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蕴藏在文物中的教育
蕴藏在文物中的教育

蕴藏在文物中的教育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晓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303129836
  • 页数:38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收集了近2000件中国教育文物,展示了古代中国教育的各种情境,通过对教育文物的解释,阐述了蕴藏在各件教育文物背后的教育功能与意义,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蕴藏在文物中的教育》目录

第一部分:追求卓越——状元的风采 2

清正谦逊的朱之蕃 2

能书善画的王敬铭 3

能文能兵的张之万 4

耿介直言的赵秉忠 5

潜修学问的韩敬 6

考典训故的沈廷文 7

扳倒和珅的王杰 8

乡民敬爱的茹棻 9

祖孙状元的汪如洋 10

机警才辩的秦大士 11

躬行孝道的蔡以台 12

整饬考风的李承霖 13

公平取士的钮福保 14

潜心古文字学研究的陆增祥 15

语涉双关挫江南傲气的陈继昌 16

兴实业热心办学的张謇 17

对清廷效忠不渝的陆润庠 18

巧答“偶然”的王寿彭 19

第一任管学大臣孙家鼐 20

第二部分:校庠千年——状元接受的学校教育 23

私学概述 23

私塾的类别和称谓 24

私学的塾师 26

塾师的报酬 26

束脩的支付方式及塾师的经济待遇 27

塾师的业余事务 27

古代私塾的教育理念 28

私塾的入学年龄与入学仪式 29

私塾的教学内容 30

蒙学的学规矩教育 30

蒙学的礼仪教育 31

蒙学的写作教育 31

识字和习字方法 32

私塾的奖惩制度 32

经馆的教育内容 38

官学概述 39

庙学合一的官学建筑规制 43

官学的祭孔活动 44

学生学习的地方一书院 47

义学、社学与旗学 49

古代的教育经费来源 50

书院日常的经费来源 51

书院的规程 56

官学的学规 58

官学的社会化教育职能 60

学政及其职责 61

学政的收入 62

地方官学的教师 63

地方官学的入学报考 65

地方官学的入学考试 66

地方官学的学额 68

入学考试的收费 69

官学的入学庆典 70

地方官学的教育内容 71

官学的印卷制度 73

地方官学的学生等级与岁试 74

地方官学里的佾生 78

地方官学的阴阳生 80

地方官学的宣讲生 81

地方官学的生活津贴(膏火) 82

地方官学的科试 83

官卷与民卷 85

合并考试的现象 87

地方官学向国子监贡举生员 88

贡生中的拔贡 90

贡生中的岁贡 91

贡生中的恩贡 93

贡生中的优贡 94

贡生中的副贡 95

贡生中的例贡 97

地方官学考试中的种种弊端 98

密切的师生关系 100

中央官学——国子监 103

监生中的算学生 104

监生中的例监 108

国子监的学习 110

监生参加乡试 112

监生的考职 114

古代的蒙养教材 115

古代儒家经学教材的变迁 116

生员的服饰 118

对年老生员的抚慰办法 120

第三部分:学优则仕——状元经历的科举考试 123

一、常科 123

(一)文科考试 123

1.乡试 124

乡试前的宾兴礼 124

乡试的时间安排 124

乡试的考试内容 125

乡试主考官 126

乡试经费的来源与支出 127

乡试的供餐 128

乡试的考场规则 130

答卷行文的敬避制度 132

乡试报考资格 133

乡试的考场环境 134

乡试的录取名额 135

乡试的发榜 136

乡试中举后的出路 137

乡试中举后的鹿鸣宴 137

2.会试和殿试 139

举人赴京会试 140

会试考官的选用中式称谓及录取名额 142

殿试的考官设置与考试的情况 143

殿试的发榜和登科庆典 143

一甲三名——进士的排头兵 147

点状元取决于皇帝意愿 148

状元卷受应试士人推崇 149

进士的地位和前程 150

科举及第后的捷报 151

刻匾与制旗 152

刻制题名录 153

进士的朝考及做官 154

朝考的优点 155

(二)武科考试 156

武科考试的担保及奖励 158

武状元 159

二、制科 160

孝廉方正科 160

翻译科 161

经济特科 161

博学鸿词科 162

三、考试的作弊方式与防范措施 163

作弊材料 163

相当隐蔽的怀挟工具 164

对怀携的防范规定 165

防假冒代考的办法——门斗制 166

锁院制及专用文具的规定 167

弥封、誊录制 168

复试 169

解卷与磨勘制 170

第四部分:润物无声——状元接受的生活教育 173

一、旌表忠孝节义的榜样教育 173

诰命及其等级类别 173

对官员家眷赐予封号 174

对年高有德者的褒奖 175

为贤士名臣设祠祭祀 177

为榜样立牌坊 178

为孝子节妇立坊 179

为科举成就者立坊 180

为成就科举者授匾、题额 180

二、民间的规俗教育 181

祭祖活动时的教化功能 181

年节活动的教化功能 183

“囍”与双喜临门 184

婚俗的教化功能 185

做寿时的教化功能 186

丧葬活动中的教化功能 188

祠堂的教化功能 191

乡约、村规的教化功能 193

耳濡目染的家规家训 194

触犯家规的惩罚 196

三、利用故事诗歌进行的范例教育 197

利用戏剧的教育 197

利用诗画、故事的教育 197

四、生活器物中蕴涵的文化教育 202

(一)建筑、家具 202

(二)书画 212

(三)织物 216

(四)瓷器 217

(五)日用品及杂物 222

(六)饰物 226

(七)游戏娱乐 228

五、宗教的信仰教育 231

道教的教化影响 231

佛教的教化影响 233

儒、释、道三家的融合影响 235

状元所接受的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特点 240

一、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241

二、教育内容偏向经、史二科 241

三、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 242

四、注重行为规范的养成 242

第五部分:西学东渐——近代教育的演进 244

一、新式学堂的建立 244

京师同文馆的建立 244

京师同文馆的师生来源和教学内容 245

军事学堂 246

军事学堂中的贵胄学堂 248

军事学堂中的京师陆军小学堂 248

二、出国留学 249

赴美国留学 249

赴欧洲留学 250

留学生归国后的任用 251

三、西方教会学校的进入 253

教会学校的宗教教育 253

教会学校的自然科学教育内容 255

教会学校的学生 257

教会的医学教育 258

教会学校的入乡随俗 259

中国当局对教会学校的态度 260

四、大中小学的创办 261

天津中西学堂和上海南洋公学 261

京师大学堂 262

京师大学堂的教学和管理 265

书院改学堂 266

五、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与科举考试的终止 267

壬寅学制的基本构建 267

癸卯学制的立学宗旨与基本架构 268

蒙养院 269

初等小学堂 271

高等小学堂 274

中学堂 277

高等学堂、分科大学堂和通儒院 278

师范学堂 281

师范学堂的课程教学 284

教师任教资格的规定 288

实业学堂 291

实业学堂中的艺徒、半日学堂 292

授予各类学堂毕业生科举出身 293

清末学堂的冠服 295

科举考试的终止 296

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 297

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 298

六、新教育体系设立后的清末兴学 299

地方政府的办学规划和措施 299

筹措办学经费的途径 303

捐买文凭的延续 308

私塾改良 310

学堂转学章程 313

女子学堂的创立 314

女子学堂的教育内容 315

北洋女师范学堂 316

师范学堂体育科的创办 318

中西合璧的山西大学堂 319

奉天林业学堂 319

法律学堂 320

警察学堂 322

警察学堂的教育内容 323

教材的编订 325

教育改革造成的思想波动 327

七、民国初期的教育改革 328

教育行政机构的变更 328

壬子·癸丑学制 328

民国初期的中小学课程标准 331

袁世凯政府在文教领域的倒行逆施 333

壬戌学制的颁布 335

壬戌学制的颁布 335

壬戌学制的中小学课程 336

各类职业专科学校的发展 339

女子教育的发展 342

军事教育的发展 344

中小学的童子军 347

民国对教会学校的改造 349

民国时期的教育经费 354

民国时教育场所的解决办法 356

华侨的兴学 357

教师聘用制度的延续 359

民国教师的薪金 360

民国教师聘用时间 361

民国时期的留学潮 362

民国教育习俗的沿革 366

战争年代的教育 368

对近代教育改革中道德教育弱化的思考 375

结束语:推陈出新——灿烂辉煌的共和国教育 385

我的收藏 38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