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野生动物移地保护技术
野生动物移地保护技术

野生动物移地保护技术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恭情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03867552
  • 页数:362 页
图书介绍:野生动物移地保护是人类为保护自然生态平衡所做的一项伟大工程。本书对野生动物移地保护的技术性内容做了完整介绍,从理论到实践,介绍了从管理到饲养、繁殖、疾病防治等关键技术。
《野生动物移地保护技术》目录

绪论 2

第一节 野生脊椎动物地理分布 2

一、世界动物地理分区概况 3

二、中国动物地理分区概况 5

三、脊椎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7

第二节 野生动物移地保护概况 14

一、驯养动物的进化概况 14

二、中国野生动物移地保护概况 25

三、国外野生动物保护概况 29

第三节 群落与环境关系 30

一、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30

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移和物质循环 31

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31

四、生态平衡与人类生存 32

五、野生动物种群的自然调节 34

第一章 自然界野生脊椎动物概况 37

第一节 自然界的圆口类动物 37

第二节 自然界的鱼类 37

一、鱼类的分类 38

二、鱼类的体形 38

三、鱼类的洄游 38

四、鱼类的结构 39

五、鱼类的生殖 40

第三节 自然界的两栖类动物 41

一、两栖类皮肤的主要特征 41

二、两栖类的呼吸方式 41

三、两栖类的呼吸特点 41

四、两栖类的繁殖习性 41

第四节 自然界的爬行类动物 42

一、龟鳖目爬行动物 42

二、有鳞目爬行动物 43

三、鳄形目爬行动物 43

第五节 自然界的鸟类 44

一、平胸总目鸟类 45

二、企鹅总目鸟类 47

三、突胸总目鸟类 47

第六节 自然界的哺乳动物 55

一、胎生和哺乳 55

二、哺乳动物身体结构简述 56

三、自然界哺乳动物 57

第七节 野生动物对生境的适应 68

一、身体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68

二、行为和生活习性变化 70

三、野生动物应激反应和生态幅 71

第八节 自然界野生脊椎动物综述 71

第二章 野生动物的新陈代谢 73

第一节 野生动物新陈代谢基本概念 73

一、物质代谢 73

二、能量代谢 75

第二节 水和无机盐的代谢 75

一、水和无机盐的生理功能 76

二、水和无机盐在体内的含量和分布 77

三、水和无机盐的代谢 77

四、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调节 79

五、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失调 80

第三节 蛋白质的新陈代谢 84

一、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85

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87

三、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 88

四、蛋白质代谢的调节 88

第四节 脂肪的新陈代谢 89

一、脂肪的营养意义 89

二、脂肪的消化与吸收 90

三、脂肪吸收后的转变 90

四、肝脏在脂肪代谢中的作用 91

五、脂肪代谢的调节 91

第五节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91

一、醣的生理功能 91

二、醣的消化与吸收 92

三、醣吸收后的转变 92

四、肝脏在醣代谢中的作用 93

五、醣代谢的调节 93

第六节 维生素与辅酶的功能 94

一、脂溶性维生素 94

二、水溶性维生素 95

第七节 野生动物的新陈代谢综述 97

第三章 脊椎动物机体结构与机能 100

第一节 脊椎动物皮肤及其衍生物 101

一、皮肤的功能 101

二、皮肤的结构 102

三、皮肤的衍生物 102

四、皮肤及其衍生物概述 102

第二节 脊椎动物的骨骼及其机能 103

一、骨骼系统的机能 104

二、骨骼的基本结构 105

第三节 脊椎动物肌肉结构及其机能 107

一、肌肉的机能 107

二、肌肉结构 108

第四节 脊椎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与机能 110

一、消化系统的机能 110

二、消化系统的结构 111

第五节 脊椎动物呼吸系统的结构与机能 114

一、呼吸系统结构 115

二、呼吸系统的机能 117

第六节 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的结构与机能 117

一、循环系统结构 117

二、循环系统结构的演变概况 121

三、循环系统的机能 123

第七节 脊椎动物排泄系统的结构与机能 124

一、排泄系统的结构 124

二、排泄系统的机能 125

第八节 脊椎动物生殖系统结构与机能 126

一、雄性生殖系统结构 126

二、雌性生殖系统的结构 126

三、生殖系统的机能 127

第九节 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 128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 128

二、神经系统的机能 129

第十节 脊椎动物内分泌系统的结构与机能 130

第十一节 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 131

一、恒温动物及体温调节 131

二、变温动物及其可变温度范围 134

第十二节 移地饲养野生动物与环境 134

一、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 135

二、创造与自然界类似的生境 135

三、移地动物的驯养 136

第四章 野生动物的免疫功能 139

第一节 免疫系统组织结构 140

一、免疫器官 140

二、免疫细胞 142

三、免疫分子 145

第二节 抗原 146

一、抗原的性质 146

二、抗原的种类 147

三、重要的抗原物质 147

四、免疫佐剂 149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 149

一、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150

二、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150

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150

四、机体抗体的多样性遗传机制 152

五、免疫球蛋白的异常 152

第四节 补体系统 152

一、补体的组成 153

二、补体系统的激活及其调节 153

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154

第五节 免疫应答 155

一、体液免疫——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156

二、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细胞免疫 157

第六节 抗感染免疫 158

一、先天性免疫 158

二、获得性免疫 160

第七节 免疫学应用 162

一、免疫学对野生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式 162

二、免疫学应对野生动物疾病的临床诊断方式 165

三、免疫学说在野生动物移地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169

第八节 野生动物免疫功能综述 174

第五章 消毒与灭菌 177

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生存 177

一、土壤里的微生物 177

二、水中的微生物 178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 178

第二节 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178

一、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179

二、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180

三、影响消毒药物消毒与灭菌的因素 181

四、消毒剂的种类及其应用 182

五、微生物对消毒剂的敏感性 184

第三节 动物养殖地的消毒与灭菌 185

一、消毒的种类 185

二、消毒的对象 187

三、消毒的方式 191

四、杀虫与灭鼠 193

第四节 消毒与灭菌综述 194

第六章 野生动物的检疫 196

第一节 野生动物检疫的目的意义 196

一、注意野生动物体质的恢复和促进新引进动物对新环境的适应 197

二、预防传染源的扩散和疾病治疗 198

三、对引进野生动物进行检查 199

第二节 野生动物检疫的范围和对象 200

一、检疫的范围 200

二、检疫的对象 205

第三节 野生动物检疫方法 207

一、传染性疾病的检疫方法 207

二、寄生虫检疫方法 207

三、国境检疫 210

四、国内检疫 210

第四节 野生动物检疫后的处理 210

一、输出野生动物检疫后的处理 211

二、入境野生动物检疫后的处理 211

三、过境动物检疫后的处理 211

第五节 野生动物检疫综述 212

第七章 野生动物的饲料 214

第一节 野生动物常用的人工饲料概况 215

一、青饲料 215

二、粗饲料 217

三、能量饲料 217

四、蛋白质饲料 218

五、矿物质饲料 219

六、维生素饲料 220

七、添加剂 220

八、配合饲料 221

九、饲料能量 222

十、饲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 223

第二节 野生动物常用的动物性饲料 224

一、肉品类动物性饲料 225

二、蛋品类动物性饲料 225

三、乳品类饲料 226

第三节 野生动物常用的植物性饲料 231

第四节 移地保护野生动物饲料综述 243

第八章 野生动物的饲养 245

第一节 野生动物的饲料 245

一、野生动物的食物选择 246

二、移地保护野生动物的饲料保存与卫生 256

三、野生动物饲料的调制与卫生 260

第二节 移地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和活动空间 265

一、最大限度提供舒适的活动空间 266

二、创造有利于各种动物繁殖的条件 266

三、预防气候因子危害的装置 267

四、饲养条件下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 267

五、饲养条件下野生动物活动空间 267

第三节 移地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条件 269

一、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环境安静、清洁 269

二、温湿度对动物的具体影响 270

第四节 野生动物转移 272

一、野生动物的“串笼” 272

二、野生动物的运输 276

第五节 野生动物驯养 279

第六节 野生动物的人工饲养 281

一、野生动物饲料的选择和要求 282

二、哺乳动物的饲养 284

三、鸟类的饲养 287

四、爬行类动物的饲养 290

五、两栖类动物的饲养 291

六、鱼类的饲养 292

第七节 野生动物饲养综述 293

第九章 人工饲养野生动物的管理 295

第一节 野生动物栖息地管理 295

一、栖息地安全管理 295

二、栖息地清洁卫生管理 296

三、栖息地各种用具管理 297

第二节 预防生态因子对野生动物的危害 297

一、预防物理因子的危害 298

二、预防化学因子的危害 305

三、预防生物因子的危害 305

第三节 野生动物的日常观察 308

一、观察外部身体结构状况 308

二、观察精神状态 309

三、观察活动状况 309

四、观察采食情况 309

五、观察呼吸情况 310

六、观察粪便情况 310

七、观察尿液情况 311

八、观察生长发育情况 311

九、观察生殖情况 312

第四节 野生动物的管理工作综述 312

第十章 野生动物的繁殖 314

第一节 自然界野生动物生殖的概况 315

一、鱼类的生殖概况 316

二、两栖类的生殖概况 317

三、爬行类的生殖概况 318

四、鸟类的生殖概况 319

五、哺乳类的生殖概况 319

第二节 野生动物的生殖方式 321

一、自然交配方法 321

二、人工授精方法 322

三、胚胎移植方法 322

四、无性生殖(克隆) 323

五、孤雌生殖 324

第三节 野生动物的繁殖 324

一、做好饲养与管理工作 324

二、掌握野生动物的生殖习性 326

三、创造适宜的生殖环境和条件 327

第四节 野生动物的驯养 327

第五节 野生动物的生殖综述 328

第十一章 野生动物疾病与防治 331

第一节 野生动物疾病的发生 331

一、外部环境因素引起野生动物发病和死亡 331

二、野生动物自身组织器官等因素引起的疾病 332

三、野生动物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共同危害下引起野生动物发病 332

第二节 野生动物常见疾病 333

一、生物因子引起的疾病 333

二、物理因子引发的疾病 338

三、化学因子引发的疾病 339

四、其他因素引发的野生动物疾病 340

五、动物发热(体温升高) 343

六、动物休克 345

七、动物食物中毒 347

第三节 野生动物疾病的诊断 351

一、认真观察动物个体情况,做好记录 352

二、野生动物疾病发生的调查 352

三、野生动物疾病的临床观察 352

四、野生动物疾病的临床检查 353

五、野生动物疾病的实验室及设备检查 353

六、野生动物尸体剖检和病理解剖学诊断 354

第四节 野生动物疾病的治疗 354

一、野生动物疾病的临床护理 354

二、野生动物疾病的临床治疗 357

第五节 野生动物疾病的预防 360

第六节 野生动物疾病与防治综述 36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