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哲学之路
中国哲学之路

中国哲学之路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项退结著
  • 出 版 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1991
  • ISBN:9571912840
  • 页数:284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之路》目录
标签:哲学

自序 1

上编:中国哲学之方法论问题 3

一、中国哲学主导题材与方法论问题 3

(一)释义与初步评估 3

1.八个主导题材的释义 3

2.方法论上的初步评估 8

3.八个主题尚可归结于天、人、大自然与道 9

(二)八个主导题材在方法上的应用 10

1.把主导题材作为试金石的方法 10

2.这项方法应用于《易传》的实例 14

(三)应用主导题材作为试金石的方法与现代诠释学 17

1.主导题材方法的客观性 17

2.这一方法与现代诠释学不谋而合 20

(四)八个主导题材与现代中国 21

1.现代中国哲学与现代中国 21

2.八个主导题材对海峡两岸的现实意义 23

3.常道与天、人、大自然的关系 25

二、中国哲学思考的现实性与存在性 27

(一)面对过去投向未来 27

(二)中国哲学来自过去的影响 30

1.儒道二家相互交织的主流地位 30

2.实践倾向所需要的补充 33

3.印度与西洋哲学的冲击 36

(三)中国哲学未来可走的路 37

三、对方东美先生生命观的一些问题 41

(一)方先生生命观及其泉源 41

(二)上述生命观的一些方法论问题 45

1.「生生」、「创生的进化」与「创生力」 45

2.中国是否一向持泛神论? 51

3.大自然与道德价值 51

4.泛神论能否保障人生意义? 54

5.〈系辞〉思想的历史成因与「生命」一词的类比性 55

(三)尾声 58

四、老子、奥古斯丁与海德格思想中的「无」 61

(一)导引 61

(二)老子的「无」的积极功能 63

(三)奥古斯丁的「恶」与「无」的消极功能 65

(四)海德格意向性的「无」之经验 71

(五)《道德经》的一个原则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75

五、涉及中国哲学方法论的一次访问 77

六、孔孟心目中的「天」——兼及方法论问题 85

(一)关键性的方法论问题 85

(二)正反二面的意见 88

(三)孔子对天的看法 89

(四)孟子对天的看法 95

下编:以天、地、人为题材之中国哲学思考轨迹 99

七、〈洪范〉的历史意义与哲学意义 99

(一)〈洪范〉的古老年代 99

(二)〈洪范〉之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103

(三)〈洪范〉对宇宙秩序的看法及其哲学评估 110

八、〈洪范〉面对非理性或自律的合理性——合理性终极起源的讨论 117

(一)合理性问题的现代意义 117

(二)演化知识论的解答 118

(三)道或事物的自律内在命令 122

(四)人工智慧与人的智慧 124

(五)上述理论的共同形上学基础及〈洪范〉的解答 126

九、中国无神论知识份子的两难论证 135

(一)从有神论走向两难论证的历史轨迹 135

1.中国古代有神论稍欠周密的三种理性推论 136

2.多玛斯的第一与第二原因之分 139

3.对欠周密论证的怀疑导向两难论证 142

(二)两难论证的化解与心灵的提升 145

十、从董仲舒、淮南子至王充的「天」与「命」 151

(一)导引 151

(二)《春秋繁露》的「天」与「命」 154

1.董书中的自然之天 154

2.董氏的自然之天即出令之天 157

3.董氏以前似无此项融合 158

(三)淮南子的「天」与「命」 160

1.以自然为主的天 161

2.以顺自然为主的命 163

(四)王充心目中的「天」与「命」 164

1.全属偶然的命 164

2.无知、无心、无意义的自然之天 169

(五)董、刘、王三人「天」「命」思想的影响及哲学评估 170

十一、阴阳合德之哲学评估 177

(一)历史渊源 177

(二)阴阳之现象描述 180

(三)由宇宙论、人观和神学观点对阴阳合德的哲学省思 182

1.阴阳合德在宇宙论、人观和神学上的特性 182

2.古代中国信仰与早期儒家 184

3.道与阴阳合德的原始概念及其普遍有效性 186

(四)后期儒学的阴阳合德及其问题 192

(五)结语 195

十二、「人者阴阳之交、天地之心」——透过〈礼运篇〉来奠定哲学人观的尝试 198

(一)一个尝试性的生命概念 198

(二)此生命概念与〈礼运篇〉的人观 202

(三)道德标准与人性尊严的哲学基础 206

(四)中国历代之人观及向更高层级开展的需要 208

十三、仁之道德原则之创建及其现代意义 215

(一)绪论 215

(二)孔子述古与创新的辉煌成就 216

1.《论语》中的述古与创新 216

2.由五事走向九思 218

3.仁的道德普遍原则之创建 219

(三)仁之道德原则在当代哲学中的应用 221

1.沟通团体与道德基础 222

2.仁的普遍原则与沟通道德 225

十四、基于孟荀人性论之实际可行的道德观 231

(一)导论:道德的主客二要件 231

(二)孟荀人性论的道德主体要件 234

(三)善恶之性与善恶行为 237

(四)孟荀人性论的道德客体准则 240

(五)综合孟荀人性论的道德观 243

(六)上述道德观的评估及实践可能性 247

十五、个人、人际关系与社会——荀子、孟子与布柏之此较 254

(一)荀子与孟子的看法 254

1.荀子的社会观 254

2.荀子对个人及君羣关系的看法 255

3.孟子的性善论与社会 257

4.孟子、个人尊严与政权 258

(二)孟子的仁与布柏的「我与你」关系 259

1.孟子的仁之哲学 259

2.布柏的「我与你」及「我与它」 262

索引 274

中文人名索引 274

西文中文人名对照索引 28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