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知识的分类 1
1.认识论 1
2.伦理学 2
3.美学 3
二 美学研究的领域、方法和对象 4
1.美学研究的领域和方法 4
2.美学研究的对象 5
三 “爱”与“美”的哲学思考 6
1.爱与欲望 6
2.“爱”与“美”乃人生的价值之源 7
3.人类生命活动的层次与“安身立命” 7
四 “认识你自己”与美的“历史之谜”的破译 8
1.人是最难定义的 9
2.现代哲学思维的变革与美学研究 10
五 本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11
1.以情感为本 11
2.“现象学”的研究方法 14
3.文化的视角 16
上编 美的历史探寻 21
第一章 西方美学巡礼 21
一 西方传统美学 26
1.古希腊美学 26
2.罗马、中世纪的美学 27
3.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 28
4.启蒙运动时期的美学 29
4.1 法国新古典主义 29
4.2 英国的经验主义 30
4.3 法国的科学理性 31
4.4 鲍姆嘉通与“美学”的诞生 31
5.德国古典美学 32
5.1 康德 32
5.2 黑格尔 33
二 现代西方美学 34
1.人本主义美学 35
1.1 叔本华与尼采 35
1.2 弗洛伊德与性意识 41
1.3 荣格与集体无意识 47
1.4 弗莱与“神话原型批评” 54
1.5 分析心理学的影响 56
1.6 存在主义美学 57
1.7 海德格尔 58
1.8 萨特与加缪 60
1.9 小结 62
2.科学主义美学 63
2.1 实用主义美学 64
2.2 语义学美学 64
2.3 分析美学 65
2.4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 66
2.5 结构主义美学 68
2.6 解构主义美学 72
3.解释学与接受美学 77
3.1 解释学美学 78
3.2 接受美学 81
4.后现代主义 82
4.1 女权主义 84
4.2 后现代基本概念分析 86
5.小结 89
第二章 中国美学巡礼 91
一 儒家美学 93
1.孔子的“礼”、“乐”观 93
2.孔子的艺术观 95
3.孔子的审美观 98
4.孟子的审美观 101
4.1 孟子对个体人格美的认识与高扬 101
4.2 孟子的“性善论”与“养气说” 103
4.3 孟子人格美的等级 105
5.荀子的审美观 107
5.1 荀子的“性伪之分” 107
5.2 荀子的“以道制欲”及“外王”的价值取向 110
5.3 荀子集大成的儒学对后世的影响 111
二 道家美学 112
1.老子的美学 112
1.1 “道法自然”乃老子美学观的哲学基础 112
1.2 老子的美是混成的 114
1.3 “大音希声”与“大象无形” 115
1.4 “正反相成”与“虚实相生” 116
2.庄子的美学 117
2.1 庄子对生命存在的焦虑及对策 119
2.2 庄子的原始人道主义精神 121
2.3 庄子对物质、科技负面效应的深刻预言 122
2.4 庄子“法天贵真”的美学原则 123
2.5 庄子“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美丑观 126
2.6 小结 127
三 佛教禅宗美学 129
1.佛教的传入及与中国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129
2.佛教禅宗与美学的基本精神相通 130
3.禅宗的修心见性与新儒学的诞生 131
4.儒释道三足鼎立之势的形成 132
四 儒、释、道三位一体文化的影响 133
1.儒释道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133
2.《红楼梦)对儒释道文化的消解与重建 134
五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命运 136
1.西方的科学文化和苏俄的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 136
2.新时期以来美学的“热”和“冷” 138
3.后现代的“反美学”倾向 140
3.1 后工业时代改变了人们观看和体验世界的方式 142
3.2 电子文化的利与弊 143
3.3 电子文化对人生和文艺的影响 144
六 小结 150
中编 美的“历史之谜”的破译第三章 “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 155
一 自然如何向人生成 157
1.人的感性系统 157
2.人的生理能、心理能与潜意识 160
3.灵肉冲突乃“万有的秘密” 161
4.爱欲与美的“历史之谜” 163
二 情感舒泄与审美创造 168
1.艺术创造是“情感——舒泄”心理功能类型 169
2.艺术情绪的特点 170
3.情绪与节奏 171
三 爱与美 173
1.爱神与美神的原型象征意义 173
2.性的形而上学 176
3.技术理性时代人性的分裂和补救 178
4.“原始生命力” 178
四 性爱与自我意识 181
1.性与爱 182
2.自我意识 183
3.性爱的升华 184
4.性爱的迷误与两难悖论 186
五 自然人化的极致与人的自然化的反叛 188
1.文化与文明 188
2.理性与非理性 189
3.小结 192
第四章 “纯粹美”与“依存美” 196
一 “纯碎美”的生理心理依据 197
1.什么是“纯粹美” 199
2.“纯粹美”与生理快感 199
3.“自然性尺度”与“社会性尺度” 200
4.“纯粹美”与原始积淀 202
二 形式层的积淀及其意义 204
1.形式层与自然和社会节律 204
2.汉语形式层的特点及对文艺的影响 207
3.情感与形式 210
三 形象层的积淀及其意义 212
1.艺术的深层结构 212
2.意象与象征 213
四 意味层的积淀及其意义 214
1.人生意味与天人同构 215
2.意味层的建构 215
3.意味与意义 216
五 “积淀说”与“纯粹美” 217
1.内形式 217
2.外形式 218
3.具体形式与抽象形式 220
4.“纯粹美”与原型 220
5.文学中的精神原型 223
6.小结 226
六 “依存美”的社会心理依据 227
1.什么是“依存美” 227
2.人的社会性 228
七 主流意识形态对审美的影响 228
1.寻找“卡里斯马典型” 229
2.中国现代卡里斯马典型对审美的影响 231
3.对“革命叙述”的反思 234
4.“审美叙述”的偏航 236
5.意识与精神、事实与价值辨析 237
八 经济生活方式对审美的影响 240
1.计划经济对文艺的影响 240
2.市场经济对文艺的影响 241
3.政治本位与精英文化 242
4.金钱本位与世俗文化 243
5.新的市民审美观——反美学 245
九 市民审美观的负面影响 247
1.虚无带来“畏”和“烦” 248
2.浮躁心态 248
3.焦虑与自恋 249
十 “纯粹美”与“依存美”的关系 250
1.“依存美”的生成与消解 251
2.“纯粹美”与“依存美”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253
3.艺术创造中的表层动机、深层动机及“双重本文” 254
4.文学语言对“双重本文”的影响 257
5.“本我”对本文的影响 260
十一 原始基型与文学的永恒主题 264
1.原始基型的类别 266
2.研究原型的意义 268
3.感性具象只有植根原始基型,艺术才能永恒 270
第五章 心理结构与美的类型 272
一 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及其相对应的心理结构 272
1.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272
2.人的心理结构 275
3.知意情与真善美的区别与联系 277
4.美学研究的层次 278
二 情感对人生的意义 280
1.感情是人生动机行为的动力和激励机制 281
2.感情是人与外部世界联系的中介 281
3.感情是人的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282
4.知意情与真善美的同源共生性 283
三 美与丑的对称性与两极性 284
四 美的类型研究 285
1.感情的类型研究 285
2.感情的类型与美的类型相互生成 288
3.优美 288
五 中西文化生态环境的差异对美的类型划分的影响 290
1.中国美学以阴柔之美为主,阳刚之美为辅 290
2.西方美学以崇高、悲剧为主,优美为辅 295
六 崇高 301
1.西方美学对崇高的论述 301
2.崇高与中国美学中阳刚之美的异同 302
3.阳刚之美的分类 303
4.阳刚与阴柔相互依存和补充 305
七 悲剧 306
1.中国美学分类的哲学依据 306
2.西方美学对悲剧的论述 307
3.悲剧的特点及条件 309
4.悲剧何以能产生美 312
5.悲剧的教化作用 313
八 喜剧 314
1.西方美学对喜剧的研究 314
2.“丑”在艺术中地位的变化 316
3.矛盾冲突的性质与美丑关系的变化 317
4.笑的类型决定喜剧的形态 317
5.笑的共性研究 318
6.喜剧的类型 321
九 反讽 323
1.80年代产生反讽的社会原因 323
2.王蒙、王朔不同的反讽艺术 325
十 机智与戏谑 326
1.机智 326
2.戏谑 327
十一 荒诞 328
十二 小结 329
第六章 美的理念与感性显现 331
一 审美与艺术的区别与联系 332
1.从发生学上看,审美先于艺术 332
2.从功能上看,艺术不等于审美 332
3.审美与艺术的联系 333
二 美的理念 334
1.西方传统美学对美的理念的研究 334
2.中国50年代前后关于美的理念的研究 335
3.西方现代美学关于美的理念的研究 336
4.90年代后中国美学对美的理念的研究 336
三 20世纪语言论转向对美学研究的影响 337
1.语言论转向对西方美学研究的影响 337
2.语言论转向对中国美学研究的影响 339
3.美学研究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341
四 中西方美学的对立与互补 342
1.西方文化的特点 343
2.西方文化中科学对宗教的解构 344
3.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开放 345
4.中国文化的特点 346
5.中西文化比较及纠偏互补 347
6.“象”是中国文化的生长点 348
五 “象思维”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性 351
1.中西方解决语言“叛逃”问题的不同对策 351
2.“象思维”与艺术创造 352
3.“象思维”决定了汉民族语言特有的审美性 353
4.汉民族“美善相乐”和“美道合一”的美的理念 354
4.1儒家“美的理念”是“美善相乐” 354
4.2道家“美的理念”是“美道合一” 358
5.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性格 359
六 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及出路 360
1.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长劣短 360
2.中国文化融合出新的能力 361
七 文化与形式积淀 364
1.美的理念是文化对人反复作用的结果 364
2.内形式与神话 365
3.形式化与符号 367
4.内形式与外形式的相互转化 368
5.形式的意义 369
6.艺术家审美的心理形式与艺术创造 370
7.情感的形式与艺术的形式 372
八 美的理念与感性显现 373
1.情的抽象与情的审美具象化 373
2.情感的产生与艺术的形态 374
九 叙事类文学的“感性显现” 375
1.虚构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 375
2.叙事的要素 377
3.叙事的启动与推进 378
4.叙事的技巧 378
4.1 叙事时间 378
4.2 叙事人称 382
4.3 叙事聚焦 384
4.4 移位的叙述 387
4.5 叙事方式 395
5.中西叙事风格的差异与二元互补 397
十 抒情类文学的感性显现 398
1.情更具有人性的深度 398
2.情感的表现形式:意象与语音的组合 399
3.文学言语的特点 399
4.抒情类文学意象的功能与特点 400
5.文学言语对“能指”的审美要求 402
6.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味” 403
十一 小结 404
下编 美的消解与重建 409
第七章 大众文化与美的消解 409
一 分工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409
二 传统美学对深度模式的建构 410
1.人体的潜能与艺术创作的灵感状态 410
2.美学的诞生与体系的建构 410
3.传统美学的价值定向与深度模式 411
4.审美距离对快感的贬抑 413
5.欲望的复活 414
三 现代化与世俗化 415
1.现代化是一把双刃剑 415
2.现代科技的负面效应 416
3.市场经济使人的“谋生”需要转化为“享乐”需要 418
4.现代科技与竞争性的市场经济对人的报复 419
4.1 外部的报复:“角色监狱” 419
4.2 内部的报复:人与自身功能和需要的离异 420
四 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 421
1.文化工业改变了传统文化固有的形式语言和功能 421
2.主宰大众文化的三要素 422
2.1 流行 422
2.2 形象 424
2.3 消费 425
3.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426
4.电子文化对现代人的影响 428
五 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消解作用 431
1.“矫枉”为什么常常“过正” 431
2.“以欲忘道”对“以道制欲”的反叛 432
3.美感与快感 432
六 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迁 434
1.意识形态的一统天下 434
2.“三方会谈”局面的形成 436
3.大众文化的功与过 437
七 小结 439
第八章 审美文化与美的重建 442
一 审美文化的提出和实施 443
1.文化的本质是人类对自身完美的一种精神追求 443
2.真正的文化是以审美为统帅的文化 444
3.生活艺术化 446
4.西方的“文化革命” 449
二 工作、科技、人际关系、教育的审美化 451
1.工作的审美化 451
2.科技、人际关系的审美化 452
3.教育的审美化 452
三 美的重新建构 454
1.艺术和审美原则向“认识”和“伦理”领域渗透 454
2.艺术与审美的原则 455
3.审美文化提出的深远意义 457
四 总结 458
1.爱与美的本体是价值和意义 458
2.在场与不在场,显现与隐蔽相互依存 459
3.中国人特有的美学观 462
4.中国传统美学观对文艺创作的影响 463
5.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466
6.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功能 467
7.迷误是暂时的 469
8.精神守望 470
9.重建终极性的价值体系 472
主要参引书目 476
后记 483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云淡风轻 蒋勋谈东方美学》刘海珍,潘旖妍责编;蒋勋 2020
- 《当代翻译美学的理论诠释与应用解读》宁建庚著 2019
- 《新编历史小丛书 祖逖北伐》何兹全著 2019
- 《新编高中物理竞赛教程习题全解》钟小平主编;钟小平,倪国富,曹海奇编写 2019
- 《海绵城市概论》刘娜娜,张婧,王雪琴 2017
- 《新编中草药全图鉴 2》林余霖,李葆莉主编 2020
- 《药学概论》于海平主编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新闻心理学概论 第6版》刘京林 2019
- 《雨花台烈士传丛书·孙津川传》肖振才著 2018
- 《肿瘤患者的中医饮食疗法》胡家才,胡钦勇主编 2018
- 《报检与报关实务 第4版》顾永才著 2017
- 《先秦人物与思想散论》孟祥才著 2019
- 《时代答卷》梁庆才著 2019
- 《唯有葵花向日开》徐昌才著 2019
- 《Python3 网络爬虫开发实战》崔庆才著 2018
- 《世界一流大学评价与建设》冯倬琳,刘念才著 2019
- 《通过村规民约的乡村社会治理》高其才著 2018
- 《巴人始祖在长阳》王善才著 2018
- 《东方杂志 第110册 第25卷 第一至四号 1928年1月-1928年2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东方杂志 第94册 第22卷 第四至七号 1925年2月-1925年4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云淡风轻 蒋勋谈东方美学》刘海珍,潘旖妍责编;蒋勋 2020
- 《东方杂志 第13册 第四年 第一至三期 1907年3月-1907年5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东方杂志 第69册 第18卷 第五至八号 1921年3月-1921年4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东方杂志 第109册 第24卷 第二十一至二十四号 1927年11月-1927年12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东方杂志 第127册 第28卷 第一至四号 1931年1月-1931年2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东方杂志 第111册 第25卷 第五至八号 1928年3月-1928年4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