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现代书面汉语中的文言语法成分研究
现代书面汉语中的文言语法成分研究

现代书面汉语中的文言语法成分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德金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100088671
  • 页数:37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现代书面汉语中的文言语法成分为研究对象,基于语言系统理论和语言功能理论,综合运用语法学、语体学、语料库语言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对较大规模语料进行全面定量事实调查基础上,系统探讨了现代书面汉语中文言语法成分界定的理论和方法、文言语法成分在现代书面汉语语法系统中的词法、句法及语体表现,以及文言语法成分在现代书面汉语中沿用的内外因素与机制,并从语言应用的角度对相关的语法规范和教学问题进行了讨论,以体现理论和应用结合的理念。
《现代书面汉语中的文言语法成分研究》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研究对象 7

1.2.1 对象界定 7

1.2.2 几点说明 9

1.3 研究目标、思路、方法及语料 10

1.3.1 研究目标 10

1.3.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1

1.3.3 语料 13

1.4 研究意义 14

1.4.1 理论意义 14

1.4.2 应用意义 15

第二章 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8

2.1 文言、白话与“言文一致”观 18

2.1.1 文言与白话 18

2.1.2 “言文一致”观 26

2.1.3 文言的“死”与“活” 28

2.2 新国语(或称标准语)的建设问题 30

2.3 书面语和口语 33

2.4 语体和语法的关系 35

2.5 前人对现代汉语中的文言语法成分的研究 38

2.5.1 概括性研究 38

2.5.2 各文言虚词、结构的研究 39

2.6 小结 40

第三章 界定现代书面汉语中文言语法成分的理论基础 41

3.1 语法系统及语法成分的价值 41

3.2 书写语言的表达机制 43

3.2.1 书写的语言和口说的语言 43

3.2.2 语体选择的社会价值意识 48

3.2.3 书写定位 53

3.2.4 书写行为的心理机制 54

3.3 语体与语码转换 57

3.3.1 语体和语域 57

3.3.2 语码转换的心理基础 60

3.4 小结 63

第四章 现代书面汉语中文言语法成分的界定方法 64

4.1 引言 64

4.2 界定标准 66

4.2.1 频度标准 66

4.2.2 系统融合度标准 71

4.2.3 界定标准的说明 73

4.3 界定程序 73

4.3.1 界定文本属性 73

4.3.2 确定典型语境 74

4.3.3 调查频度表现 75

4.3.4 测定系统融合度等级 76

4.4 讨论 79

4.4.1 教育背景对界定的影响 79

4.4.2 表达需要与形式的选择 81

4.5 小结 81

第五章 现代汉语构词法中的文言语法 83

5.1 引言 83

5.2 单音节词、语体和语法问题 86

5.3 复合词中的文言语法 92

5.3.1 “数+名/动/形”式构词 92

5.3.2 “动双+名单”式构词 93

5.3.3 使动用法在构词法中的沿用 93

5.3.4 名状结构在新词构造中的沿用 95

5.3.5 动状结构在新词构造中的沿用 97

5.4 成语和词组中的文言语法 98

5.5 小结 99

第六章 现代书面汉语中的代词“其” 101

6.1 引言 101

6.2 研究综述 103

6.3 “其”的语义表现 105

6.3.1 “其”的实指义 105

6.3.2 “其”的虚指义 106

6.4 “其”的句法分布 107

6.4.1 “其”的句法功能类型 107

6.4.2 “其”的句法分布特点 118

6.5 “其”的表达功能 118

6.5.1 句法结构调节功能 118

6.5.2 篇章衔接功能 119

6.5.3 韵律功能 120

6.6 小结 121

第七章 现代书面汉语中的“之” 122

7.1 引言 122

7.2 研究综述 123

7.3 助词“之” 125

7.3.1 句法结构类型 125

7.3.2 特点小结 131

7.4 代词“之” 131

7.4.1 句法结构类型 131

7.4.2 特点小结 137

7.5 “之”和“的” 137

7.5.1 “之”“的”互补 137

7.5.2 “之”“的”共现 138

7.5.3 “之”的结构分层作用 138

7.6 “之”的词法、句法地位 139

7.7 “之”的韵律作用 141

7.8 小结 142

第八章 现代书面汉语中的“于” 143

8.1 引言 143

8.2 研究综述 143

8.3 “于”在语料中量的分布 145

8.4 “于”的词法、句法地位 147

8.5 “于”的句法语义功能 149

8.5.1 表比较 151

8.5.2 表时间 152

8.5.3 表空间 153

8.5.4 表对象 154

8.5.5 表原因 155

8.5.6 表源点 155

8.5.7 表被动 156

8.5.8 表范围 156

8.6 “于”和“在” 157

8.7 “于”与相关结构 159

8.8 关于“来自于”等 160

8.9 “于”的错用与泛用 161

8.9.1 错用 161

8.9.2 泛用 162

8.10 小结 163

第九章 现代书面汉语中的介词“以” 164

9.1 引言 164

9.2 研究综述 165

9.3 语料的统计及分析 167

9.3.1 结构类型 168

9.3.2 语义类型 169

9.3.3 “以”和“用” 171

9.3.4 小结 175

9.4 关于动词后的“以” 176

9.4.1 文言“V(之)以X”结构的沿用 176

9.4.2 “V(之)以X”结构的语料表现 177

9.4.3 “V(之)以X”的句法特点及表达作用 178

9.4.4 “以”和“于”的混用 179

9.5 小结 180

9.5.1 结论 180

9.5.2 余论 181

第十章 现代书面汉语中的助词“所” 182

10.1 引言 182

10.2 研究综述 183

10.3 “所”的句法语义表现 186

10.3.1 “所”的句法语义结构 186

10.3.2 “所”字结构的连用 191

10.4 “所”的表达功能 191

10.4.1 “所”的句法简化功能 192

10.4.2 “所”的指代功能 193

10.4.3 “所”的时体标记功能 195

10.4.4 “所”的语体标记功能 195

10.4.5 “所”的修辞功能 196

10.5 讨论 197

10.5.1 关于“有(无)所+V” 197

10.5.2 “所”字使用的规范问题 199

10.6 小结 199

第十一章 现代书面汉语中的“VA为B”使成结构 201

11.1 引言 201

11.2 “VA为B”结构的语法意义 202

11.2.1 表认定 203

11.2.2 表变化 204

11.3 “VA为B”的结构及语义特点 205

11.3.1 V的类型 205

11.3.2 关于“为” 207

11.3.3 结构体的动态特征 208

11.3.4 A与B的类型及其语义关系 209

11.4 “VA为B”的结构分析 210

11.4.1 对认定类的两种分析意见 211

11.4.2 本书的分析 212

11.5 “VA为B”结构的语体属性 213

11.5.1 “VA为B”结构的文言属性 213

11.5.2 “VA为B”结构与同义结构的选择 214

11.6 小结 216

11.6.1 结论 216

11.6.2 余论 216

第十二章 现代书面汉语中的“以A为B”意动结构 218

12.1 引言 218

12.2 研究综述 219

12.3 “以A为B”结构的语料表现 221

12.4 “以A为B”结构的语法意义和语义特点 222

12.4.1 “以A为B”结构的核心义 222

12.4.2 “以A为B”结构的变化义 223

12.4.3 “以A为B”结构的比较义 224

12.4.4 “以A为B”结构的等同义 225

12.4.5 语义特点小结 226

12.5 “以A为B”结构的构造特点 227

12.5.1 前段的构造特点 227

12.5.2 后段的构造特点 230

12.6 “以A为B”结构的句法功能 232

12.6.1 做谓语 232

12.6.2 做定语 233

12.6.3 做宾语 233

12.6.4 做同位语 234

12.6.5 独立成句 234

12.7 “以A为B”结构的表达功能 234

12.7.1 使复杂结构简洁化 234

12.7.2 填补语言表达形式的缺位 235

12.8 小结 235

第十三章 现代书面汉语中的“名状+动”结构 236

13.1 引言 236

13.1.1 问题的提出 236

13.1.2 名词做状语的界定 237

13.2 名词做状语的数量表现 239

13.3 名词做状语的形式表现 241

13.4 做状语的名词与谓语间的句法语义关系 242

13.4.1 方式+动作行为 243

13.4.2 范围+动作行为 243

13.4.3 工具+动作行为 243

13.4.4 依据+动作行为 244

13.4.5 其他 244

13.5 名词做状语的古今比较 244

13.6 讨论 247

13.6.1 “名状+动”结构在现代书面汉语语法系统中的价值 247

13.6.2 做状语的名词的词类地位 248

13.6.3 关于“名词+单音形容词” 250

13.6.4 关于“单音名词+单音动词” 251

13.7 小结 252

第十四章 现代书面汉语中的“动状+动”结构 254

14.1 引言 254

14.2 动词做状语的界定 256

14.2.1 关于词的同一性问题 256

14.2.2 判定动词做状语的标准问题 257

14.3 动词做状语的数量表现 261

14.4 动词做状语的形式表现 263

14.5 动词做状语的古今比较 265

14.6 动词做状语的语义特点 266

14.6.1 做状语的动词与谓语间的句法语义关系 266

14.6.2 做状语的动词的语义指向 268

14.7 做状语的动词的词类地位 269

14.8 小结 269

第十五章 现代书面汉语中文言语法成分的语体及个人风格对比考察 271

15.1 引言 271

15.2 研究综述 272

15.3 语体分类和语料构成 274

15.3.1 语体分类 274

15.3.2 语料构成 275

15.3.3 说明 276

15.4 “其”“之(助)”“以(介)”的语体分布 276

15.4.1 “其”的语体分布 276

15.4.2 “之(助)”的语体分布 279

15.4.3 “以(介)”的语体分布 280

15.5 讨论 283

15.5.1 综合比较 283

15.5.2 同类语体内部差异问题 284

15.5.3 关于“其”和“他” 286

15.6 文言语法成分使用的个体风格差异 287

15.6.1 关于语言表达的个人风格 287

15.6.2 语料说明 288

15.6.3 基本数据 288

15.6.4 差异表现 289

15.7 小结 290

第十六章 现代书面汉语中的文言语法成分与语法规范和教学 292

16.1 引言 292

16.2 研究综述 294

16.3 语法规范的重要性及其困难 296

16.3.1 语法规范的重要性 296

16.3.2 语法规范的困难 298

16.4 现代书面汉语的多质性和动态规范观 299

16.5 修辞张力与语法规范的对立统一 301

16.6 现代书面汉语中文言语法成分的规范处理 304

16.6.1 无条件的错用 304

16.6.2 有条件的扩用 305

16.6.3 对仿古用例的处理 307

16.7 现代书面汉语中文言语法成分的教学问题 307

16.7.1 教学现状 308

16.7.2 教学目标 309

16.7.3 教学策略 309

16.8 小结 310

第十七章 文言语法成分的语言价值与语法的稳定性 311

17.1 文言语法成分融于现代书面汉语的内外因素 311

17.1.1 类型因素 311

17.1.2 功能因素 313

17.1.3 节奏(韵律)因素 314

17.2 文言语法成分在现代书面汉语中的价值 316

17.3 对语法稳定性问题的思考 319

第十八章 结语 329

18.1 主要结论 329

18.2 其他认识 331

18.3 后续研究 332

参考文献 335

索引 347

附录1 357

附录2 360

后记 365

专家评审意见&冯胜利 369

专家评审意见&袁毓林 37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