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知识论  2  近世思潮
知识论  2  近世思潮

知识论 2 近世思潮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关永中著
  • 出 版 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 出版年份:2000
  • ISBN:9789571121659
  • 页数:434 页
图书介绍:
《知识论 2 近世思潮》目录
标签:思潮 知识

第1章 笛卡儿(Rene Descartes, 1596-1650 )与理性主义 1

A.怀疑法 3

1.世界存在 3

2.身体存在 3

3.神的存在 4

B.有一东西不容置疑 4

C.「我思」为何不容置疑 5

1.问答 5

2.推演 6

3.典型领域 6

D.笛卡儿如何演绎其哲学体系? 7

问题1:我是什么? 7

问题2:我想什么? 7

问题3:知识中的观念如何产生? 8

问题4:谁能保证我知识的客观性? 9

E.笛氏开出观念论 10

F.笛卡儿对日后知识论发展之影响 11

撮要 12

注释 14

第2章 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经验论的极端例子 15

2.1从方法论说起 17

2.2知识论 18

A.感官作用分类 18

1.从主体经验的成果上分 18

2.从与件的繁复程度上分 19

B.印象与观念之分类 19

1.从繁复性上分 19

2.从辗转引申上分 20

3.从等次上分 21

C.经验与件的整合与重组 24

1.记忆 24

2.想像 24

2.3综合评述经验论者 27

A.经验论者的主要论点 27

B.理性论与经验论的异同 28

C.检讨 29

注释 32

第3章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与超验转向 33

3.1「超验法」的基本涵义 35

1.知识 35

2.超验 36

3.先验 37

3.2康德走上超验途径的缘由 40

A.对理性主义的起疑 40

B.经验论者的激发 40

C.《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转向端倪 41

D.哥白尼式的转向 43

E.超验转向的反思项目 44

1.感性 45

2.悟性 45

3.理性 45

3.3感性——超验感性论 46

A.感性直觉≠智的直觉 46

1.智的直觉 46

2.感性直觉 46

B.感性直觉以「时、空」为先验形式 47

1.空间 47

2.时间 47

C.现象 48

D.现象vs.物自身 49

1.现象与物自身彼此对立 49

2.现象与物自身彼此关连 49

3.因应著现象而言之物自身义 50

3.4悟性——超验分析论 52

A.悟性活动中的经验与先验成分 52

B.十二判断与十二范畴 53

1.十二范畴 53

2.十二判断 54

3.5想像力与图式 58

A.想像力、图式与图像 58

B.图式作中介 59

C.图式之分类 60

1.「量」类图式——i.e.数目 61

2.「性质」类图式——i.e.浓度 61

3.「关系」类图式——i.e.次序 62

4.「样态」类图式——i.e.时间整体 62

3.6理性——超验辩证论 64

A.理性与经验的超离 64

B.超验辩证论之具体批判 65

1.关于灵魂 65

2.关于世界 66

3.关于神 68

3.7超验判断 70

A.判断之功能义 70

B.使判断可能之先验条件 71

1.有关分析判断 71

2.有关综合判断 71

3.有关判断命题之分类 72

3.8康德为何未能藉超验法来建立形上学? 74

1.「世界」是否可以形上地被确立 76

2.「灵魂/自我」是否可以形上地被确立 78

3.「绝对存有——神」是否可以形上地被确立 81

注释 82

第4章 马雷夏(Joseph Marechal, 1878-1944)——士林哲学的超验转向 87

4.1两重二律背反 90

A.感性与悟性之间的二律背反 90

B.悟性与理性之间的二律背反 90

A.感性与悟性之间的二律背反发展过程 91

1.多斯 91

2.奥坎 91

3.近代理性论与经验论 92

4.康德 92

B.悟性与理性之间的二律背反发展过程 92

1.多玛斯 92

2.奥坎 93

3.近代理性论与经验论 93

4.康德 93

4.2形上批判与超验批判 95

A.形上批判与超验批判之比较 95

1.二者都对人的认知机能作分析 96

2.它们都研究内在于主体中的客体对象 96

3.这两种批判都同样指出客体对象蕴含三个层面 96

B.多玛斯的形上批判 98

1.真理的存在不容否定/人对存有的肯定不容否定 99

2.人如何认知并肯定真理与存有 101

3.再强调一切肯定都蕴含著对存有的绝对肯定 112

4.3形上批判转化为超验批判 116

4.4康德未能透过超验批判而肯定形上领域的因由 121

1.「智的直觉」与「智的动力」 121

2.「超离的」与「超验的」 121

3.「静态的」与「动态的」 122

4.内容与行动 123

5.规限者与被规限者 123

结论 125

1.承先 126

2.启后 127

3.开荒 127

4.开明 127

注释 129

第5章 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与现象还原 133

A.近世哲学之困境与当代哲学的回应 134

B.胡塞尔与知识论近世思潮的连贯 134

C.胡氏现象学与其知识论的关连 135

1.胡氏现象学 135

2.胡氏现象学的知识论义涵 136

D.胡塞尔现象学发展分期 136

1.醖酿时期(1887—1900) 137

2.胡氏现象学初期(1901—1906) 137

3.胡氏现象学的成熟期(1906—1928) 137

4.胡氏现象学的晚期(1928—1938) 138

E.胡氏现象学的重要课题 138

1.现象学的理想 138

2.现象学的核心 139

3.现象学的方法 139

5.1现象学的理想——哲学为严格科学 141

5.1.1〈哲学为严格科学〉之写作动机 141

5.1.2〈哲学为严格科学〉内容大略 142

A.关于哲学为严格科学的理想 142

B.什么是「哲学为严格科学」 143

1.有批判的反省 144

2.有条理的分析 144

3.有哲学的徹底性 144

4.免于任何假设 145

C.对当时思潮的批判 145

1.对自然主义与心理主义之批判 146

2.对历史主义与世界观哲学之批判 151

5.1.3胡塞尔与笛卡儿在理想上的异同 154

A.相同点 155

B.相异点 155

1.关于哲学与科学间的分野 155

2.关于理想的哲学思维方法 156

3.时代背景上的不同 156

4.所要应付的危机不同 156

5.所致力的哲学范围不同 157

6.对「存而不论」之做法偏重不同 157

7.对意识的结构有不同的理解 157

8.对出发点所持的态度不同 158

5.2现象学的核心——意向性 159

5.2.1前人对「意向性」的阐述 160

A.亚里士多德 160

B.士林哲学 160

C.布伦达诺 161

1.心理现象有别于物理现象 161

2.意向性分别意向著第一对象与第二对象 162

3.意识的基本活动有三种 162

5.2.2胡塞尔对布伦达诺意向性理论的修正 163

A.同意 163

B.扬弃 164

1.被意向之对象并非为内存于意识之图像 164

2.并非所有心理现象都有意向性 165

C.增益 166

1.意向性「客化」 166

2.意向性「认定」 167

3.意向性「贯串」 167

4.意向性「建构」 167

5.2.3意向性一辞的多重意义 168

A.「能思」——「所思」 168

1.能思 169

2.所思 169

B.能思——所思之相互性 171

1.能思观点 171

2.所思观点 171

C.时间性与同一性 172

1.意识方面 172

2.对象方面 173

D.观点与角度 174

E.意向的满全 175

1.不同的「能思」针对著同一目的物 175

2.不同的「能思」彼此谐协 176

3.不同的「能思」组合成一整体历程,努力开发著一对象整体「所思系统」中的众「所思」 176

4.意识的整体历程分著不同的时份 176

5.能思活动的不同时份不必无间断地相继 176

6.属同一对象的「所思系统」,由众「所思」在相应中组成 176

7.意向的满全 177

F.内在视域 177

G.外在视域 178

1.「所思」的意义范围 178

2.主题与主题场地 178

3.主题场地包括其他主题 179

4.主题与主题场地被显题化 179

5.能思面与所思面 179

H.建构 180

5.3现象学的方法——现象还原 182

A.消极面:「存而不论」 182

1.存在存而不论 182

2.历史存而不论 183

B.积极面:「还原」 183

1.现象还原 183

2.本质还原 183

3.超验还原 183

4.历史还原 183

5.3.1存在存而不论 184

「存而不论」义涵 184

存在存而不论 185

A.自然心态 185

1.自然心态下之知觉作用 185

2.自然心态下之判断 185

3.自然心态下之知识的增益 186

4.自然心态下之客体极 186

5.自然心态下之主体极 186

6.自然心态下之科学 186

B.放进括号 187

1.对自然心态下的世界存而不论 187

2.对自然心态下的「自我」悬而不决 188

3.对自然心态下所理解之上帝加以冻结 188

C.存在存而不论之动机 189

5.3.2历史存而不论 189

1.放下前人的哲学 190

2.放下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 190

3.放下那名为普遍数学之纯逻辑 190

4.放下「观念学科」 191

方法论消极面结语 192

5.3.3现象还原 193

5.3.4本质还原 195

A.引言 195

1.谈论此环节之著作 195

2.基本涵义 195

3.实行动机 196

4.这环节在现象学上的重要性 196

B.本质还原之重要程序 197

1.从对具体事物观察开始 197

2.采用「自由变换法」 197

3.「洞察」的出现 198

C.观念义的进一步说明 200

1.观念只有「本质的存在」 200

2.关于观念的普遍性 201

3.观念分「依附内容」与「独立内容」 203

4.观念之普遍性分「具体地普遍」与「抽象地普遍」 205

5.观念可被改进 208

D.研究本质学问的其他名称 208

1.本质的科学 209

2.先验知识 209

3.存有学 209

5.3.5超验还原 210

A.涵义与动机 210

1.超验还原的涵义 210

2.「经验自我」与「超验自我」的分辨 210

3.进行「超验还原」之动机 211

B.进行程序 212

1.面对对象 213

2.接纳对象 213

3.采取中立 213

4.转化对象 213

5.吊销解释与理论 214

6.挖掘被忽略的角落 214

7.「返回事物本身」 214

8.引用「自由变换」 215

9.「超验还原」之本位 215

10.「自我」是一个有「意向性」之自我 215

11.经验自我与超验自我 216

C.超验还原剖析下的自我结构 217

1.静态面 218

2.生发面 219

D.超验自我对世物的建构 221

1.建构义 221

2.建构之判准——明显性 222

3.超验自我对世物之建构 235

E.超验还原综合说明 248

1.胡塞尔与笛卡儿观点的异同处 248

2.胡塞尔对「超验还原」的看法 249

胡氏方法论各环节分析结语 250

A.胡氏成熟期哲学的基本形态——超验唯心论 250

B.胡氏超验唯心论的限制 251

1.胡塞尔与笛卡儿相若之处 251

2.二人在判别事物客观存在上的限制 252

C.时间性与生活世界的被察觉 253

D.胡氏成熟期知识论检讨 254

5.4胡塞尔对内在时间的分析 257

1.从生发现象学到历史还原 257

2.胡塞尔在时间的探讨上与奥古斯定和康德的关连 257

3.从探讨时间专书之写作年份看胡氏思想动向 259

4.胡氏对时间义之分析可分五阶段之转折 260

第一阶段 260

A.有关被意向的对象 262

1.对象有时间性 262

2.意识活动被约化为对象时也有时间性 262

B.人的意识如何意识到对象的时间性 263

1.时间意识的重叠意向性 263

2.胡塞尔强调时间意识为重叠意向的缘由 264

3.时间意识之重叠意向深究 265

第二阶段 271

A.「内容与摄受」图式之于感官知觉 273

1.感官知觉经验蕴含三要素 273

2.「内容」与「摄受」的涵义 274

3.「内容」与「摄受」只被经验而不被摄取 274

B.「摄受与内容」图式被应用于时间意识 276

1.摄受行动建构不同的时间相位 276

2.被摄受内容是中立的 276

3.摄受行动建构时间意识的三相位 277

4.每一「感知相位」包含一「双重连续体」 278

第三阶段 279

A.绝对意识流的被察觉 281

B.1907年前后的微差 281

1.1907年以前的致力 281

2.1907年初的演绎 282

第四阶段 283

A.引语 283

B.「摄受——内容」图式被丢弃的原因 283

1.被摄受内容不应是中立的 283

2.被摄受内容与摄受行动的矛盾之处 284

3.「无限后退」的困惑 284

4.「人不应该把意识的结构物质化」 284

第五阶段 285

A.第五阶段之特色 285

1.「摄受——内容」不解释时间意识 285

2.经验「内在时间对象」 285

B.第五阶段所讨论的重点 286

1.新辞汇之提出 286

2.两套辞汇不容被混淆 286

3.感知相位与时间相位图解 288

4.意识的内在生命含双重意向性 289

5.纵剖意向性作根基 291

6.绝对意识流之时间性无法被命名 292

结语:胡氏时间分析检讨 294

1.特色 294

2.从时间论观点作评估 295

3.从知识论观点作评估 295

4.从现象学观点作评估 296

5.5胡塞尔晚期方法论的演绎 297

A.成熟期之众环节 297

1.消极面:存而不论 297

2.积极面:还原 297

B.晚期方法论之演绎 298

5.5.1历史还原 299

A.「历史还原」如何形成 300

1.胡塞尔为何要对哲学史作反省 300

2.从〈哲学为严格科学〉到《危机》之转变 301

3.导致「历史还原」的两助缘 302

4.两助缘的提供 303

5.主体历史性以世界历史性为背景 303

6.「历史还原」之被提出 303

B.历史还原的基本涵义 304

1.历史科学 304

2.历史哲学 306

3.历史还原的演绎步骤 309

4.历史还原是否超离历史 309

C.历史还原的实际应用 311

1.西方科学与哲学危机探源 312

2.从历史还原把握生活世界 314

3.历史演绎中所隐含的理性 318

D.历史还原与其他方法环节的配合 321

1.与本质还原的配合 321

2.与超验还原的配合 323

5.5.2现象重活法 325

A.观念对象 326

1.观念对象的性质 326

2.观念对象含三重结构 327

3.观念对象被建构的五个演进阶段 328

4.观念对象的发展、危机与补救 329

B.语言 329

1.语言为沟通的媒介 330

2.语言的哄骗 330

3.补救方法 331

C.重活原初洞察的方法 331

5.5.3现象构造法 332

5.6胡氏晚期知识论的再反思——《经验与判断》之提示 334

5.6.1叙述前之经验 335

A.经验之结构 336

1.主体与对象间的互动 336

2.客体的客观存在 337

3.感官知觉是一份「同性质之整一」 338

4.再谈主体对对象之投向 342

5.叙述前之经验作为叙述的判断之依据 344

B.内在视域——单纯摄受与阐释 352

1.知觉观赏含三个层面 353

2.摄受含时间因素 353

3.再谈「阐释观赏」 354

4.基底与规限 355

C.外在视域——关系的摄受 359

1.阐释观赏与关系观赏 359

2.一并给予与预先给予 359

3.时与空 360

4.伪托之时空 361

5.6.2叙述的判断 362

A.叙述 362

1.「洞察」作为转捩 362

2.叙述句的基本结构 363

3.叙述活动的三时份 364

4.从简式到繁式 368

B.叙述的判断 370

1.「叙述前之经验」所引申之众「叙述判断」模式 371

2.有关判断的其他论点 374

5.6.3理解 375

A.理解为认知过程的另一层面 376

1.理解有别于经验 377

2.理解有别于判断 378

3.理解为整个认知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379

B.普遍性的各种分辨 381

1.「经验的一般性」与「本质的一般性」 381

2.「独立具体实质的一般性」与「依附抽象从属的一般性」 382

3.「质料的一般性」与「形式的一般性」 382

C.洞察——理解活动的核心 383

1.自由随想法 383

2.洞察 383

3.有关洞察所蕴含的抽象运作 384

综述《经验与判断》之知识论 388

A.关于经验 388

B.关于判断 388

C.关于理解 389

综合评述胡塞尔知识论 391

A.理想方面 391

1.优点 392

2.缺点 392

B.方法方面 392

1.存在存而不论 393

2.历史存而不论 393

3.现象还原 393

4.本质还原 393

5.超验还原 394

6.历史还原 394

C.核心:意向性 395

1.优点 395

2.缺点 396

注释 397

第6章 总结 419

问题一:究竟「认知心识」是封闭的?抑或是开放的? 421

问题二:人能否认知?又如何进行其「认知过程」? 422

A.相同点 422

B.相异点 423

1.实在论的进路 423

2.理性论的进路 424

3.经验论的进路 425

4.康德学派的进路 426

5.成熟期胡塞尔的进路 426

6.晚期胡塞尔的进路 427

问题三:「被知视域」是否为真实事物?抑或只是幻象而已? 428

A.我们须扣紧人的认知结构来谈「事实」 428

1.从经验层上言 429

2.从理解层上言 429

3.从判断层上言 429

B.被知视域是人与世界对谈的成果 430

C.近世思潮的误导 431

注释 43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