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刘瑞龙文集  第4卷
刘瑞龙文集  第4卷

刘瑞龙文集 第4卷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瑞龙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010092423
  • 页数:449 页
图书介绍:第四卷是刘瑞龙撰写的各种回忆录的结集。本卷中,最为重要的是有关红十四军的内容。我党内部对于红十四军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当年,红十四军是随着“李三路线”兴而兴,随着“李三路线”亡而亡。一些人认为,红十四军是“立三路线”的产物,不应该被承认、被肯定。刘瑞龙当年是红十四军的创始人之一,在“李三路线”占统治地位时,也曾忠实地执行过“李三路线”,写文章、发指示,指挥红十四军攻打大城市。事后,他因此做了检查,并被免去省委委员的职务,被贬为上海市一区委委员。建国之后,刘瑞龙一直在为红十四军恢复名誉做着不懈的努力,他亲自撰写了《回忆红十四军》的小册子,还特地请当年的省委负责人李维汉撰写了前言,而且在许多文章中反复提到红十四军的历史功绩。我基本赞成刘瑞龙对红十四军性质的看法,即不管当年红十四军是否忠实执行了“李三路线”,它毕竟是顺应当时劳苦大众的革命需求而成立的,其历史功绩也是不容抹煞的。因此,这部分内容,我除了为了避免出书后引来一些不必要的争议,将刘瑞龙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相悖的提法及其肯定张国焘的说法加以删除外,未作其他大的改动。
《刘瑞龙文集 第4卷》目录
标签:

自述(节选) 3

家庭和学校生活 3

在通州师范学校参加革命 4

参加创建通、海、如、泰红十四军——投入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的开端 7

在中共江苏省第二次代表大会精神指引下,通、海、如、泰地区的农民武装斗争进一步发展,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成立,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9

党内左倾思想和左倾政策也有了发展,由于李立三左倾路线的影响,导致了红十四军的失败 15

党的江苏省委给我的培育 18

在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的战斗岁月 20

西上川陕 20

在斗争中学习 26

川陕苏区创建和发展中的主要工作和斗争 28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和张国焘的反党罪行 48

打过嘉陵江才知大搬家 48

我参加工作队做少数民族工作 51

张国焘制造分裂,策划反党活动 54

再次北上结束长征 60

红西路军西征失败始末及我的获释归来 64

在延安中央党校和安吴青训班 66

随刘少奇东进华中敌后 69

东出潼关 69

挺进豫皖苏 70

开创皖东北抗日民主斗争新局面 73

在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工作的6年 77

淮北根据地特别值得回忆的人和事 85

军民团结骨肉情深 85

彭雪枫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91

解放战争中在华东、中原支前后勤战线上 95

第一阶段,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1946年7月至1947年2月) 95

第二阶段,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1947年1月至8月) 98

第三阶段,进军中原,在豫皖苏地区(1947年9月至1948年7月) 104

第四阶段,淮海战役(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106

第五阶段,进军江南(1949年2月至1949年6月) 113

结束语 115

革命生涯中记忆深刻的人和事 119

悼念朱姚同志(1974年2月24日) 119

我国农业战线的优秀领导者廖鲁言同志(1979年3月) 121

怀念江上青同志(1979年8月24日) 124

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就支援到哪里(1979年) 126

李维汉谈红十四军和《回忆红十四军》(1980年5月6日) 135

回忆红十四军(1980年) 137

人民要求革命 137

播下红色种子 142

大风暴前夜 152

五一起义 160

再接再厉 166

星火燎原 176

建军、分地、建立政权 186

不屈不挠的战斗 200

踏着血迹前进 209

附录: 216

革命先辈传略 216

关于红十四军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231

《回忆红十四军》1981年版单行本后记(1980年7月) 233

《回忆红十四军》单行本1983年再版后记(1983年5月) 235

《回忆红十四军》单行本1999年增订版后记(1999年4月21日) 235

陈毅率领我们搞好支前后勤工作(1980年) 237

东进,东进,再东进!——随刘少奇去华中、淮北敌后(1980年5月18日) 247

东出漳关——由西安到竹沟 247

东进豫皖苏——由竹沟到新兴集 248

稳定皖东北抗日民主局面 249

发展苏北与淮北根据地 251

两本《三字经》和一张《布告》(1981年9月1日) 253

永不熄灭的火种(1981年) 255

人民永远怀念邓子恢(1982年7月) 258

忆川陕苏区的妇女运动(1982年11月26日) 268

《拂晓报史话》序(1983年7月) 272

《金戈铁马》序(1983年9月6日) 275

伟大的历史功绩——回忆山东人民对解放战争的支援(1983年) 277

吴永康烈士光辉战斗的一生(1984年2月) 281

李硕勋和中共江苏省委(1984年8月28日) 284

回忆粟裕对支前后勤工作的关怀(1984年10月) 286

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军事家——永远怀念彭雪枫(1984年) 295

怀念坚贞不屈的朱务平烈士(1986年7月) 302

长淮先烈的革命精神永存(1986年9月9日) 307

红四方面军文艺工作略谈(1986年) 309

长征中的文艺兵——回忆长征中的红军前进剧社(1986年) 312

淮北中学是“抗大”式的学校(1986年) 316

先烈精神永志不忘(1987年11月) 320

纪念安吴青训班创办50周年(1987年) 322

忆豫皖苏边新区地方工作(1988年5月) 326

在华中与山东做支前工作 326

整顿华野后勤机关 327

动员人民支援战争 328

做好新区地方工作 331

长征途中的一次重大斗争——记党中央团结全党战胜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始末 338

座谈《新四军第四师和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348

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支前后勤工作 356

书信 363

复延淮、延东信(1961年11月13日) 363

复王者兰及江泽民、江泽玲、江泽慧信(1979年8月24日) 365

致中共泗洪县委(1981年9月9日) 366

复武志平信(1981年11月11日) 368

为农业部科研规划的建议致成跃(1981年12月7日) 369

就《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事致钱学森(1982年6月4日) 370

附:因《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事钱学森来信(1982年4月19日) 371

因淮北党史征集、整理、编写工作等事宜致光宇、文甫并管老(1982年9月28日) 372

复徐深吉信(1983年3月24日) 373

阅胡兴宗来信后致杨显东(1983年9月12日) 374

复梁家勉信(1983年11月21日) 375

附:梁家勉来信(1983年11月11日) 376

中国土壤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祝词(1983年11月) 377

给土壤肥料科学家座谈会的信(1984年1月27日) 378

复胡福明信(1984年2月25日) 379

附: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胡福明来信(1984年2月20日) 380

复陈汝明、黄一良信(1984年5月12日) 381

致张震(1984年5月15日) 382

致汝明、一良(1984年7月20日) 383

附一:黄一良来信(1984年7月16日) 385

附二:黄火青致黄一良(1984年7月1日) 386

复江苏省海门县王浩乡冯梁村庄文勇(1984年7月26日) 388

关于补充修订《淮北人民革命斗争史提纲(修改稿)》给王光宇、欧远方等同志的信(1984年8月8日) 389

致张震(1984年8月27日) 394

致张爱萍(1984年8月27日) 395

复大连市委党史办并转葛玉广信(1984年9月1日) 396

给宜宾地区科委、农牧局水稻和半旱式栽培技术讨论会的贺信(1984年9月1日) 397

复上海人民出版社政治读物编辑室(1985年7月23日) 398

就《车轮滚滚》一书编辑问题致上海市委江泽民(1985年7月23日) 400

附:上海人民出版社政治读物编辑室来信(1985年7月12日) 401

致李友九并盛林、岳嵩等诸编委(1985年8月8日) 402

致陶家祥(1985年9月28日) 404

对王建功征求意见稿《千百万农民治穷致富的广阔道路——晋北三个地、市乡镇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初稿)的复信(1985年10月3日) 405

给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的贺信(1985年11月) 406

致汝明、一良、焕如、坤馥(1985年12月2日) 407

复顾乃健信(1985年12月30日) 409

致朱剑(1985年12月30日) 410

复郝盛潮并致蒋洪斌(1986年1月25日) 411

致梁家勉(1986年2月15日) 412

复周亚信(1986年2月15日) 413

致张震(1986年5月5日) 414

复中共蚌埠市委党史办(1986年5月16日) 416

附:中共蚌埠市委党史办来信(1986年5月7日) 417

复中共大竹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的信(1986年6月19日) 418

给裴韵文复信(1986年6月20日) 419

复肖迪信(1986年6月24日) 420

附:肖迪来信提出核对中共江苏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的有关内容 421

致何康并党组诸同志(1986年7月8日) 422

致南通县委党史办(1986年8月22日) 424

复乐秀良信(1987年5月4日) 425

为黄河下游治理方案的建议给万众一的复信(1987年5月9日) 427

因黄河下游治理问题致姚依林(1987年9月15日) 429

复华南农业大学农业遗产研究室林枫林(1987年12月28日) 430

复乐秀良信(1988年2月6日) 431

附一:乐秀良来信(1987年11月25日) 432

附二:周特夫来信(1987年11月) 433

农业出版社30周年贺词(1988年4月26日) 436

年表 43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