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创造和谐
创造和谐

创造和谐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成中英著
  • 出 版 社:北京:东方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6042901
  • 页数:336 页
图书介绍:哲学思想是从生活与文化中提炼出来的,但它却又能影响生活与文化。同理,历史赋予了哲学一些时代的特性,但哲学也赋予了历史一些价值的含义。因而时间的过程与理论的线索对理解一个哲学思想家是同等的重要。要表达两者更是要诉之于实际的文字。就此言之,一个哲学思考者的文字著述同时显示了他的哲学思想的历史性与理论性。在一个极不和谐的时代里极力想创造出一些和谐,也想在诸多价值的概念中深入到和谐的核心来掌握创造的真理,以使创造和谐成为可能。和谐是形上学,真理是诠释学,正义是道德学,而美感则是包含和谐、真理及正义的价值学。
《创造和谐》目录
标签:中英 创造

第一章 易学思维 1

《周易》为易的传统的综合与总结 1

三易的共同起点——易的经验体验 4

从易的经验与体验到易道德建立 7

易的体验与向度 10

易的未来发展与研究方向 15

《易经》的思想体系 18

《易经》与新科学 21

《易经》与预测 22

《易经》与伦理次序 24

《易经》与老庄集 28

内省与外观 31

占卜与《易经》的符号架构及意义表达 33

贞为占卜的原始意义 38

贞为正 40

贞为固 41

贞为信 42

贞为节 43

易占的本体诠释性 43

《周易》创新思维 46

第二章 范畴与主题 51

简评《中国实学史》 51

萁子所举“洪范九畴” 53

五行思想的对应性 56

阴阳思想的辩证性 58

中国哲学的本体范畴 62

天、道范畴分析 64

性、命范畴分析 66

理、气范畴分析 69

心性范畴分析 74

我与佛学 81

我与禅学 83

道家对自然世界的看法 86

禅为显密融合的基础 89

儒家思想与佛学转化 91

儒佛交涉与互融 93

儒佛互化重要课题 95

性命 96

性理 97

生性 99

心性 100

性情 104

牟宗三的贡献 105

重建中国哲学理性 108

第三章 古典儒学与宋明儒学 111

宋明理学家对佛学的批评 111

新儒学与新儒家 112

超越与自我超越 114

儒家是一种“包容性人道主义” 116

朱熹遇遁之家人卜 118

“朱子晚年定论”之不定论分析 123

朱子的“理”与孔子的“知” 125

朱子思想的一贯性 127

朱子的《大学》与王阳明的《大学问》 130

止于至善与格物致知 133

致知与致良知 136

李退溪“四端七情”说 139

孟子之“心”的概念 141

退溪与孟子 145

宗周理学 148

宗羲理学 150

宗周心学 153

宗羲心学 158

批评的融合理学与心学 159

性善恶 161

性有根源的意义 163

性有原质的意义 164

性有整体的意义 164

性有自然的意义 164

性有特殊的层次意义 165

性有发展的意义 165

性有生化的意义 166

性有包含的意义 166

性有理性的意义 167

性有理想的意义 167

性有本心的意义 168

性有道德的意义 170

对中庸思想的误解 172

“中”的动词性与名词性 174

中行、中道与执中 176

中和观念 178

“中庸”的正确理解 180

中庸三原则——时中、求正、絜矩 182

现代儒家分析 184

第四章 文化民主与社会正义 186

佛教在当今社会中的角色 186

科技知识与道德价值 188

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 190

民主化与人文精神 192

“排他性人道主义” 193

“包容性人道主义” 195

历史学的四个问题 198

中国史学二问 200

批评的史学之一:《明夷待访录》 202

批评的史学之二:《破邪论》和《明儒学案》 206

民主的历史含义和经验含义 212

何谓社会公正 218

社会公正的开放原则 221

自由与民主 223

民主的两个极端 225

儒家思想与民主 227

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障碍 230

知识传统的中国特色 232

现代中国的知识传统 233

提炼精华陶铸典型 237

新典型的四项要求 239

庸俗的现实主义 241

现代化过程的模型 243

泛道德主义 244

人文世界的法律秩层次 248

推动中国文化世界化与中国哲学现代化 251

第五章 东西比较与本体诠释 254

亚里士多德论范畴 254

康德的十二范畴 256

近代中国与现代西方的社会发展 259

中西文化之争的评价 261

知识与价值 264

中国美学四题 269

怀特海的有机宇宙和儒家本体宇宙论 270

历史解释三条件 272

史学的机体主义 273

“本体与功夫”的现代哲学意义 276

什么是方法 279

理性的发展 281

中西异同五题 285

本体诠释学 288

即方法而非方法 291

三项方法与本体的转化 295

西方哲学中的方法意识和方法理念 296

科学方法之本质 301

中国哲学的“非方法论”的方法论 303

两种方法意识的模型 305

易的“非方法论的方法论” 309

道的“非方法论的方法论” 312

儒的“非方法论的方法论” 315

艾比论海德格和道元 320

西方文化能够超越西方历史吗 323

文化理念能够脱离意识形态吗 325

为什么西方文化需要中国文化 329

中西思维的互补性 333

后记 33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