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传统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
传统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

传统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四代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11712486
  • 页数:42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为核心,阐发当前社会主义理论与之相关连的内容。
《传统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目录

绪言 1

第一章 中国传统大同理想及其历史轨迹 13

第一节 中华文化原创期的社会理想及其命运 13

一、传统大同理想现代阐释 14

二、如何认识传统大同理想 20

三、大同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延续 24

第二节 早期启蒙中对大同的追求 27

一、早期启蒙中大同理想的转向 28

二、早期启蒙中大同追求的乌托邦倾向 35

第二章 近代社会变革和传统理想向现代的转变 38

第一节 太平天国的农民社会主义与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和小康定位 38

一、太平天国农民社会主义及其局限性 39

二、康有为对传统政治文化的批判和他的进化论思想 45

三、康有为的世界大同理想和对小康的历史定位 51

第二节 孙中山的现代化追求和民生社会主义 60

一、以民生史观探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60

二、孙中山民生社会主义的内容和发展 65

第三节 现代性判断和乌托邦追求是近代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色 70

一、中国传统乌托邦及其向现代的转化 71

二、社会主义追求中的乌托邦及其对现代性悖论的超越 76

三、近代以来大同思想演变及其与社会主义的贯通 80

第三章20世纪初文化变革和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初步认识 86

第一节 汉语言变革与新学背景下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86

一、新学兴起和汉语词汇的“爆炸” 87

二、新学背景下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初步认识 91

第二节 大同思想与社会主义的贯通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96

一、严复的进化论和他对社会主义的关注 96

二、梁启超对传统理想的阐释和对社会主义的解读 102

第三节 传统理想的局限性及其对社会主义的误读 106

一、传统理想不能把握社会主义的现实根据 107

二、传统理想对社会主义的误读 112

第四章 孙中山对民生的阐释和社会主义选择 116

第一节 早期国民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116

一、早期国民党人对社会主义术语的阐释 117

二、早期国民党人与梁启超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论战 122

第二节 民生主义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130

一、民生主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体现了传统理想的现代转化 130

二、孙中山民生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及其局限性 139

第三节 民生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必然性 145

一、新三民主义体现了中国现代化的要求 145

二、从新民生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149

第四节 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阐释 153

一、列宁对民生主义评价的再认识 154

二、民生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的本土形态 158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前提分析 163

第一节 中国现代化追求中的乌托邦再评价 163

一、中国现代化追求中对现代性悖论的文化超越 164

二、中国近代乌托邦是健康的理想主义精神 167

第二节 西方资本主义强势下的内源现代化和社会主义选择 176

一、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与中国现代化的内源动力 176

二、超越西方理念与社会主义选择中的激进倾向 180

第三节 道德理想、均平思想与社会主义选择中的误区 183

一、道德理想主义视“天下为公”为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184

二、均平思想的演变及其对社会主义的误读 188

第四节 进化论在传统理想向现代转变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190

一、进化论传播和“西学中源”向“执中鉴西”的转变 191

二、进化论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194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传统理想再定位 199

第一节20世纪初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认识 199

一、新学兴起形成了中国人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环境 200

二、20世纪初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特点及启示 204

第二节 传统辩证思维与唯物辩证法的贯通 207

一、唯物史观对传统辫证思维的吸收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门 208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贯通与超越 215

第三节 共产主义与世界大同 219

一、中西文明的际遇与大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互读 220

二、共产主义与世界大同的异同分析 226

第四节 小康建设与中国特色现代化 230

一、“小康”的本来含义和近代演变 231

二、小康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234

第五节 民生诉求与社会主义本质 239

一、民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式早期表达 239

二、民生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早期形态 242

第七章 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阐释 246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立创造 246

一、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与正确认识中国国情 247

二、现代化讨论中的命题与新民主主义纲领 255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三民主义评价 264

第二节 阶级分析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267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分析 267

二、对中国国情的判断和新民主主义总路线 270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建设与现代化 274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讨新民主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 274

二、通过新民主主义建设实现现代化 279

第八章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再认识 284

第一节 计划经济及其与现代化的矛盾 285

一、计划经济与现代化的不可兼容性 285

二、自然经济背景下建立计划经济及其对社会主义的误读 288

第二节 传统理想的实践化和社主主义的挫折 291

一、以理想规范现实造成了唯意志论的盛行 292

二、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是社会主义挫折的根本原因 295

第三节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意义 299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中包含的矛盾关系 299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意义 303

第九章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范式转变 308

第一节 对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关系的理论分析 308

一、邓小平理论以现代化为内容把握了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 309

二、现代化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13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范式转变 316

一、根据世界发展趋势,实现社会主义范式转变 31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三维范式转变 32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发展与社会主义理论创新 330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理想创新 336

一、传统理想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术语探源 33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传统理想的超越 340

第十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传统理想的现代转变 343

第一节 从大同追求向小康选择转变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 343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要求 344

二、中华文化视角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50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理性主义与理想主义追求 356

一、传统向现代转变中的小康定位 356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理性主义与乌托邦 360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文化建设 365

第十一章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73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及其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373

一、中国传统人论的去道德化探析 374

二、以人为本是对近代启蒙人学命题的理论破解 377

三、以人为本是对现代性与乌托邦的超越 383

第二节 传统和谐思想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意义 387

一、传统与现代存在内在关联性 387

二、传统和谐文化创新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89

三、以和谐文化建设规范市场理性 393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创新 400

一、第二次现代化和发展观念的转变 401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维度与建设和谐文化 407

三、发挥传统和谐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潜能 413

第四节 民生关怀与中国传统理想关系 415

一、民生命题的逻辑起点和历史展开 416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解决民生问题的新思路 4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