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西方数码艺术理论史  2  数码文本的艺术价值
西方数码艺术理论史  2  数码文本的艺术价值

西方数码艺术理论史 2 数码文本的艺术价值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鸣奋著
  • 出 版 社:上海:学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7548602323
  • 页数:640 页
图书介绍:
《西方数码艺术理论史 2 数码文本的艺术价值》目录

第二卷 数码文本的艺术价值 303

第一章 数码文本的由来(—1949) 303

第一节 前电脑时代的文本技术 303

一、文本的基本观念 304

(一)书面文本与技术 304

(二)电子文本与技术 306

(三)泛文本与技术 306

二、文本的发展趋势 308

(一)文本路径的立体化 308

(二)文本编码的多重化 311

(三)文本材料的多媒化 315

三、文本的功能演变 317

(一)作为界面的穿孔卡:文本的交互化 318

(二)作为界面的收音机:文本的远程化 319

(三)作为界面的电视机:文本的流动化 320

第二节 前电脑时代的文本艺术 322

一、路径开拓:超文本艺术实验 322

(一)英国:斯特恩的文本实验 323

(二)爱尔兰:乔伊斯的尝试 323

(三)阿根廷/西班牙:博尔赫斯的开拓 325

二、编码开拓:跨媒体艺术实验 326

(一)音乐与跨媒体 326

(二)文学与跨媒体 327

(三)美术与跨媒体 328

三、材料开拓:多媒体艺术实验 328

(一)音乐材料 329

(二)美术材料 329

(三)文学材料 329

第三节 前电脑时代的文本理论 330

一、阐释学、图像学与心理学 331

(一)阐释学 331

(二)图像学 331

(三)心理学 332

二、符号学、结构主义与新批评 334

(一)符号学 334

(二)结构主义 335

(三)新批评及其影响 340

三、历史主义、新史学与读者理论 342

(一)历史主义 342

(二)史学与新史学 342

(三)读者理论 344

第二章 主机中心期的文本(1950—1969) 346

第一节 数码革命发端期的文本技术 346

一、书面文本与电子文本 346

二、美国:恩格尔巴特与非线性文本系统 347

三、美国:纳尔逊与“超文本”、“超媒体” 350

第二节 数码革命发端期的文本艺术 352

一、书面文本艺术实验 352

二、电子文本艺术实验 354

三、数码文本艺术实验 356

第三节 数码革命发端期的文本理论 358

一、阐释学、图像学与心理学 358

(一)德国:伽达默尔与哲学阐释学 358

(二)美国:阿恩海姆与格式塔心理学 359

(三)第一次认知革命与图像学 360

二、符号学、后结构主义与其他文本理论 361

(一)意大利:艾柯论开放的作品 361

(二)法国:德里达论解构 365

(三)法国:克里丝蒂娃与互文性 368

(四)法国:巴特与“作者之死” 368

三、艺术史、知识考古学与接受美学 370

(一)奥地利:冈布里奇与艺术史研究 370

(二)法国:福柯与知识考古学 370

(三)德国:尧斯与接受美学 373

第三章 微机流行期的数码文本(1970—1989) 375

第一节 网络草创期的文本技术 375

一、研究概况 376

(一)多媒体研究 376

(二)超文本与超媒体研究 377

(三)界面与艺术 379

二、文本系统 380

(一)美国:纳尔逊与仙都系统 381

(二)美国:梅罗维茨与跨媒体系统 385

(三)美国:超文本系统商业化 387

三、界面开发 389

(一)美国:艾伦·凯与界面图形化 389

(二)美国:伯尔特与界面多模化 392

(三)美国:诺曼、施奈德曼与界面交互化 393

第二节 网络草创期的文本艺术 395

一、超文本艺术探索 395

(一)基于书面媒体的超文本艺术实验 395

(二)美国:乔伊斯的电子超文本小说 398

(三)美国:博尔特等人论电子超文本艺术 399

二、超媒体艺术探索 402

(一)美国:李普曼与《白杨电影图》 402

(二)美国:赫什曼的视频光盘作品 403

(三)澳大利亚:杰弗里·肖的视频光盘艺术 403

三、跨媒体艺术探索 404

(一)英国:希金斯论跨媒体 404

(二)奥地利:威博尔的实践 406

(三)美国:坎特的编著系统 407

第三节 网络草创期的文本理论 408

一、阐释学、图像学与心理学 408

(一)美国:詹姆逊论阐释 408

(二)美国:切尼与图像转向 411

(三)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的复兴 411

二、符号学、解构主义与其他文本理论 414

(一)符号学的变化 414

(二)法国:巴特的文本观 415

(三)法国:德勒兹、加达里的“根茎”隐喻 417

(四)法国:热内特论跨文本性 423

三、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与艺术史研究 423

(一)德国:伊瑟尔的本文观念 424

(二)美国:葛林伯雷与新历史主义 425

(三)艺术史研究 427

第四章 网络崛起期的数码文本(1990—1999) 429

第一节 网络崛起期的文本技术 429

一、超文本系统的网络化 429

(一)超文本网络的代表 430

(二)超文本特性与隐喻 433

(三)超文本研究的繁荣 439

二、多媒体、超媒体与新媒体研究 443

(一)多媒体研究 443

(二)超媒体研究 446

(三)新媒体研究 447

三、界面及相关理念 451

(一)界面技术的演变趋势 452

(二)界面理论的代表人物 455

(三)界面艺术的热点问题 471

第二节 网络崛起期的文本艺术 477

一、超文本艺术研究的重镇 477

(一)美国:承上启下的卡恩 477

(二)美国:集大成的兰道 478

(三)美国:危言耸听的库弗 482

二、超文本艺术研究的取向 484

(一)超文本艺术创作 484

(二)超文本艺术鉴赏 493

(三)超文本艺术教育 504

三、超文本艺术研究的超越 510

(一)对超文本艺术的质疑与批评 510

(二)挪威:阿塞斯论赛伯文本 515

(三)瑞士/美国:瑞安论数码文本 523

第三节 网络崛起期的文本理论 528

一、阐释学、图像学与心理学 528

(一)后后现代主义 528

(二)图像转向 529

(三)心理学中的认知综合方法 533

二、符号学与后结构主义 534

(一)丹麦:安徒生的计算符号学 535

(二)法国:布尔迪厄论资本与场域 535

(三)法国:阿达利论迷宫 537

三、接受美学与艺术史研究 539

(一)接受美学:面对更加激进的读者 539

(二)数码技术在艺术史研究中的应用 540

(三)数码艺术进入艺术史 540

第五章 泛网络时期的数码文本(2000—) 543

第一节 泛网络时期的文本技术 543

一、数码文本流动性技术 543

(一)万维网与可扩展标识语言 543

(二)彩信与无线标识语言 545

(三)图像压缩与数字电视 545

二、数码文本表现力技术 546

(一)多媒体与网络写作技术 546

(二)超文本与超媒体技术 549

(三)跨媒体与新媒体技术 551

三、数码文本界面化技术 553

(一)界面触觉性探讨 553

(二)界面透明化探讨 554

(三)界面交互性探讨 557

第二节 泛网络时期的文本艺术 562

一、多媒体与数据艺术探索 563

(一)多媒体观念 563

(二)多媒体艺术 566

(三)数据艺术研究 570

二、超文本与超媒体艺术探索 574

(一)超文本艺术研究 575

(二)超媒体艺术研究 583

(三)审美计算 586

三、新媒体与跨媒体艺术探索 593

(一)新媒体:从文本到平台 593

(二)跨媒体:补救、汇聚与竞争 597

(三)新巴洛克美学:从褶子到迷宫 601

第三节 泛网络时期的文本理论 605

一、阐释学、图像学与心理学 605

(一)阐释学的新应用 606

(二)图像学的新观点 609

(三)心理学的新课题 612

二、计算符号学与数码文本性 616

(一)计算符号学的定位 617

(二)计算符号学与数码文本 620

(三)计算符号学与数码游戏 625

三、数码艺术史研究 629

(一)数码艺术史的由来 629

(二)为数码艺术写史 631

(三)将数码技术应用于艺术史研究 63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