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喀斯特土地系统科学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以广西都安为例
喀斯特土地系统科学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以广西都安为例

喀斯特土地系统科学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以广西都安为例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宝清,王德光,苏广实,覃开贤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030337221
  • 页数:29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充分吸收、借鉴地理科学、土地科学及系统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系统论观点与方法,综合集成“3S”技术、模型法、数理统计、网格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沿着喀斯特土地利用系统“结构与格局-时空演变-动因与机制-可持续利用评价-优化调控模式”的研究路线,以西南喀斯特典型县域-都安喀斯特土地利用类型为例,利用1977、1988、1999和2005年都安喀斯特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进行喀斯特土地利用系统时空演变、演变机制、可持续利用评价与优化调控模式的实证研究。
《喀斯特土地系统科学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 以广西都安为例》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2

1.3 研究现状 6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9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1

1.6 全书框架体系 12

第2章 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观 13

2.1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哲学基础 13

2.2 土地科学利用的伦理学思考 16

2.3 喀斯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哲学意义 18

2.4 本章小结 21

第3章 喀斯特土地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式 22

3.1 喀斯特土地系统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22

3.2 喀斯特土地系统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24

3.3 喀斯特土地系统科学的核心问题 29

3.4 喀斯特土地系统科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范式 29

3.5 本章小结 35

第4章 喀斯特土地系统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6

4.1 基本概念 36

4.2 喀斯特土地系统结构与格局的形态学分析 39

4.3 喀斯特土地系统演变的运动学分析 44

4.4 喀斯特土地系统动因与机制的动力学分析 48

4.5 喀斯特土地系统的经济学分析 58

4.6 喀斯特土地系统优化的运筹学分析 66

4.7 区域喀斯特土地系统的WSR系统分析 70

4.8 喀斯特土地系统研究的模型分析法 73

4.9 本章小结 78

第5章 喀斯特土地系统信息化管理与决策支持 79

5.1 RLUCOR.DSS系统分析 79

5.2 RLUCOR.DSS系统设计 81

5.3 系统功能的实现 94

5.4 本章小结 101

第6章 都安喀斯特土地系统概况 102

6.1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102

6.2 社会经济特征 106

6.3 特殊的少数民族文化背景 108

6.4 本章小结 109

第7章 都安喀斯特土地系统时空演变分析 110

7.1 都安喀斯特土地系统概况 110

7.2 都安喀斯特土地系统结构分析 111

7.3 都安喀斯特土地系统时空演变过程分析 124

7.4 都安喀斯特土地系统退化分析 139

7.5 本章小结 145

第8章 都安喀斯特土地系统演变机制分析 146

8.1 都安喀斯特土地系统演变的动因诊断 146

8.2 都安喀斯特土地系统演变内动力制约机制分析 147

8.3 都安喀斯特土地系统演变外动力驱动机制分析 172

8.4 都安喀斯特土地系统退化机制分析 184

8.5 本章小结 189

第9章 都安喀斯特土地系统演变模拟 191

9.1 土地系统时空演变模型概述 191

9.2 土地系统时空演变模拟方法研究 192

9.3 基于BP-ANN-CA模型的都安喀斯特土地系统时空演变模拟 203

9.4 本章小结 209

第10章 都安喀斯特土地系统可持续性评价及其优化调控 211

10.1 都安喀斯特土地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目标及意义 211

10.2 都安喀斯特土地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单元 211

10.3 都安喀斯特土地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指标标准化与评价方法 214

10.4 都安喀斯特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过程 218

10.5 都安喀斯特土地系统优化调控模式 228

10.6 本章小结 234

第11章 都安喀斯特土地系统功能分区及其优化治理模式 235

11.1 都安喀斯特土地系统功能分区 235

11.2 基于神经网络的都安喀斯特土地系统功能分区 243

11.3 都安喀斯特土地系统功能区划优化治理模式 253

11.4 本章小结 257

第12章 结论与展望 258

12.1 研究结论 258

12.2 主要创新点 260

12.3 研究展望 261

参考文献 262

附表 26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