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风俗史  外一种
中国风俗史  外一种

中国风俗史 外一种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清)张亮采,尚秉和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6105214
  • 页数:58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晚清学者所写的第一部以全国范围为研究视域的中国风俗史。书中对“风俗”作了界定、分类,并提出了“移风易俗”的观点。全书分四编:浑朴时代(上古至西周),驳杂时代(东周至两汉),浮靡时代(也叫浊乱时代,从魏晋南北朝至五代),由浮靡而趋敦朴时代(宋至明),对中国古代风俗大体理出了一个轮廓。此书出版后,至新时期之前,一直是唯一一部中国古代风俗史。
《中国风俗史 外一种》目录
标签:风俗

上编 中国风俗史 3

序例 3

第一编 浑朴时代 7

第一章 黄帝以前 7

第一节 太古人民之饮食衣服居处 7

第二节 畜牧 8

第三节 农耕 8

第四节 贸易 9

第五节 金属器物之使用 9

第六节 婚姻 10

第七节 丧葬祭祀 11

第八节 歌舞 11

附太古帝王表 12

第二章 黄帝至夏商 13

第一节 饮食衣服 13

第二节 宫室 13

第三节 文字 14

第四节 漆器陶器之使用 14

第五节 人民之程度 15

第六节 婚姻 19

第七节 丧葬 19

第八节 祭祀 20

第九节 养老 21

第十节 谚语 21

第三章 周初至周之中叶 22

第一节 概论 22

第二节 饮食 23

第三节 衣服 24

第四节 阶级制度 24

第五节 家族主义 25

第六节 名姓氏族之辨 25

第七节 冠婚 26

第八节 乡饮酒、养老 27

第九节 丧葬 27

第十节 祭祀 28

第十一节 蛊毒 29

第十二节 言语 30

第二编 驳杂时代 35

第一章 春秋战国 35

第一节 概论 35

第二节 阶级制度之破坏 36

第三节 义侠 36

第四节 游说 37

第五节 周末之学风 38

第六节 周末人民之程度 39

第七节 婚姻废礼及春秋时变礼之始 42

第八节 淫祀渐兴 44

第九节 谚语见道 44

第十节 隐语之起源 45

第二章 两汉 46

第一节 概论 46

第二节 饮食 49

第三节 衣服 50

第四节 仕宦之一斑 52

第五节 任侠刺客 52

第六节 家法 54

第七节 分居 55

第八节 居乡 56

第九节 乡评 58

第十节 婚娶 59

第十一节 丧葬 60

第十二节 淫祀 62

第十三节 佛道 62

第十四节 奴婢 63

第十五节 诗歌 64

第十六节 言语 65

第十七节 汉末风俗之复古 77

第三编 浮靡时代(浊乱时代) 78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隋 78

第一节 清议 78

第二节 流品 78

第三节 门第 79

第四节 氏族及名字 80

第五节 仕宦 81

第六节 名节 82

第七节 清谈 83

第八节 佛老 84

第九节 鲜卑语 84

第十节 美术 85

第十一节 婚娶 86

第十二节 丧葬 87

第十三节 言语 89

第二章 唐 97

第一节 概论 97

第二节 饮食 97

第三节 衣服 99

第四节 科举之观念及仕宦之现影 100

第五节 忠义之缺乏 101

第六节 人民之规避税役 102

第七节 朋党 103

第八节 清议 103

第九节 氏族 104

第十节 家法 104

第十一节 婚娶 105

第十二节 赌博 106

第十三节 斗鸡走马养鹰 107

第十四节 游宴 107

第十五节 任侠刺客 108

第十六节 械斗 109

第十七节 巫觋 109

第十八节 言语 110

第三章 五代 119

第一节 概论 119

第二节 氏族及名字 120

第三节 言语 120

第四编 由浮摩而趋敦朴时代 121

第一章 宋 121

第一节 概论 121

第二节 饮食 121

第三节 衣服 122

第四节 忠义 122

第五节 廉耻 125

第六节 学风 125

第七节 婚娶 127

第八节 丧葬 128

第九节 巫觋 129

第十节 言语 130

第二章 辽金元 136

第一节 概论 136

第二节 崇重忠义 137

第三节 好尚儒雅 137

第四节 人民之性质 138

第五节 方言 138

第三章 明 142

第一节 概论 142

第二节 仕宦骄横 142

第三节 才士傲诞 143

第四节 势豪虐民 144

第五节 官民交通 145

第六节 奸豪胥役与词讼 146

第七节 结社 148

第八节 风节 149

第九节 朋党 149

第十节 忠义 151

第十一节 衣服 152

第十二节 丧葬 153

第十三节 淫祀与巫觋 154

第十四节 奴婢 156

第十五节 赌博 157

第十六节 拳搏 158

下编 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 163

《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叙 163

例言 165

卷一 有巢燧人时社会状况 167

上古无父时代 167

上古穴居,有巢氏始架屋 167

燧人氏始造火,始炮食 168

卷二 伏羲神农黄帝时社会状况 170

伏羲 有父时代之始 170

始制嫁娶,有夫妇 170

自开辟至伏羲,人始知有父 170

始创网罟,以佃以渔 171

始创陶器 171

始名事物 171

更创八卦,以代结绳 172

始创为音乐 172

神农 173

始艺五谷不专肉食,始作耒耜 173

时织布已大盛 174

始教民凿井 174

始有医药以救人 174

时市政益发达 175

时已有城 175

黄帝时代 175

始造舟车,始役使牛 175

始修官道 176

始造年历、起甲子 176

时男女始有别 176

时宫室已有栋宇 176

始服垂衣冠履 177

时字已大备 177

时八音已大备 178

始以黍粒创度量衡 178

时陶器木器已大备 179

卷三 五帝时社会状况 180

五帝时代 180

始以斗杓指寅为正月 180

时男女之别益严,女遇男须避行,不避则辱之 180

时始有祭祀 181

尧时以华表今牌楼标识都城衢路 181

时父母丧三年 181

始有流刑、鞭刑、扑刑、赎刑 181

时商贾已发达 182

时已有绘画 182

时已有刺绣 183

时葬用瓦棺,始不用薪 183

时学校已大备 183

时五礼咸备 183

始以详历授民,以日月星辰鸟兽为识时标准 184

然其时历法实略,远方日月不免错误,故中央常为订正 184

卷四 三代以来首服 186

三代社会状况 186

三代首服状况 186

——大礼冠状况 186

冕之表里颜色及其高低 187

——常礼冠状况 187

弁之物质及其形状之颜色 187

——燕居冠服状况 187

春秋时视冠极重,去冠则失礼,以为大耻 188

古制冠有模,至求之于外国,以为冠法 188

春秋吊用白冠 188

冠若非法,可至杀身 189

春秋战国时冠样可随意制,有獬豸冠 189

有鸡冠 189

有鹖冠 189

其固冠之法,则有纽武,贯之以笄,而以纵约其发 189

然服冠亦有不同笄贯者,但必围以组 190

而系冠之法,缨尤为重 190

缨上有饰 190

周庶人首服状况 191

周庶人亦露髻,髻在项后不在顶 191

汉冠服状况,冕仍周制 191

有爵弁爵同雀 191

时仍有獬豸冠 191

有刘氏竹皮冠 192

有高山冠 192

时学者皆服进贤冠 192

汉仍重视冠 192

汉冠卷 192

汉帻状况 192

汉卷帻及帻梁状况 193

汉头巾贵贱前后不同 193

汉官吏谢罪则免冠,士庶则脱巾 194

汉以前士庶尽白巾,不忌白色 194

魏晋六朝冠服状况 194

魏晋时帽帢大行 194

魏帢有歧,六朝尚白帽 194

晋时以帻为礼服,帽为便服 195

晋帻质劲、帽质软 195

晋帽无缨 195

六朝至隋帽有裙 195

唐尚乌纱帽 196

唐宋头巾形尖为美 196

宋头巾带垂前 196

周以来笠之状况 196

笠无贵贱皆服之 196

古笠有柄 197

古簦笠即今之伞 197

晋时有曲柄笠 197

唐以笠御雪 197

清时草帽 197

周时沐发义意 198

周沐发状况 198

周沐发洗面盥手去垢之法,惟恃米汁,至汉犹然 198

古栉发盥沐?面次数 198

晋时澡豆 199

唐宋人用澡豆者仍少 199

古沐后晞发状况 199

晋、唐晞发状况 199

周栉发器 199

汉、唐理发用梳 199

若周时越人则剪发不冠 200

周以来重须状况 200

周时以无须为耻 200

汉仍以须多为美 200

六朝人之保护须法 201

六朝时面脂 201

汉以来口脂 201

汉初男子傅粉 201

周以来妇女首饰状况 周妇人不冠 201

周妇笄衡头上饰以玉 201

周时以发黑为美 202

古又以敛发为庄重 202

然周初贵妇人已有假发 202

至春秋妇人假发盛行 202

古以油沐发使光泽 202

春秋贵妇人时髻样 202

古妇人理发器 203

周时妾不得笄 203

汉妇首上步摇 203

汉步摇状况 203

汉假髻 203

汉妇人画眉 203

周妇人以粉黛为饰 204

汉美人傅粉状况 204

晋妇人仍重假发 204

后齐时妇人至贵假发,贱真发,髻状如飞鸟 204

春秋时美人项领眉目口齿姿态 204

战国美人眉目朱唇姿态 205

东汉时美人首部时妆姿态 205

唐时美人粉黛之重致印眉痕 205

自周以来妇女穿耳 206

卷五 身服 207

三代以来衣服状况 殷尚白衣 207

周时单衣 207

周时夹衣 207

周时绵衣 207

周时裘服之杂、等级之分 208

周时裘服毛外向 208

惟裘毛外向,故服有裼袭之分 208

周时暑衣状况 209

周时大礼服状况 国君礼服 209

卿大夫礼服 209

大礼服形状如帷 209

周深衣状况 210

深衣去地高度 210

深衣袖口尺寸 210

深衣腰深尺寸 210

深衣下摆尺寸 211

深衣袖长尺寸 211

深衣抬肩宽窄尺寸 211

古袖下馀衣尺寸 211

深衣前后幅交接处皆在旁 211

周时衣方领,其高二寸 212

周蔽膝状况 蔽膝尺寸 212

蔽膝异名 212

蔽膝颜色以贵贱而分 212

古衣不定身长尺寸之故 213

周时束带高下之度 213

周带之颜色等级及缘饰等级 213

周带结束真相 213

周垂绅尺寸 213

绅下垂过裳 213

周时观衣裳缘饰即知父母存否 214

古庶人布衣 214

春秋时紫色衣服最贵,僭服则杀身 214

春秋六国时惟儒服宽大守周制 214

周以灰水洗衣 214

周时虽不忌白衣,然事若可哀,则白衣而不彩衣 215

周时内衣 215

周下体无衣,故防露下体 215

古振衣致敬状况 216

汉单衣、纱衣、夹衣 216

汉絮衣 216

汉衣青紫最贵 216

汉白衣贱 217

汉士大夫仍宽博 217

汉官吏衣长拖地 217

汉学者犹方领,余则圆领交而下垂 217

汉官吏不吏服则罚 218

汉仍有蔽膝 218

西汉朝服尚单衣 218

东汉朝服状况 218

汉时里衣 单襦 218

汉裤开裆如今日小儿 219

汉时之裈 219

犊鼻裈 219

贯脚裈与袴不连,非若今日之为一 219

汉时袍大行 220

汉禁贾人衣锦 220

魏晋时之裙 220

魏晋时袴褶 220

晋时单衣、夹衣 221

晋时之复裈、复襦 221

六朝时衣服宽博 221

六朝时尚自衣冠 221

唐官服颜色 222

隋唐士庶白衣 222

唐皂袍短后 222

唐宋以袍为朝服 222

汉庶人以索韦为带 223

唐宋有犀带、玉带、金带 223

宋时犹以不束带为不敬 223

宋时裹肚今云兜兜 223

宋时背心 224

周以来服剑状况 224

古佩剑在左 224

春秋时佩剑为必需之礼饰 224

汉人仍带剑成俗 224

晋佩木剑 225

周以来搢笏状况 225

周时子事父母亦搢笏 225

周笏等级以质为差 225

周笏尺寸 225

汉晋名手版,谒长官用之 225

汉时谒长官持版,不许垂臂入门 226

晋时笏头有笔 226

三国及晋时又名笏曰簿 226

晋时参谒长官仍以执笏为公仪 226

唐时在家庭仍搢笏 226

五代时执笏有笔无笔之分 227

宋外官亦执笏 227

明笏之等差 227

周以来之重长爪 228

汉末仍重长爪 228

周以来妇女衣服状况 228

周女衣表里之色 228

周士人妻服色 228

古妇人尚长袖 228

古袿衣以肩瘦为美 229

西汉时贵妇衣曳地 229

汉妇衣尚缘饰 230

唐宋妇人著裙之风盛于古 230

周以来妇人下体之里衣 230

唐女裤仍开裆如今日小儿 231

卷六 足服 232

周时足衣种类 232

周时登堂即脱履户外 232

不脱履则可得大祸 232

周时处室内皆跣足 233

周无袜之证 233

古户外解履、着履状况 234

古履有綦束缚取固今谓鞋带 234

古人饰履之侈 234

秦时脱履状况 234

西汉时仍脱履户外 235

西汉时仍无袜,脱履后即赤足 235

西汉多以革为履 235

西汉履仍有系 235

西汉有罪则徒跣不履 235

西汉有织履,如今之毛绳鞋 235

东汉末有鞋 236

东汉末男女皆着木屐 236

魏晋仍入室脱履赤足 236

晋时屐大行 236

刘宋时尚着赤舄 237

自南北齐始有长靿靴,古履制一变 237

隋唐鞋始大行,然非官服,且有带 237

唐时仍登堂脱履 237

唐以长靿靴为官服 238

唐靴皆黑色 238

唐时制靴状况 238

唐时避雨湿,不用舄用钉鞋 238

唐木屐仍大行 238

五代及宋以靴为朝服,鞋为便服,鞋仍有带 238

周以前足无里衣,有之自汉始 239

至后汉而有袜,仍之至今 239

周以来妇女足服 240

古妇女仍上堂脱履跣足 240

秦汉时妇女履始有锐形 240

六朝时男女靴可换著 240

六朝时之女皮履 240

唐时女著木屐、皮屐 240

宋时妇人鞋底已成尖形,与清无异 241

卷七 饮食 242

周时制造食物之法炮豚 242

周制杂肉糜法名捣珍 242

周食生牛肉法古名曰渍 243

周制干肉糜法古名熬 243

周煎肉饼法名糁 243

周制炙肝法名肝膋 243

周制薄粥法 243

周人拌饭之香料名淳熬、淳母 244

周配置食味之法 244

周食物所忌 244

周人制酸菜、泡菜之法名菹 244

周时肉酱种类之多今只遗虾酱一法 245

周时纯以豆米所为之饼饵 245

周专置调和食味之官,名曰食医 245

周时制造糖果之法 245

周时置食次序 246

古弟子尚食、侍食、彻食礼节 246

周宾主食时礼节 246

若君赐食则礼节益谨 247

侍食于尊长礼节 247

古将食罢最重飧礼 247

若食于敌体者,主人失礼,客可不食而飧 247

古食罢以酒漱口礼节 248

古食罢彻馔情景 248

古极重礼食不能食 248

古燕食共器,以手取饭 249

古食时所忌,犯则不恭 249

古食须释剑 249

古礼食不共器,器之多少以爵秩而分 249

古贵人燕食,每食奏乐 249

春秋时贵人尽肉食 250

食时祭先礼节 250

古食器类别:载食器、造食器、取食器;箸尚不重 250

周时以鱼、稻、黍为美食 251

周穷民至食蒺藜实 251

周时已普食百菜 252

古食盐种类之多,而以虎形为尤奇 252

周时男女及小儿食盐量数 252

古食盐防身肿 253

周食狗之剧,且以祭神 253

汉时食麦饭,以葱为菜 253

汉时仍贵黍,常炊黍饷客 253

汉时烧饼贩子 253

汉时食品繁于古 254

汉时食器箸最要 254

汉食时忌后饱 254

汉时炊饭已用箄蒸 255

汉魏晋之豆粥、粟粥 255

晋时仍不共器食 255

六朝时食饭多用漆器 255

晋时贵人以五盘碗为俭食 256

晋人已食韭菜花 256

唐贵人犹以鼎食 256

唐人鬻饼状况 256

唐时已不食狗 256

宋时食品之种类 256

周以来饮酒状况,造酒之法 257

古酿酒未熟既熟之识别 257

周时酒名 257

周时无烧酒 257

周时饮料之多 258

周以冰保持食味状况 258

周时卖浆者独多 258

周时以酒为刑,至晋犹然 258

古君臣有过,皆可罚以酒 258

周时卖酒即悬旗帜,而量酒则以升概 259

古礼酒必和以水 259

古饮时安放尊壶规矩 260

古酒尊多以角制 260

古盛酒多用皮壶 260

汉人之赛酒多少须平均 260

汉时贵人恃势不肯多饮 260

汉人行酒时礼节 261

古饮酒一饮须一桮,不尽则有罚 261

古少者与长者饮,亦一饮一桮,但有后先 261

唐时仍一饮一杯,故有酒巡 261

汉魏人之闹酒与今同 262

唐凡宴饮皆设酒纠掌罚筹 262

汉行酒不用侍从 263

古至尊亦行酒 263

汉时禁三人以上饮酒 263

宋时主人劝酒必冠带 263

古皇帝临幸臣家,必为君具酒食,至唐犹然 263

晋时迁官,往贺者皆款以酒食 264

古食时不饮酒,食后饮酒,唐宋犹然 264

历代饮食时席地、用床、用桌之状况 265

卷八 周时车马 266

车马部(一) 266

周马车箱及轮广衡长尺寸 266

周车式高矮宽广尺寸 266

周马车一辕尺寸及形状与马驾车之法 267

周车盖状况 267

古车盖可解下,至汉犹然 268

周车轮状况 泽行轮如刃 269

周车辋用火弯之,无锯故也 269

周轮不敷铁,轮末以木为齿 269

周牛车两辕状况 270

牛车箱纵长横狭,与马车相反 270

牛车之辕长于马车 271

牛车辕前端亦曲 271

周时立乘执绥 272

惟立乘,故须有骖乘 272

周国君登车时状况 272

古为妇人御礼节 273

古乘车尚左 273

古车盖朱色,可倾仄用之 273

古登车时有乘石 274

古在车上行式礼状况 274

古乘车遇人多亦式 274

周妇人车有衣,又不立乘,故不外露 275

古为国君及妇人御仪式 275

古御者鞭策之端有针 275

古以脂油膏车 275

古栈车饰车宽狭之不同 276

周时已有雇车 276

周时车箱内铺席,马身上被衣 276

周时非命民不得乘饰车骈马 276

古惊车状况 277

周末贵人车从之多,因是证明数事 277

战国时赏赉恒以车 277

古兵车状况 277

古兵车尊者居中 278

古兵车有楼车 278

兵车上建旗状况 278

旗之长度有等差 279

古国君旅行以车为宫、辕为门 279

卷九 汉以来车马 280

车马部(二) 280

西汉时车马状况 280

西汉仍立乘 280

西汉初已乘辎軿车 280

汉时乘车两辕渐改周制 281

汉时坐乘之安车,开周所未有 281

汉安车上有蓐有凭 282

汉时贵人皆朱轮 282

汉时较轼益华美 282

汉时驷马须一色 282

西汉时仍有骖乘 283

汉时对尊者登车为不敬 283

西汉士夫因贫始乘牛车 283

西汉时官吏法驾皆马 284

汉官吏不法驾则免官 284

汉初随从车乘仍多 284

汉贾人不得乘马车、骑马 284

汉车盖颜色、物质 285

后汉时车上羽盖 285

后汉时男子皆乘帷车而贱轺车 285

汉辎軿车以平顶圆顶分贵贱 285

汉末犊车风行,自是贵人无乘露车者 285

汉末车有后户旁户,为西汉所未有 286

魏晋已无骖乘之名,车特大,可客四五人 286

晋时同车并坐之证 286

汉魏六朝上下车仍在车后 286

晋世因尚牛车,故贵人赛牛 287

牛车之贵至隋男子仍乘之 287

晋非法驾礼车不立乘 288

晋时车有耳 288

晋士大夫偶游戏骑马 288

南北朝时,南朝多乘车不能骑,北朝多骑马少乘车 288

唐京官上朝骑马 289

唐外官亦骑马 289

唐京官贫者无马,至骑驴上朝 289

唐京官暇日出门必骑 290

唐人远行亦骑马 290

唐女子亦乘马 291

唐时惟妇女专秉牛车,车上有帘 292

唐时妇女下车以帏拥入,不使人见 292

唐车有门有锁 292

宋时妇女仍乘犊车 292

宋时士夫仍骑马,与唐同 293

宋妇女仍骑马 293

宋时轿子 293

轿之历史 293

骑之历史 294

驴之历史 295

骡之历史 295

车轮敷铁之历史 296

卷十 屋室 取暖附、灶附 297

夏官室修广丈尺 297

夏堂阶室窗及涂墙之色 298

夏门堂广修之度 298

殷王宫高度修度 298

周明堂修广崇度 298

周王宫门高五丈,官角楼高七丈,城角楼高九丈 299

古宫室墙皆土筑 299

古屋脊坡度之率 299

古庙堂亦以茅覆顶 300

周庭中甬路高度 300

古筑墙时状况 300

古筑墙以版计功 300

春秋时有东西厢 300

周屋上加涂,敷瓦者少 300

战国时瓦屋渐多 301

周时已有平房 301

古贫民门户状况 301

周时屋内取暖之法 301

古灶突形状 302

古户枢涂油 302

古庶人皆白屋 302

汉唐谓里间屋为箱 302

后汉始以墼砌墙,不纯用版筑 303

自三代迄两汉皆以蜃灰涂墙,至汉末蜃竭,始代以石灰 303

唐以麻和石灰泥壁,贩卖者益多 304

唐住宅临街有窗牖 304

晋唐时屋梁皆可不梯而登 305

卷十一 灯烛 306

周时以薪为烛 306

故古亦谓烛为火 306

古学校弟子执烛之详情 306

古宴客必至饮时始燃烛 307

古夜宴时主人执烛礼节 307

古执烛者必在屋隅 308

古人夜书须人执烛,至宋犹然 308

古庭烛状况 308

古大烛以苇制 308

其手烛制法 308

至战国始有油灯 308

汉时中国尚无蜡烛 309

晋初有蜡烛 309

六朝已燃植物油 310

宋之省油灯盏 310

古灯台之高度 310

古蜡烛皆蜜烛,与今蜡烛异,今蜡宋尚无 311

古妇人会烛夜绩状况 311

卷十二 城廓 313

周王城高广 313

王城十二门 313

周列国城高广 313

周城墙上女墙与今同 314

周城有县门 314

古保护城垣之法 314

周都城内布置概况 314

周朝面积及位次 315

周正月国民至阙下观象读法 315

卷十三 都城街衢 316

周都城街衢 316

周诸侯都城路广亦九轨 316

周时夜禁 316

周街衢行人秩序 316

殷周时道路厉行清洁 316

汉长安之街衢概况 317

秦仍刑弃灰 317

唐城门出入规程 317

汉唐以来都会盗劫则鸣桴鼓 317

汉禁夜行 317

晋时禁夜行 318

唐夜鼓一动即禁夜行 318

古长途官道路政,专官掌之 318

古修长涂官道 319

古重视行旅死者 319

古禁蒙布巾、持兵仗行官道 319

自周以来列树表道 319

秦以松表道,晋以槐表道 319

唐仍以槐表道 319

清官道多柳而杂以槐 320

卷十四 都市市肆 321

周市在王宫后,面积百亩 321

周时市朝之布置 321

周管理市政制度 321

一、市官之严厉 321

二、市货以类陈列,不许杂乱 322

三、严禁靡物与诈欺 322

四、物有定价,悬高处使人知 322

五、严防盗贼与市民秩序 322

六、遗物招领 322

七、设专官掌契券 323

八、贷民钱国息五厘 323

古市一日三合 323

古以人民与牛马同上市 323

周时卖兽肉者悬兽首于门,以为识 323

汉都城市场 323

汉酒市 324

周时商货皆以玺节出入,否则没官 324

古商贾之诈伪 324

汉时已有在街上叫卖食物者 325

汉已有书肆 325

汉晋时酒垆 325

唐时鬻胡饼状况 326

唐都市卖蒸饼状况 326

汉已有牛牙人 326

唐马牙人 326

唐各行有首 326

唐衣肆、质肆当铺、书肆 326

古契券,周名质剂,汉名下手书,唐名画指券 327

古收债以合券为凭 327

卷十五 闾里 328

周民居闾里概况 328

至春秋以社为里之代名 329

汉闾里必有门,门有监 329

汉长安里名 329

汉仍有乡名 329

秦汉亭制 329

晋唐仍有亭 330

秦汉乡吏、亭长以外之乡官 330

乡官之等级 331

六朝时乡官 331

古乡官之于风俗关系 332

周因乡制善,盗贼奸宄逃亡无所容 332

卷十六 祠祭 334

郊天用牛须卜,牛口伤即不用 334

牛角伤亦不敢郊 334

祭宗庙亦以牛为重,至衣以文绣 334

牛入庙时为牛歌舞 335

牺牛之尊贵 335

凡祭牲皆衣以文绣 335

古以牛为质祷病 335

古以牛祭燕子 335

古以犬为祭牲,或伏瘗或磔 335

古祭时以香草达馨香 335

古祭先必以尸,尸服亡者之服 336

尸之坐位 336

为尸之光荣 336

古以石函藏主 336

古祭必以祝史致祷词 336

古祭先齐戒之诚 337

古庶人不得立宗庙,不能用牛羊豕,祭服则尚黄 337

周年终大蜡之盛况 338

秦仍年终大蜡 338

社祭 338

古二十五家必有社 339

古以丛木为社,外围以垣,中有门 339

社树必涂绘彩画,其实为狐鼠之宅 339

周时祭社之盛况 340

祭社亦有尸 340

古春秋两季祭社 340

社鸟不可犯 341

若亡国之社则上覆以屋,不使见天阳 341

凡盟必于社 341

又听阴不正讼则在亡国旧社 341

汉社日分肉 341

汉仍春社秋社 342

汉亦为人立社 342

六朝唐宋社日仍盛 342

周以甲日社,后代社日用戊巳日 343

卷十七 学校 344

周时乡校校规 344

授课规程及诵读仪式 344

言行坐作应对宾客及请业仪式 344

弟子馈食陈列食品仪式 345

弟子侍食仪式及礼节 345

弟子会食礼节 346

洒扫仪式及规矩 346

弟子在塾,夜间执烛状况 346

夜寝时弟子侍枕席礼节 347

古学校之等级学子按等递升与今同 347

周学校年年招考,年年考试 347

三代大学小学之位置 347

古学校亦为乡老饮酒游息习礼之地 348

战国时学宫仍以习礼为重 348

汉师教授必居帐中 348

汉时学校弟子赁人作食 348

古入学必与师以资 349

古弟子礼师须北面 349

卷十八 农田 351

三代井田状况 351

井与井间之水道沟洫 351

井与井间之道路 352

古按都邑室数授田,田下者可多授 352

古农民夏日出而就田状况 352

古农毕归都邑状况 353

牛耕考 353

古农妇饷耕状况 354

古灌园以桔槔 355

古锄苗去留规矩 355

古农家种苗不地、不时、不行之防备 355

古穷民在田拾穗状况 356

周时农民之概况 356

卷十九 嫁娶 出妻礼节,再嫁妻妾当夕次叙附 358

周时有官媒 358

春秋仍有官媒 358

婚期多于春日举行 359

周议婚时礼节 359

古亲迎必以夜,衣服皆尚黑 359

亲迎时礼节及新妇登舆时状况 359

古亲迎时奠雁、御车及新妇入门共牢、合卺状况 360

古入洞房将寝时男御女媵交换铺陈卧席状况 361

天明新妇谒见舅姑仪式 361

第三日舅姑享新妇仪式 361

古嫁女后三夜不息烛,娶亦不贺 362

古新妇入门之眼波视态羞媚况 362

汉初女过期不嫁则有罚 362

汉时贺婚成俗 362

汉时新婚夜听房状况 363

春秋时已有回门礼 363

汉时婚用青庐 364

看新妇 364

六朝时男家催妆及回门时女家打婿之恶习 364

隋唐时娶妇之详礼 364

唐婚时用晓 364

六朝时南北重娶不重娶之异 364

宋时婚礼令婿坐马鞍为乐 365

汉时嫁女之早为前后所未有 365

古人之轻于出妻年五十无子必被出 365

古箕踞出妻,生子不类亦出妻,因口舌或一枣栗而出妻 366

惟常被出,故必预先蓄积以备养老 366

古出妻礼节 366

自周迄宋,妇女皆不讳再嫁 367

圣人家妇改嫁 367

春秋人视异姓同母兄弟如亲兄弟 367

春秋士人妻中道改适他姓及再归,本夫仍可再受 368

春秋时女守寡,其家即亟为择配 368

汉时仍重视同母兄弟,仍寡则再嫁 368

如不再嫁而私奔,则以为耻 369

魏晋时名族女再嫁 369

唐宋名族女再嫁 370

古出妇改嫁后再见前夫,前后夫皆不避 370

古妻妾当夕次序 诸侯每夜御二人,五日而遍 370

天子十五日而遍 371

王后当夕次叙,望前与望后不同 371

卿大夫三日妻妾遍当夕,士二日而遍 371

月辰避夕 371

卷二十 丧事 372

古人将死时,以生绵覆口上以候绝气 372

古人初死必登屋招魂,大呼死者名字使归,至唐犹然 372

殓前先浴尸沐头 372

古殓衣左衽,结绞不纽死结难解 373

古殓时口须含饭 373

古未殓前以冒覆尸 373

古必三日始殓 373

三代入殓时晨暮不同 373

古殓以衾裹尸,以布束尸 373

初遭丧即袒括发 374

丧服袖特宽,至三尺三寸 374

服斩缞麻带草履杖行 374

古孝子之居处饮食 374

古处丧之瘠弱饥寒状况 375

古孝子处倚庐,非谒母不入内,寡言语 375

倚庐架木为屋,垒墼音激为墙 375

古哭必辟踊,若伛者跛者则否 375

古哭君亦踊 376

丧拜之不同 376

周时遭丧,父斩衰,母齐衰,男免女髽 376

女髽以榛为笄 376

古以白布缠髻,故秃者不免 377

古乡里助丧详情邻里代为糜粥 377

古丧事必有主丧者代主人负责治事 377

居丧期限,殷周皆三年,至战国已不行 377

前汉仍短丧 377

有服丧三年者则名誉特起 378

然亲死不奔丧则有罚 378

至后汉遭丧无不去官守制,且有以弟丧、师丧去官者 378

汉时丧服皆缟素 378

古赙丧成俗至今不改 378

汉时官吏死,可因赙致富 379

历代吊丧者之礼节 379

晋时吊丧须执孝子手 379

晋时吊丧必主人先哭客乃哭 380

唐人吊丧须服白衫,须哭泣 380

六明时哭有词 380

六朝时不吊则怨 380

南北朝年节时对丧家之异 381

六朝时年节见孤子则泣 381

六朝时初释服见君必泣,否则见薄于人 381

历代忌日之重 381

六朝时忌日仍与周同 381

唐忌日状况 382

卷二十一 葬 383

周时以独木板棺为最贵 383

周制棺以槚木为最贵 383

周人饰棺之丽 383

周出殡运柩之法及护丧者之众 384

周引柩索用麻 384

周葬时先以椁布冢内,再以鹿卢系棺入冢 384

古贫贱者之出殡及下葬状况 385

古窆内保护棺之法,以蜃炭为最贵 385

周时从葬之物品 明器 386

又以实物从葬 386

甚至以生人从葬 386

未葬前方相氏以戈击圹 387

周时即有挽歌 387

汉魏时以白布缠棺 387

汉时仍以绋引柩,以墙翣饰棺 387

汉冢内以炭苇保护棺椁 388

汉仍以偶车马及诸明器送葬而加以铜钱 388

汉送葬者人多至数千,虽车马亦白,兼奏乐 388

唐运灵柩仍以车,仍挽而不舁及杠房形状 389

古柩前有铭旌,书官爵于上 389

汉坟之特高 389

卷二十二 坟墓 390

自殷以前不封无坟不树 390

周贵人有公葬地,不家自为墓 390

周庶民有公葬地,有墓官掌之,不许异地 390

周始为坟,坟高有制,若庶人则不得起坟 391

周墓树之等差 391

周墓形状种种之不同 391

周已祭墓 392

周以来之重墓哭墓 392

古侯王墓内陈设精美及其宽广状况 392

秦始皇墓内状况 393

汉士夫坟上起祠堂 394

晋人已迷信坟墓风水 394

汉时墓上已有石马 395

古盗墓状况 395

西汉始有墓志埋铭,后则墓上亦有碑 395

卷二十三 坐席 床榻椅子附 396

周坐席状况 396

一席容四人 396

若有丧则可专席 396

坐席规矩 396

登席礼节 397

跪坐客态之同异 397

若两脚向前则为箕踞,不恭 397

故古之跪礼并不重,略示敬于人 397

古因下衣不全,屈身之事皆跪行之,以防露体 398

周宾主席向 398

汉仍坐席,仍一席坐数人 398

汉坐席以东向为尊 398

汉宴饮食时坐席之礼节 399

古有忧则不正席坐以见意 399

古席甚薄,一人可坐五十重 399

后汉兼坐床,然仍跪坐 399

东汉坐床者虽多,然床上尚无茵席 399

魏晋时皆坐床榻不席地,而有独榻坐、连榻坐之分 400

晋时不席地之证 400

魏晋床上始铺簟褥及草 400

若今日之坐,古人皆曰据 401

若今日之着鞋垂脚坐,始见于梁侯景 401

然至唐坐床仍跪坐,不垂脚 401

榻登 401

胡床考 401

桌子考 402

椅子考 402

杌子考 402

桌、椅、杌至南宋遂大兴 403

几案考 403

卷二十四 拜跪 404

古拜屈膝,头与腰平 404

拜后稽首、顿首礼节轻重之区分 404

稽首之真相 405

顿首之真相 405

空首之真相 405

吉拜之真相 405

凶拜之真相 406

奇拜、褒拜之真相 406

肃拜即揖之真相 406

古男女拜之异 406

古小官见大官必拜 407

古拜谒须称名 407

南北朝送迎宾客捧手与揖之状况 408

古朋友幼者见长者必拜 408

唐朋友仍见面则拜 408

唐时虽男女相乱,初见亦拜 408

至宋虽后辈见前辈不尽拜矣 409

唐宋见天子既拜而舞 409

卷二十五 讼狱 410

古欲讼先以财物为抵,然民事与刑事不同 410

古讼两造皆坐而无席 410

古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 410

古立肺石以达民隐 410

讼不决则使两造盟于社,而使其乡党供酒牲以惧之 411

古狱为圜形 411

古徒刑必赭衣 411

凡犯徒刑罪,先坐嘉石以示众 412

古防范囚犯之刑具 412

古递解罪人胶目鞟手 412

周极轻之刑曰觵罚酒挞、曰髡 413

周时五刑之惨酷 413

周处分残废人之法 413

古盗贼妻子入官为奴 414

又罪人亡逸,其妻子亦为奴 414

汉唐犯重罪,妻子皆没为官奴婢 414

古杀人状况 414

古杀人后必暴其尸三日 415

古有焚尸刑,有车裂刑 415

古以金帛赎罪 415

汉女刑有顾山 416

汉死罪可改宫刑 416

卷二十六 笔墨纸砚之沿革 417

文具 417

成周以前皆以刀代笔 417

春秋战国以竹木为笔而不废刀 417

秦汉以兽毛为笔 418

至汉仍刀笔并用 418

至晋只用笔不用刀 418

春秋战国时以漆为墨 418

至西汉始制墨成块 419

晋始废漆墨、用烟墨 419

古以竹帛为纸 419

故夫今日可以纸为者,古无不以竹木 420

一、契券 420

二、名刺 420

三、书疏须盛以囊 421

四、书籍 421

东汉时以竹简制书之法,简长二尺四寸 421

若法令之书则简长三尺 421

后汉始有纸 422

古贫者得书难,常写于门墙、衣服及股上 422

至东晋纸大行,始不用竹,书而以卷计 422

唐时书籍仍为卷,至宋装为册,而仍以卷计 423

汉人作书已用砚 423

古佣书致富 423

古人作书不凭几 424

古竹书易亡之故 424

隋唐已有木板书 424

五代始刻九经及其他经籍 424

至宋刻板书始大备 424

书籍变迁之历史 425

卷二十七 迷信 禁忌 426

古救日食状况 426

古忌迎太岁动作 426

周时忌子卯日 427

古忌晦日 427

汉忌癸亥日 427

古忌五月五日生 427

汉及六朝人忌辰日哭丧 428

春秋时忌见科雉及两头蛇 428

古以女为不祥 428

古忌东益宅 429

周及汉皆恶枭鸣,唐以枭为报喜 429

古人迷信蛇妖 429

古以狗矢浴不祥 430

古以刍狗祷病 430

古以桃木避不祥 430

周以来梦之迷信 431

古梦棺者必得官 431

古诅祝所恶之人使神加殃 432

古盟誓歃血状况 432

若天子之合盟及列国会盟,则执牛耳,不以豭 433

古重视卜筮 433

周设卜筮专官 434

至战国遂有卖卜为业者,以迄于今 434

古相术 434

至战国秦汉相术能以纹理知休咎 435

古有巫官 435

古巫有事时之盛况 435

古巫能下神、视神鬼 436

唐宰相堂饭常人食之即死 436

以纸钱为冥资之历史 436

墓俑之历史 437

卷二十八 厕溷 便旋 438

古厕溷制度 周制与洋茅厕同 438

周路上有官厕 438

周厕有池坎 438

古不共厕 439

古厕有垣墙为蔽,又有马桶 439

古便器状况 439

古遗时先以枣塞鼻 440

古大遗时先脱衣,至宋犹如此 440

更衣说 440

自六朝至宋,大遗后以筹子拭秽,并以水涤净 441

至元始以纸拭秽 441

古不厕遗则有罚 441

汉魏时侍中为皇帝执虎子 442

卷二十九 取水 取火 取材木 443

古取火法 443

钻木取火法 443

钻燧取火之巧法 444

至周时兼用金燧取火 444

汉末仍用金燧取火 444

金燧取火之详情 445

魏晋后敲石取火 445

以石敲火之法 445

发烛之历史 445

古钻燧时代,家家皆藏火种 446

古汲水用瓶,公共置之,瓶常在井旁供众用,至唐有木桶 446

古村聚会汲状况 446

古桔槔汲水状况 447

宋时之水车 447

民取材木及燃料状况 447

守护山林之法 448

古今燃料之概况 448

春秋时燃料足,常烧泽以裕租税 449

又常烧泽猎兽 449

周已有木炭,盖皆富贵人用之 449

作炭须在山中 449

六朝已发见石炭,至隋渐有用者 449

至宋烧石炭者渐多 450

晋唐以来贵人用木炭之侈 450

至清末,石炭为民生不可离之物 450

卷三十 官吏休沐 今曰放假 佩印 受杖 多虱 451

汉官吏五日一休沐 451

病则以沐偿,郎官富者可买沐 451

然宰相亦休沐 452

宦官、武士、郡吏亦休沐 452

自六朝至唐宋官吏皆有休沐 452

汉冬夏至放假 452

宋节假多至七日 453

魏郎官受杖须脱袴缠裈束缚 453

晋官吏受杖不脱袴 453

北齐时仍杖参佐 453

唐宋参军、簿尉、判官仍受杖 454

古官吏佩印状况 454

古拜某拜官即与某官印以为信,不似后世受代始有印 455

古官吏多虱 455

卷三十一 古贵贱之观察 456

古官吏暴民之习惯 456

汉百姓逢官吏不下车即罪之 457

唐时百姓逢官吏不避则予杖 457

古官史之威风 457

古官吏卤簿即今日出殡时道旁行列之仪仗 457

如失官仪则有罚 458

汉至六朝时以骑马为失官仪被劾 458

唐宋官吏禁马上食物,禁入酒肆 458

古重视贵人之丑态 459

贵则亲畏 459

汉虽家庭亦亲不敌贵 460

古以官视为荣 460

唐贵贱不平等之丑态 460

豪贵见郡王则骇散 460

士人不能与官人同宴 461

闻婿及第即与女同席 461

唐宋时请贵人到宅饮宴后须往谢 461

卷三十二 历代物价 463

周时粮每石值黄金二两,每两金值钱不足百文 463

汉金价贵银价五倍 463

汉时银价 463

元明清金银钱之值 464

两汉之谷价、米价 464

唐时寻常米价每斗四十文 465

汉时地价及一金之值 465

汉中人产值十金 465

周时兰草之贵 465

战国时之锥价、狸价 465

汉胡饼价 466

汉唐酒价 466

汉时一饭之价 466

六朝时木柴屋椽及木制魁、碗价 467

历代奴婢之价 467

晋时羊价 467

汉唐马价 467

唐时牛价 468

唐驴价 468

唐时鸡子价、鸡价、竹笋、竹竿价 468

唐鸭卵价 469

唐时槥价 469

晋时赁牛车价 469

唐镰刀价 469

六朝布价 469

晋练价一匹一金 469

五代时之靴价 470

宋时造船价 470

唐牡丹花价及绢价、筮价 470

唐马医价 470

唐竹笼价 470

宋缣价每匹千钱 470

唐宋时平民每年生活费 471

明时米价及清乾隆时米价 471

卷三十三 历代称呼 472

历代之称呼天子 472

晋时仆称主人曰官 472

唐仆媪称男主人曰郎、女曰娘子 473

历代父母之异称 473

称人父母 474

若对子字父则为失礼 474

古伯父叔父之称呼 475

兄弟子至晋始称为侄 475

妇称夫族今古之不同 476

甥与母族之称呼 476

婿与妾族之称呼 477

婿称妻兄弟及婿与婿称 478

唐谓及第进士为先辈 478

卷三十四 奴婢佣赁 479

周盗贼妻子没为奴婢,可上市买卖 479

亦有因饥寒而鬻为奴婢者,故多可赎 479

汉奴婢状况 479

汉奴婢之多空前绝后 480

汉时卖奴婢衣以绣衣,置市上阑中 480

惟买卖奴婢者多,故价有定准 480

汉为奴婢开一线生机 481

唐仍有官奴婢 481

唐脱奴婢籍名从良 482

唐时仍贫则卖童仆 482

历代奴婢价 482

古奴仆之服装 482

古奴仆之忠主 482

佣与客作 483

古待遇佣耕者状况 484

卷三十五 治病 傩疫 485

古以口吮疽 485

古以舌舐痔 485

古为小儿剔首、?痤 485

至汉时吮痈已嫌其秽 486

古皆官医 486

至春秋末始有以医为业者 486

中医退化之故,因自古贱医 487

周时防疫之法 487

以蜃炭攻貍虫 487

萩室防疫 487

至春则淘井易水 488

傩疫 488

汉傩年只一次,以十二月腊祭前一日为傩期 489

唐傩疫之盛况 489

宋傩疫 489

古防疫已用隔离法 490

卷三十六 赋税 力役 户籍 491

周赋税过后世 491

周即有人口税 492

周税居宅 492

周已敛布帛 492

汉田税轻于周 492

汉人税百二十钱 493

至武帝复税小儿,年二十三钱 493

武帝复税人家藏钱及六畜 493

魏晋复兼税布缕以迄于明 493

民役 494

周赴役、免役期限及自然免役之人 494

周役民年只三日而弗与食 495

汉赴役期、免役期 495

汉兵役一月,戍边役三日,然可雇人代役 495

汉役平等 496

六朝时从军自买鞍马 496

古从军戍边之惨状 496

户籍 497

周有户籍专官 497

周户籍上亲属必详 498

汉唐造户口册时,无论男女老少皆入城查看 498

唐户口册登记之标识种种 498

卷三十七 行旅 499

周会盟时旅野状况 499

一、古无鬻食者,凡旅行须自行担粮 499

二、旅行须携釜鬲,自行炊饭 499

三、旅行无节传则即时入狱 500

春秋战国客店之情状 501

周贵人旅行时祖道犯軷之盛况 501

周送行必饮饯 502

汉魏时旅行 502

汉客店仍不卖食,客仍自炊 502

汉初旅行仍须持传,但只过关用 503

至汉末凡官民旅行皆用传,否则厨传不留 503

后汉过关符传须向官家买 504

东汉时旅行,有符传则到处护送 504

五代时旅行仍用传 504

汉魏送别时之祖饯 504

六朝时客店始卖食 505

六朝时送别须啼泣,否则谓为寡情 505

唐宋时旅行已大便,唯唐仍以帛为路费 506

卷三十八 兵事 507

周时以鼓进兵、以金退兵 507

汉战时仍用金、鼓 507

古战时主将可面对语 507

砲(炮)之沿革 507

烽燧报寇警 508

至唐则焚狼粪为烽烟 509

历代驿传之状况 509

卷三十九 岁时伏腊 511

其在周时,则假祭神为娱乐期 511

至战国仍以社腊为惟一令节 511

社腊外,周重上巳节 512

两汉时所行之节令 512

汉末之寒食 513

魏晋六朝之佳节 514

六朝时至冬至即拜节 514

唐宋之令节 上元灯火之大观 515

唐宋之清明节 517

唐宋之社日 520

妇女停针线归宁 520

社日箫鼓饮燕之盛况 520

唐宋之端午、中秋 520

唐宋之重阳 522

唐谓冬至前一夜为除夜,宋谓冬住 522

唐宋之七夕与中元 522

宋时节令轻重之等差 523

明清时之端阳、中秋 523

卷四十 各种游戏 525

打球古戏失传之一 525

打球之时节及其规矩 525

至宋打球仍赌物 526

汉时打球窟室中 526

古球制造之法 526

至隋唐有球场,与汉异 526

唐大臣皆善于马上击球 526

至宋有球门 527

唐宋有球杖 527

弹棋古戏失传之二 528

棋数及棋局形状 528

弹棋规则胜负及其巧妙 528

弹棋至宋已失传 529

斗草古戏失传之三 529

藏钩古戏失传之四 530

射钩之巧法 530

格五古戏失传之五 531

博古戏失传之六 531

博之定名 531

博具考 箸棋、五木 531

箸之形象,后又名箭、矢、策、子 532

棋之形象 533

五木形状 533

博关 533

彩名考 534

对局人数 535

古得枭则倍赢食子 535

然既胜则杀枭 536

东晋贵卢雉,唐以枭为最贱 536

卢雉牛白四王彩等级考 536

各项规则考 537

古谓博有神,尝以此卜富贵 538

双陆古戏失传之七 538

弈棋古戏仅存之一 539

古棋局状况及攻守之法 539

古今棋局道数及棋子数目考 540

古以两眼为活、一眼为死之证 541

打劫 541

受子 541

古围棋皆赌物 541

弈棋为诸戏之王 541

象戏古戏仅存之二 542

北周时象戏为日月星辰 542

唐象戏略与今同 542

宋有七国象戏 543

色子戏古戏仅存之三 543

牙牌古戏仅存之四 544

斗鸡 544

古捕蝉戏 545

卷四十一 家庭状况 546

食饭次数 546

古人早起 547

晨起为父母进盥洗状况 548

古浴身详状 548

古沐浴、?面、洗足次数 548

古今沐浴去垢法之变迁 548

古家庭妇女嬉戏日期 549

古以牵牛娱小儿 550

汉以来妇女皆学乐 550

古育婴方法 550

古贺生儿 551

小儿束发状况 551

试儿 552

古屋内冬日取暖之法 552

家庭捕鼠之历史 周猫为野畜 553

周以狗捕鼠 553

以狸捕鼠 553

最后用猫 554

古妇人见男子则以帐自蔽 554

古家庭对于各项禽虫之征验 555

谓嚏喷为人道之历史 555

卷四十二 社会杂事杂物 556

古以头戴物历史 556

发辫之历史 557

古敬老状况 557

汉魏时劫质今俗曰“绑票” 558

古租宅状况 559

暖房 559

历代贷钱利息 周息五厘 559

汉普通息二分,急则十分 559

中保人为债权者奔走状况 560

汉贫民租地种每年租率 560

斫莝 560

古以磨面为业 560

古有以磨镜生光为专业者 561

历代养蜂考 561

明刘基养蜂之详法 562

糖之历史 563

汉冬日艺蔬之法 564

汉织锦法 564

古杀猪后以火燎毛 565

自古狐为祟 565

古吹火用排 566

饮茶之历史 567

古扫地苕帚即用黍穰 568

古帚之长短与今同 568

魏晋宫殿榜额皆墨书 568

古待遇乳母之重 569

古缣帛之幅广幅长 569

六朝时布帛匹长四十尺,幅广二尺二寸 570

唐帛匹长仍四十尺,广尺八寸,布幅广亦八寸,长五丈为一端 570

卷四十三 平民仕进 571

周时选举以三物 571

汉平民仕进之法 有以富得官者 571

有由郡县吏为大官者 572

有以文学入仕者 572

有以品行得举者 573

魏晋六朝尚门第,平民进取难 573

以尚门阀之故,策士时出种种丑态 573

隋唐以来进士科之荣贵 574

进士科荣贵之由 574

唐新进士曲江大宴之盛况 574

唐举人考试规矩及入棘闱情况 575

唐社会待遇新进士之丑态 575

惟唐考试之法尚疏,不尽公允 576

至宋考试之法始密,不能徇私 577

卷四十四 妓 579

唐时妓女聚居之地及妓院布置之清雅 579

假母今之养家之状况与今同 580

唐妓之来历及受虐情形 580

唐妓捐钱始能出游 580

妓从良仍不悛 580

黠妓自高声价以敛钱 581

唐时妓院之危险 581

唐京妓与外妓谨肆不同,然遇贵人皆须行参谒礼 582

唐宋时官妓 583

凡官吏宴饮则召官妓侑酒 583

官妓皆由私妓选拔 583

有能脱籍者同辈皆羡之 584

唐宋名人与官妓之眷恋 584

唐宋时妓界之文采 58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