寒士 37

周钟瑄 37

第二章:教学之鼓励与艺文之振兴 37

鼓励教育及振兴艺文之诸人士—首任台湾知府蒋毓英开启文教振兴之端绪 37

诸罗知县季麒光之教化 37

台湾文献之权舆(肇始) 37

李中素、陈瑸、王仕俊等之振兴文教 37

陈瑸以台湾府儒学为全台首学 37

凤山县知县宋永清之振兴文艺 37

陆鹏 38

张湄 38

蓝鼎元切言兴教之必要 38

杨毓健 38

颜我扬 38

夏之芳 38

林天木 38

袁宏仁 38

杨二酉 38

胡建伟—文石书院之创建、澎湖学者之渊源 39

陈思敬之教化—助长粤人向学之风气 39

曾曰瑛 39

钱琦 39

陈友玉 39

吴玉麟 40

韩蜚声 40

朱景英 40

奇宠格 40

杨志申 40

王化成 40

郭克齐 40

胡应魁 40

谢金銮 41

郑兼才 41

陈廷宪 41

黄瑞(按校:上字原文误作「端」)玉 41

林平侯 41

辛齐光 41

蒋镛 42

黄拔萃—引心文社 42

郑崇和 42

郑用锡 42

王士俊 42

郭成金 42

吴性诚 42

杨典三 42

周凯 44

吴文光 44

蔡培华 44

蔡廷兰 44

张建勋 44

陈震曜 45

徐宗干 45

姚莹 45

曹谨 45

陈逊言 45

王廷干 45

邓元资 45

林启东 46

刘明灯 46

柯仪周 46

刘家谋及邓(校按:上字原文误作「刘」)赓熙 46

彭裕谋 46

陈添寿及陈揄元 46

方祖荫 46

李淦 47

刘铭传 47

蔡国琳 47

蔡梦熊 47

徐孚远 49

贡献文艺诸人士—明末寓贤沈光文之感化 49

第三章:右文间接之影响 49

处士林先生 50

许福基 50

张士? 50

曾明训 50

郁永河 50

李中素 50

陈瑸 50

孙元衡 50

陈少每 50

廖殿魁 51

黄孟深 51

阮蔡文 51

陈伦炯 51

卓梦采 51

黄叔璥 51

曾源昌 51

陈鹏南 51

翁国敏 52

黄清泰及黄骧云 52

黄光国 52

卓肇昌 52

朱景英 52

李凌霄 52

叶期颐 52

王先生 52

俞先生 52

范琪辉 52

陈改(校按:上字原文误作「政」)淑 53

郭菁英 53

林玺 53

萧竹 53

吕成家 53

曾玉音 53

曾日襄 53

洪士晖 53

陈维英 54

陈维藻 54

陈尹 54

林树梅 54

周凯 54

徐宗干 54

魏宏 55

吴子光 55

郑用锡 56

邓兆熊 56

竹堑七子 56

丁日健(校按:上字原文误作「建」) 57

林维源 57

刘家谋 57

吕炳南 57

林维让 57

蔡岭娘 58

杨承藩 58

林占梅 58

林汝梅 58

查元鼎 58

查仁寿 58

林维垣 58

咸丰年间淡北之二敬—黄敬及曹敬 58

谢颖苏 58

刘铭传 59

杨克彰 59

陈肇兴 59

苏虎七 59

李政纯 59

黄龙伸 59

王树芳 59

颜一瓢 59

庄敬夫 60

张钰 60

唐景崧 60

范克承 60

施士洁(校按:上字原文误作「浩」) 60

邱逢甲 60

林启东 60

陈朝龙 60

林仁福 60

卢周臣 60

许远 60

王之敬 60

孙朱疐 60

徐元 60

林元俊 60

释澄声 60

释照明 60

释志愿 60

吴鸿业 61

林觉 61

徐恢缵(校按:上二字原文误作「厥」) 61

陈必琛 61

释莲芳 61

马琬 61

潘国材 61

林朝英 61

蔡催庆 61

吴玉麟之傀儡石砚 62

台湾产生之石砚 62

吕世宜 62

张升彦 62

「附记」出现在新年余兴之台湾汉民之间文学情趣数例—甲:猜灯谜 63

杨启元之东螺溪砚石记 63

丙:忆谜 66

乙:探彩 66

丁:酒令 67

台湾府儒学藏书充实系出训导袁宏仁之苦心 69

清朝初期尚文极盛影响地方搜集图书动机之升高 69

闽浙总督孙尔准之捐赠图书 69

个人藏书家—曾玉音、洪士晖、辛齐光、陈传生、方景云、陈逊言 70

「附记」吕氏家塾藏书总录 70

台湾通志总局 70

文开书院及登瀛书院之图书设备 70

台湾之修志事业及其参考图书 70

禁止冒籍之意见 73

其实施 73

乾隆五年准粤人应试 73

第五章:考试 73

第一节:岁科及乡试会试 73

在台湾文武科之考试,其重视文科考试之理由 73

清朝初期台地汉民应试资格之限制及其撤废 73

光绪元年新设试院於台北府内 74

为县试而新设之试院 74

道光十八年之新设试院 74

淡水、澎湖二厅县之特例 74

「附」设试院於府治之始 74

澎瀛书院及台澎会馆 75

乡试之通例及在台湾之特例—台字号或至字号 75

台湾应试者之增减与乡试特殊制度之变迁—道光八年台湾乡试中试之确定 76

会试—对台湾举人会试另编字号之议 76

台湾之贡举 77

例贡 77

一般贡举之实际情形 77

道光三年准於台湾取中式一名 77

海外之破天荒 77

「附」文官出身之二途—正途出身与杂途出身 78

吏部执照 78

武科考试—限制武举人、武进士之趋向及其原因 78

拟扩张粤籍及闽籍生员应试上特典之均衡 78

台湾实行宾兴之端绪—道光二十二年澎湖通判王廷干之劝捐 79

小宾兴 79

台湾应试者所以少之原因 79

账恤应试生员之特典 79

官船护送之制 79

第二节:宾兴 79

宾兴之意义 79

体恤应试者必要之倡导—徐宗干之劝捐乡会试公费约 80

在凤山、嘉义二县之宾兴具体制例—科举会、宾兴馆、登云会 80

乾隆以前致力於肃清冒籍违例币风之人士—夏之芳、张湄、刘成罴(校按:上字原文误作「罢」)万钟杰 81

试场弊风系中国全域之通例 81

第三节:试场之弊风 81

至嘉庆、道光年间弊风倍甚之事例—徐宗干之上彭咏莪学使(校按:上字原文误作「便」)书 82

徐宗干之试院谕诸生六条 83

及学政议励行厘革积弊之法令—道光三十年之手谕 83

徐宗干之考试示谕 84

对科举之特殊鼓励 85

揭在台湾府城笃庆堂之刘廷贵记文 85

第四节:登科之鼓励 85

丁曰健之摺片 85

澎湖之士子独未染弊 85

重文载武之影响 86

举人进士等可享有收额比率之高低 86

书田 86

育才公业 86

「附」重视登科之观念及习俗 88

试牍之纂修 89

海天玉尺编 89

珊枝集 90

梯瀛集 90

逑谷堂试(校按:上字原文误作「诗」)帖 91

香祖笔谈 91

逑谷堂制艺 91

海东试牍 91

台阳试牍 91

其种类—月课、官课、师课、会课 92

对於月课及会课所施行之惯例 92

其目的 92

科举对於文化之影响 92

附录:月课及会课 92

月课及会课即诗文竞赛试业 92

宣讲之滥觞 95

其大成 95

清朝之教化方针系孔子之德教主义 95

第六章:教化之实行 95

第一节:宣讲及讲善书 95

蓝鼎元说兴学说教之必要 96

第四章:图书搜集 96

上谕十六条与圣谕广训 96

重校圣谕广训直解恭记 97

圣谕广训直解 97

台湾之宣讲奖励 97

澎湖之宣讲奖励 97

第二节:记善 98

宣讲未洽及地方—讲善书 98

特别置重於律例之讲说—五刑之图 98

警世文 99

劝世百字铭 99

记善 99

咸丰八年颁布之记善 99

长生保命戒杀文 100

影响概属良好 101

客路须知 101

乡饮酒之礼 102

第三节:优老笃族 102

敬字会 103

敬字亭 103

优老之恤典笃行之旌表 103

第四节:敬字纸 103

敬字纸之风 103

以字灰祭仓颉神位後将之放流河海之惯习及其事例 104

躬行敬惜字纸之笃志家 104

敬惜字纸之劝奖 106

捐建敬字堂记 107

捐建敬圣亭序 107

敬字纸风俗之起因 107

琉球亦风行敬字纸惯习 108

拾字纸之夫役,以清白之业者自重 108

敬字风尚亦被当作僧道等宣布宗教手段而予劝导 108

演戏 109

讲古 109

附录:讲古,演戏及歌谣 109

对演戏之管束 110

演戏对於人文之影响 110

台民自行形成人文上之特殊发展 112

第七章:人文之特殊发展 112

俚谣、俗歌 112

特殊的造字 113

对河山之美化 114

闽、粤在土俗、惯习、嗜好上之差异 114

附会於地名之虚构故事 114

由番话地名汉化表现人文上之润色 114

玉山 115

日月潭 116

在稗史小说上汉民思想由於捕捉台地风物而成脱胎换骨之故事 118

清朝领台以来之户口编审沿革 123

台湾户口普查之实施 123

第六篇:社会政策 123

第一章:户口普查 123

山胞之户口普查 128

第二节:栖流所 129

第一节:养济院 129

第二章:账恤之设施 129

清朝制度之赈恤机关 129

领台後成立赈卹机关 129

第三节:育婴堂 133

第四节:恤嫠局 134

「附」离婚之事 135

孝子远途寻父母得邂逅之奇遇美谈 136

附录:奇遇丛话 136

对生员之戒饬 139

清律所定教唆词讼戒律之励行於台地无效力 139

第三章:健讼之戒饬 139

健讼之恶弊 139

挑唆者有武举人武进士等辈 139

健讼之弊影响甚大 140

卧碑文—禁止建讼风习之金科玉律 140

淡水同知向焘(校按:上字原文误作「寿」)之禁示 141

澎湖之情势 143

由健讼风气所导致弊害之最甚者 143

调处之惯例 144

扎厝之弊 145

衣服饮食之奢侈—从事矫正之人士—陈瑸,梁文科 147

台民奢侈风习之缘由及其弥蔓 147

第四章:奢侈之矫正 147

刘重麟 148

吸鸦片烟之风习 149

动俭自律之士 149

喝茶之好尚 149

耽玩宠物饰品 149

嫁娶以财为主之风气 150

咀嚼槟榔之风习 150

普度及抢孤之惯例 151

祭祀礼仪行事之奢侈 151

「附」裹脚(缠足)之好尚 152

裹脚(缠足)之风习 152

丧葬之过奢—劫棺之恶弊 152

奢侈之禁实绩不著 153

诸罗县志所记实情 155

澎湖之民质朴 156

致力於赌博禁制之人士—袁秉义,刘家谋、王凯泰 157

好赌之风习 157

第五章:赌博之禁制 157

在恒春县之谕示 158

丁日昌之严禁赌博谕示 158

刘璈之禁示 159

花会即彩票之禁止 159

戒俗八条中之禁赌条目解谕 159

「附」被恶用以作赌博手段之葫芦分 160

澎湖将禁赌明文订於公约之中 160

吸饮鸦片烟之风习及其由来—有关鸦片输入中国之二说 161

第六章:禁烟之厉行 161

禁止输入贩卖鸦片,栽种煎熬罂粟及开设烟馆 162

不禁鸦片之输入难制吸烟恶习 162

清朝领台後即禁吸饮鸦片 162

蓝鼎元拟以厉行禁烟为朱案善後之一策 162

鸦片战争之事端 163

禁止输入鸦片之国是 163

南京条约与撤去输入禁令 164

禁烟公约 164

厦防同知许原清之戒食鸦片烟告示十条 165

弊风弥蔓全台 165

在台湾吸饮鸦片成为影响财政凋蔽之因 165

有识者之劝戒禁励—闽浙总督何璟及福建巡抚葆亨(校按:上字原文误作「享」)之戒俗八条中关於吸饮鸦片条目之解谕 166

禁令多属具文 167

鸦片歌 168

「附」出现在乩笔神示之戒洋烟文 168

强制锢婢与官府对此之谕示及禁碑 171

婢女之待遇—?某?、贩梢 171

第七章:婢女之解放 171

台湾之奴婢由中国大陆而来 171

王凯泰之戒锢婢诗 174

徐宗干之戒锢婢文 174

婢女之杜卖字 175

葆亨戒俗八条之禁锢婢条 175

丁日昌之檄饬 175

有强制婢女操贱业者 176

男子亦有可认为准奴者 177

「附」婢女与良民男子结婚系属自由 177

台湾巡抚邵友濂之告谕 179

台湾淫荡风气颇甚之情形 179

第八章:犯奸之禁制 179

「附记」特殊之养女—媳妇仔 180

妇德有亏之妻妾任夫嫁卖 181

卖妻子字 181

妇女贞操之缺陷 181

使有夫之妻重婚 182

澎湖之弊风尤甚 183

戒俗八条中「溺女宜禁也」一条之解谕 183

第九章:溺女之禁制 183

故杀女婴之弊风与其由来 183

作为救济手段之育婴堂设施 183

「附记」溺女与讨债儿迷信之关系 184

台湾知县夏瑚订设安葬客死者之法 185

客死者之安葬与义冢之起源 185

第十章:安葬之保护 185

掩骼埋胔之礼 185

建设义冢殡舍记 186

义冢之设施,其他安葬之保护 186

专设太平船 186

敬义国 188

积善堂 188

同善堂 188

义冢保护事例 189

义祠 189

建义冢於番界—阿里山番界之万善同归墓 190

澎湖之义冢 191

父母会 192

「附记」邻保之间死丧相助之美风 192

有应公 192

关於安葬之美谈 193

龙脉之思想与保护坟墓之关系 195

坟墓之侵占及其禁制 195

第十三章:坟墓之保护 195

由地方管辖官府与外国领事连署所出示禁碑之例 199

敷设铁路之际回避既存墓地而设计 200

「附记」停柩,火葬及其禁令 201

个人间坟墓保护上之惯例 201

禁止因风水吉凶之迷信酿成争坟墓盗挖滋事 201

禁止盗卖墓佃 201

禁止发掘改葬 201

禁止因迷信破坏坟墓 201

关於保护坟墓之公约 201

台湾多异姓养子即螟蛉子之原因及其原意 202

附录:螟蛉子之特殊风俗 202

被贩梢卖断时所附执契字 203

「附记」雄略天皇记载有:?命蜾嬴?国内蚕云云之条例 204

郎君会之特殊风俗 204

求嗣於神明 204

地方官之城隍斋宿 205

崇敬城隍之由来 205

第七篇:特殊之?典及信仰 205

第一章:城隍庙之崇敬 205

可窥知城隍崇敬真意之各官告祭文 206

台湾之城隍崇敬殊甚 206

神威之灵验及神异 207

厉祭 208

赦免单 208

「附记」夯枷 208

台湾府城西定坊武庙之神异 211

崇祀关帝之由来 211

第二章 武庙关帝之祀典 211

澎湖红木埕关帝庙之神异 212

关帝飓 213

祭仪 213

在台湾崇敬特著之原因 215

天妃(妈祖)之解说 215

第三章:天妃及其他海神之信仰 215

灵异之迹 216

神德被拟以慈母之和雍 216

台湾府之天后宫 217

天后称号之滥觞—澎湖妈宫之天后宫 217

大槺榔东顶堡北港街之朝天宫 219

「附记」类似崇祀天妃之绵津见千夫里之神 220

资佑战捷 220

芝兰二堡关渡庄之灵山庙 220

水仙庙神 221

真武庙 221

金龙大王庙神 222

圣公庙之神 222

台南城内明延平郡王祠(译注:日人改称开山神社) 225

台湾汉民私祀之对象 225

第四章:郑国姓之崇祀及施琅之庙祀 225

其他奉祀郑成功丛祠之所在地 229

恒春里龙山落山风之奇迹 230

永康下里三份仔庄开元寺 230

关於国姓井之秘话 230

台南城内样仔林街施琅生祠 231

施琅之庙祀—澎湖大山屿妈宫城内之施琅生祠 231

国姓会 231

郑施二姓间禁绝婚姻之殊风 231

尊崇郑国姓之念终於引起对施琅庙祀之反感 233

神威之灵验 235

福德正神之赛祭 235

第五章:福德正神之信仰 235

福德正神(土地公、伯公)之解说 235

「附记」福德正神信仰对日本之影响 236

历史上伟人附会灶神之说 237

支配信仰灶神之观念 237

第六章:灶神之信仰 237

灶神之诞辰 238

祈祀灶神吉日 238

送神 238

新年之灶神祭祀 238

双峰草堂灶神记 239

在台湾信仰特甚之原因 239

灶神权威之内容 239

与道教之融合及堕入迷信 239

「附记」在日本之灶神信仰 240

祈雨之信仰 241

耕耤典礼与先农坛 241

第七章:耕耤之典礼及祈雨 241

官府之祈雨 242

被认为灵地之溪潭 242

谢雨 242

企图以唆使祈雨之民众作滋事之媒者 243

以求雨灵验为善德之阳报而资风教 243

道士惑民众之事例 245

法师、巫觋 245

第八章:道教之影响 245

道教之传入 245

鸟头师公 245

红头师公 245

「附记」关於神佛之游境与路关 246

疾病不问医药 246

建醮送瘟之仪及瘟神 247

关於当作求平安之一法而行之坐禁 247

王醮神之本体 248

驱邪符之样本 249

佛普庵及五公勒符 249

代天王爷 249

痘疹神 249

僧道师巫等之恶行与官府之管束 252

石敢当之碑 252

鸾堂 253

「附记」降乩 253

普化宗与斋教 255

斋教即持斋宗之传入 255

第九章:佛教之影响 255

禅宗之传入 255

观音佛祖之信仰 256

剑潭古寺 256

福龙山寺 257

西云岩寺 257

将鬼之信仰牵合於佛教之逆修 258

拜火之信仰与佛教融会—火山严碧云寺 260

季麒光之客问 261

沈光文之平台湾序 261

第八篇:修志始末 261

第一章:府县厅志 261

第一节:台湾府志 261

台湾府志之纲领 261

季麒光之府志稿 261

杨廷耀之府志原志序 263

王喜之台志稿 263

台湾府志之原志 263

高拱乾之台湾赋 263

林谦光之台湾纪略 263

台湾府志之重修 264

台湾府志之旧志 264

官方一助之府厅县志 264

府志之体例 265

续修府志之特色 265

陈大受之重修府志序 265

台湾府志之续修 265

新修府志之议 266

第二节:各县志、厅志 267

续修府志之再刊 267

周钟瑄之诸罗县志序 268

诸罗县志之特色 268

第一项:诸罗县志 268

陈梦林主纂 268

「附记」列为日本禁书之诸罗县志 269

陈梦林之檨圃 269

诸罗县志之异彩 269

王瑛曾之重修县志序 270

凤山县志之重修 270

第二项:凤山县志 270

凤山县志之旧志 270

台湾县志之重修 271

台湾县志之旧志 271

凤山县志之特色 271

凤山县志之定本 271

凤山县志之内容 271

第三项:台湾县志 271

纂修彰化县志原议 272

第四项:彰化县志 272

台湾县志之续修 272

台湾县志之特色 272

续修县志之再刊 272

噶玛兰厅志稿 273

第五项:噶玛兰厅志 273

周玺劝李廷璧修志 273

劝捐修志经费 273

彰化县志之内容 273

淡水初稿志 274

第六项:淡水厅志 274

噶玛兰厅志之大成 274

噶玛兰厅志之内容 274

「附记」淡水厅志订谬 275

淡水厅志之内容 275

淡水续志稿 275

淡水厅志之大成 275

淡水厅志之特色 275

周于仁之澎湖纪略 276

澎湖纪略续编 276

第七项:澎湖厅志 276

澎湖纪略 276

澎湖厅志之特色 277

澎湖厅志之大成 277

澎湖厅志初志稿 277

府厅各志通有之缺点 278

清初志书资料早已缺乏 278

澎湖厅志之内容 278

第三节:总评 278

志料采访之范围 278

纂修台湾通志之原议及纂修通志事宜六条 279

第二章:台湾通志及州厅县采访册 279

修史事宜 280

总志之前先行纂修分志之方针 280

台湾巡抚之批札 280

台湾通志总局之设置 280

采访册样式 281

县志及采访册完成 285

修志事业之实际情形 285

云林县采访册 286

彰化县采访册 286

苗栗县志 286

凤山县采访册 286

宜兰县采访册 286

新竹县采访册 286

台湾县采访册 286

成册稿本之散佚 287

修志停止 287

埔里社厅采访册 287

恒春县采访册 287

安平县及台东州采访册 287

冯秉正等之台湾舆图内容 289

明沈光文之台湾舆图考 289

第三章:台湾舆图之测绘 289

耶稣会士冯秉正等之台湾舆图测绘 289

荷兰政厅之中国通事何斌所赍斋送台湾地图 289

台湾舆图 290

全台舆图 290

黄叔璥之番社图 290

陈伦炯之台湾图 290

嘉义县舆图 291

光绪十二年台湾舆图及说略之修订 291

新修台湾舆图 291

夏献纶之台湾舆图序 291

台湾番地图 292

地积测量之单位「甲」 293

第一章:地积制 293

第九篇:经政沿革 293

台湾土地开拓沿革总说 293

篙之称呼 294

张犁之称呼 294

澎湖岛特异之地积制—「栽」 295

「亩」制之采用与民间「甲」制 295

刘巡抚所发关於地积之谕告 296

垦首与佃户 297

流民私垦与复杂性土地关系之发生 297

第二章:特殊之私租 297

大租,小租 298

抽成租 299

豪强之横夺 299

农民之三种阶级 299

减四留六之法 300

地方之别例 300

大小租户存在之弊 300

连根抄或连底抄 301

关於大小租改善政策 301

第一节:地赋 303

台湾在清赋以前制度之三项目 303

第三章:赋课制度 303

第一款:清赋以前 303

纳谷之特制 304

地赋即钱粮之沿革(清朝所实施钱粮之渊源) 304

清朝初期之赋课与前代旧额之比较 305

清仗改亩之议 306

与中国本土赋课之比较 306

各等则田园之赋课率及与粟米之折算法 307

为朱案善後处理决行蠲减地赋 307

三种钱粮率 308

银纳法之决行 309

丁赋即丁银(人头税)赋课之沿革及课额 310

第二节:丁赋 310

澎湖之特制 310

杂赋制之紊乱 311

陆饷及水饷 311

第三节:杂赋 311

澎湖渔业之特殊惯习 312

杂赋之弊害 313

台湾之特种税目 313

刘铭传之清赋事业 314

清赋制度及田园之紊乱 314

其免除 314

第二款:清赋以後 314

第一节:清赋之经过 314

清丈之终结 316

清丈章程之要点 316

清赋总局之设置及其官制 316

关於清赋事业地方官之意见 316

开始清丈之命令 316

鱼鳞册(译注:地籍图) 317

清丈失败 317

清赋之终极之目的 318

第二节:赋率之统一 318

业主行贿请托之恶弊 318

光绪十三年谕告之要点 319

改订赋课率 320

第三节:蠲政及催科 322

各等则田园每甲实徵银额 322

交包 323

中抱 323

清初蠲政特别优渥 323

催科即伴随赋课稽徵之恶弊 323

以完作欠 324

仓廒之沿革 325

监仓 325

第四章 仓廒 325

福建、台湾之备储仓 325

义仓及社仓 325

澎湖义仓之特殊组织 326

「附记」应设盐义仓之议 327

仓廒之弊窦 327

稻作沿革 329

台湾农作物之大宗为稻、蔗二者 329

第十篇:农工沿革 329

第一章:稻米及劝农 329

王田之制 330

清初之情形 330

稻作之奖励 331

台运 331

稻种引进之沿革 331

牛只放牧之风及其禁令 332

「附记」驱蝗之咒法—送草螟 333

厉行蝗蝻之驱除 333

「附记」番薯即地瓜 334

农民之动劳力作 334

落花生之种植 335

清领以後特殊发达 337

埤圳之制及其端绪 337

第二章:埤圳设施 337

彰化县下八堡圳 338

凤山县下曹公圳 339

关於水利之纷争 340

刘巡抚之二大圳疏通计划 340

直加弄圳 340

对埤圳之管理 341

「附记」水租 341

官府对糖业保护之端 343

煎煮之方法 343

第三章:糖业设施 343

栽培甘蔗之由来 343

糖业公会 344

糖廍组织之发展 344

糖郊 345

砂糖之输出 345

「附记」嗜好蔗茎之事例 345

台湾四港之开放与对欧美输出 346

四川糖受若干打击 346

彰化地方开展糖业情形 346

日本所需要砂糖专属台产 346

制造乌龙茶之端绪与约翰;都德 349

北部播种之起源 349

第四章:茶业设施 349

台湾产茶之由来 349

凌驾中国(大陆)茶 350

包种茶之制造 350

刘巡抚之保护奖励 351

茶课 352

海外之台湾茶需要地 352

「附记」茶家欣赏之好水及茶叶之采摘 353

全台清丈与茶园之处理 353

纺织之发达 355

蚕桑之劝奖 355

第五章:蚕桑及纺织 355

「附记」吉贝(木棉)之事 356

黄牛与水牛 357

第六章:牛只之保护 357

盗牛之开端及管束 358

保护牛只之律例 358

禁止贩卖台东番地产牛只出界外 359

牛墟之制 359

饲畜牛只与草埔私垦之禁 360

关於盗牛争讼具状及堂谕 361

?耳之记号 361

宰牛之禁 362

保护牛只之特例 362

「附记」马 363

牛图 363

康熙末年以来之滥伐 365

丰富之树林 365

第七章:林业设施 365

「附记」澎湖系无树木之境 366

防沙造林之经营 366

官府对滥伐之制裁及无可观之殖林措施 366

无树木乃滥伐之结果乎 367

使用於战船之工料—军工料 369

台湾熬制樟脑之起源及沿革 369

第八章:脑务 369

英商之樟脑输出 370

留存於地名之熬脑业遗迹 370

樟脑纷争与樟脑官办法之废止 371

樟脑官办之开始与脑务总局 372

无视禁制与德国领事之抗议 373

私熬私售之管束 373

「附记」称为樟脑之语源 374

官办再度废止 374

「哆啰满」 377

采金之沿革 377

第九章:矿务 377

东北部之金产 377

清初采矿之禁 379

基隆河上游之产金地 380

各地金矿之开挖 381

采金之包办 381

敷设铁路与采金业之隆盛 381

金沙总局 381

藏银传说 382

「附记」被认为黄金国之台湾 382

恢复官办 382

陶业不发达 383

采掘煤炭之沿革 385

第十章:煤炭及石油之管束 385

Richthofen之调查 386

伯里倡导鸡笼殖民 386

欧美人之注目—戈登之调查 386

煤厂之设置 387

煤厘 387

煤炭之需要增加与公然默许私采 387

刘铭传之筹划与煤务之兴废 388

刘璈 388

外人承办之议 389

煤务局 389

煤油坑虽然存在但未及开发 390

出产硫磺之由来 393

第十一章:矿务 393

入清後之采矿 394

硫磺本为军火原料 395

「附记」赤山之喷火 395

磺务总局 396

硫磺为官办 396

继续封禁与开禁之议 396

盐埕位置之限制 397

官运商销之法与盐价之调节 397

第十二章:盐务 397

制盐沿革—官督商销之法 397

官运官销之法 398

盐务总局之设置 398

二种盐课 399

盐务之革新—全台盐务总局 399

「附记」澎湖之特殊情况 400

海防之特制 401

海禁及其解除 401

第十一篇:交通沿革 401

第一章:海防及船政 401

海种防同知稽查舶船之二种方式—文口、武口 402

对商船装载货物之禁制 402

限制船舶航道在台湾府台江与对岸厦门之间及其管制 402

北路海防同知之设置 403

文武口定例公课以外之贪索 403

禁渡之制有名无实 404

彰化县下五条港,噶玛兰厅下乌石港之开设 405

淡水厅下八里坌之开设 405

海船式样之限制 406

海防机关弛之缓端 406

福建沿海之渔船往往通航台湾 406

米、竹出口及铁货入口之特殊海禁 407

天津条约之结果 407

南洋贸易之禁止 407

海防稽查日渐弛废 407

「附记」淡水之社船 408

粤属紊乱秩序 409

限制渡台三禁 409

第二章:台湾渡航之弛张 409

台湾编查流寓之例 409

严拿潜渡者 410

不如公认自由渡航 410

实际未行禁制 410

公认搬眷渡台为一般之意向 411

公认搬眷渡台(对粤属之限制依然未改) 413

潜渡偷航之增加 414

搬眷之充准失效力 414

请裁撤禁渡 415

厉行偷渡奸民之放逐驱退 416

准否渡台以民之良匪为准不问闽粤之异同 416

对限制渡台管制之一张一弛 417

对包搅偷渡严厉管束 417

刺字逐水 417

铺递之实施 419

第一节:邮政 419

第三章:通信 419

哆啰啯社麻达递送公文歌 420

「附记」利用平埔番人递送—麻达、萨鼓宜 420

沈葆桢之革新—南北二文报局之设置 421

跑勇 422

古来之铺递系旧名 422

邮票 422

票价 422

与英商怡和洋行之协约—台湾福州间之海底电缆告成 423

刘巡抚之扩展—电报总局之设置 423

第二节:电报 423

电线开设之初期 423

台民不识电报 423

公私混淆之弊 424

电报之组织 424

至恒春之架线计划 424

割让後之海底电缆归属问题 424

刘、邵二巡抚之谕示 425

海底电缆之保护 425

命沿路汛兵保护电线之惯例 425

电报学堂 426

刘巡抚之请试办台湾铁路疏 427

开平铁路之开设仿刘巡抚之议 427

第四章 铁路 427

刘铭传拟请敷设铁路 427

工程意外困难 428

台湾铁路之敷设—台湾铁路总局之设置 428

邵巡抚之停止工程 429

火车票 430

当时之火车票价 430

台湾铁路商务总局 430

十六处火车票房 430

刘巡抚之基隆筑港计划 431

台湾无良港 431

第五章:筑港 431

第六章:道路 432

「附记」高雄开浚计划 432

设计案 432

第一项:纵贯南北路 433

第一节:各路之情形 433

第二项:罗汉门中路 437

第三项:宜兰北路 439

第四项:埔里社南北口 442

第五项:横贯北中南路 443

台湾行路难 447

第二节:道路之概观 447

公馆街、公馆庄之土名 448

公馆之官建或公建 448

任街衢污秽之弊风 448

刘璈、王凯恭等之督励清理道路 448

清理街道委员之设置 448

聘请日本人凿井 448

西谚「欧基阿斯」之牛舍出现 448

孔道要地之祠庙便利行旅憩息—观音亭及嘉荫亭 449

牛车系往时唯一之交通工具 450

茶亭之设备 450

日本往昔之打短轿夫—轿夫之肆暴及其管束 451

轿即肩舆 451

人力车(黄包车)之输入 452

溪河限制戎马之足 453

架设桥梁之难与使用舟筏 453

第七章:义渡 453

泛称台湾河川为溪之原因 453

官行之渡河机关为民营其弊倍甚 454

筹划在大甲溪、中港溪、房里溪、柑尾溪、塩水港溪,井水港溪六溪流设义渡 455

淡水同知娄云排除姑息政策而创义渡之制 455

义渡经费之财源 456

义渡之滥觞—淡水义渡 456

义渡碑记 457

各地义渡之设置 458

立於渡头之禁碑例 458

附录:桥梁 459

十二处官渡 459

噶玛兰厅之特例 459

黑水沟、红水沟之称 463

「附记」关於海峡海路之中国人记录 463

第八章:台湾近海之航路 463

台湾海峡航行之困难 463

台湾近海季节风之影响 464

「附记」台湾之风信 465

在台之通音字「台」字加风作「台」 465

台风 465

火台 466

汉民有关飓台见解之一斑 466

坐礁沈没之厄 467

康熙初年以後见於文献之海上遭难事例 468

巴尔多罗沫·马尔特尼次之遇难 468

在巴士海峡船舶难破之事例 472

航行北路沿岸之按边船 477

「附记」落漈、万水朝东、南风炁等之名称 478

微草堂笔记 481

东宁杂咏 481

台湾近海航路难之实景显出於诗文 481

沧漠纪险之一篇 482

大吉祥利益右旋白螺 483

崇祀所有海神之原因 483

凭藉妈祖护佑 483

邓传安祈祷海神及城隍之灵使海上平静 484

水龙之禁忌 484

明代郑和之遗法 485

「附记」用以记载海路行程之「更」字 485

船体各部位之命名 486

亚班系指水手之方言 486

应有之原始测定法 486

澎湖厅志之论定为妥当 486

锤测法之一种惯例 486

为一般溺死者致祭之事例 487

「附记」一种观天测气之占验 488

含在化番俚言之吴光亮海难救护条谕 490

丁日昌所订救护遭风船只章程 490

第九章:海难救护 490

澎湖岛人之抢掠 492

刘铭传致力励行海难救护 492

灯塔之嚆矢—澎湖西屿灯塔 493

附录:灯塔 493

美国公使李仙得之要求建设与鹅鸾鼻灯塔之建置 494

淡水港口之望高楼 49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