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教育行政学
教育行政学

教育行政学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谢文全著
  • 出 版 社: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06
  • ISBN:9578145676
  • 页数:659 页
图书介绍:
《教育行政学》目录

第一章 教育行政导论 3

第一节 教育行政的意义 3

第二节 教育行政的范围 5

壹、从涉及因素分析 5

贰、从行政历程分析 7

第三节 教育行政的特徵与启示 9

壹、教育行政的特徵 9

贰、教育行政特徵的启示 11

第四节 教育行政的研究典范 12

壹、理性典范 12

贰、自然典范 13

参、批判典范 14

肆、整合典范 14

第五节 教育行政的研究方法 15

壹、教育行政的研究方法 15

贰、我国教育行政学研究的现况 21

第六节 教育行政学习目的与方法 23

壹、学习教育行政学之目的 23

贰、学习教育行政学的方法 23

第二章 教育行政理论的发展 27

第一节 教育行政理论的演进 27

壹、演进概况 27

贰、各演进时期的理论要旨 29

第二节 科学实证时期代表理论 32

壹、科学管理学派 32

贰、行政管理学派 33

参、科层体制学派 34

第三节 行为科学时期代表理论 34

壹、霍桑实验学派 35

贰、需求层次理论学派 36

参、激励保健学派 36

肆、XY理论学派 37

第四节 系统途径时期代表理论 38

壹、一般系统理论 38

贰、Z理论 39

参、权变理论 39

肆、批判理论 40

伍、后现代主义 41

陆、非线性典范 42

柒、其他行政理论 42

第五节 教育行政理论发展趋势 43

第三章 系统理论 47

第一节 系统的意义与特性 47

壹、系统的意义 47

贰、系统的特性 48

第二节 系统理论的论点 53

第三节 混沌理论 57

壹、混沌理论的意义 57

贰、混沌理论的启示 58

第四节 社会系统理论 60

第五节 权变理论 64

第四章 教育行政计画 69

第一节 计画的意义与分类 69

壹、计画的意义 69

贰、计画的种类 70

第二节 计画的程序 71

第三节 研拟计画方案的技术 75

壹、脑力激荡术 75

贰、名义团体技术 76

参、提案制度 76

肆、创意资料库 77

伍、比较研究法 77

陆、自我强迫法 77

柒、人力教育需求计画法 78

第四节 教育行政计画的原则 79

第五节 教育行政计画的格式 84

壹、计画呈现格式 84

贰、计画举例——资讯教育实施计画 85

第六节 计画评核术的应用 88

壹、计画评核术的意义 88

贰、计画评核术的实施步骤 88

参、计画评核术的功能 94

第七节 平衡计分卡的运用 95

壹、平衡计分卡的意义 95

贰、平衡计分卡的实施 96

参、平衡计分卡的配套措施 97

第五章 教育行政决定 101

第一节 决定的意义 101

壹、决定的意义 101

贰、决定的种类 103

第二节 教育行政决定的模式 105

第三节 决定的程序 110

第四节 教育行政决定的合理性 115

壹、决定合理性之意义 115

贰、做合理性决定的要点 115

第五节 教育行政决定的执行 118

壹、教育行政决定执行之意义 118

贰、教育行政决定执行之原则 118

第六章 教育行政组织 123

第一节 组织的涵义和原则 123

壹、组织的意义 123

贰、组织结构的层面与原则 126

参、组织的类型 127

第二节 组织的部门划分 130

壹、部门划分的意义与方法 130

贰、部门划分的原则 134

第三节 组织的阶层分化 137

壹、组织阶层分化的意义与方法 137

贰、组织中的业务与幕僚单位 143

参、首长制与委员制组织 145

肆、组织阶层化的反功能 146

第四节 组织的权力配置 151

壹、权力配置的意义与方式 151

贰、集权制与分权制的适用时机 152

参、均权制的运用 154

第五节 组织的正式化 155

壹、依法行事 155

贰、建立书面档案制度 161

第六节 科层组织 162

壹、科层组织的特徵 162

贰、科层体制之负功能与预防 165

参、科层化与专业化 166

第七节 非正式组织 168

壹、非正式组织的意义与功能 168

贰、非正式组织的类型 169

参、非正式组织的功能 171

肆、运用非正式组织正功能的途径 172

伍、预防或消除非正式组织反功能的途径 175

第八节 新型组织理论 177

壹、学习型组织 177

贰、教导型组织 178

参、团队型组织 179

肆、网状组织 181

伍、虚拟组织 182

第七章 组织文化与气氛 187

第一节 组织文化的涵义与功能 187

壹、组织文化的意义与特质 187

贰、组织文化的功能 188

第二节 组织文化的层面与类型 190

壹、组织文化的层面 190

贰、组织文化的类型 193

第三节 组织的文化领导 194

壹、文化领导的内涵 194

贰、组织文化领导的要点 195

第四节 组织气氛 199

壹、组织气氛的意义 199

贰、组织气氛的类型 200

参、组织气氛的营造 202

第八章 教育行政沟通 207

第一节 沟通的意义与目的 207

壹、沟通的意义 207

贰、沟通的目的 208

第二节 沟通的要素与类型 209

壹、沟通的要素 209

贰、沟通的类型 210

第三节 沟通的人 211

壹、发讯与收讯双方 211

贰、人的需求与沟通 212

参、人的尊荣感与沟通 213

肆、人的信赖度与沟通 214

第四节 沟通的讯息 216

壹、讯息的内容 216

贰、讯息的陈述 217

第五节 沟通的媒介 219

壹、沟通媒介的意义 219

贰、媒介的运用原则 219

第六节 沟通的管道 223

壹、管道的意义与类型 223

贰、管道的运用原则 224

第七节 沟通的环境 226

壹、沟通环境的意义 226

贰、沟通环境的原则 228

第八节 沟通的反馈与障碍 230

壹、沟通反馈的意义与重要性 230

贰、反馈的方式与处理 231

参、沟通的可能障碍 233

第九节 教育行政沟通的原则 234

第九章 教育行政领导 243

第一节 领导的意义与类型 243

壹、领导的意义 243

贰、领导研究的取向 244

参、领导理论演进 246

第二节 目标管理与全面品质管理 249

壹、目标管理的意义 249

贰、目标管理的实施 249

参、目标意识的培养 253

肆、全面品质管理的意义 254

伍、全面品质管理的做法 254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 259

壹、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259

贰、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 259

参、人力资源的取得——知人 261

肆、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善任 263

伍、人力资源的薪酬管理 264

陆、人力资源的发展 264

第四节 参与管理与授能领导 265

壹、参与管理的意义与功能 265

贰、参与管理的类型与途径 267

参、参与程度与人选衡量标准 268

肆、授能领导的意义与功能 270

伍、授能领导的原则 271

第五节 领导行为与领导特质 273

壹、领导行为——倡导与关怀行为 273

贰、倡导与关怀的统合 278

参、领导特质的研究 280

肆、成功领导的特质 282

第六节 交易领导与转型领导 283

壹、交易领导与转型领导的意义 283

贰、交易领导的实施 284

参、转型领导的实施 287

肆、愿景领导 289

伍、催化领导 290

陆、融合领导 291

第七节 道德领导与反省实践 292

壹、道德领导的意义 292

贰、道德领导的实施 293

参、反省实践的意义 298

肆、反省实践的方法 299

伍、反省实践的类型与时机 301

第八节 权变领导与领导原则 303

壹、权变领导的意义 303

贰、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 304

参、贺塞与布兰恰的情境领导理论 306

肆、豪斯的途径—目标理论 307

伍、佛洛姆与叶顿的规范性权变理论 309

陆、权变领导理论的综合运用 312

柒、领导的原则 314

第九节 向上领导与被领导之道 316

壹、向上领导 316

贰、被领导之道 318

参、被领导的类型 321

肆、服务型领导 322

伍、第五级领导 324

第十章 教育行政激励 327

第一节 激励的功能与研究途径 327

壹、激励的意义 327

贰、激励的功能 328

参、激励的研究途径 328

第二节 激励的内容理论 329

壹、需求层次理论 330

贰、ERG理论 332

参、激励保健理论 333

肆、麦克郎需求理论 336

伍、目标设定理论 337

第三节 激励过程理论 338

壹、公平理论 338

贰、期望理论 340

参、认知评价理论 341

肆、增强理论 342

第四节 激励士气 344

壹、士气的意义及影响因素 344

贰、激励士气之方法 345

参、士气测量 348

第五节 工作倦怠与工作满意 348

壹、工作倦怠的徵候与影响 348

贰、工作倦怠的成因与因应 350

参、工作满意 352

第十一章 权力与政治行为 357

第一节 权力与政治行为的意义 357

壹、权力的意义 357

贰、政治行为的意义 358

第二节 权力的基础与类型 359

第三节 权力与政治的运用策略与技术 361

第四节 权力运用的原则 364

第十二章 教育组织冲突管理 371

第一节 组织冲突的原因与类型 371

壹、教育组织冲突的意义 371

贰、组织冲突的原因 372

参、组织冲突的类型 373

第二节 冲突的功能与预防 375

壹、冲突的功能 375

贰、冲突的预防 376

第三节 组织冲突的历程与因应 378

壹、冲突的历程 378

贰、冲突处理的方式 378

第四节 冲突管理的原则 380

第十三章 教育视导 389

第一节 教育视导的意义和任务 389

壹、教育视导的意义 389

贰、教育视导的范围 390

参、教育视导的任务 391

第二节 教育视导的模式与步骤 393

壹、教育视导的模式 393

贰、教育视导的步骤 395

第三节 临床视导与发展性视导 397

壹、临床视导 398

贰、发展性视导 400

参、同僚视导与自我视导 406

肆、现场本位视导 407

伍、分化型视导 408

第四节 教育视导原则与辅导方法 409

壹、教育视导的原则 409

贰、视导后的辅导方法 414

第五节 我国教育视导制度 416

壹、中央教育视导制度 416

贰、地方教育视导制度 417

参、师资培育机构之辅导 419

肆、督学的职权 419

第十四章 教育组织发展与兴革 423

第一节 教育组织发展与兴革的内涵 423

壹、教育组织发展与兴革的意义 423

贰、组织兴革与发展的目的 424

参、组织兴革的因素与动力 425

第二节 组织兴革的类型与历程 427

壹、组织兴革的类型 427

贰、组织兴革的历程 429

第三节 抗拒兴革理论 433

壹、抗拒兴革的原因 433

贰、预防与消除兴革抗拒的方法 434

第四节 组织兴革的策略与潜能 439

壹、组织兴革的策略 439

贰、组织兴革潜能的提升 440

第五节 组织再造 442

壹、组织再造的意义 442

贰、组织再造的方式 443

第六节 知识管理 445

壹、知识管理的意义与重要性 445

贰、知识管理的流程 446

参、知识管理的实施 450

第十五章 教育行政评鉴 457

第一节 评鉴的意义与功能 457

壹、评鉴的意义 457

贰、评鉴的功能 458

第二节 评鉴的模式 459

壹、目标达成模式 459

贰、内在效标模式 460

参、外在效标模式 461

肆、助长决定模式 461

第三节 评鉴的程序 464

第四节 教育行政评鉴的原则 469

第五节 教育评鉴计画举例 472

第十六章 我国教育行政制度 479

第一节 我国教育行政的运作 479

第二节 宪法与教育基本法的规定 481

第三节 教育部的职权与组织 484

壹、教育部的职权 484

贰、教育部的组织 487

第四节 县市教育行政 490

壹、县市教育行政机关之职权 490

贰、县市教育行政机关之组织 492

第五节 直辖市教育行政 493

壹、直辖市教育行政机关之职权 493

贰、直辖市教育行政机关之组织 494

第六节 我国教育行政制度的特点 495

第十七章 学校本位管理 499

第一节 学校本位管理的意义与目的 499

壹、学校本位管理的意义 499

贰、学校本位管理的目的与目标 501

第二节 学校本位管理的内容与组织 503

壹、学校本位管理的内容 503

贰、学校本位管理的组织 505

第三节 校长与教师在校本管理的角色 507

壹、校长的角色 507

贰、教师的角色 509

第四节 学校本位视导与评鉴 511

壹、学校本位视导 511

贰、学校本位评鉴 513

第五节 学校本位管理的困境与突破 516

壹、学校本位管理的可能困境 516

贰、解决可能困境的途径 518

第十八章 行政程序与实质正义 523

第一节 程序与实质正义的意义 523

壹、实质正义的意义 523

贰、程序正义的意义 524

参、法定实质与程序正义举隅 524

第二节 行政程序的一般原则 526

壹、程序的一般原则 526

贰、惩处的基本程序 529

第三节 行政程序法简介 531

壹、目的与原则 531

贰、行政程序法规定要点 532

第四节 落实程序与实质正义要径 534

第十九章 教育行政人员与伦理 539

第一节 教育行政人员的专业化 539

壹、教育行政人员与专业的意义 539

贰、专业化的标准 540

第二节 教育行政人员的培育 541

壹、教育行政人员的养成 541

贰、教育行政人员证照制度 545

参、教育行政人员的专业发展 546

第三节 教育行政人员的任用 547

壹、现行任用制度 547

贰、公务人员任用资格的取得 549

第四节 教育行政人员的伦理 550

壹、行政伦理的意义 550

贰、教育行政人员伦理信条 551

第二十章 教育行政的趋势与展望 555

第一节 教育行政的发展趋势 555

第二节 教育行政改革的展望 564

参考文献 575

中文名词索引 629

英文名词索引 644

人名索引 6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