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儒学文献通论  上
儒学文献通论  上

儒学文献通论 上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舒大刚主编
  • 出 版 社: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7211064102
  • 页数:742 页
图书介绍:该书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数量统计、类型分析、体系构建、源流的探讨和要籍的评价,既具有开创性和总结性,也具有工具性和实用性,对从事中国儒学研究、 哲学研究、文献学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儒学文献通论 上》目录

引言 1

第一节 儒学文献研究的意义 1

第二节 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6

一、总体框架 6

二、主要内容 8

第一编 儒学文献的源与流 13

第一章 先秦儒家及其早期文献 13

第一节 儒家及儒学文献的诞生 13

第二节 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21

第三节 儒家经典文献的内容与功能 25

第二章 儒学文献的发展与流变(上) 29

第一节 儒学的发展与分期 29

一、“子学”时期:周秦 31

二、“经学”时期:两汉—隋唐五代 34

三、“理学”时期:宋、元、明 43

四、“汉”“宋”并行时期:清 50

五、“新学”时期:20世纪 52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儒学文献 56

第三节 秦朝的儒学文献 68

一、焚书坑儒 69

二、关于《乐经》亡佚问题 71

三、“六艺”残缺 79

四、秦朝的文化建设 80

第四节 汉代的儒学文献 81

一、西汉 81

二、东汉 95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的儒学文献 110

一、文献数量 112

二、古文独盛,今文放绝 114

三、子学不竞,家训勃兴 116

四、“类传”炽盛,“别传”昌大 117

五、“义疏”兴起 118

六、《礼》学文献昌盛 121

七、学术争鸣 126

八、新出文献,真伪杂呈 129

九、优质注疏,下惠“唐学” 133

第三章 儒学文献的发展与流变(下) 137

第六节 隋唐五代的儒学文献 137

一、文献数量 137

二、经学统一 138

三、经学统一的余响 146

四、新著产生 161

第七节 宋代的儒学文献 167

一、文献数量 168

二、“十三经注疏”正式形成 169

三、“四书”体系形成 170

四、“语录”体子学文献丰富 171

五、礼乐类“仪注”文献发达 172

六、儒学史文献更成系统 173

七、研究孔子及其弟子、后裔的文献增多 174

八、学校科举文献增加 174

第八节 辽金元的儒学文献 175

一、文献数量 177

二、少数民族文译经 177

三、“四书”文献发达 179

四、独尊程朱传义 180

第九节 明代的儒学文献 183

一、文献数量 183

二、诸经“大全” 185

三、抄袭成风 187

四、铁中铮铮,庸中佼佼 189

第十节 清代的儒学文献 191

一、《四库全书》及相关图书收集整理 193

二、文献总量 193

三、著述质量 194

四、清人“十三经”新疏 195

五、儒史文献 196

第四章 儒学文献的研究与分类 199

第一节 儒学文献的整理与编目 199

第二节 建立儒学文献著录体系的新思考 204

第二编 经学文献 209

第一章 “十三经”与“经部”文献 209

第一节 “经”、“传”释义 209

一、“经” 209

二、“传” 210

三、“经”、“传”兴起 212

四、“诸子”继起 214

五、“经学” 216

六、“集解”、“义疏” 217

七、“宋学”变古 218

第二节 从“六经”到“十三经” 219

一、异说纷呈:“十三经”结集诸说 219

二、自“六经”而“十三经”:儒经体系的结集和完成 222

第三节 范式转移:儒家经典扩展的意义 231

第四节 经部文献的构成和分类 239

第二章 《易》学文献 243

第一节 《易》学文献的产生与经典化 244

一、《易》学文献的产生 245

二、孔子与《易传》 248

三、《周易》的经典化 249

第二节 《易》学与《易》学文献 250

一、先秦《易》学文献 250

二、汉《易》文献 253

三、宋《易》文献 264

四、清《易》文献 274

第三节 20世纪《易》学文献 277

一、晚清民国时期的《易》学文献 277

二、新中国的《易》学文献 283

第四节 《易》学文献的数量与分布 286

一、《易》学文献的总量调查 286

二、《易》学文献的分布 297

第五节 《易》学文献举要 301

一、白文类 307

二、传注类 310

三、论著类 344

四、考正类 351

五、图说类 359

六、拟易类 368

七、筮占类 374

八、佛道类 381

九、杂类 398

第三章 《尚书》学文献 401

第一节 《尚书》的形成及其经典化 403

一、档案与《尚书》 403

二、诸子与《尚书》 405

三、孔子与《尚书》 408

四、《尚书》名称的演变及其经典化 415

第二节 《尚书》学与《尚书》学文献的发展演变 418

一、先秦 418

二、汉代 434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455

四、隋唐时期 464

五、宋代 469

六、元明时期 480

七、清代 484

八、近现代 496

第三节 《尚书》学文献的数量与分布 507

一、历代《尚书》学文献的数量 507

二、《尚书》学文献的分布 517

第四节 《尚书》学文献分类及举要 522

一、白文类 527

二、传说类 540

三、通论类 576

四、考证类 581

五、图谱类 590

六、音释类 593

七、专题类 595

八、单篇类 599

九、逸书类 614

第四章 《诗》学文献 616

第一节 《诗》的产生与经典化 616

一、《诗》的产生与结集 617

二、《诗》到《诗经》的演化 626

第二节 《诗》学与《诗》学文献 641

一、两汉的《诗》学与文献 641

二、魏晋至隋唐的《诗》学与文献 644

三、宋元明的《诗》学与文献 651

四、清代的《诗》学与文献 657

五、20世纪的《诗》学与文献 661

第三节 《诗》学文献的数量与分布 667

一、《诗》学文献的数量 668

二、《诗》学文献的分布 676

第四节 《诗》学文献举要 682

一、白文类 684

二、传说类 685

三、音韵类 710

四、专题类 715

五、《诗序》类 727

六、图表类 733

七、三家《诗》类 735

第五章 《周礼》学文献 743

第一节 《周礼》的形成与经典化 743

一、先秦时期:《周礼》的产生和潜藏 743

二、西汉:《周礼》的发现 747

三、《周礼》本经的残缺与《考工记》补《冬官》 750

四、《周礼》“故书”与“今书” 752

五、《周礼》学文献的学术价值 752

第二节 《周礼》研究与《周礼》文献的扩展 754

一、汉代的《周礼》研究与文献 754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周礼》研究与文献 755

三、隋唐时期的《周礼》研究与文献 756

四、宋元明时期的《周礼》研究与文献 757

五、清代的《周礼》研究与文献 758

六、20世纪的《周礼》研究与文献 759

第三节 《周礼》学文献的数量及分布 761

一、《周礼》学文献的数量 761

二、《周礼》学文献的分布 769

第四节 《周礼》学文献举要 772

一、白文之属 773

二、传说之属 774

三、分篇之属 800

四、专著之属 802

五、文字音义之属 808

六、图之属 810

第六章 《仪礼》学文献 812

第一节 原生《仪礼》文献 812

一、《仪礼》文本的相关问题 812

二、《仪礼》的思想和价值 821

第二节 《仪礼》学与文献 825

一、汉代的《仪礼》学与文献 825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仪礼》学与文献 826

三、宋元明时期的《仪礼》学与文献 827

四、清代的《仪礼》学与文献 828

五、20世纪的《仪礼》研究 829

第三节 《仪礼》学文献的数量及分布 830

一、历代《仪礼》学文献的数量统计 830

二、《仪礼》学文献的分布 835

第四节 《仪礼》学文献举要 838

一、白文类 838

二、传说类 840

三、单篇类 855

四、图之属 861

五、文字音义类 863

六、专著类 865

七、逸礼类 868

第七章 《礼记》学文献 869

第一节 《礼记》文献的产生 869

一、《礼记》文本的相关问题 869

二、《礼记》的思想与价值 881

第二节 《礼记》学与文献 889

一、汉代的《礼记》学与文献 889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礼记》学与文献 890

三、宋元明时期的《礼记》学与文献 892

四、清代的《礼记》学与文献 894

五、20世纪的《礼记》研究 895

第三节 《礼记》学文献的数量及分布 896

一、历代《礼记》学文献的数量统计 896

二、《礼记》学文献的分布 901

第四节 《礼记》学文献举要 905

一、白文类 906

二、传说类 907

三、单篇类 930

四、专题类 936

五、文字音义类 937

第八章 《三礼》总义文献 939

第一节 《三礼》总义文献的源流 940

一、《三礼》总义文献的源 940

二、《三礼》总义文献的流 941

第二节 《三礼》总义文献的数量及分布 942

一、《三礼》总义文献的数量 942

二、《三礼》总义文献的分布 945

第三节 《三礼》总义文献举要 947

一、通论类 947

二、制度名物类 952

三、图谱类 954

四、通礼类 957

第九章 《乐经》学文献 961

第一节 《乐经》与“乐教”概说 961

一、《乐经》释疑 961

二、时代推定 966

三、儒家乐教 971

第二节 《乐经》的散佚与辑佚 979

一、《乐经》散佚原因 979

二、《乐经》佚文考辨 983

第三节 历代学者对《乐经》的研究 986

一、“原本无书”派 987

二、“古存而今亡”派 988

三、“实未亡佚”派 990

第四节 《乐经》研究文献概览 993

一、汉代 994

二、唐代 995

三、宋代 995

四、元代 996

五、明代 996

六、清代 997

七、近代 997

第五节 乐教文献举要 998

第十章 《春秋》学文献 1007

第一节 《春秋》的经和传 1007

一、《春秋》的产生与经典化 1008

二、三传的产生与经典化 1018

第二节 《春秋》学流变与文献扩展 1040

一、先秦 1040

二、两汉 1042

三、魏晋南北朝 1048

四、隋唐五代 1053

五、宋元明 1056

六、清 1062

第三节 《春秋》学文献的数量与分布 1067

一、《春秋》学文献的数量 1067

二、《春秋》学文献的分布 1074

第四节 《春秋》学文献举要 1081

一、白文类 1083

二、传说类 1084

三、类编类 1129

四、图表类 1133

五、文字音义类 1138

六、专题类 1141

七、通论类 1161

第十一章 《孝经》学文献 1175

第一节 《孝经》形成诸说概观 1175

第二节 孔子与《孝经》 1181

一、孔子作《孝经》是西汉儒者相承师说 1181

二、孔子作《孝经》是东汉迄于唐代之公论 1182

三、孔子作《孝经》的历史条件 1183

四、孔子思想与《孝经》内容一致 1185

第三节 《孝经》的形式与内容 1187

第四节 《孝经》学流变及其文献之发展 1192

一、春秋时期的《孝经》学及其文献 1193

二、战国时期的《孝经》传授 1198

三、两汉的《孝经》传授与名家 1204

四、两晋南北朝的《孝经》传授及其文献 1211

五、隋唐五代的《孝经》研究与文献 1216

六、宋元时期的《孝经》研究与文献 1220

七、明清时期的《孝经》研究与文献 1223

八、20世纪的《孝经》学 1240

第五节 《孝经》学要籍 1243

一、《古文孝经》系列 1243

二、今文《孝经》系列 1254

三、《孝经》删改系列 1262

四、《孝经》通论系列 1267

五、《孝经》衍义系列 1270

六、《孝经》集成系列 1271

七、《孝经》仿拟系列 1275

第十二章 《尔雅》学文献 1279

第一节 《尔雅》文献的基本情况 1280

一、《尔雅》产生的社会背景 1280

二、《尔雅》成书时间和作者 1281

三、《尔雅》的内容和体例 1283

第二节 《尔雅》文献的种类、数量及其时代分布 1284

第三节 历代《尔雅》学著述举要 1287

第十三章 《四书》学文献 1299

第一节 《四书》的形成与经典化 1299

一、“五经”的衰落 1299

二、唐宋诸儒对《四书》的推崇与表彰 1300

三、《四书》升格为经及意义 1301

四、宋代至清代的《四书》学与文献 1302

第二节 《四书》总义文献的数量及分布 1303

一、《四书》总义文献的数量 1303

二、《四书》总义文献的分布 1306

第三节 《四书》学文献举要 1308

一、传说类 1308

二、专著类 1317

三、文字音义类 1319

第四节 《大学》文献 1320

一、原生的《大学》文献 1321

二、《大学》文献的数量、种类及分布 1324

三、《大学》文献举要 1326

第五节 《中庸》文献 1334

一、原生的《中庸》文献 1334

二、《中庸》文献的数量及分布 1337

三、《中庸》文献举要 1339

第六节 《论语》学文献 1345

一、关于《论语》的一些基本问题 1346

二、《论语》文献的数量及研究简述 1353

三、《论语》文献的种类 1361

四、《论语》文献的分布 1363

五、《论语》研究文献举要 1365

第七节 《孟子》学文献 1392

一、《孟子》学研究的基本情况 1393

二、历代《孟子》学研究概况 1400

三、《孟子》学文献的数量、种类及分布 1410

四、《孟子》学文献举要 1418

第十四章 群经总义文献 1440

第一节 群经总义文献的源与流 1441

一、群经总义的滥觞——先秦至汉初 1441

二、群经总义的成熟——西汉后期 1443

三、群经总义专著的诞生与流行——东汉魏晋南北朝 1447

四、群经总义的流衍与发展——隋唐 1453

五、群经总义的成熟与定型——宋元 1455

六、群经总义的丰富与繁荣——明清 1458

第二节 群经总义文献的数量与分布 1463

一、群经总义文献的数量与分布 1463

二、群经总义的类型与部居 1465

第三节 群经总义文献举要 1467

一、群经概论 1467

二、群经通释 1474

三、群经杂论 1489

四、群经类编 1505

附一:经学丛书 1507

附二:群经总义类别录 1508

第十五章 谶纬文献 1511

第一节 谶纬文献的源流 1511

第二节 谶纬文献的篇名及内容 1519

一、谶纬文献的篇目 1519

二、谶纬文献的主要内容 1520

第三节 谶纬文献的辑佚与研究 1529

第十六章 儒家石经文献 1542

第一节 儒家石经文献的源流 1542

一、儒经刻石的萌芽 1542

二、历代儒家经典的刻石 1543

第二节 儒家石经文献的文字及其价值 1561

一、熹平石经文字及其价值 1562

二、魏石经文字及其价值 1563

三、唐石经文字及其价值 1564

四、蜀石经文字及其价值 1565

五、北宋、南宋石经文字及其价值 1565

六、清石经文字及其价值 1566

第三节 儒家石经文献的著录与研究 1567

第四节 儒家石经文献举要 1579

第十七章 出土儒学文献 1598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源流:古代部分 1599

第二节 出土文献的源流:20世纪 1607

第三节 出土文献的价值 1624

一、历史学研究的价值 1624

二、文献学研究的价值 1628

三、古典学研究的价值 1632

第四节 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1635

一、郭店楚简 1635

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 1642

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简 1646

四、武威汉简 1647

五、马王堆汉墓帛书 1647

六、阜阳双古堆汉简 1650

七、八角廊汉墓竹简 1651

八、敦煌文书 1653

第五节 出土文献举要 1654

第三编 儒论文献 1671

第一章 儒论文献概论 1671

第一节 儒论文献的研究现状与意义 1672

第二节 儒论文献的构成、类型与分布 1674

一、儒论文献的构成 1677

二、儒论文献的类型 1680

三、儒论文献的数量与分布 1686

第二章 儒论文献的产生与发展 1696

第一节 先秦时代:儒论文献的产生 1696

一、儒家的诞生与先秦第一部私学著作 1697

二、考古材料所见孔子后学文献 1700

三、战国中晚期的儒学理论著作 1703

第二节 汉魏六朝的儒论文献 1708

一、汉代儒论文献 1708

二、魏晋南北朝儒论文献 1712

第三节 唐宋元明清儒论文献 1718

一、隋唐五代的儒论文献 1718

二、宋元儒论文献 1721

三、明清儒论文献 1723

第三章 儒家类文献 1726

第一节 先秦儒家类文献 1728

第二节 汉魏六朝儒家类文献 1734

第三节 隋唐儒家类文献 1742

第四节 宋元儒家类文献 1747

第五节 明代儒家类文献 1754

第六节 清代儒家类文献 1757

第四章 性理类文献 1765

第一节 宋代性理类文献 1765

一、濂学文献 1765

二、洛学文献 1769

三、湖湘学派文献 1776

四、关学文献 1778

五、朔学文献 1782

六、闽学文献 1783

七、象山学派文献 1792

八、其他 1795

第二节 元明性理类文献 1798

第三节 清代性理类文献 1812

第四节 性理总集文献 1827

第五章 政治类文献 1830

第一节 政治理论文献 1830

第二节 官箴类文献 1837

第六章 礼教类文献 1840

第一节 蒙学文献 1840

第二节 劝学读物 1845

第三节 家训文献 1847

第四节 女教读物 1850

第五节 乡约俗训 1851

第七章 杂论类文献 1853

第一节 杂说 1853

第二节 杂考 1858

第三节 杂论 1866

第四编 儒史文献 1871

第一章 儒史文献的源流与类型 1871

第一节 儒史文献的流变 1871

第二节 儒史文献的分类与著录 1876

第二章 孔孟史志类 1878

第一节 孔子及其家族史志 1880

第二节 孔子弟子史志 1888

第三节 孟子史志 1894

第四节 孔孟年谱 1901

第五节 孔庙礼乐志 1907

第三章 学案源流类 1914

第一节 历代学案 1916

一、学案的体制 1918

二、传统学案 1921

三、新编学案 1930

第二节 学统源流 1935

一、通代源流史 1936

二、断代源流史 1944

三、地方学术源流 1951

第三节 经学源流类 1963

第四节 经籍艺文类 1971

第四章 教育与科举类 1980

第一节 古代教育与科举制度略述 1980

第二节 教育史志文献 1985

一、书院史志 1986

二、国子监史志 2003

三、近当代的教育史志研究文献 2006

第三节 科举制度类文献 2008

一、历代选举志 2008

二、历代登科录 2013

三、其他科举文献 2020

四、近人的科举研究论著 2024

第五章 正史儒传类 2026

第一节 前四史 2028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十史 2033

第三节 隋唐五代五史 2043

第四节 宋辽金元五史 2048

第五节 明清二史 2054

第六章 儒林别传类 2058

第一节 名儒合传 2059

第二节 名儒分传 2066

第三节 名儒言行录 2072

第四节 名儒碑传 2074

第七章 名儒年谱类 2088

第一节 汉唐名儒年谱 2090

第二节 宋元名儒年谱 2099

第三节 明代名儒年谱 2114

第四节 清代名儒年谱 2127

第八章 礼乐制度类 2154

第一节 儒家礼文化与历代礼典 2154

一、礼与儒学文化 2155

二、历代制礼与礼典 2158

第二节 正史礼志 2163

第三节 历代礼典 2167

第四节 民间礼书 2174

第五节 谥讳文献 2182

结语 2190

后记 219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