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20世纪全球地震活动性(纲要)
20世纪全球地震活动性(纲要)

20世纪全球地震活动性(纲要)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国荣,魏富胜,曹雪峰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震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02839840
  • 页数:463 页
图书介绍:本书细致总结并描述了全球不同地区、带的发震情况,指出了以往不同工作人员用不同方法测得震级的不准确之处及其原因。最后的附录列出了全球百年所有地震的发震情况,以供后人参考并为今后研究和预测提供了依据。
《20世纪全球地震活动性(纲要)》目录

第一章 地震目录之编制 1

1.1震源定位参数的选择 1

1.1.1震源坐标的选择 1

1.1.2关于震源深度 2

1.1.3关于震源定位精确度 2

1.1.4震源定位各主要地震机构之间有差别 3

1.2震级主要为古登堡-里克特震级标度 4

1.2.1震级标度和震级测定各家存在差别 4

1.2.2白家疃地震台测定Ms的经验公式为“古-里震级标度”体系 5

1.2.3中国震级测定比国外平均偏大0.1~0.3为正常数据 6

1.2.4古-里早期地震目录部分原始震级未明确是体波或面波 6

1.2.5震级下限取古-里震级标度的6级 6

1.2.6本书中非古-里震级标度带来的问题——巨大地震震级偏大0.3~0.8级 7

1.2.7直接引用洛特的部分震级 7

1.2.8中国国内及邻近地区的地震参数 8

1.2.9根据《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震级只选用面波震级Ms 8

1.2.10原始震级标度“先天不足”——缓解面波震级Ms“饱和”的矩震级MW大于8.5有意义 8

第二章 古登堡-里克特地震分区及其地震活动性特征数据的计算 10

2.1讨论全球地震活动性的步骤 10

2.2依照古-里原分区和马宗晋地震系计算地震活动性参数 10

2.3计算地震活动性综合指数 11

2.4近似计算地震分布面积 11

2.5全球百年期间分区地震活动性特征数据 11

2.6古-里地震目录20世纪前半叶的地震次数年代统计差别大 15

2.6.1每10年地震次数统计 15

2.6.2地震次数前、后50年对比差别大 15

2.6.3按Ms(或M)巨大地震年均次数前50年人为偏高——其取舍建议参考Mw 16

2.6.4“两倍后50年数字”近似表示“百年活动度” 16

第三章 依照马宗晋划分全球地震活动体系的地震活动性数据 17

3.1三大地震系及其定量参数 17

3.1.1环太平洋地震系——岛弧-海沟地震系-环太平洋地震带 17

3.1.2北大陆地震系 17

3.1.3大洋中脊地震系 18

3.2地震亚系18个以及地震活动度评价 18

第四章 全球百年期间地震活动性基本特征及其相关问题 21

4.1地震频度和强度随震源深度渐深的总趋势递减 21

4.2全球以百公里计数的浅、中、深三段震源深度分布和活动度的比重差别大 21

4.3地震带 深震区 地震槽 23

4.3.1四个地震带 23

4.3.2十个深震区 24

4.3.3两处中深源地震巢 24

4.3.4一处深震异常点 26

4.3.5一次深源巨大地震 26

4.4记录震级上限和下限直接与活断层长度有关 27

4.4.1震级上限、地震活动度、震级与断层长度 27

4.4.2实际观测的地震震级最大和最小 29

4.4.3矩震级MW一面波震级Ms一震级饱和 29

4.4.4震级换算地震能量以及TNT当量历来无确定值 30

4.5地震深源和浅源的余震活动之比较 30

4.5.1浅源地震余震活动频繁 30

4.5.2深源地震余震活动非常有限 31

4.5.3深源地震的中强震群一例 31

第五章 板块构造 板缘地震 板内地震 地震序列 前震和前兆震群 32

5.1板缘地震 32

5.2板内地震 32

5.3地震序列问题 33

5.4主震余震型序列比较普遍 33

5.5余震分布——主震与余震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35

5.6“前震”问题 37

5.6.1林邦慧等前震和前兆震群——林邦慧“近亲型前震” 38

5.6.2智利记录一次特别显著的“前震” 38

5.6.3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前震序列(部分) 39

5.6.4伊朗东南部一次“远处前震群” 39

5.6.5事前不能分辨,事后确认有“前震”(远亲型前震)的较大地震活动—— 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前有“远亲型前震” 40

5.7选编前震研究成果摘要 40

5.8震群型序列 42

5.9微小震群和中小震群 42

5.10中国大陆东半部地区十年组合地震序列——震动全球的十年 44

5.11中国大陆东半部以及云、贵、川地区十年组合地震序列重要事件索引 45

5.12大地震前后诱发小震群与地震应变能的积累和释放—中国大陆10年地震和相庆小震群活动共同显示了中国东半部地震应变能的积累和释放全过程 46

5.13孕震区和发震区 46

5.14中国第一次确认前兆震群 47

5.15价值连城的“邢台经验” 47

5.16中国前兆震群的研究进展 48

5.17前兆小震群和后效小震群与主震相伴而生 50

5.18后效小震群活动的归属问题——在“兵荒马乱”中难找“主人” 50

5.19从中国大陆十年地震活动中学到了什么——“群测群防 专群结合”依然是今后监测预报研究的科学方针或方法之一 51

5.20“两次地震灾难”的主因 52

5.21地震预报从认为“并不难”跃变为“不可能” 53

5.22阻碍成功地震预报的三大难点 53

5.23中国的地震预报研究缘起于1958年“大跃进”——“地震预报调查历史地震6人考察队”的尝试 54

5.24中国西北地区父子地震学家郭增建和郭安宁 54

5.25唐山地震后地震工作重点的转移 54

5.26中国地区有“地质历史时期”遗留的火山型小震群活动——注意可能误认作构造型小震群 55

5.27双震型序列 55

5.28中、强震群活动 55

5.29强烈震群活动 56

5.30孤立主震 56

5.31地震序列中的震源相对位置 56

5.32 贝尼奥夫曲线图的绘制和可能的预报意义 57

5.33地震观测实验场 57

5.34地震学在日本 58

第六章 地震活动性的统计性规律 62

6.1地震活动性具有大尺度的时空变动特征 62

6.2震中点位的分布与活断层走向相对应 62

6.3大型“地震线”对应巨型构造带 63

6.4较小地震活动出现条带状分布对应后续大地震活动 63

6.5地震活动从“空区”开始至“填满”为止的现象较普遍存在 63

6.6大地震突发性和免疫性 65

6.7大地震或巨大地震活动的重复性——重复性归因于地质学的活断层及其分段重复发生特点 65

6.8活断层和活断层分段用于地震危险性预测 66

6.9巨大地震贴近或同一震源重复发生 67

6.10地震活动的复发周期——可以确定复发大体时日的准周期的重复性 69

6.11大地震活动复发周期问题 69

6.12世界“地震工场”——有限时空的较高频度活动区——可多次集中观测的短时间重复的地震活动 71

6.13重复时间间隔较短的地震活动 71

6.14全球地震活动大尺度地震带之间的相关性 71

6.15 地震活动的“迁移”和“转移” 72

第七章 全球地震活动性部分图解 75

7.1全球板块构造形势图的模式与火山、地震活动问题 75

7.2全球巨大地震和大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的直观图示 76

7.3全球下沉板块“板舌”倾斜角度有较大差别 77

7.4奇异的板舌双地震层 78

7.5地震时序坐标图——地球岩石圈的运动也有“劳逸结合”的问题 79

7.6中国及邻近地区巨大地震时空分布基本是无序的 81

第八章 古-里分区地震活动性定量标志和地震灾情摘要 82

8.1阿留申岛弧、阿拉斯加及邻近海域地震活动性 83

8.2美国西北部亚历山大群岛、夏洛特皇后群岛和加拿大西半部 84

8.3美国东、西两个部分大约41州的广大地区 85

8.4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墨西哥西北部沿海地区和加利福尼亚湾 87

8.5墨西哥南部和危地马拉西半部地震活动性 88

8.6中美洲大陆地区、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国土的一部分以及加勒比海地区 89

8.7加勒比海、大、小安德烈斯群岛以及委内瑞拉国土的大部分地区 90

8.8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震活动性形势 90

8.9智利、阿根廷国土的南部和邻近海域 92

8.10南美洲南端至南极半岛和南桑威奇群岛等海域 93

8.11新西兰地区 94

8.12汤加-克马德克-太平洋西南部主要海沟-岛弧地区 95

8.13斐济-萨摩亚群岛地区 96

8.14新赫布里底-圣克鲁斯沟、弧地带——太平洋西南部主要沟—弧地区之一,全球大地震高发区之一 97

8.15 所罗门群岛、印度尼西亚东部、澳大利亚北缘等地区 97

8.16澳大利亚板块的北缘——新几内亚及其以北地区 98

8.17中国台湾和菲律宾群岛地区 99

8.18菲律宾板块海域 100

8.19日本列岛及其邻近地区——兼顾8.20节和8.46节 101

8.20日本列岛南部地区——兼顾8.19节、8.21节、8.46节 104

8.21中国及其南中国海至菲律宾群岛地区——兼顾8.21节、8.23节、8.27节 104

8.22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和马鲁古群岛及其附近海域 105

8.23印度尼西亚岛弧一海沟地带和水域 107

8.24中南半岛、印-缅接壤及其附近地区和海域 108

8.25印度东北部及其附近地区——兼顾8.7节的一部分 110

8.26中国及邻近地区 111

8.27蒙古以及贝加尔地区 115

8.28中东以及近东地区 115

8.29东地中海—希腊—小亚细亚半岛地区 117

8.30欧亚—北非—喜马拉雅地震带 118

8.31伊比利亚半岛地区 119

8.32大西洋水域一大洋中脊地震带 119

8.33印度洋水域 121

8.34北美东半部包括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等三个国家的大部分土地 123

8.35南美大陆东部以及巴西高原地区——世界地震活动度最低地区之一 123

8.36西欧西北部“无震区”、东地中海—意大利“多震区”、北非“少震区” 123

8.37非洲大陆地区 124

8.38澳大利亚洲及其周边近海——世界地震活动度最低地区之一 125

8.39太平洋中部和北部海域地震带——世界面积最大的低活动区 125

8.40北冰洋海域 126

8.41俄罗斯远东边缘地区 126

8.42东西伯利亚以及北美洲北部等地区 127

8.43太平洋东南部海域 127

8.44太平洋东部海岭——加拉帕戈斯海丘和科隆群岛以南海域地震活动有限 127

8.45澳大利亚以南等地区海域 127

8.46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深源地震区——东部相邻千岛群岛和日本列岛大地震高发区 128

8.47伊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以及印度西部 128

8.48罗马尼亚“弗朗恰中深源地震巢” 129

参考文献 130

附:1900~2008年全球M≥6地震目录 13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