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计划经济学学习材料  1  修订版
计划经济学学习材料  1  修订版

计划经济学学习材料 1 修订版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震中主编
  • 出 版 社:中国统计干部电视函授学院河南省分院
  • 出版年份:1985
  • ISBN:
  • 页数:382 页
图书介绍:
《计划经济学学习材料 1 修订版》目录

第一篇 总论第一章 计划经济及其优越性 1

第一节 计划经济及其特征 1

计划经济的特征之一 2

计划经济的特征之二 3

计划经济的特征之三 5

第二节 计划经济的历史前提 6

社会化大生产是计划经济的物质前提 6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计划经济的经济前提 8

无产阶级专政是计划经济的政治前提 10

第三节 社会主义阶段的计划经济 11

社会主义阶段计划经济的特点 12

认识社会主义阶段计划经济特点的意义 15

第四节 发挥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16

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17

不断完善计划管理 21

第二章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 22

第一节 建立计划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22

计划管理体制及其客观基础 22

建立计划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23

第二节 计划管理的组织系统 25

我国计划管理组织系统的形成 25

我国目前计划管理的组织系统 26

第三节 计划管理权限的划分 29

中央的计划管理权 31

各级地方的计划管理权 32

基层计划单位的计划管理权 33

第四节 计划管理实现的形式 34

计划的编制程序 34

计划的贯彻执行 36

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 41

第三章 国民经济计划体系和计划指标体系 44

第一节 国民经济计划体系 44

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 45

中央计划、地方计划、基层计划 48

生产计划、流通计划、分配计划、消费计划 49

经济计划、科技计划、社会计划 51

第二节 国民经济计划的目标和任务 52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52

国民经济计划的任务 54

第三节 国民经济计划的指标体系 55

计划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 55

计划指标的分类 56

第四章 国民经济计划的方法 58

第一节 国民经济计划方法的科学基础 58

国民经济计划的一般方法论基础 58

国民经济计划方法的理论基础 59

第二节 国民经济计划工作的基本方法——综合平衡法 61

综合平衡法 61

国民经济平衡表 62

经济数学模型 63

第三节 定额、系数和参数 64

定额在计划工作中的作用 64

影响定额水平的因素 65

定额制定的方法 66

系数和参数 66

第四节 国民经济计划工作中现代科学方法的运用 67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国民经济计划 67

数量分析方法在计划工作中的运用 69

预测与国民经济计划 70

第五章 国民经济计划中的经济效果 74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效果的实质和意义 74

社会主义经济效果的实质和评价标准 74

提高经济效果的意义 78

第二节 提高国民经济效果的途径 81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效果中的儿种关系 88

个别经济效果和国民经济效果的关系 88

当前经济效果和长远经济效果的关系 89

劳动消耗经济效果和资金占用经济效果的关系 91

第四节 国民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 92

国民经济效果指标体系的方法论 92

国民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 94

第二篇 生产建设计划第六章 物质生产的速度、比例和结构 97

第一节 物质生产计划的地位和任务 97

物质生产计划的地位 97

物质生产计划的任务 98

第二节 物质生产的发展速度 99

确定生产发展速度的重要性 99

影响生产发展速度的因素 100

对社会主义生产发展速度的要求 104

速度与基数的关系 107

确定生产发展速度的方法 108

第三节 物质生产的比例关系 110

生产资料生产和生活资料生产的比例关系 110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115

第四节 物质生产的生产结构 121

研究生产结构的意义 121

影响生产结构的因素 122

合理的生产结构的标准 122

调整生产结构的基本原则 123

研究生产结构的方法 124

第七章 运输邮电计划 125

第一节 运输计划的地位和特点 125

运输业的作用 125

运输计划的地位 126

运输计划的特点 127

运输计划的任务 129

第二节 运输业发展规模和速度 130

运输业的发展规模 130

货物运输发展速度 132

旅客运输发展速度 137

第三节 运输业的结构和比例关系 139

运输业结构 139

货运和客运的比例关系 143

运输网新建和改造之间的比例关系 144

各运输方式内部各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 146

第四节 运输计划的编制方法 147

货运计划指标的确定 147

客运计划指标的确定 151

调整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运输量 152

组织运力和运量的平衡 153

第五节 邮电计划 155

邮电计划的地位 155

邮电计划的特点 157

邮电计划指标的确定 157

邮电计划的平衡 158

第八章 固定资产再生产计划 160

第一节 固定资产再生产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160

固定资产的再生产 160

固定资产再生产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162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额计划 164

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构成 164

影响固定资产投资需要量的因素 166

确定固定资产投资需要量的方法 168

量力而行,合理确定投资规模 170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额分配计划 175

生产性固定资产与非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比例 175

各生产部门间的投资比例 177

工业内部的投资比例 178

地区间的投资比例 179

第四节 建设项目计划 180

项目的建设性质 181

建设项目的规模 181

建设的步骤 182

第五节 投资效果计划 182

衡量投资效果的主要指标 182

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 185

第三篇 流通计划第九章 生产资料流通计划 189

第一节 生产资料流通的特点和作用 189

生产资料流通的特点 189

生产资料流通的作用 191

第二节 生产资料流通的基本原则 193

从生产出发 为生产服务 193

先简单再生产后扩大再生产 194

统筹全局 合理分配 195

积极可靠 留有余地 196

择优分配和供应 197

第三节 生产资料的综合平衡 197

主要生产资料的单项平衡表 198

主要生产资料的综合平衡表 204

以实物形态表现的部门联系平衡表 206

生产资料购买力与生产资料可供量之间的平衡 207

第四节 物质分配计划和供货合同 178

物质分配计划 208

正确安排供应工作 209

签订供货合同 211

生产资料流通的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 212

第十章 生活资料流通计划 214

第一节 生活资料流通计划的地位和内容 214

生活资料流通计划的作用和地位 214

生活资料流通计划的内容 216

生活资料供求平衡的意义 217

第二节 消费品购买力 219

消费品购买力的组成 219

影响消费品购买力的因素 219

消费品购买力的计划方法 220

消费品需求构成 223

第三节 消费品可供量 226

影响消费品可供量的因素 226

消费品可供量的计划方法 228

第四节 消费品购买力与消费品可供量之间的平衡 231

影响消费品供求平衡的主要比例 231

组织消费品供求平衡的原则 234

消费品供求平衡的措施 236

第四篇 人口劳动力计划第十一章 劳动力计划 240

第一节 劳动力计划的地位与基本原则 240

劳动力计划的地位 240

劳动力计划的基本原则 242

第二节 社会劳动力资源与需要的平衡 243

影响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因素 243

影响劳动力需要量的因素 244

社会劳动力资源与需要的平衡 245

第三节 社会劳动力分配比例 248

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的分配比例 248

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力分配比例 250

轻工业与重工业劳动力分配比例 252

各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分配比例 252

第四节 职工人数计划 253

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计划 254

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计划 255

城镇劳动力平衡表 256

第五篇 分配计划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计划 259

第一节 国民收入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259

国民收入和国民收入计划的作用 259

编制国民收入计划的方法 262

第二节 国民收入生产计划 263

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263

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264

测算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方法 267

国民收入的生产结构 268

第三节 国民收入分配计划 270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例 270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和比例 272

第四节 国民收入使用计划 274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是社会分配中的根本比例 275

确定合理的积累和消费比例的方法 277

第十三章 劳动报酬计划 282

第一节 劳动报酬计划的基本原则 282

兼顾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人三者利益 283

按劳分配 284

劳动报酬形式要有主有从,相互配合 285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结合起来 287

第二节 工资总额计划 288

工资总额及其构成 288

工资总额的确定 289

第三节 平均工资计划 292

编制平均工资计划的意义 292

确定平均工资的依据 293

第四节 职工内部的工资关系 298

工资关系与劳动差别 298

确定简单劳动者与复杂劳动者工资差别的方法 299

第十四章 价格计划 302

第一节 价格和价格计划 302

商品的价值和价格 302

商品供求关系和价格 302

价格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303

价格体系 304

价格体系的调整、改革和稳定 305

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 306

测算理论价格对编制价格计划的意义 307

第二节 计划价格的基础 308

成本是制定价格的主要依据 308

价格中的盈利如何确定 310

价格与价值的偏离 315

第三节 价格总水平计划 316

影响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 316

价格总水平的相对稳定 318

第四节 工农业产品价格比例关系 322

剪刀差是工农比价的特殊表现形式 322

剪刀差的两种表现形式 323

剪刀差的计量方法 324

有计划地缩小剪刀差 325

第五节 工农业产品内部比价关系 327

农产品收购价格比例关系 327

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例关系 329

第六篇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第十五章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331

第一节 综合平衡及其在计划工作中的地位 331

什么是综合平衡 331

综合平衡是计划工作中的根本问题 332

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关系 333

积极平衡与消极平衡 335

第二节 综合平衡的内容和原则 336

综合平衡的内容 336

综合平衡的两种做法 338

综合平衡的原则 339

第三节 地区经济的综合平衡 343

地区综合平衡的必要性 343

地区综合平衡的特点 344

地区综合平衡的内容 345

第十六章 综合财政信贷计划 346

第一节 综合财政信贷计划的范围和作用 346

综合财政信贷计划的范围 346

综合财政信贷计划的作用 347

第二节 综合财政信贷计划体系 348

国家预算 348

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 352

信贷收支计划 354

现金收支计划 361

居民货币收支计划 363

部门财务收支计划 364

乡镇企事业和集体农业财务收支计划 365

外汇收支计划 366

综合财政信贷收支计划 366

第三节 财政、信贷、外汇、物资的平衡 370

财政和信贷的平衡 371

信贷和现金的平衡 372

财政和现金的平衡 374

利用外资与国内资金的平衡 375

财政、信贷、外汇与物质的平衡 376

初版后记 38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