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百卷本  中国全史  新编中国隋唐五代史  下
百卷本  中国全史  新编中国隋唐五代史  下

百卷本 中国全史 新编中国隋唐五代史 下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史仲文;胡晓林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010017778
  • 页数:1177 页
图书介绍:暂缺《中国全史:百卷本 精装合订本》简介
《百卷本 中国全史 新编中国隋唐五代史 下》目录
标签:新编 主编

中国隋唐五代习俗史 1

一、隋唐五代习俗概述 1

二、隋唐五代节令习俗 5

(一)绚丽多彩的节令习俗 5

(二)节令习俗的新内容 10

(三)繁华热烈的节日盛况 25

三、隋唐五代服饰习俗 33

(一)丰富多彩的服饰习俗 33

(二)冠服礼俗 36

(三)多民族的服饰风格 39

(四)妇女服饰的新潮 43

(五)妇女妆饰的新款式 49

(六)男子的流行服饰 55

四、隋唐五代饮食习俗 58

(一)饮食习俗的兴旺发达 58

(二)豪华的宫廷宴和盛大的“曲江宴” 62

(三)名菜佳肴大观 68

(四)汇集各民族特色的“胡风饮食” 71

(五)日益普遍的饮茶风气 74

(六)纵酒狂饮的饮酒之风 84

五、隋唐五代住行习俗 93

(一)住行的特征 93

(二)长安、洛阳城的建筑风尚 94

(三)住宅的建筑风俗与建筑仪式 104

(四)建筑风水习俗 108

(五)室内陈设与家具变化 111

(六)骑乘之风与民间行旅观念 116

六、隋唐五代婚俗 123

(一)门第婚俗的盛衰 123

(二)政府奖励下的早婚和再婚风俗 127

(三)婚俗中的胡俗成份 130

(四)买卖婚姻的表现 133

(五)贵族婚礼的奢侈 135

(六)形形色色的婚礼婚俗 137

(七)高雅的婚俗文化 141

七、隋唐五代丧俗 145

(一)统治阶级的厚葬风 145

(二)繁缛的丧葬礼仪 149

(三)盛行的墓前树碑制 152

(四)精湛的墓前石刻和明器之宝 155

(五)墓室壁画的新高峰 159

(六)阴宅风水学的盛行 161

(七)火葬和塔葬 163

(八)冥婚和冥钱 165

(九)“七七斋” 167

八、隋唐五代游艺风尚 169

(一)极盛的围棋之风 170

(二)博戏的盛行 176

(三)风靡社会的马球 181

(四)节令游戏的发展 183

(五)斗鸡之风 187

九、隋唐五代民族习俗 189

(一)民族大一统的新时期 189

(二)突厥习俗特点及与汉族的融合 191

(三)回纥习俗及其汉化 196

(四)吐蕃习俗及唐蕃相互影响 202

(五)东北各族习俗 209

(六)其他各族习俗 212

十、结语 217

中国隋唐五代科技史 225

一、隋唐五代科技概述 231

(一)隋唐五代科技发展的前缘 231

(二)隋唐五代科技发展的概况 232

(三)隋唐五代科技成果的基本内容 233

(四)隋唐五代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 238

二、隋唐五代的天文历法 240

(一)定朔法的应用及历法的改进 240

(二)一行及其对子午线的测定 244

(三)浑仪的改进与测天精度的提高 247

三、隋唐五代的数学 252

(一)数学教育的开展和“十部算经”的注释 252

(二)王孝通和《缉古算经》 255

(三)二次内插法的建立 258

(四)数学计算技术的改进 259

四、隋唐五代的农学 262

(一)畬田的出现和圩田的扩大 262

(二)水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 264

(三)秧田的设置和壮秧技术的形成 266

(四)南方蚕桑业的普及和发展 267

(五)茶的种植和栽培技术 268

(六)园艺和畜牧业的进步 271

(七)农学著作的繁荣 273

五、隋唐五代的地理学 276

(一)方志的繁荣 276

(二)制图学的创新 279

(三)域外地理知识的扩展 283

(四)对潮汐成因及海陆变迁等的认识 287

六、隋唐五代的医药学 291

(一)医事制度和医科划分 291

(二)古医籍的整理和研究 294

(三)本草著作的整理和充实 296

(四)病源症候学的成就 300

(五)杰出的医药学家孙思邈 303

(六)藏医 309

(七)中外医药的交流 312

七、隋唐五代的水利 316

(一)治河防洪实践的增多及其技术进步 316

(二)大运河的开凿和航运工程的发展 319

(三)农田水利工程的全面发展 325

(四)城市供水、水准测量及其它 330

八、隋唐五代的建筑技术 334

(一)“坦弧石拱桥”的杰作 334

(二)城市建筑及整体规划设计技术的形成 341

(三)木结构建筑技术体系的确立 350

(四)仓储建筑的技术成就 353

(五)高层砖塔建筑的技术成就 354

九、隋唐五代的物理学和化学 359

(一)隋唐五代的物理学 359

(二)隋唐五代的化学和化工 362

十、隋唐五代瓷器的发展与技术进步 368

(一)隋代陶瓷技术的进步 368

(二)唐代陶瓷技术的飞跃发展 369

(三)五代的传世之作“雨过天青” 373

(四)瓷器与技术的输出 374

十一、隋唐五代的手工业技术 376

(一)发达的冶金矿业与先进的铸造技术 376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及作用 378

(三)兴旺发达的造纸业及其技术成就 381

(四)绚丽多姿的纺织印染技术 388

(五)隋唐的造船技术成就 391

十二、结语 395

中国隋唐五代教育史 397

一、隋唐五代教育概述 403

(一)帝国初创与隋文帝文教政策的摇摆 405

(二)统一大帝国的建立与儒术重振 409

1.唐帝国的政治经济改革 409

2.从“马上得之”到“守成以文” 411

3.“大阐文教”的措施及成就 414

4.三教并重及其对经学教育的影响 423

5.对传统经学的怀疑与重构 429

(三)五代的衰落与印刷术的发明 439

二、学校教育 442

(一)隋初的学制设想和文帝对学校教育的怀疑 442

(二)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运作 446

1.唐代的中央官学 458

2.唐代的地方官学 475

3.留学生教育 484

4.唐代学校的教材建设及其变革 486

(三)战乱中衰微的五代学校 503

(四)隋唐五代的私学 504

1.民间私家讲授 505

2.山林讲学 506

3.寺院讲学 507

(五)唐末五代的书院 509

1.官立书院:集贤殿书院 509

2.私立书院:读书治学之所 514

3.白鹿洞书院:宋初书院的典型 517

三、科举考试 520

(一)从“九品中正”到“设科举士” 521

(二)在争议中行之有效的唐代科举考试 527

1.考生的来源与报考办法 528

2.考试的科目、内容与方法 532

3.录取和出路 547

4.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和士子学风 553

(三)五代的人才选拔 563

四、实科教育 565

(一)实科学校教育 566

1.医学专门学校 566

2.算学专门学校 569

3.天文、历法专门学校 572

(二)实科教育的其它形式 573

1.私学家传 574

2.佛道传艺 575

3.经师兼授实科知识 577

4.手工作坊的艺徒制 577

(三)实科专业教材的颁定 579

(四)实科教育观 582

1.实科人才的基本要求 582

2.实科职业道德教育 582

五、教育家的活动和教育思想 586

(一)王通对唐帝国的贡献及其“安邦育人”的教育目的论 586

(二)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及其教材论 590

(三)韩愈、柳宗元的师道论 597

(四)李翱教育过程本质的“复性”论 609

1.“无虑无思” 612

2.“其心寂然” 612

3.“慎独” 613

4.“择善固执”,“终岁不违” 613

六、结语 615

中国隋唐五代文学史 617

一、隋唐五代文学概述 623

(一)前瞻后顾,牵动中国文学1500年——隋唐文学的历史地位 624

(二)盛大恢宏,兼容并蓄,百花齐放——隋唐文学时代的三大特征 627

(三)积新而盛,由盛而变——隋唐五代文学的六个发展阶段 637

(四)缘机而发,穷奢极欲——唐文学繁荣昌盛的两大成因 642

二、隋朝文学 645

三、初唐文学 652

(一)宫廷主导,上下努力,为诗苑兴旺调音 652

(二)诗坛“四杰”的新人效应 661

(三)沈宋体的诗歌创作与宫廷诗人时代的结束 669

(四)站在文学历史阶梯上的陈子昂 674

四、盛唐诗苑 679

(一)张九龄、张说及其相关诗人 680

(二)“吴中四友”之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及包融 684

(三)诗佛王维 689

1.王维的生平 690

2.王维创作的文学特色 691

3.主维的诗歌作品及其艺术成就 694

4.王维评价 702

(四)孟浩然与山水田园诗派的其他几位代表性人物 703

1.“山水”巨擘孟浩然 704

2.王、孟之后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707

(五)诗仙李白 711

1.李白的文学历史地位 712

2.李白的生平 715

3.李白的文化性格 720

4.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725

(六)高适、岑参及其他边塞诗人 733

1.边塞诗派中的老将高适 735

2.边塞诗派中的骁将岑参 737

3.李颀、崔颢及严武、张巡的边塞诗作 739

(七)盛唐诗苑名家王昌龄、王之涣及常建、李华、刘方平等诗人 742

1.七绝圣手王昌龄 743

2.以少胜多王之涣 745

3.常建、刘方平、李华及金昌绪 747

(八)诗圣杜甫 748

1.杜甫的文化品位 750

2.杜甫的生平 756

3.杜甫的诗歌作品与艺术成就 761

五、中唐诗流 771

(一)大历诗人 773

1.大历诗人的过渡特征与张继、刘长卿、戴叔伦 773

2.大历十才子 776

3.元结与顾况 779

4.山水诗人韦应物 781

(二)韩愈孟郊诗派 783

1.以文为诗的韩愈诗风 785

2.“郊寒岛瘦” 788

(三)游离于韩、白之间的诗人:张籍与王建 791

(四)白居易与元和体 794

1.白居易在元和体中的地位与作用 795

2.白居易的生平 799

3.白居易的诗作与艺术特色 801

(五)韩白诗派之外的重要诗人刘禹锡、柳宗元与李贺 803

1.诗中豪杰刘禹锡 804

2.山水大家柳宗元 806

3.奇人“鬼才”李贺 808

六、晚唐诗人 812

(一)晚唐诗坛概览 812

(二)晚唐三位诗坛代表:杜牧、李商隐与温庭筠 816

1.“兵家”诗人杜牧 816

2.晚唐大诗人李商隐 819

3.风流才子温庭筠 824

(三)值得一提的《诗品》及其者司空图 827

七、唐代古文运动 829

(一)唐代古文运动的先声 830

(二)古文运动的王帅韩愈 838

1.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838

2.韩愈的生平 841

3.韩愈的古文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843

(三)古文运动的大将柳宗元 846

1.柳宗元对古文运动的独特贡献 846

2.柳宗元的生平及其文化取向 847

3.柳宗元的散文作品及其艺术成就 850

(四)韩、柳之外的中、晚唐散文作家 854

八、唐代传奇与变文 859

(一)唐传奇与变文的本义及其历史地位 859

(二)唐人传奇 862

1.唐代传奇的成因 862

2.唐人传奇的特征、主要作家及其艺术成就 865

(三)唐代变文 871

1.韵文体变文——词话 873

2.散文体变文——话本 874

3.韵、散结合体变文 875

九、唐五代词 877

(一)词的成因 878

1.词是唐诗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879

2.民间的创造 880

3.诗人的贡献 882

4.当权者的支持与提倡 883

(二)唐人词 884

(三)五代词人 890

1.《花间集》中诸词人 890

2.李煜与南唐词人 894

(四)民间词 899

十、结语 901

中国隋唐五代艺术史 903

一、隋唐五代艺术概述 907

(一)隋唐五代艺术的发展状况 907

(二)隋唐五代艺术的基本内容 910

(三)隋唐五代艺术的显著特征 920

二、隋唐五代的绘画艺术 924

(一)人物画 925

(二)壁画 939

(三)山水画 944

(四)花鸟画 953

(五)画论 961

三、隋唐五代的雕塑艺术 970

(一)佛教雕塑艺术 972

(二)陵墓石雕艺术 988

(三)墓俑雕塑艺术 993

(四)装饰雕塑艺术 1002

四、隋唐五代的书法艺术 1008

(一)楷书 1012

(二)草书 1034

(三)行书 1046

(四)篆隶 1057

(五)书学论著 1063

五、隋唐五代的音乐舞蹈艺术 1069

(一)雅乐与俗乐 1070

(二)文舞和武舞 1080

(三)“俗讲”、“散乐”等表演艺术 1087

(四)著名的乐舞作品 1097

(五)乐舞理论 1107

六、隋唐五代的建筑艺术 1110

(一)大兴——长安城的艺术成就 1111

(二)洛阳城的建筑艺术成就 1119

(三)桥梁建筑艺术 1121

(四)宗教建筑艺术 1123

(五)陵寝建筑艺术 1131

(六)园林艺术 1136

七、隋唐五代的工艺美术 1143

(一)金银器 1144

(二)铜镜 1150

(三)陶瓷 1155

(四)漆器 1166

(五)织染刺绣 1170

八、结语 117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