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近现代民族史
中国近现代民族史

中国近现代民族史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连开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811089653
  • 页数:983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介绍了从1840年至2000年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可视为《中国民族史》(先秦至1840年)的续编。
《中国近现代民族史》目录

绪论 1

一、中华民族奋力抗争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 1

二、中国近现代民族史的主要内容 4

三、中国近现代化民族史的基本特点与启示 9

上卷(1840—1911) 15

第一编 清朝后期政府的民族政策和各族社会 15

第一章 清朝后期民族政策的演变 15

第一节 清政府的民族管理机构 15

第二节 清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制度 22

第三节 清代有关少数民族的法规 31

一、清代历朝所修《理藩院则例》 32

二、《蒙古律例》 34

三、《回疆则例》 35

四、有关青海地区少数民族的特别法规 36

五、有关西藏地方的法规 37

六、有关苗疆地区的法规 39

第四节 清政府的民族压迫政策 41

一、对汉族的政策 41

二、对蒙古族的政策 43

三、对藏族的政策 45

四、对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政策 47

五、对南方各民族的政策 49

第二章 少数民族的社会与经济 51

第一节 东北(东三省)各族的社会与经济 51

一、社会制度 51

二、农业、牧业与手工业 53

三、商业与交通 56

第二节 蒙古族的社会与经济 57

一、社会制度 57

二、农业、牧业与手工业 59

三、商业与交通 62

第三节 西北各族的社会与经济 64

一、社会制度 64

二、农业、牧业、林业与手工业 66

三、商业与交通 73

第四节 藏族的社会与经济 76

一、农奴制 76

二、千百户制 78

三、寺庙经济 81

第五节 西南各民族的社会与经济 83

一、原始社会的残余 83

二、蓄奴制与农隶制 88

三、农奴制 91

第六节 中东南各民族的社会与经济 94

一、地主经济的最后形成 94

二、农业、牧业与手工业 98

三、商业与交通 103

第三章 各民族的文化与宗教 107

第一节 东北各民族的文化与宗教 107

一、东北各民族的文化 107

二、东北各民族的宗教 115

第二节 蒙古族的文化与宗教 118

一、蒙古族的文化 118

二、蒙古族的宗教 123

第三节 西北各民族的文化与宗教 125

一、西北地区各民族的文化 125

二、西北地区各民族的宗教 130

第四节 藏族的文化与宗教 134

一、藏族的文化 134

二、藏族的宗教 137

第五节 西南各民族的文化与宗教 138

一、西南各民族的文化 138

二、西南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154

第六节 中东南各民族的文化与宗教 159

一、中东南各民族的文化 159

二、中东南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177

第二编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后的民族地区 180

第一章 外国势力对各民族地区的入侵 180

第一节 外国势力全面侵入各民族地区 180

一、外国的经济入侵与渗透 180

二、外国的武装入侵 186

第二节 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 188

一、闭关锁国的对内、对外政策 189

二、对外来侵略的初步抵抗及失败 192

三、抵抗失败后的对外卖国投降政策 194

四、对苗、瑶、壮、傣各民族的政策 197

五、清政府民族压迫政策的实质 200

第二章 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 203

第一节 外国入侵战争中的少数民族 203

一、沉重的经济剥削激化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203

二、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地区的经济侵略 204

三、中国少数民族近代反封建斗争的兴起 208

四、各族人民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 209

第二节 各族人民反对沙俄入侵的斗争 212

一、沙俄侵略中国东北地区与东北各族人民的抗俄斗争 212

二、沙俄侵略中国西北地区与西北各族人民的抗俄斗争 214

三、沙俄侵略蒙古地区与北方民族的抗俄斗争 217

四、沙俄染指西藏和藏族人民的反俄侵略斗争 219

第三节 新疆各族人民反对阿古柏的斗争 220

一、阿古柏入侵新疆的经过 220

二、阿古柏在南疆及乌鲁木齐的残暴统治 222

三、新疆各族人民反阿古柏的斗争 223

四、驱逐阿古柏侵略者的新疆之战 225

第四节 西藏人民的抗英战争 226

一、1888年的第一次抗英战争 226

二、1904年的第二次抗英战争 228

第五节 西南和中东南人民的反帝斗争 230

一、捍卫民族权益的斗争 230

二、保卫边疆领土的斗争 235

三、抗法援越战争 239

第六节 各民族参加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241

一、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民族地区的酝酿 241

二、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各少数民族的革命活动 242

三、太平天国反对民族压迫的纲领和实践 245

第七节 东北各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 249

一、朝鲜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 249

二、满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 251

三、鄂伦春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 252

第八节 蒙古族的独贵龙运动 253

一、独贵龙运动爆发的背景 253

二、独贵龙运动的经过 254

三、独贵龙运动的失败与历史意义 255

第九节 西北回民起义 256

一、陕西回民起义 257

二、甘宁青回民起义 258

三、新疆各族人民起义 261

第十节 咸同年间南方各族人民的起义 263

一、杜文秀领导的回民起义 263

二、哀牢山各族起义 266

三、布依族、水族人民的起义 268

四、张秀眉领导的苗族起义 269

五、姜映芳领导的侗族人民起义 271

六、瑶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272

第三章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演变 273

第一节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 273

一、东北、内蒙古地区 273

二、西北地区 274

三、南方、西藏地区 275

第二节 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影响 276

一、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其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冲击 276

二、少数民族地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 286

三、少数民族地区与国外经济联系的加强和与内地经济关系的削弱 287

第三编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族地区 290

第一章 清政府的新政 290

第一节 新政出台的背景及其性质 290

一、新政出台的背景 290

二、新政的基本内容及性质 291

第二节 新疆建省 295

一、建省的背景 295

二、建省的经过与改革措施 296

三、建省的意义 298

第三节 三多在内蒙古、外蒙古的改革 299

一、改革的背景 299

二、改革的经过和措施 300

三、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 302

第四节 在南方民族地区的新政措施 303

一、清末新政对南方各民族的影响 303

二、台湾建省 305

三、“改土归流”的继续 310

第五节 清季西藏新政 312

一、张荫棠的新政 312

二、联豫的新政 314

第六节 在东北的新政 316

一、东北的开禁 316

二、东北建省 320

第二章 辛亥革命与少数民族 323

第一节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提出 323

一、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与渊源 323

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325

第二节 辛亥革命思潮在各民族地区的影响 328

一、民族平等、民族独立和民主思想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 328

二、民族民主思想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 330

第三节 各族人民参加辛亥革命 337

一、北方少数民族地区 337

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340

中卷(1912—1949) 347

第四编 民国初期(1912—1930) 347

第一章 各民族拥护民国,反对分裂与复辟 347

第一节 民国建立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和“五族共和”的思想 347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347

二、中国国内民族关系的新变化 350

三、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和赞成“五族共和” 351

第二节 宗社党的复辟活动及其失败 353

一、满族社会地位的衰落 353

二、宗社党的成立 356

三、宗社党参与策划复辟帝制 358

第三节 蒙古、西藏、新疆等地各民族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359

一、蒙古“独立自治”始末 359

二、西藏地区的动乱 365

三、“策勒村事件”与新疆人民反对分裂的斗争 367

第二章 民国初年的民族事务机构与民族政策 370

第一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民族政策 370

一、对满族皇室的优待政策 370

二、《总统就职宣言书》和《临时约法》与民族政策方针 371

第二节 北洋政府的民族政策与施政 374

一、“蒙藏院”和民族政策的变化 374

二、川军西征 376

三、北洋政府对蒙古的施政 378

四、“北京政变”与溥仪出宫 381

第三节 西北、西南地方政权对当地各民族的政策与施政 381

一、马氏家族在西北的施政 381

二、杨增新在新疆的施政 385

三、唐继尧在云贵川的施政 389

四、陆荣廷在两广的施政 391

第四节 军阀混战对民族地区的影响 394

一、川边军阀混战及其影响 394

二、西南军阀混战及其影响 395

第三章 民族地区殖民地、半殖民地程度的加深 397

第一节 东北、蒙古地区 397

一、日本对东北的大规模扩张 397

二、俄国对蒙古的侵略 400

第二节 西藏地区 403

一、英国分裂西藏的阴谋与“西姆拉会议”的破产 403

二、九世班禅出走内地 407

第三节 西北地区 410

一、英国策动分裂新疆 410

二、白俄残部窜入新疆 413

第四节 西南与中东南地区 415

一、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 415

二、英国扩大对云南的侵略与片马事件、江心坡事件 418

三、传教势力在西南民族中的扩张 421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向民族地区的发展 424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理论的初步探索 424

一、“五四运动”与少数民族 424

二、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初步阐释 430

三、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的传播 432

第二节 国共合作与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重新解释 435

一、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合作 435

二、民族主义的新发展和意义 439

三、蒋介石对民族主义的歪曲 442

第三节 各民族人民反抗军阀的暴虐统治 443

一、蒙古伊克昭盟的“独贵龙”运动 443

二、甘肃“河州事件” 444

三、青海藏民与马家军的斗争 446

第四节 民族地区的农民运动和红色革命根据地 447

一、南方各族农民运动蓬勃兴起 447

二、北方各族农民运动的开展 450

三、民族地区革命形势的逆转 451

四、民族地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453

第五章 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艰难发展 460

第一节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及其艰难发展 460

一、内蒙古近代工商业的初步萌芽 460

二、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新政 462

三、以矿业为龙头的云贵近代工商业 465

四、东北民族地区的近代工商业 468

第二节 东北、内蒙古的垦荒浪潮及其影响 471

一、延边朝鲜族人民的垦荒 471

二、内蒙古的垦荒运动 473

第三节 各民族社团活动与教育的初步发展 475

一、回族的社团活动 475

二、其他各族的社团活动及文化教育的初步发展 478

第五编 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 482

第一章 日本军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与分裂中华民族的罪恶活动 482

第一节 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危机与国内民族关系的变化 482

一、从“九一八”到“八一三” 482

二、国内民族关系的变化 485

第二节 伪满洲国与德王伪政权 489

一、溥仪与伪满洲国 489

二、甘珠尔扎布策划内蒙古“独立”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伪政权 492

三、西部蒙古封建上层的“高度自治”活动与德王的“蒙古军政府” 494

四、伪“蒙疆政府”的出笼 498

第三节 帝国主义在其他民族地区的分裂阴谋与活动 501

一、“东土耳其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501

二、“班洪事件” 503

三、日本炮制的“中华回教总联合会”与“中国回教青年团” 507

第四节 日寇对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508

一、日寇在东北的殖民统治 508

二、日寇在海南的殖民统治 513

三、日寇在内蒙古的殖民统治 516

四、台湾被纳入战争经济轨道 518

第二章 国民政府的民族事务机构与民族政策 520

第一节 国民政府的蒙藏事务管理制度与立法 520

一、蒙藏委员会的成立 520

二、蒙藏委员会对蒙藏事务的管理 523

第二节 国民政府在民族地区的施政及其影响 527

一、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青海、西康建省 527

二、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与黄慕松、吴忠信入藏 529

三、盛世才治疆 534

四、“琼崖抚黎专员公署”与“剿抚兼施”的民族政策 536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 538

一、对蒙藏的宗教政策 538

二、对伊斯兰教的政策 539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 543

第一节 长征途中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 543

一、刘伯承与果基小约旦会盟 543

二、《关于苗族问题的决议》 546

三、中华苏维埃博巴政府 548

第二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553

一、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和少数民族抗日斗争的兴起 553

二、各族人民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56

第三节 延安边区政府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 559

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发展 559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 561

三、联合各民族人民进行全面抗战 563

第四章 各民族全面的抗日战争和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 565

第一节 东北地区(以抗日民主联军为主体) 565

一、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斗争 565

二、东北各族人民抗日斗争的发展 567

第二节 内蒙古地区(以大青山革命根据地为主体) 569

一、内蒙古地区蒙汉各族人民的抗日斗争 569

二、百灵庙起义和绥远抗战 572

三、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575

四、“伊克昭盟事件” 577

第三节 西北地区(海固回民起义及西北各省抗日活动) 579

一、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579

二、阿山哈萨克牧民暴动 582

三、海固回民起义(海固事变) 587

四、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 591

五、甘南各族农民起义 595

第四节 西南和中东南——抗日游击战争及抗日活动,西南各民族对远征军的支援等 597

一、藏族人民支援抗战 597

二、琼崖抗日独立队的抗日活动与白沙起义 599

三、西南各族人民的抗战活动 604

四、台湾各族人民的抗战活动 608

五、中东南各族人民的抗战活动 610

六、各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 611

第五章 沿海内地经济文化事业向民族地区的迁移及其影响 615

第一节 经济文化重心的迁移与西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 615

一、经济文化重心向西北民族地区的迁移 615

二、西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 617

第二节 经济文化重心的迁移与西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 621

一、经济重心向西南民族地区的迁移 621

二、文化重心向西南民族地区的迁移 624

三、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影响 625

四、西南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630

第三节 经济文化重心的迁移与中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 631

一、经济文化重心向中南民族地区的迁移 631

二、中南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影响 633

三、中南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636

第六编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639

第一章 中国两种命运的决战与国内民族问题 639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与民族理论的成熟与发展 639

一、《共同纲领》及其意义 639

二、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和政策的制定及实施 640

第二节 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及其影响 642

一、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及其伟大意义 642

二、民族区域自治实践的扩大 645

第三节 国民政府民族政策的失败 647

一、国民政府的民族压迫与民族歧视政策 647

二、国民政府民族政策的失败 648

第二章 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 649

第一节 东北、内蒙古各民族的解放 649

一、东北、内蒙古地区的土改运动 649

二、东北、内蒙古各族人民参加解放战争 652

第二节 新疆三区革命 653

一、伊宁起义与三区临时政府的成立 653

二、民族军的创建及其军事活动 657

三、包尔汉主新与新疆和平解放 662

第三节 西藏热振活佛维护祖国统一的努力与“热振事件” 666

一、“西藏外交局事件”与“泛亚洲会议”的风波 666

二、“热振事件” 670

三、十世班禅坐床及其通电 672

第四节 其他民族地区革命斗争的发展 674

一、南方各族人民的反“三征”斗争和武装起义 674

二、南方各族人民积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 677

三、海南岛各族人民迎接解放的斗争 680

下卷(1949—2000) 685

第七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1949.10—1957) 685

第一章 少数民族地区的解放 685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全国形势 685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召开 685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有关民族问题的规定 686

第二节 西南、西北等民族地区相继解放 687

一、和平解放云南和西康等地区 687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湖南、广西、海南等民族地区 687

三、青海、宁夏、新疆等西北地区的解放 688

四、清匪反霸、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 690

第三节 西藏的解放 691

一、解放前夕西藏上层内部的矛盾及英、美、印阴谋策划的驱汉事件 691

二、昌都战役 692

三、《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签订 693

四、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回归西藏 694

五、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进藏 696

第二章 民族工作机构的设置、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一些基本政策的制定及其实施 698

第一节 民族工作机构的设置 698

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机构设置 698

二、建立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地方民族工作机构 698

三、民族工作机构的任务 699

第二节 疏通民族关系,消除民族隔阂 700

一、中央慰问团、访问团遍访民族地区 700

二、各地方政府派出民族贸易工作队、医疗卫生队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 701

三、少数民族上层参观团、观礼团到国内各地参观 702

四、制定实行民族平等的基本政策 703

五、新解放民族地区开展工作 704

六、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人民政府 706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和实施 707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707

二、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 708

第四节 民族识别 709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少数民族状况 709

二、民族识别的依据 709

三、民族识别工作的全面展开 710

四、对民族的认定 711

第三章 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 712

第一节 不同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 712

一、社会改革前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712

二、民族地区的不同社会形态 713

三、不同民族中的传统政治制度 714

第二节 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制度 716

一、各民族宗教信仰状况 716

二、寺庙观堂的经济和僧人的生活 716

三、各种宗教组织和宗教制度 718

四、宗教与少数民族文化、历史、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719

第三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 720

一、实行“慎重稳进”的方针 720

二、在封建地主制占主导的地区消灭封建地主制度 721

三、在奴隶制农奴制地区实行和平协商改革 722

四、存在浓厚原始社会残余的民族地区采取直接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的政策 724

五、牧业区民主改革实行“赎买”和“不斗不分不划阶级和牧工牧主两利”的政策 725

六、废除宗教寺庙的特权和剥削压迫制度 726

七、全面实现农业合作化 727

八、牧区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28

第四章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恢复与发展 730

第一节 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开发与扶持 730

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730

二、大量的汉族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到民族地区参加经济文化建设 731

三、人民政府在政策、资金、物力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照顾与支援 732

第二节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733

一、民族地区的基础工业初步建立起来 733

二、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734

三、农牧业的发展 735

第三节 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 735

一、部分少数民族走出深山老林,部分游牧游猎民族开始定居 736

二、少数民族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 736

三、少数民族人口稳步增长 737

第四节 少数民族的教育和文化 738

一、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 738

二、中央和地方建立一批民族学院 739

三、继承、整理与弘扬对民族传统文化,加强民族研究 740

四、建立民族医疗卫生机构 741

五、开展民族体育运动 742

第五节 开展对少数民族的社会历史和语言的大调查 743

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743

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 744

三、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语言调查的丰硕成果 745

第六节 民族政策大检查和民族政策教育 746

一、中共中央发出学习民族政策的通知 746

二、1952年、1956年的两次民族政策大检查 747

三、总结民族工作经验教训和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 748

第八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8—1965) 750

第一章 部分民族地区武装叛乱的平息及西藏社会改革 750

第一节 平息四川、云南、青海等部分地区的叛乱 750

一、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中部分民族地区发生武装叛乱 750

二、叛乱的平息 752

第二节 平息西藏叛乱 754

一、西藏叛乱的起因 754

二、平息叛乱的过程 757

三、十四世达赖喇嘛出走 758

四、印度及美国政府借西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760

五、平息叛乱的善后工作 761

第三节 西藏的社会改革 762

一、废除“政教合一”制度 762

二、实行“三反两减”和“三反两利”政策 763

三、民主改革与和平“赎买” 764

四、西藏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建立 765

五、西藏社会改造的善后工作 766

第四节 建立西藏自治区 768

一、西藏自治区建立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768

二、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 769

三、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770

第二章 民族地区人民公社化与社会变革 771

第一节 民族地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771

一、民族地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开展 771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冲击 772

三、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下降 774

四、“民族融合风”及其影响 775

第二节 民族地区反右、反地方民族主义斗争扩大化 777

一、民族工作中“左”倾思想及其影响 777

二、错划一批“右派”和“地方民族主义分子” 777

三、反右和反地方民族主义斗争扩大化造成的损失 778

四、中共中央着手纠正民族工作中“左”的错误 779

第三节 新疆伊犁、塔城事件和中印之战 781

一、云南省边民外流 781

二、伊塔事件 783

三、中印边境之战 784

第四节 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785

一、广西、宁夏建立省级民族自治区 785

二、撤销或新建民族自治地方,调整行政区划 787

三、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789

第三章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 792

第一节 民族地区的农业和牧业 792

一、独龙、基诺、佤等民族改变传统生产方式 792

二、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四川等牧区少数民族开始多种经营 793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三年困难时期 794

四、内蒙古草原蒙古族牧民抚育3000名上海孤儿 796

五、包产到户和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生产的恢复 797

第二节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798

一、“三线”建设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发展 798

二、工、交、邮电全面发展 800

第三节 民族地区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801

一、基础教育开始普及 801

二、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803

三、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奠基与发展 806

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与发展 808

第九编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 810

第一章 民族地区的社会与政治动乱 810

第一节 民族地区全面动乱 810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名存实亡 811

第三节 推行极“左”路线,制造大量冤假错案 813

一、大搞“政治边防”和“划线站队” 813

二、重划阶级成分 814

三、人为制造大批冤、假、错案 815

四、大批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代表人物被迫害致死 818

第二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民族工作 821

第一节 林彪、“四人帮”批判党的民族政策,否定十七年民族工作的成就 821

第二节 进行民族政策检查,开展民族政策再教育 822

第三节 民族工作初步恢复 825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与文化 828

第一节 民族地区工农(牧)业生产有一定的发展 828

一、工农业生产略有增长 828

二、兴建一批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829

第二节 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进步 832

一、民族自治地方教育、卫生事业在困境中求发展 832

二、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赤字增加,各族人民实际生活水平和质量下降 833

第十编 恢复和调整时期(1976—1984) 835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实施 835

第一节 恢复各级民族工作机构 835

一、恢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835

二、恢复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 836

第二节 全面恢复民族工作 837

一、为统战、民族、宗教、工作部门“执行投降主义路线”平反 837

二、召开全国性的有关民族工作会议 837

三、中共中央书记处听取西藏、云南、新疆、内蒙古民族工作汇报 838

第三节 慎重处理民族地区“反右”和“平叛”中的遗留问题,平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 839

一、处理“反右”和“平叛”中的遗留问题 839

二、平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 840

第二章 执政党民族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845

第一节 否定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 845

第二节 民族问题的长期性、重要性 846

一、民族问题的概念与内涵 846

二、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 846

第三节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特征和性质 847

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 847

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和内涵 848

三、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 849

第四节 重新探索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849

第五节 民族关系新发展,“两个离不开”到“三个离不开” 850

第三章 继续开展民族识别,重建民族科研机构,民族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新发展 853

第一节 继续开展民族识别 853

一、确立基诺族为单一民族 853

二、民族识别的有关文件和政策规定 853

三、民族识别工作的继续开展 854

四、民族识别工作的成就和不足 854

第二节 恢复和组建民族科研、教学机构 855

一、民族研究机构的恢复和发展 855

二、民族科研工作重大的新进展 857

三、建立各级学会和研究会 860

第四章 全面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861

第一节 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861

第二节 恢复各级宗教机构,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 862

一、恢复各级宗教机构 862

二、开展正常的宗教工作 862

第三节 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宗教政策 864

一、实事求是地平反冤假错案 864

二、开放宗教活动场所,维修宗教寺庙 865

三、开办宗教学校,培养年轻职业宗教人员 866

四、出版宗教书刊,开展对外交流 867

第五章 恢复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70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区划变动情况 870

一、内蒙古行政区划三次重大变动 870

二、四川、新疆、广西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动 870

第二节 新建一批民族自治地方 871

一、建立黔西南和鄂西两个自治州 871

二、新建61个民族自治县 873

三、恢复和新建民族乡(镇) 873

第三节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和散杂居地区民族法制建设 877

一、制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 877

二、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 882

三、民族立法保障散居地区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884

第十一编 改革开放和全面发展时期(1984—2000) 888

第一章 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与发展(1984—1991) 888

第一节 民族地区的改革 888

一、少数民族农业区的改革 888

二、少数民族牧业区的改革 890

三、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改革 893

四、民族商贸企业 894

五、少数民族地区改革的成就与问题 895

第二节 民族地区的开放 896

一、开放的历史背景 896

二、民族地区的沿边开放 898

三、民族地区的沿海开放 903

四、民族地区的内陆开放 903

五、民族地区初步形成开放的新格局 905

第三节 改革开放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905

一、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905

二、民族地区农、牧、林业稳步发展 906

三、工、交和通信事业的发展 906

四、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入增加,金融和商业日趋繁荣 907

五、逐步消除贫困,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907

第二章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 908

第一节 少数民族艺术节与民族文化的发展 908

一、建立健全民族文化工作机构,举办全国少数民族艺术节 908

二、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发展民族体育事业 910

三、“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编辑出版和民族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 911

四、民族古籍挖掘、整理和保护 912

五、开展国际文化交流 915

第二节 建立民族教育体系 916

一、国家对民族教育制定特殊政策 916

二、民族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919

三、召开全国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921

第三节 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日益发展 922

一、建立医疗体系 922

二、少数民族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成长 923

三、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得到发展 924

四、少数民族健康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延长 926

第三章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与发展 928

第一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民族工作会议 928

一、中央召开首次全国民族工作会议 928

二、中央召开第二次民族工作会议 929

第二节 中央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议 930

第三节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日益加强 932

一、东西部横向经济联合不断发展 932

二、智力支边与干部双向交流 935

三、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双向流动,族际婚姻增多 938

四、全国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 940

第四节 反对民族分裂斗争 943

一、西藏拉萨骚乱事件的起因及平息 943

二、评定新疆阿克陶县巴仁乡反革命武装叛乱 945

三、挫败达赖阴谋,第十一世班禅继任 946

四、反对“东突”恐怖主义 948

五、正确处理民族地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952

第四章 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953

第一节 邓小平南巡讲话促进了民族地区全面的改革开放 953

第二节 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现状与发展 956

一、民族地区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956

二、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957

三、加快发展私营个体经济 959

四、民族地区初步建立市场体系 960

五、市场观念的转变 962

第三节 边境贸易带动了民族地区的发展 963

一、边境贸易搞活了边疆民族地区经济 963

二、边境贸易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965

第四节 全面形成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 967

第五章 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970

第一节 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 970

第二节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970

一、铁路建设八纵八横 970

二、公路建设五纵七横 971

第三节 西部大开发三大标志性工程 973

一、西电东送 973

二、西气东输 975

三、青藏铁路 977

四、生态环境建设 978

第四节 民族地区发展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979

后记 98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