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理与心 21
第一章 原理上:“理”之六义与名理 21
一 导言 21
二 先秦经籍中之理及文理 25
三 魏晋玄学与名理 46
第二章 原理下:空理、性理、与事理 60
四 佛学与空理 60
五 宋明理学与性理 69
六 王船山及清儒与事理 75
七 结论 87
第三章 原心上:孟子之性情心,与墨家之知识心 90
一 本文宗趣 90
二 论孟子之性情心,或德性心之本义。 95
三 墨家之知识心,与儒墨思想之所由异 105
第四章 原心下:庄子之灵台心荀子之统类心与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四庄子之对人心之反省,与虚灵明觉心或灵台心。 120
五 荀子之统类心,及其与孟庄荀之思想之所由异。 131
六 总论四家之言心,并说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 142
乙 名辩与致知 155
第五章 原名:荀子正名,与先秦名学3宗一导论 155
二 荀子论所为有名人所绿以同异及制名枢要。 156
三 荀子正名之目标,及三惑之所以产生。 162
四 墨者言名,与以名乱名 165
五 惠施及道家言名,与以实乱名。 168
六 公孙龙派之言名,与以名乱实。 174
七 名之固善及本文结论。 179
第六章 原辩墨子小取篇论“辩”辨义 182
一 缘起 182
二 辨小取论“辩”之7事非“辩”之七法 183
三 辨“或”与“假” 187
四 辨“效” 190
五 辨“辟” 194
六 辨“侔” 196
七 辨“援” 199
八 辨“推” 203
九 辨“辩”之七事 205
一〇 言之多方殊类异故——或是而然,或是而不然。 207
一一 言之多方殊类异故——不是而然,一周一不周,一是而一非。 213
一二 小取篇之论辩之宗趣 218
第七章 原言与默:中国先哲对言默之运用 223
一 导言 223
二 先秦儒墨道法四家对言默态度之不同 224
三 汉人之以言益言,与王充之辨言虚,及魏晋清谈中之言默相望以俱存。 232
四 佛家之科判与判教,与极言说之量以超言说,及禅宗之以言破言。 236
五 禅宗之传心与宋儒之道统及心同理同之义,与宋儒之本自得以正面立言之态度。 239
六 清代学者之重辗转互证以训诂,与以言释言。 243
七 总述中国思想对言默之态度与儒墨道之三型 245
第八章 原辩与默:墨庄孟荀之论辩 248
一 墨家之论“辩” 248
二 庄子齐物论之言“辩”与成心 253
三 以明、两行、与道通为一 258
四 言与无言 266
五 葆光与物化 271
六 孟子之论“辩” 277
七 孟庄之相异与,二家可有之契合。 282
八 荀子之论“辩” 287
九 孟荀之辩与默 293
第九章 原致知格物上:大学章 句辨证及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 298
一 导言 298
二 朱子大学补传之得失 304
三 王阳明以大学之知为良知之说之得失 311
四 重订大学章句及朱子阳明释物为事之误 314
五 附论朱王二家以外,与本文所陈者相类似之格物说。 325
第十章 原致知格物下:大学章 句辨证及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 332
一 朱子论格物致知,与大学之止至善。 332
二 王阳明之致良知,与大学之知止及明明德。 344
三 德性之知、闻见之知,及以格物致知为致知识之知之说。 350
四 朱王之融通及德性之知或良知与知识之知之融通 356
五 结论——知识之知与德性之知之四种关系 360
丙 天道与天命 368
第十一章 原道上:老子言道之六义 368
一 序言 368
二 道之第一义——有通贯异理之用之道 370
三 道之第二义——形上道体 372
四 道之第三义——道相之道 374
五 道之第四义——同德之道 378
六 道之第五义——修德之道及其他生活之道 380
七 为事物及心境人格状态之道 381
第十二章 原道下:老子言道之六义贯释 386
一 如何会通此六义之道之讨论 386
二 道体之存在之直觉的印,证及要终以原始之道体观。 390
三 辨道相之对照物而呈于人心,当次于道体。 396
四 道之生物及物之有德于道,以成其德。 398
五 道之为自然律义,及物之无常与道之常。 405
六 道为生活之道义,及自然律与生活律。 410
七 道为心境及人格状态等之状辞义,及“不道”一名所自立。 413
八 老子论道之思想之外限 415
第十三章 原太极上:朱陆太极之辩与北宋理学中太极理气思想之发展 419
一 导言 419
二 太极图说之历史性问题 420
三 太极一名之古训问题 425
四 周子言太极之不同于汉晋诸儒之所在 428
五 太极图说之太极与通书之诚道及周子所谓无极1名之诂释 432
六 张横渠之依太和、神、两、一以言太极义 438
七 邵康节之合阴阳之象之和,以言太极,及其道为太极,心为太极之说。 440
八 二程即人道以言天道,即性理以言天理,与气之生生不息义。 445
第十四章 原太极中:天地之根原问题,与太极一名之诸义,及朱子太极理气论之哲学涵义 453
一 对天地万物根原问题之诸说,与太极一名之诸义。 453
二 统体之理之所以必须建立之理由,与实现原则。 461
三 生生之理与形式之理之不同,及气与西哲所谓质料之不同 464
四 朱子之理不离气义之说明 469
五 朱子之太极动静义之说明 471
六 朱子理气为二而不相离亦不相杂义之说明 478
七 朱子之理先气后及理生气义 483
第十五章 原太极下:朱子太极理气论之疑难与陆王之言太极及即心言太极之说 489
一 后儒对朱子之太极论之疑难,与对太极之异释 489
二 理不离气之二义,及后儒之说与朱子之说是否可并存之讨论。 491
三 朱子之言心与气之灵 498
四 心之昭明灵觉,与生生之理之自觉。 503
五 生物成物之事中之本心之呈现 506
六 象山之言心与理,及己分内事与宇宙内事之合一。 507
七 朱子之心犹阴阳义,及心有动静,与性无动静非阴阳义。 509
八 综论心理气三者之相依 513
九 象山之皇极及阳明之言心之动静,皆涵心即太极与本文结论、 515
第十六章 原命上:先秦天命思想之发展一导言 520
二 诗书中之言命 521
三 春秋时代之天命观 528
四 孔子之知命 532
五 墨家之非命 539
六 孟子之立命义 542
七 庄子之安命论 547
八 老子之复命及荀子之制命观 552
九 易传、中庸、礼运、乐记、及大戴礼本命中之天命与性命论 555
第十七章 原命中:秦汉魏晋天命思想之发展 560
一 导论 560
二 五德终始说中之帝王受命之3涵义 562
三 帝王受命之思想,与孔孟言命之不同及儒家思想在晚周后之一发展。 565
四 董仲舒之天人关系、及受命论 568
五 汉人三命之说之即人之命禄以言命 579
六 王充之自然之命论,及性之善恶、与命之吉凶之分别论。 582
七 列子力命论之无“命之者”之命论 587
八 郭象之即遇言命论 590
九 附论郭象与庄子言命之异同 593
十 佛家之以业识言命根论,及范缜之拨无因果论。 598
第十八章 原命下:宋以后天命思想之发展 603
一 宋代理学家之即理言命,与别命于遇之说。 603
二 濂溪之即性即命论,与横渠之变化气质以立命论。 606
三 程子之穷理尽性即至命论,与天命及外所遇之命。 609
四 朱子对“天命流行”之分疏,及其以理气分三命之论, 614
五 陆王一系言天命之流行即本心良知天理之流行义 619
六 王船山之命日降。与无定命义,及立命者之死而不亡义, 623
七 戴东、原焦循之以限于所分及不可转移趋避者为命之说,及阮元之性命古训之陋。 625
八 结论、总述中国思想之言命、及五命之观念。 627
索引 633
- 《物联网导论》张翼英主编 2020
- 《幸福的哲学 周国平人文讲演录 3》周国平 2019
- 《材料导论》张会主编 2019
- 《化工传递过程导论 第2版》阎建民,刘辉 2020
- 《哲学与人生》梁琦,徐海峰主编 2019
- 《大数据导论》林子雨编著 2020
- 《跨文化交际学基础导论》林大津,尤泽顺导读 2007
- 《现代环境主义导论》(英)戴维·佩珀(David Pepper)著 2020
- 《华为基因 任正非的商业哲学与华为精神》冷湖编著 2019
- 《一只猫的生活与哲学观》(美)马克·吐温著;钟姗,吴兰 2020
- 《中风偏瘫 脑萎缩 痴呆 最新治疗原则与方法》孙作东著 2004
- 《水面舰艇编队作战运筹分析》谭安胜著 2009
- 《王蒙文集 新版 35 评点《红楼梦》 上》王蒙著 2020
- 《TED说话的力量 世界优秀演讲者的口才秘诀》(坦桑)阿卡什·P.卡里亚著 2019
- 《燕堂夜话》蒋忠和著 2019
- 《经久》静水边著 2019
- 《魔法销售台词》(美)埃尔默·惠勒著 2019
- 《微表情密码》(波)卡西亚·韦佐夫斯基,(波)帕特里克·韦佐夫斯基著 2019
- 《看书琐记与作文秘诀》鲁迅著 2019
- 《酒国》莫言著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