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
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

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侯丕勋,刘再聪主编
  • 出 版 社: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226036365
  • 页数:353 页
图书介绍:
《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目录

第一章 西北区域性地名的产生、涵义及其涵盖的地理范围 1

第一节 先秦地名 1

一、《禹贡》中的雍州 2

二、朔方 6

第二节 汉唐地名 7

一、河湟 7

二、河西 9

三、西域 11

四、陇右 14

第三节 少数民族语地名 16

一、居延 17

二、帕米尔 19

三、安多 21

第二章 西北区域环境及其变迁 25

第一节 甘肃黄土高原 25

一、陇东黄土高原环境变迁 25

二、陇西黄土高原环境变迁 28

第二节 朔方地区 31

一、毛乌素沙地与草原的沙漠化 32

二、屠申泽地区的沙漠化 34

三、银川草原地区的开发与繁盛 36

第三节 河西走廊地区绿洲 39

一、主要生态环境概况 39

二、生态环境的变迁 46

第四节 河湟草原 51

一、河湟地区的天然环境 52

二、农耕对河湟地区天然环境的影响 53

三、近现代河湟地区的环境变迁 56

第五节 西域天山南路绿洲 57

一、生态环境概况 57

二、生态环境变迁的主要原因 58

三、绿洲生态区环境变迁 59

第三章 西北土司制、伯克制和札萨克制及其实行地区 62

第一节 甘肃、青海境内土司制 62

一、甘肃境内土司 63

二、青海境内土司 66

三、甘肃、青海土司制度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69

第二节 新疆境内伯克制 70

一、“伯克”涵义与伯克制度的实行地区 71

二、伯克制度及伯克的职掌 72

三、伯克制度的历史作用 75

第三节 新疆境内札萨克制 77

一、札萨克及其制度 77

二、札萨克的职掌与作用 78

第四章 西北城镇的变迁 81

第一节 西北城镇的起源 81

一、古代西北城镇的萌芽 81

二、西北城镇的起源及其类型 83

第二节 西北古代的城镇 86

一、新疆的城镇 86

二、宁夏的城镇 89

三、甘肃的城镇 92

四、青海的城镇 96

第三节 近代西北城镇及其作用 98

一、近代西北的主要城镇 98

二、近代西北城镇的作用 104

第五章 西北陆路交通道路的发展 108

第一节 中西交通的起源和中西交通道路的中国古名钩沉 108

一、中西交通的起源 109

二、中西交通道路的中国古名钩沉 111

第二节 “秦直道”的修筑与走向 114

一、秦直道的修筑时间 114

二、秦直道的起点、走向和终点 115

三、秦直道的历史作用 119

第三节 绿洲丝路及其起点与终点 120

一、“绿洲丝路”的起点 120

二、“绿洲丝路”的终点 121

三、“绿洲丝路”的作用 121

第四节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及其交通盛况 125

一、长安至敦煌间丝路干道与驿站 126

二、敦煌至帕米尔高原与巴尔喀什湖以东丝路干道及支道 131

三、隋唐丝路交通盛况 135

第五节 元代甘肃行省诸驿道 137

一、甘肃行省所辖三路长行站道 138

二、甘肃行省纳怜站道 142

三、两兀鲁思站道 143

第六节 近代西北的陆路交通 146

一、近代西北地区的道路 147

二、陆路交通运输 150

三、近代陆路交通运输的特点及意义 157

第六章 西北水路交通与运输 162

第一节 黄河干流上的津渡 162

一、青海境内的津渡 162

二、甘肃境内的津渡 164

三、宁夏境内的津渡 170

第二节 西北地区其他河流上的主要桥梁及渡口 172

一、黄河支流上的渡口 172

二、长江支流上的渡口 174

三、河西地区的桥梁 176

四、新疆境内的渡口及桥梁 176

五、宁夏境内的渡口及桥梁 177

第三节 西北地区的水运工具、水运物品及航道 178

一、西北地区的水运工具 178

二、汽船的初步使用 181

三、西北地区的水运物品 181

四、西北地区的内河航道 184

第七章 西北边疆长城及其附设工程 186

第一节 战国秦和秦朝长城的修筑与走向 186

一、战国秦昭王北长城 187

二、秦始皇万里长城西段 190

第二节 西汉长城的修筑与走向 195

一、西汉前期“缮治河上塞” 196

二、“令居塞”方位与令居以西塞 196

三、酒泉、玉门间塞 198

四、敦煌、盐泽间塞 199

五、“居延塞” 200

第三节 明朝长城的修筑与走向 202

一、宁夏镇境内长城 202

二、固原镇境内长城 204

三、甘肃镇境内长城 204

第四节 西北边疆长城的附设工程 216

一、烽燧 216

二、障 218

三、天田 219

四、柃柱、悬索与水门 224

五、虎落 225

第五节 西北边疆长城的特点 226

一、“壕沟”城 226

二、“河中”城 228

三、夹道城 228

四、“累石为城,树榆为塞” 229

五、夯筑城与堑削山崖城 229

第八章 西北边镇的兴衰 231

第一节 北魏薄骨律镇 231

一、薄骨律镇名称的各种说法 231

二、薄骨律镇的位置及设置时间 232

三、薄骨律镇的政治职能及社会结构 233

四、薄骨律镇的边防经济 233

五、薄骨律镇的改制及其影响 234

第二节 唐代受降城 235

一、关于唐灵州受降城的分析 236

二、唐代三受降城与唐代北部边防 237

三、唐三受降城之历史影响 240

第三节 唐安西四镇 242

一、四镇的置弃 243

二、碎叶城的问题 249

三、四镇守军的驻扎及四镇管辖的府州 251

四、四镇设置的意义 253

第四节 明代甘肃镇、宁夏镇、延绥镇和固原镇 254

一、甘肃、宁夏、延绥、固原四镇设置的原因 255

二、甘肃、宁夏、延绥、固原四镇的设置及其所辖卫所 258

三、三边总制及其职掌 261

第九章 西北关塞及其变迁 266

第一节 萧关 266

一、先秦的萧关 266

二、汉代的萧关 267

三、唐代的萧关 269

四、宋代的萧关 269

第二节 陇关 270

一、陇关的演变 270

二、陇关的位置 272

三、陇关的历史作用 273

第三节 玉门关 275

一、玉门关的初设时间与地理方位 275

二、太初二年后玉门关关址 277

三、研究玉门关关址的历史意义 278

第四节 阳关 279

一、“阳关”最早出典 279

二、阳关释名 280

三、阳关设置时间及其沿革 281

四、阳关地理位置 282

第五节 悬索关 285

一、悬索与悬索关的得名 285

二、悬索关的位置 286

第六节 大斗拔谷与大斗军 290

一、大斗拔谷的出典与地理位置 290

二、大斗拔谷的地理形势及其历史作用 293

第七节 嘉峪关 295

一、嘉峪关名称的渊源 295

二、嘉峪关的来历 297

三、嘉峪关的地理形胜 298

四、嘉峪关的修建与规模 298

第十章 西北诸种文化的地理分布与地域特点 302

第一节 石器时代遗存的地理分布及其自然背景 302

一、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地理分布及特点 303

二、甘宁青新石器农业文化地理分布及其自然背景 304

三、以细石器工艺为特征的采集狩猎文化遗存的地理分布 308

第二节 岩画的地域分布、主要内容与地域特点 310

一、历史文献记载中的西北边疆岩画 311

二、西北边疆现存岩画的地域分布与主要内容 312

三、西北边疆岩画的特点 320

第三节 畤与秦人的畤祭文化 323

一、畤与畤祭的起源 323

二、西畤、上畤与下畤位置的推测 325

三、畤的形制与秦人畤祭礼仪 327

第四节 西北边疆石窟寺的地理分布 329

一、新疆境内石窟寺 330

二、甘肃境内石窟寺 334

三、宁夏境内石窟寺 338

第五节 西北简牍出土之地与简牍的地域特点 339

一、西北简牍出土之地及其地理环境状况 339

二、西北边疆简文中的地理环境资料 342

主要参考文献 346

后记 34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