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知识论  1  古典思潮
知识论  1  古典思潮

知识论 1 古典思潮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关永中著
  • 出 版 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 出版年份:2000
  • ISBN:9789571122076
  • 页数:406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易通变 卷7-9下一篇:哲学浅说
《知识论 1 古典思潮》目录
标签:思潮 知识

第1章 柏拉图(Plato, 427-347 B.C.)对认知问题的作答 4

1.1知识不是什么? 4

A.知识是否只是感官知觉? 4

1.引语 4

2.知识与感官知觉 4

3.评语 5

4.评语背后的提示 7

B.知识是否只是真确判断? 7

C.知识是否为真确判断加上一份说明? 8

1.语言表达 9

2.抽丝剥茧 9

3.特点陈述 9

D.「知觉」加上「真确判断」是否足以构成知识? 10

撮要 10

1.2知识是什么? 12

前言 12

1.〈特亚特陀〉篇的伏线 12

2.〈诡辩家〉篇的正面提示 12

3.〈诡辩家〉篇的论题 13

A.知识是对事物之本质的领悟 13

1.诡辩家是「猎人」 13

2.诡辩家是「商人」 13

3.诡辩家是「零售商」 13

4.诡辩家是「推销员」 13

5.诡辩家是「议论客」 14

6.诡辩家不是一个洗涤人身心者 14

B.人籍「洞见」而把握事物本质 15

C.人按事物之本质为其下定义 15

D.观念的性质 16

1.观念是「真实的」 16

2.观念真实义深究 16

撮要 18

1.3观念的被回忆 19

A.〈费东〉篇谈回忆 19

B.〈曼奴〉篇的补充 20

评语 22

1.柏拉图用例不当 22

2.回忆说并非全然无理 23

3.较恰当的例子 23

4.获取知识的两个管道之可能 24

5.回忆说所隐含的更深层意义 25

1.4知识之等级 26

A.〈理想国〉篇对知识等级之划分 26

1.对幻影的认知 27

2.对现象的认知 27

3.对数理的认知 28

4.对典型的认知 28

B.〈诡辩家〉篇对知识等级之划分 29

1.被知境界 29

2.认知等级 30

C.想像作用及其所开出之图像 31

1.5知识的传达——语言与认知的关系 33

A.引起动机:〈克拉底鲁斯〉篇的一句戏言 33

B.三套语言理论 34

1.肖合说 34

2约定说 36

3.折衷说 37

C.语言在认知真理上所扮演的角色 44

1.语言透过不同程度而指涉著「真」与「伪」 44

2.知识先于语言 48

D.影响及评估 50

1.「知识先于语言」之预设引致语言哲学发展之停滞 50

2.「语言是工具」之论点引致「工具主义」的出现 51

3.「名称、定义、实体三分」造成语言、知识、对象间关系之断裂 52

1.6柏拉图谈求知与求真 54

A.人对知识的向往 54

B.求知应有之态度——虚心受教 56

C.对应著「知」而孕育的价值——「真」 57

1.型器之真 57

2.逻辑之真 57

3.究极之真 58

1.7道德实践的知识论向度——柏拉图〈费里勃斯〉对话录的提示 59

引言 59

A.何谓善生?——那判别人生善恶之判准为何? 60

1.「唯乐主义」人生是否就是「善生」? 61

2.「唯智主义」人生是否就是「善生」? 66

3.善生在乎和谐调和智性与快乐 67

B.正直理性作道德善恶之判准与根据 72

1.理智根源自神 72

2.理智乃是那调和善生之根据 73

3.「正直理性」蕴含「灵智」与「明智」 74

4.柏氏其他对话录的补充 78

C. 理智主导道德抉择之历程 83

1.经验 84

2.理解 89

3.判断 92

4.抉择 97

5.基本心态 100

D.理性所提示的价值等级 104

第壹等:「智」「乐」翕合 104

第一级:合时宜 107

第二级:完整 107

第贰等:「智」之被凸显 108

第三级:灵智与明智 110

第四级:科学与技艺 111

第参等:「乐」之被凸显 114

第五级:心灵上之纯愉悦 119

第六级:肉体上适度之快感 119

结语 120

1.「善生」在乎翕合 120

2.「智」作为判准 120

3.「快乐」作为附件 121

综合论述柏拉图知识论 123

A.柏氏知识论的基本轮廓 123

B.柏氏知识论中广被后世接纳的论点 125

C.柏氏知识论所遗下的难题 126

难题一:观念是独立存在于另一世界吗? 126

难题二:观念真的是透过「回忆」而被把握的吗? 127

注释 128

第2章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 B. C.)在认知理论上的修正与补充 148

2.1人藉著洞察中之抽象作用而获得观念——「理解」的程序 148

引言:延后探讨「经验」的理由 148

A.经验蕴含图像 149

B.图像提供线索 150

C.线索引出洞察 151

1.亚氏对「洞察」义之诠释 151

2.理论根源 153

3.后人的补充 153

D.洞察蕴含抽象 155

1.在数量上未被分割的东西 156

2.在性质上不被分割之物 156

3.在体积上不被分割之物 156

E.抽象成就观念 158

1.亚氏谈灵魂的功能 159

2.主动理智与被动理智 160

3.观念被造就的过程 160

4.「主动理智」为不朽? 162

F.观念表达为语词 162

G.综合说明「理解」义 165

1.撮要 165

2.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理解」上的异同 166

2.2感官经验 168

A.总论:知识始于经验 168

1.人心灵如同一块白板 168

2.知识源于经验 169

3.经验乃人藉感官而知觉外物 169

4.部分感官机能受损、直截影响理智对事物之理解 170

5.感官功能分外感官与内感官二层面 170

B.外感官 171

1.构成外感官经验的各因素 171

2.个别感官 176

3.各感官彼此相通 182

4.人藉感官在知觉外物之同时而知觉到自己 185

5.知觉作用是否有错觉的可能? 185

C.内感官 187

1.统合力 187

2.想像力 190

2.3导致理解之前奏——问题的导引 194

A.四种问题 194

B.再归纳为两类问题 194

1.反省问题 195

2.悟性问题 195

C.两类问题所分别引致的效果 196

1.悟性问题引致理解 196

2.反省问题引致判断 196

D.两类问题辗转相连 197

2.4理智的两重运作——理解与判断 199

A.亚氏谈理智的两重理解 200

1.把握整体义之理解 201

2.连合与分辨性之理解 201

B.命题所牵涉的真与伪 203

1.单字与句子之分 204

2.真伪之意谓 204

C. 判断的引出 207

2.5引致行动的理智——实践理智 210

A.实践理智 210

1.思辩理智与实践理智 210

2.实践理智为引致行动的理智 211

3.思辩理智与实践理智之目标比对 211

B.欲求与想像 213

1.欲求 213

2.想像 214

3.欲求与想像的三种组合 214

C.衡量 215

1.目标 216

2.途径/手段 216

3.主权在我 216

4.考虑过程 216

D.选择 217

1.选择与衡量的关连 217

2.选择与欲求的关连 218

3.选择相似但不等同于含理性的渴望 219

E.行动 220

1.不自由行动 220

2.自由行动 220

3.由选择带动之自由行动 220

F.抉择的关键刹那——道德洞察 221

1.分述「正直理性」、「灵智」、「明智」三者的个别义 222

2. Phronesis与道德践行各因素的相互关连 223

3. Phronesis有别于「理论之知」与「技艺之知」 224

4. Phronesis & Hexis之互动 226

综合评述亚里士多德知识论 229

A.优点 229

B.弱点 229

C.比对柏拉图的知识论 230

1.经验 230

2.理解 231

3.判断 231

4.抉择 231

5.求知欲 232

6.认知与语言的关连 232

注释 234

第3章 圣多玛斯·亚奎纳(St.Thomas Aquinas, 1225-1274)在认知理论上的综合与引申 246

动机的引起——亚里士多德所遗下的难题 246

1.主动理智是神? 246

2.主动理智是人所共有的灵智体? 247

3.主动理智是人理智的主动面? 247

3.1知识始于经验 249

3.1.1人是灵魂与肉体组合而成的个体 249

A.灵魂 249

1.灵魂是灵性魂 250

2.灵魂是人的实形 250

B.肉体 251

3.1.2灵功能须配合感性功能来达致认知 252

A.三层面之功能 253

1.生机层之功能 253

2.感性层之功能 253

3.灵智层之功能 253

B.关于内、外感官 254

1.外感官 254

2.内感官 259

3.1.3知识始于感性经验 263

A.人心灵如同白板 263

B.知识源于经验 263

1.灵功能须配合感性功能才可达致认知 264

2.灵魂藉著身体来感觉 264

3.理智不能脱离图像来思考 264

C.从经验到理解 266

1.人以问问题来连结经验与理解 266

2.问题引导考察图像的方向 267

3.图像提供线索而引申洞察 268

撮要 268

3.2理智的第一重运作——理解 270

3.2.1理智的抽象作用 270

A.主动理智 270

1.洞察即理智在图像上获得光照 271

2.抽象作用的积极义在于彰显事物之普遍性 271

3.抽象作用的消极义在乎扬弃事物之个别具体成分 271

4.主动理智提点被动理智 272

B.被动理智 272

3.2.2抽象作用的三个程度 275

A.第一度抽象——属物理科学的抽象 276

B.第二度抽象——属数学的抽象 277

C.第三度抽象——属形上学的抽象 279

3.2.3有关被理解之对象物 280

A.心象是否为被理解的对象? 280

B.被知对象是否直截地被理解? 281

1.人不得不以间接的方式来认知个别物体 281

2.人甚至须经历认知外物的转折来认知自己 282

C.对象之被理解——从笼统到清晰 283

3.2.4知识的增长 284

A.洞察的增长 284

B.学问的延伸 285

C.更高的统合 285

D.学问的承传 285

3.2.5返回影像 286

A.「返回影像」的各重意义 286

1.理解前 286

2.理解中 286

3.理解后 287

4.讲授时 287

5.为求更充分之理解 287

B.一些较具体的例子与阐释 289

1.「点」与「线」的例子 289

2.「数目」与「图形」的例子 290

3.灵性对象的例子 291

3.2.6.心语与语言 291

A.「心语」得名之由来 292

B.多玛斯对语与语言的看法 293

1.语词的四重意义 293

2.内在语与外在语的二重关系 294

3.内在语与外在语间之配合 295

4.对象物与心语间之配合 296

C.一个与「心语」相关连的神学论题——降生 297

1.多玛斯谈圣言与降生 298

2.神之「圣言」与人之「语词」的类比 299

3.柏拉图之「Logos」与多玛斯之「Verbum」的比对 302

撮要 306

3.3理智的第二重运作——判断 309

3.3.1有关理智的两重运作 309

A.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309

B.多玛斯的阐发 310

1.理智的第一重运作——直截理解 311

2.理智的第二重运作——反省理解 312

3.3.2赞同与判断 314

A.赞同 314

B.判断 315

1.肯定与否定 316

2.真与伪 316

3.我们只有在「判断层面」上才使真/伪问题白热化 316

C.赞同与判断之配合 317

3.3.3理智两重运作所凸显的各类对比 317

A.两类心语 318

B.两重符应 318

C.两重媒介性 318

D.两重质料因与目的因 319

1.直截理解的 319

2.反省理解的 319

3.3.4关于真理 320

A.回顾上文 320

B.真理乃人与外物对谈的成果 320

3.3.5一个能有的难题——真理的判准问题 322

A.一个能有的两难局面 322

B.多玛玛斯谈「判准」 322

C.使判别真伪成为可能之先决条件 323

1.有真理这回事 324

2.真理寓意著事物含「可理解性」,以向人开显 324

3.真理也寓意著人有认知事物之功能,以符应对象 325

4.真理牵涉事物「可理解性」与人「认知功能」的互相配合 325

D.衡量真伪的原则 325

1.经验客观性 326

2.规范客观性 327

3.绝对客观性 327

4.真理是一个动态地开显的历程 327

撮要 328

3.4理智的第三重运作——思考 330

A.理智、理性、理解、思考等名称之澄清 331

1.从运作上分辨 331

2.从目标上分辨 331

3.从思考类型上分辨 332

B.「思考」所蕴含的「智的动力」 333

1.「思考」即「求知欲」的凸显 333

2.「思考」之于「理解」 334

3.5理智的第四重运作——践行之知 336

A.多玛马斯谈思辩理智与实践理智 336

1.被动vs.主动 336

2.求真vs.求善 337

3.内在vs.外在 338

4.对象上的真与善 338

B.理智与意志 339

1.意志 340

2.理智与意志的关连 340

C.道德实践之知 343

1.理智在道德实践上所扮演的角色 343

2.意志在道德实践上所扮演的角色 354

3.理智与意志在道德实践中的互动 364

结语 380

综合评述多玛斯认知理论 383

A.承先 383

1.综合前人 383

2.推陈出新 383

3.广採亚氏 384

4.接合圣凡 384

5.拓展认知理论体系 385

B.启后 387

1.望重士林 387

2.预期超验 388

3.语论待拓 390

C.理论撮要 390

注释 39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